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倒伏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影响水稻抗倒性的茎秆形态、解剖结构、化学组成、力学特性等茎秆性状进行了剖析和总结,综述了水稻倒伏的类型、评价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方法和指标以及化学防倒技术。  相似文献   

2.
水稻茎秆抗倒性构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生产上广泛应用抗倒性强的水稻品种辽粳454-17和抗倒性较差的水稻品种沈农15做亲本,采用亲子回归设计和回交设计,人工组配成一套包括亲本P1、P2、F2、F3、B1、B2世代的材料,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构成有关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水稻高倒伏指数(易倒伏性)贡献大的因素有株高、倒3叶长、重心高度等;对低倒伏指数(抗倒伏性)贡献大的因素有基节折断弯矩、秆型指数、基节干重比等。茎基弯折力和断面模数对折断弯矩有正向极显著作用。全株加在基部节间弯矩、断面模数和叶干重对折断弯矩有正向极显著作用。基节折断弯矩是代表茎秆强度的指标,通过非株高因素提高茎秆抗倒伏性的关键是增强茎秆强度。  相似文献   

3.
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浅翻耕、深翻耕)下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茎秆基部第1至第4节间主要物理性状及抗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株高降低,茎秆节间变短,基部节间茎秆抗折力增强,花后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尤以深翻耕处理表现最好;茎秆基部节间茎壁加厚,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提高,从而增强了茎秆抗折力.  相似文献   

4.
周继勇  肖层林  王仁祥 《作物研究》2006,20(Z1):388-39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稻倒伏的类型、水稻倒伏构成因素以及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各种措施,展望了水稻抗倒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籼型杂交稻两优6326为材料,通过不同时期追施不同剂量的N肥与K肥,研究了不同时期追肥对水稻抗倒性的影响,及水稻茎秆的生长发育与植株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5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1叶期施肥;K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2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3叶期施肥。基部节间的健壮程度与水稻的抗倒伏关系为:基部第二节间基部第一节间基部第三节间;对茎秆倒伏指数的影响大小为:基部节间干质量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壁厚基部节间内径,而节间外径大小与植株抗倒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6.
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倒伏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本文从水稻的植株形态,茎秆的组织结构以及茎秆的生化特征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水稻倒伏的相关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玉米抗倒伏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定抗倒性不同的10个玉米品种,对现有玉米抗倒伏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玉米抗倒伏综合评价方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倒伏系数是株高、单茎鲜重、茎秆机械强度和根量的综合体现,倒伏系数与倒伏程度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茎秆机械强度和根量对玉米倒伏系数有较大负作用,单茎鲜重和株高对倒伏系数的直接和间接的效应都较小。聚类分析将10个品种划分为5个倒伏级别。以倒伏系数为评价标准,能客观准确地反映10个玉米品种的抗倒性,抗倒性强的品种倒伏系数较小,依据倒伏系数可以建立玉米抗倒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茎秆质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勇  李朝恒 《麦类作物》1997,17(3):28-31
以抗倒性不同的15个高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于不同生育期测定了茎秆的机械强度,利用“品种倒伏指数”评价了品种(系)的抗倒性,并采用通径分析对茎秆质量与抗倒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茎秆机械强度在极显著差异,通过系统聚类可将品种划分为特强型,强型,中间型和弱型四各茎秆质量类型。品种间的抗倒伏能力差异很大,茎秆质量与抗倒性关系最为密切,要提高品种的抗倒性倒伏能力,应重点加强茎秆质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扬麦系列品种植株抗倒性能的演变及与茎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扬麦系列品种的抗倒性变化规律及与茎秆性状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年代育成的扬麦系列品种茎秆形态结构、解剖结构、力学结构等抗倒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移,小麦品种的株高下降,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呈现缩短的趋势,而基部第1节间长度无明显变化。近、现代育成的扬麦品种基部节间秆壁厚度与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在总体上大于早期育成的扬麦品种,而茎秆粗度无显著差异。育成年代越早的品种抗倒性越差,倒伏面积越大,倒伏程度越严重;近几年育成的品种抗倒性显著增强,发生倒伏的风险降低,产量提高。通径分析表明,株高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的最主要因素,基部第1、第2节间壁厚、基部二节间单位长度干重、茎粗等性状也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玉米抗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玉米倒伏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及机械化收获。通过育种和栽培方式提高抗倒性,对玉米丰产稳产尤为重要。本文综述玉米茎秆力学特性、化学成分、植株形态结构等对个体抗倒性的影响,栽培措施和病虫害对群体抗倒性的调控及玉米茎秆性状的遗传特性,展望未来提高玉米抗倒性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