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PGPR菌肥对燕麦根系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从牧草根际筛选的优良促生菌株制作溶磷,固氮及复合PGPR菌肥,并在燕麦上进行PGPR菌肥对燕麦根系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PGPR菌肥及其与化肥组合处理水平对燕麦根系性状的影响不同。其中PGPR菌肥+半量化肥处理下,不同生育期燕麦主根长,根体积和根系干重均明显高出对照(CK0),且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效果更为显著,与单独使用PGPR菌肥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将生长旺盛的岷山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Minshan’)根际分离出的溶磷菌与其根部分离的根瘤菌及生防菌共同研制成复合菌肥,连续两年对比菌肥和化肥单一施用以及二者按不同比例配施对岷山红三叶株高、产量、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钙(Ca)和磷(P)等指标的影响,找到最佳的肥料组合。结果表明,75%化肥+复合菌肥组合作用效果最佳,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岷山红三叶植株生长,干草产量比单施化肥处理(CK)增加12.95%,还能改善其营养品质,岷山红三叶的CP、EE、Ca、P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36%、59.90%、9.23%和21.06%,ADF和NDF含量较CK分别降低了8.62%、7.81%,明显提高了岷山红三叶的相对饲喂价值(RFV)。50%化肥+复合菌肥和25%化肥+复合菌肥组合的效果虽不及前者,但可以大大降低化肥的用量,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生产中可以根据增产或改善环境目的不同来选择使用;菌肥单一施用虽能改善岷山红三叶的品质,但产草量低,生产中不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制作了PGPR菌肥,并利用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其对燕麦,垂穗披碱草和青稞3种禾本科牧草苗期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牧草经PGPR菌肥处理后苗期株高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半量化肥各处理下3种牧草的株高均高于全量菌肥处理,但低于全量化肥处理,说明PGPR菌肥可部分替代化肥,对于燕麦和垂穗披碱草,可替代一半的化肥,液态菌肥的促生效果不如固态菌肥。因此,PGPR菌肥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化肥适量配合施用,且固体PGPR菌肥为首选剂型。  相似文献   

4.
从岷山红三叶根际分离出高效溶磷菌,并对其分泌生长激素、拮抗病原菌特性进行测定,筛选出优良促生菌6株,根瘤菌1株,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复合菌肥,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复合菌肥对岷山红三叶产量、品质及异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筛选的优良促生菌和根瘤菌研制的复合微生物菌肥符合《微生物肥料》标准(NY227-94)。75%化肥+PGPR菌肥处理使岷山红三叶干草总产量较CK增加4.76%,同时,该处理可提高红三叶粗蛋白、粗灰分、钙、磷含量,降低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50%化肥+PGPR菌肥处理对岷山红三叶的总干草产量、营养品质以及4种异黄酮的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前期从苜蓿和小麦根际分离的3株溶磷菌(Bacillus sp.,Pseudomonas sp.和Azotobacter sp.)和1株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的不同组合研制苜蓿根际专用菌肥,并进行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测定其对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菌株制作的菌肥处理替代半量磷肥处理后,苜蓿的干草产量和品质较CK(全量磷肥)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菌株组合制作的菌肥处理替代半量磷肥处理后,苜蓿的干草产量、粗蛋白(CP)、Ca、P和粗脂肪(EE)含量分别较CK提高10.6%,16.4%,14.1%,11.9%和4.2%,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分别下降10.9%和7.7%。单一菌株的效果不及菌株组合,经分析比较后推荐S7和Jm170+Jm92+Lx191+S7与半量磷肥配施可代替全量磷肥。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专用菌肥与化肥配施对红三叶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岷山红三叶植株根际分离纯化得到固氮、溶磷等性能良好的根瘤菌、溶磷菌和生防菌并制成微生物专用菌肥,进行小区试验,研究菌肥与化肥配施对红三叶根系特性的影响。在不同比例化肥与菌肥组合处理下(CK组:100%化肥+不加菌肥;A组:0%化肥+菌肥;B组:25%化肥+菌肥;C组:50%化肥+菌肥;D组:75%化肥+菌肥),连续两年测定了岷山红三叶的根长、结瘤数量、分支数、地下生物量、根冠比等指标。结果表明:75%化肥+微生物复合菌肥对岷山红三叶根系的促进作用最好,50%化肥+微生物复合菌肥促进作用次之,这两个组合均能显著促进根系生长及结瘤,提高结瘤率,从而有效降低了施用化肥的经济成本。微生物菌肥单一使用和25%化肥+微生物复合菌肥对岷山红三叶根系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根际促生菌(PGPR)对非宿主植物[猫尾草(Uraria crinita)、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的10株具有固氮、溶磷、分泌激素和生防特性的PGPR菌株为供试菌株,筛选最佳菌种组合,并按一定比例混合制作微生物复合菌肥,在盆栽条件下,研究菌肥对非宿主植物小黑麦、猫尾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试验筛选出的最佳菌种组合为NCRP2+PPRS3+G+ZKRP2;2)宿主植物菌肥(NF_1)处理对小黑麦地上生物量鲜重影响显著(P0.05),施用非宿主植物菌肥(NF_2)后与施用NF_1相比,猫尾草茎粗增加33.74%,且差异显著(P0.05);3)NF_2处理影响小黑麦根平均直径、根体积,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2.54%和125%,差异显著(P0.05),NF2处理对根直径0.5~1.0和1.0~1.5 mm小黑麦根长影响显著(P0.05)。PGPR菌肥对非宿主植物猫尾草和小黑麦生长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  相似文献   

8.
固氮菌对燕麦不同生育期促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研究了固氮菌对兰州地区燕麦不同生育期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N4,动胶杆菌属Zoogloea sp. W6,生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s lipoferum C6,固氮菌属Azotobacter sp. O5和Azotobacter sp. W5对燕麦有促生作用。拔节期,接种固氮菌后燕麦株高增加0.73%~12.11%,叶绿素增加1.14%~39.43%,地上植物量增加21.45%~43.55%,地下植物量增加51.85%~130.86%,根冠比增加7.7%~76.9%,总植物量增加2.00%~45.36%,粗蛋白增加3.02%~25.57%;半量化肥 固氮菌处理的株高增加1.96%~5.82%,叶绿素和地上植物量没有增加,地下植物量增加3.47%~33.17%,根冠比增加15.38%~30.76%。成熟期,各个处理促生作用降低,处理间差距缩小,Pseudomonas sp. N4和Azotobacter sp. O5促生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以木炭、泥炭、花土、有机肥、菌糠为不同基质载体,利用前期从植物根际分离出的3株溶磷菌和1株联合固氮菌制作PGPR菌肥,并进行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其对燕麦草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菌肥4以外,其余处理活菌数均符合《微生物肥料》NY227-94质量标准,其中,菌肥1和菌肥2的活菌数最优,适宜作为PGPR菌肥载体;施用不同PGPR菌肥对燕麦的株高、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各处理对株高影响不显著,而燕麦草产量的增产效果与作物所处的生育期有关,灌浆期菌肥1的促生效果良好,成熟期菌肥5的促生效果较佳。菌肥1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较ck分别提高20.4%和10.8%,说明以配方1可作为PGPR菌肥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0.
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固氮菌肥、磷肥、混合菌肥及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对高寒区紫花苜蓿品种金皇后的生长,品质特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和苜蓿的株高、鲜干重、粗蛋白含量均增加,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减少。0~1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均高于10~20cm土层。施加25%磷肥+混合菌肥后,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0.58%,比对照高出3.72%,与其他施肥处理之间有着显著差异。中性洗涤纤维降低量为1.69%~4.71%,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后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单施磷肥,高于单施混合菌肥后的含量;酸性洗涤纤维降低量为0.05%~9.98%,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后的ADF含量显著低于单施磷肥或混合菌肥的含量。施加75%磷肥+混合菌肥时,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磷肥和混合菌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高于单施磷肥或单施混合菌肥的含量。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生长品质特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次序为:50%磷肥+混合菌肥磷肥25%磷肥+混合菌肥固氮菌肥75%磷肥+混合菌肥混合菌肥CK。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红三叶新品系(R)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以岷山红三叶(CK1)和甘红1号红三叶(CK2)为对照,分别测定了3个参试材料初花期的分枝数、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脂肪(EE)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红三叶材料中,R的分枝数(1 409万个/hm2)、鲜草产量(34.02t/hm2)和干草产量(6.98t/hm2)最高、鲜干比(4.94)最大,CK2的株高最高(83.22cm),分枝数(1 096万个/hm2)、干草产量(4.02t/hm2)和鲜草产量(22.06t/hm2)次之。供试红三叶材料第1次刈割的平均鲜(干)草产量和分枝数显著高于第2次刈割。红三叶材料的EE和N(A)DF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R的CP(27.39%)含量最高,CK2的EE(2.82%)含量最高,CK1的NDF(43.07%)和ADF(34.03%)含量最低;红三叶材料第1次刈割的CP含量为(28.53%)显著高于第2次刈割(24.65%),而EE、NDF和ADF含量则显著低于第2次。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评价3个红三叶材料,结果表明:R的综合性状较好,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2.
氮肥种类对多花黑麦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西南地区牧草资源,完善牧草营养施肥技术,本试验以‘长江2号’、‘特高’、‘F4N’3个品种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种类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尿素的多花黑麦草的株高和产量均为最高,其中尿素处理的多花黑麦草第2茬鲜草产量为7 023kg·hm~(-2),显著高于碳铵和硝基复合肥处理(P0.05);硝基复合肥处理的前3茬多花黑麦草的粗蛋白(CP)含量均最高,但施用尿素的多花黑麦草的蛋白质产量(2 054.10kg·hm~(-2))显著高于碳铵和硝基复合肥处理(P0.05);尿素处理前3茬多花黑麦草的中、酸性洗涤纤维(NDF、ADF)含量均显著低于碳铵和硝基复合肥处理(P0.05);施用尿素和碳铵的多花黑麦草粗脂肪(EE)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硝基复合肥处理(P0.05)。碳铵处理的多花黑麦草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高于硝基复合肥和尿素(P0.05),但硝基复合肥和尿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从产量和品质综合考虑,3个品种多花黑麦草均以施用尿素较好。  相似文献   

13.
小黑麦新品系的草产量及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梅  田新会  杜文华 《草地学报》2016,24(6):1164-1169
论文通过研究小黑麦新品系(Triticale Wittmack)(P1,P2,P3,P4,P5)在2013年和2014年的株高、草产量和营养价值以筛选高产稳产和营养价值较高的品系,为小黑麦新品种登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小黑麦新品系的株高和鲜(干)草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3的平均鲜(干)草产量最高,其次为P2;各小黑麦品系2014年的平均株高和鲜(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2013年;小黑麦新品系P3在2013年的株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最高。参试小黑麦新品系的粗蛋白含量(Crude Protein,CP)和中(酸)性洗涤纤维(Neutral/Acid Detergent Fiber,NDF/ADF)也存在显著差异,P2的CP含量最高,P3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1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不同年份间的CP,ADF和NDF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小黑麦新品系中,P3的综合性状最好,其次为P2,以上2品系可进一步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申报登记小黑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4个浓度的生物有机肥(0、50、60和70 kg·667m-2)对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生长特性与牧草养分和饲用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肥浓度的增加,墨西哥玉米的叶长、株高、鲜干草产量、粗蛋白(CP)、粗脂肪(EE)、干物质消化率(DDM)、随意采食量(DMI)和相对饲用价值(RFV)均呈增加趋势,而其粗灰分(CA)、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均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收获时间和留茬高度对饲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的影响,本研究以赤峰地区典型草原牧草为试验原料,设置9个处理,分别是EAL(8月上旬,低留茬高度)、EAM(8月上旬,中留茬高度)、EAH(8月上旬,高留茬高度)、MAL(8月中旬,低留茬高度)、MAM(8月中旬,中留茬高度)、MAH(8月中旬,高留茬高度)、LAL(8月下旬,低留茬高度)、LAM(8月下旬,中留茬高度)、LAH(8月下旬,高留茬高度),测定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显示: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天然牧草干物质(DM)、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逐渐增加,LA处理的DM、ADF、NDF和WSC含量最高,分别为55.79% DM、36.87% DM、68.43% DM和4.42% DM。而粗蛋白质(CP)、消化能(DE)、干物质消化率(IVDMD)、粗蛋白质消化率(IVCPD)、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IVADFD)、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IVNDFD)逐渐降低,LA处理组的CP、DE、IVDMD、IVCPD、IVADFD、IVNDFD含量最低,分别为7.48% DM、8.41MJ/kg、47.12%、61.42%、41.62%和51.42 %。粗脂肪(EE)和总能(GE)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天然牧草DM、EE、WSC、GE和IVDMD逐渐增加,高留茬高度处理组的DM、EE、WSC、GE和IVDMD指标最高,分别为53.89%、1.98% DM、4.67% DM、18.89 MJ/kg、50.1%。ADF、NDF、IVADFD、IVNDFD逐渐降低,高留茬高度处理组的ADF、NDF、IVADFD、IVNDFD最低,分别为63.53% DM、33.17% DM、43.64%、52.84%,CP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IVCPD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赤峰地区天然牧草收获时间以8月20日,留茬高度3 ~ 6 cm为宜,若收获延迟,可适度增加留茬高度,提高天然牧草越冬率。 [关键词] 天然牧草|收获时间|留茬高度|营养品质|消化率  相似文献   

16.
刈割时期和调制方法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不同刈割时期和调制方法的紫花苜蓿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时期由现蕾期延迟至结荚期,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显著下降(P<0.05)。其中,粗蛋白(CP)、粗脂肪(EE)和粗灰分(CA)含量分别下降37.67%,12.62%和7.08%,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增加26.43%和29.84%。(2)与自然晒干相比,烘干和机械压扁茎秆可显著缩短紫花苜蓿干燥时间,提高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P<0.05)。烘干后紫花苜蓿的CP含量提高10.87%,NDF和ADF含量下降4.33%和4.72%;压扁茎秆调制的紫花苜蓿干草,其CP含量可提高5.92%,NDF和ADF含量降低3.80%和4.09%。(3)烘干和机械压扁茎秆是适宜的紫花苜蓿调制方法,但考虑到资金投入和可操作性,认为机械压扁茎秆资金投入不大,操作简单易行,在生产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苜草净(咪唑乙烟酸5%)施用时期对雨养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山东省半岛地区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个苜草净施用时期对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以及多种营养价值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苜草净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紫花苜蓿株高的降低,但在出苗期和幼苗期其抑制作用较弱;在出苗期施用苜草净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生物量(P<0.05);苜草净对紫花苜蓿的叶茎比没有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与施用苜草净时期的时间顺序呈负相关的趋势,而出苗期施用苜草净的紫花苜蓿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播前施用苜草净的紫花苜蓿粗蛋白产量(P<0.05);施用苜草净的紫花苜蓿NDF和ADF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P<0.05),营养价值指数均高于对照处理(P<0.05)。在雨养苜蓿区,出苗期施用苜草净有利于紫花苜蓿生物量、粗蛋白产量以及饲用价值的稳定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施肥水平和不同株高刈割对王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生长第1年不同刈割株高的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typhoideum年产草量随刈割株高增高呈增加趋势,刈割株高220 cm时鲜草、风干草产量最高,产量受施肥影响很大。茎叶比与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受施肥影响较小。营养物质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随刈割株高的增加而降低,粗蛋白含量和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钙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则随着刈割株高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与刈割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从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产量角度来评价,生长第1年的王草在株高为100 cm施肥时刈割利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9.
山蚂蝗营养价值随生育期变化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山蚂蝗亚族(Subtrib.Desmodiinae)中3个属6个种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及单宁含量,以探讨其养分含量随生育期推移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移,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不明显的波浪型变化趋势,粗灰分含量在生育期内虽有所波动,但无一定规律性;除卵叶山蚂蝗(Desmodium ovalifolium)外,单宁含量随生育期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山蚂蝗营养价值变化与其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