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华南地区土壤为红壤,呈酸性,磷素缺乏和铝毒胁迫共存,是影响该地区水稻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以华南地区主栽水稻品种粤香占及耐铝对照品种日本晴为材料,采用简单钙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供试材料种子发芽期及幼苗期对酸性条件和铝胁迫的反应,旨在探明粤香占的耐铝性特点。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Al显著抑制种子根的形成和生长(F=123.84, P<0.000 1),但粤香占与日本晴种子根形成初期对铝溶液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培养液梯度pH (pH 3.5, 4.5, 5.5, 65, 75)的实验表明,初生根长05 cm的幼苗在0.5 mmol/L CaCl2的不同pH溶液培养24 h后,幼苗根长的生长量随着溶液pH的降低而显著变短(F=70.01, P<0.000 1)。两个品种的耐铝性对不同Al浓度表现出显著差异(F=25.71, P<0.000 2),日本晴的耐铝性明显优于粤香占。在简单钙溶液培养条件下,50 μmol/L Al浓度可作为不同品种耐铝性的鉴定浓度。在不同Al处理时间的实验中,无Al的对照溶液中的幼苗根伸长量(CRE)和Al处理溶液中的根伸长量 (SRE)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长,但是日本晴的相对根伸长量(RRE)显著大于粤香占;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RRE愈小。对根尖铝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利用苏木精染色法的定性测定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测定结果一致,即随着处理溶液中铝浓度的增加,幼苗根尖铝含量随之增多;与日本晴比较而言,粤香占根尖铝积累量更大。上述结果表明粤香占为铝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2.
生长素对铝胁迫下不同耐铝性小麦根苹果酸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Indole-3-acetic acid(IAA)对铝胁迫下小麦根苹果酸分泌的影响,探讨不同耐铝性小麦品种间苹果酸分泌差异机理。【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以不同耐铝性小麦品种为材料(ET8,耐铝型和ES8,铝敏感型),研究IAA、N-1-napthyl-phtalamic acid(NPA)、2,3,5-triiodobenzoic(TIBA)、Anthracene-9-carboxylic acid(A9C)及Niflumic acid(NIF)对ET8和ES8苹果酸分泌的影响。【结果】ET8和ES8经不同浓度IAA(0、25、50和100μmol·L-1)处理,苹果酸分泌速率均无显著差异;而当ET8和ES8经50μmol·L-1Al处理3h后,无铝条件下,再经不同浓度IAA处理,ET8苹果酸分泌速率随IAA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ES8苹果酸分泌速率却无显著变化;与Al(50μmol·L-1)处理相比,ET8经IAA(50、100μmol·L-1)和50μmol·L-1Al共处理,苹果酸分泌速率显著升高,但ES8经IAA(25、50μmol·L-1)和50μmol·L-1Al共处理,苹果酸分泌速率均无显著变化;与Al(50μmol·L-1)处理相比,ET8和ES8经IAA转运抑制剂NPA(TIBA)和Al(50μmol·L-1)共处理,苹果酸分泌速率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IAA参与调节铝胁迫下苹果酸分泌。与Al(50μmol·L-1)处理相比,ET8和ES8经5μmol·L-1A9C(NIF)和Al(50μmol·L-1)共处理,苹果酸分泌显著降低;与5μmol·L-1A9C(NIF)和Al(50μmol·L-1)共处理相比,ET8和ES8经不同浓度IAA、5μmol·L-1A9C(NIF)和Al(50μmol·L-1)共处理,苹果酸分泌速率随IAA浓度升高而显著升高,表明IAA可能通过调节阴离子通道参与铝胁迫下小麦根苹果酸分泌。【结论】只有在Al激活苹果酸分泌后,IAA才能增加耐铝型小麦品种分泌苹果酸,不同耐铝性小麦品种苹果酸分泌的显著差异与IAA对不同耐铝性小麦品种苹果酸分泌调节作用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转柠檬酸合成酶基因苜蓿耐铝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渝苜1号转柠檬酸合成酶(CS)基因和对照株的根尖进行耐铝性试验,旨在找到转基因苜蓿耐铝性的适宜条件,明确转基因株较对照株表现出来的耐铝效果。【方法】以对照株和转CS基因4号苜蓿为材料,设计0、5、15、30和50μmol·L-15个氯化铝浓度梯度,每个处理3个重复,测量前3d根尖的伸长情况。【结果】在5个氯化铝浓度下,对照株和转基因株在第1天的根尖伸长都显著的高于第2天和第3天;转基因株第2天在15、30和50μmol·L-13个氯化铝浓度下的根尖伸长显著高于第3天,而对照株的根尖在第2天和第3天基本停止伸长。随着铝浓度升高,根尖伸长受阻越严重。对照株在15μmol·L-1铝处理的第1天根尖还能基本正常伸长,但在第2天即使5μmol·L-1铝处理,根尖伸长已严重受阻,这说明对照株耐铝浓度低于15μmol·L-1。而转基因株当氯化铝浓度达到30μmol·L-1时,根尖伸长才开始明显受阻(P0.05)。【结论】渝苜1号CS转基因苜蓿的耐铝条件为氯化铝浓度15-30μmol·L-1,处理2d;转基因苜蓿相对于对照株表现出明显的耐铝性。  相似文献   

4.
Al3+是植物铝毒害的主要形态,而其活性受环境pH值的影响,H+-ATPase通过调节根的质子分泌改变根际pH值。为探讨铝胁迫下根际pH值变化与小麦耐铝性的关系,以小麦品种ET8(耐铝型)、ES8(铝敏感型)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对铝胁迫下根际pH值及根尖H+-ATPase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铝处理条件下,小麦根际pH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随培养液中铝浓度的增加,根际pH值上升幅度下降,相同铝浓度处理条件下ET8根际pH值显著高于ES8。根际pH值与根尖铝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2=0.9321),与根相对伸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585),表明小麦通过提高根际pH值降低根尖铝含量,减轻铝毒害。根尖H+-ATPase活性随铝处理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100μmol·L-1Al处理24hET8和ES8根尖H+-ATPase活性分别为各自无铝处理的69.8%和60.0%,根尖H+-ATPase相对活性与根际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2=0.8319)。温度显著影响根的伸长,低温处理(9℃)根际pH值显著高于常温处理(25℃),而根尖铝含量却显著低于常温处理。表明小麦通过根尖H+-ATPas...  相似文献   

5.
铝胁迫对3种油茶初生根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耐铝基因筛选和油茶耐铝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广宁红花油茶、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铝胁迫条件下初生根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铝胁迫24h后,3种油茶初生根生长受到抑制,广宁红花油茶、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在铝浓度为4mmol/L时的初生根相对伸长率分别为71.94%、54.57%和47.25%,初生根活力分别为89.05mgTTF/(g·h)、120.06mgTTF/(g·h)和87.05mgTTF/(g·h)。3种油茶初生根质膜透性随铝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增大,胁迫结束时相对电导率达到峰值,广宁红花油茶、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在铝浓度为4mmol/L时,其相对电导率分别为65.80%、73.26%和75.28%。处理周期内,3种油茶SOD活性呈下降趋势,POD、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胁迫结束时广宁红花油茶、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在铝浓度为4 mmol/L时的初生根MDA含量分别为11.72nmol/g、35.56nmol/g和21.46nmol/g,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为610.97μg/g、649.63μg/g和687.75μg/g。油茶可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耐受铝胁迫伤害,不同油茶耐铝性存在差异,通过对铝胁迫条件下油茶初生根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分析得出,3中油茶中广宁红花油茶耐铝性最好,高州油茶次之,普通油茶最差。  相似文献   

6.
以5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以铝胁迫下根尖相对伸长率、根尖胼胝质和铝含量和根尖染色作为耐铝性的综合筛选指标,探讨了玉米品种间耐铝性的基因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玉米的耐铝性基因型差异明显。铝胁迫下(10~30μmol·L-1)56个供试玉米品种根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毒害,根尖被苏木精染色程度加深、根伸长率减少、根尖胼胝质和铝含量显著增加。综合4个筛选指标,玉米品种耐铝能力的强弱顺序为普通玉米品种甜玉米品种糯玉米品种;其中耐铝能力强的品种为泰玉11号、费玉3号,对铝最敏感的品种为郑单958、北育288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dCl_2溶液对展颖野生稻Oryza glumaepatula单片段代换系(SSSLs)种子发芽及根芽生长的影响,筛选耐Cd SSSLs材料,初步鉴定与芽期耐Cd性状相关的QTLs。【方法】对6个栽培稻品种在0、30、50、100、500μmol·L-1 CdCl_2溶液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确定水稻种子芽期耐Cd性研究的处理浓度,筛选耐Cd SSSLs的性状指标。对SSSLs在CdCl_2溶液处理下发芽第7天的根长与芽长分析,筛选P=0.01水平耐Cd性较强的SSSLs,鉴定相应性状QTLs。【结果】在0、30、50和100μmol·L~(-1) CdCl_2浓度处理下,栽培稻品种的种子发芽率为91%~95%,差异不显著,但种子根和幼芽伸长生长受到抑制,品种间差异显著。在50和100μmol·L-1 CdCl_2溶液条件下,以发芽第7天的相对根长和相对芽长为指标,在P=0.01水平从8个SSSLs鉴定出5个相对根长QTLs,即qRRL1-1、qRRL2-1、qRRL3-1、qRRL3-2及qRRL6-1,其加性效应为0.19~0.60,表型贡献率为31.18%~100.59%;鉴定出5份SSSLs携带3个相对芽长QTLs,即qRSL1-1、qRSL1-2及qRSL2-1,其加性效应为0.08~0.18,表型贡献率为7.43%~18.95%。【结论】展颖野生稻SSSLs携带芽期耐Cd QTLs,可以作为水稻耐Cd基因发掘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8.
大豆根缘细胞对Al3+毒害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豆根缘细胞发育的生物学特性和对Al3+毒害的响应,为提高大豆的耐铝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浙春3号和辽鲜3号为材料,采用悬空气培法,研究大豆根缘细胞产生的数目、活性随根长的变化及Al3+毒胁迫下根缘细胞形成和释放的难易程度。【结果】大豆根冠周围新形成的根缘细胞呈圆形,随着生长逐渐发育成椭圆形或矩形或长条形。当根长为15~25 mm时,根缘细胞数目达最大值,浙春3号约3 000个,辽鲜3号约3 800个。去根缘细胞的大豆分别用100、200、300、400 µmol•L-1 Al3+溶液喷洒根尖,根缘细胞的数目和活性明显低于0 µmol•L-1Al3+溶液喷洒的处理,且Al3+浓度越高,根缘细胞数目和活性下降幅度越大。200 µmol•L-1 Al3+、300 µmol•L-1 Al3+处理4 h,两个大豆品种的PME活性明显升高,400 µmol•L-1Al3+处理后PME活性均有明显下降。这说明高浓度Al3+不利于根缘细胞的形成和释放,降低细胞活性和PME活性,辽鲜3号的根缘细胞对Al3+胁迫反应更为敏感。【结论】Al3+毒害时,维持较高根缘细胞的数目、活性及PME活性是抗性品种耐铝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铝胁迫诱导八仙花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八仙花的耐铝机制,对铝胁迫下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进行研究。以八仙花扦插苗为试材,研究其在铝胁迫条件下根系有机酸分泌种类、耐铝能力以及影响有机酸分泌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铝胁迫下八仙花根系分泌草酸,当以50μmol·L-1Al Cl3处理八仙花时,根尖的铬天青染色明显,根尖伸长生长受阻显著,草酸分泌量也显著增加。铝处理后的最初4 h,草酸分泌量随铝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在4~24 h内草酸分泌量并未增加。在铝溶液中加入阴离子通道抑制剂PG(10μmol·L-1和20μmol·L-1)和蛋白合成抑制剂CHM(25μmol·L-1和50μmol·L-1)后显著抑制根尖分泌草酸。说明八仙花根系分泌草酸是八仙花抵御铝毒的主要机制,而阴离子通道可能介导根系分泌有机酸。  相似文献   

10.
在体外,将μ-钙激活酶用不同浓度的氧化剂(0μmol·L-1H2O2+0μmol·L-1Fe2+、300μmol·L-1H2O2+600μmol·L-1 Fe2+、400μmol·L-1 H2O2+800μmol·L-1 Fe2+、500μmol·L-1 H2O2+1 000μmol·L-1 Fe2+)氧化,并用其孵育分离纯化的牛肉肌原纤维蛋白,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氧化的μ-钙激活酶对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剂浓度的升高,μ-钙激活酶降解肌间线蛋白和肌钙蛋白T的能力减弱,同时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3肌钙蛋白T降解的产物减少。表明,μ-钙激活酶的氧化抑制其对部分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  相似文献   

11.
铝胁迫可提高耐铝自交系根系还原力,而铝敏感自交系TTC还原强度则显著下降,表明自交系根系TTC相对还原强度与耐铝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耐铝自交系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尤其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占总吸收面积的比例相对较高。铝胁迫可维持或略提高铝自交系根系氧化力,而敏感自交系根系氧化力则有所下降,说明耐铝自交系在铝胁迫下仍可维持较高的呼吸代谢活性。铝胁迫可造成玉米自交系伤流量减少,且敏感自交系降幅较大。  相似文献   

12.
普通野生稻褐飞虱抗性遗传纯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普通野生稻褐飞虱抗性遗传的稳定性,筛选出抗性稳定的野生稻种质,为水稻抗褐飞虱育种提供抗源.[方法]对从46个原生地采集获得的1591份野生稻植株进行褐飞虱抗性分析,并选择具有抗性的野生稻材料通过套袋自交或花药培养分析其后代抗性遗传纯合表现.[结果]收集的野生稻材料主要为杂合体,其自交一代的生长习性和芒性等发生明显分离.在1591份普通野生稻中,仅有30份材料对褐飞虱具有抗性,其抗性等级为3~5级,大部分为5级.在11份抗性材料的自交后代中,Z1~Z3均存在褐飞虱抗性分离,部分材料在Z4抗性表现稳定;有5份材料抗性从3级提高到1~3级,有4份材料抗性从5级提高到1~3级,有两份材料抗性从5级提高到3级.普通野生稻材料2174花药培养结果表明,6000枚花药经离体培养、诱导,可获得125块独立起源的愈伤组织,分化出8丛双倍体绿苗和两丛单倍体绿苗,愈伤组织诱导率仅为2.0%,绿苗分化率为6.4%.8个独立起源的花培后代中有6个株系抗性等级为5级,有两个抗性等级达到抗的水平(3级),未发现具有1级高抗水平的植株.[结论]普通野生稻通过套袋自交和多代抗虫鉴定,可以获得稳定的高抗抗源,可以明显提高普通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水平.花药培养有利于加速野生稻抗性遗传纯合,缩短后代筛选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水稻材料成熟胚组织培养力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丽娜  李霞  吴丹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6):1127-1135
【目的】研制适应性广的不同类型水稻成熟胚再生技术。【方法】采用生产上应用价值高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材料,比较研究9个粳稻、9个籼稻和11个新近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两系或三系)或优势组合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出愈、分化和再生等组织培养力表现。【结果】以M8为基本培养基,在添加30g·L-1蔗糖、8g·L-1琼脂和2mg·L-12,4-D(2,4-苯氧乙酸)相同成分的基础上,供试粳稻材料单独添加较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即0.3mg·L-16-BA(6-苄基嘌呤)可获得较高的出愈率,出愈率在89.2%-61.7%之间;而供试籼稻材料则需在添加2mg·L-16-BA和0.5mg·L-1KT(激动素)两种细胞分裂素的基础上,再添加1mg·L-1NAA(萘乙酸)生长素类激素,可明显提高出愈率,出愈率在100%-9.1%之间;而11个偏籼型超级杂交稻则表现在添加1mg·L-16-BA和1mg·L-1KT(激动素)两种细胞分裂素,即可获得较高的出愈率,出愈率在86.3%-40%之间。在此基础上,在添加了0.5mg·L-12,4-D和1mg·L-16-BA的MS分化培养基(粳稻)以及0.2mg·L-12,4-D和0.5mg·L-16-BA(籼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分化培养基上,可分别获得59.5%-9.2%(粳稻)、87.5%-3.6%(籼稻)和43.2%-17.2%(杂交稻)的植株再生率。【结论】初步建立了适合相同水稻类型成熟胚高频再生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与评价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广谱持久的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华南籼稻区优势菌株(Ⅳ型),对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初筛鉴定;并根据初筛获得的部分抗性稳定材料进行多菌系重复鉴定;对广西普通野生稻的居群抗病性与遗传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抗性初筛,获得70份对白叶枯病抗性稳定的材料;利用7个广西优势菌株(广西Ⅰ~Ⅶ型菌株)对其中60份材料进行广谱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在60份材料中,对Ⅰ~Ⅶ菌株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分别为43、50、45、58、52、46和46份.两份材料(RB11和RB19)对7个供试菌株均表现为抗水平;3份材料(RB5、RB7和RB31)分别对Ⅶ、Ⅴ、Ⅴ型菌株表现高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抗性材料出现的频率与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居群地理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鉴定获得一批广谱抗源和高抗野生稻材料,可作为今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的重要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5.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对酸性土壤反应不同的玉米基因型根系对铝毒胁迫反应的差异。耐铝基因型具有苏木精着色程度较低、种子根相对伸长率和TTC相对还原强度以及根系相对生物量较高的共同特点。种子根相对伸长率、苏木精染色指数及根系TTC相对还原强度与植株的耐铝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39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3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的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籼粳分化及其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本研究认为籼粳演化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17.
臭氧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开顶式气室(OTC),对水稻"3694繁"(Oryza sativa L.3694 Fan)进行田间原位臭氧(O_3)熏气实验,研究了不同O_3浓度熏气处理下水稻光合色素、气体交换参数以及产量的响应.实验设置分4个水平:过滤大气组(CF,10 nL·L~(-1))、自然大气组(NF,40nL·L~(-1))和两个不同浓度的O_3处理组(01:100 nL·L~(-1);02:150 nL·L~(-1)).结果表明:(1)与CF组相比,两个不同浓度的O_3处理均导致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大幅度下降,加速水稻的衰老过程;(2)在实验进程中,O_3处理导致水稻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发生显著变化,饱和CO:浓度的净光合速率(P_(sat))、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和羧化效率(CE)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O,浓度的升高使水稻光合作用对CO_2的利用效率降低,水稻在灌浆期对O_3最为敏感;(3)O_3处理使水稻产量损失明显,当AOT40值达到2.32uL·L~(-1)·h时,就能导致水稻产量10%的减产.  相似文献   

18.
余昌花  袁潜华  徐立新  何美丹  李厚奇  曹树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667-12669,12680
[目的]探讨高州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在海南陵水的开花习性和育性。[方法]对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在海南陵水的开花习性、花粉育性和结实率进行了研究,并与海南普通野生稻开花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在陵水1年开花2次,第一开花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历时约60d,开花高峰期为5月13~22日,日开花历时主要集中在11:20~13:00,日开花高峰在11:30左右;第二开花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历时45d,开花高峰期在9月8~18日,日开花历时在11:15~12:50,日开花高峰在11:30左右。2次开花期间的颖花开放特性基本相同,柱头外露表现为单露率46.23%,双露率49.14%,柱头总外露率达95.37%。单个颖花从开颖到闭颖一般需1.5~2.5h,开颖角度为29.9°~32.4°。上、下半年2个季次的花粉育性分别为89.67%和85.62%,平均结实率分别为58.81%和55.79%。海南普通野生稻一般1年仅开花1次,开花期在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这与高州野生稻在陵水1年开花2次的表现有明显差异。[结论]为研究转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基因漂流频率及与普通野生稻的开花习性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云烟100(耐铝)和云烟105(铝敏感)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O)对铝胁迫下烟草植株生长、叶片活性氧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呼吸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显著降低了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FPS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 P),提高了反应中心PSII过剩激发能,从而导致叶片超氧阴离子(O_2·)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升高,植株生物量下降。外源NO可显著提高铝胁迫下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Pn、Fv/Fm、FPSII、q P和植株生物量,降低反应中心PSII过剩激发能和叶片O_2·、H_2O_2含量,且云烟105变化幅度高于云烟100。此外,外源NO还显著提高了铝胁迫下烟草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光呼吸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说明NO可通过提高烟草叶片光化学反应能力、热耗散、光呼吸以及抗氧化酶活性来降低反应中心PSII过剩激发能,防止或清除叶绿体内产生的活性氧,缓解铝对烟草的毒害,这种缓解效应在敏感基因型云烟105中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