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糯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选自不同来源的5个糯玉米自交系,用Griffing方法(4)完全双列杂交.研究其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长、穗粒重、穗行数、小区产量等15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除穗长、穗行数的SCA外,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穗行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其余13个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且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在糯玉米的育种中,GCA高的自交系不一定能组配出SCA高的杂交组合,但高SCA的杂交组合中一定有GCA高的亲本.本试验材料中,GCA高的自交系为N9603、N9605、N9606,SCA高的杂交组合为N9605×N9604、N9608×N9606、N9608×N9603。  相似文献   

2.
按Griffing双列杂交(Ⅳ)方法,分析了8个玉米自交系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重、单株产量和百粒重等与抗旱性相关的性状在雨养地和水分胁迫下的GCA、SCA及遗传变量.结果表明:穗长、单穗重、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穗产量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穗粗、百粒重以非加性基因效应为主.6221、6620、5003及330能产生抗旱高产且产量性状良好的杂交组合,是有利用价值的亲本.6221×8902、6221×5003、6221×6270、6620×8902、6620×6270、6620×330、金599×8902和Mo17×330等组合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种植.产量性状在不同水分环境下的遗传特点存在一致性,对其遗传改进和产量潜力的选择宜在无胁迫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3.
几个玉米改良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NCⅡ设计,对几个玉米改良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388-2的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最高,为较好的改良系;7922×388-2、吉853×388-2、Mo17×389-1、Mo17×387-1的配合力总效应较高.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穗长、行数、秃尖长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百粒重、单株产量、穗重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4.
按Griffing双列杂交(Ⅳ)方法,分析了8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叶片数、雄穗分枝数、茎粗和单株叶面积等与抗旱性相关的植株性状在雨养地和水分胁迫下的GCA、SCA及遗传变量.结果表明:6个植株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作用较小.6221、6270、5003、8902表现较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6221×8902、6221×5003、8902×330等10个组合表现出了较合理的抗旱植株性状。  相似文献   

5.
宁麦9号×镇麦168小麦F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遗传育种中产量性状改良提供参考,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植物数量性状主效基因与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宁麦9号×镇麦168)F2代162个单株的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总小穗数、穗粒数以及单株粒重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农艺性状均属于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有效穗数和单株粒重仅受微效多基因调控,株高和总小穗数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而穗长和穗粒数则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株高、穗长和总小穗数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4.98%、51.22%和47.12%,可能存在效应较大的QTL。  相似文献   

6.
刘大文 《玉米科学》1994,2(3):017-021
以Kei9103等8个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双列设计组配一套不包括反交的组合,对雄穗分枝数、雄穗长和雄穗重进行遗传分析.Wr依Vr回归、(Wr+Vr)和(Wr—Vr)方差分析表明,三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中皆存在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但去掉偏离回归直线的亲本后,在6×6亚双列中三个性状的遗传皆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在三个性状中,多分枝对少分枝是不完全显性,长雄穗对短雄穗和重雄穗对轻雄穗是超显性.雄穗分枝数、雄穗长、雄穗重的遗传分别涉及到18、20、22个基因位点.在亲本显隐性基因的分布上,Ki21具有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重的隐性基因最多,具有雄穗长的显性基因最多;Kei9103具有雄穗分枝数的显性基因最多,具有雄穗长的隐性基因最多;KS23—1—4具有雄穗重的显性基因最多.  相似文献   

7.
几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8个骨干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4设计,配成28个单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分析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小区产量等11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变量。结果表明,除生育期的SCA外,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都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自交系8112、(素1×吉840)2222、云1-7、M丹1512的多数性状GCA较好,SCA表现较好的有8112×M丹1522、云1-7×M丹1522、云1-7×M丹1512、云143×M丹1512等组合。表现好的组合符合温带种质×热导系、地方选系×热导系的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8.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敖君 《玉米科学》1999,7(1):041-042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5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秃尖、穗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重和单株产量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秃尖、行粒数、轴粗和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影响,其余5个性状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9.
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开忠  李盛旻 《玉米科学》2006,14(3):013-016
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穗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及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穗粒重的杂种优势最大,穗行数的优势最小。所研究的5个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对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重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对穗长和穗粗不宜进行早代选择。5个穗部性状均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穗长存在着明显的加性效应;穗粒重、行粒数除显性效应外,还存在明显上位性效应;穗粗和穗行数存在着显著的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常用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按 (P1×P2 )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分析了 1 6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单穗重 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 :株高、穗位、穗行数、单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 ,而穗长、行粒数、百粒重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株高、穗位、行数、百粒重、单穗重应注重早代选择 ;穗长、行粒数应注重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12.
12个粳稻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2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13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除单株穗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不显著外,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测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主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作用较突出。穗长、穗颈长、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受不育系的影响较大,其余性状均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不育系以六盐A、丹阳941A、98G26A、99 9A、香粳8016A和95122A较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恢复系以C418、J16、晚161和C76较好。  相似文献   

13.
玉米远缘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目前生产上使用的7个骨干自交系为母本,以19个玉米远缘杂交选系为父本,按7×19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制133个杂交组合,分析其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不同材料及其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复杂。在19个选系中,1183的单株产量、穗粗和穗行数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突出,均为正向值最大,其次为1164、1157和1193。不同组合及其不同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也较大,其中组合K389×1162和156×1193单株产量SCA效应较大。遗传参数研究表明,产量及产量组成性状加性效应远比非加性效应重要,在实践中应注意选用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的亲本来配制组合,此类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最高,达70%以上;穗长和秃尖长相对较低,低于40%,其余性状居中,界于50%~70%。因此在实践中对穗粗和穗行数进行早代选择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认知外来玉米群体PF6J155选系的配合力差异以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以12个外来玉米群体选系为母本、5个分属于不同杂优类群的代表系为父本,按照NCⅡ设计配成60个杂交组合,在辽宁省4个不同生态区裂区试验,分析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以及60个杂交种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外来玉米群体PF6J155选系之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别明显,单株产量GCA效应值高的自交系为ZL2116、ZL2436、ZL8344,其部分产量构成因子(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的GCA效应也较高,是表现比较理想的自交系;不同组合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也不同,ZL8344×昌7-2在单株产量SCA和对照杂种优势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水平,可对其生产应用价值进一步试验鉴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外来玉米群体PF6J155偏属于Reid种质,与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Lancaster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可形成一定的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15.
Lancaster群体改良自交系株型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8个含有Lancaster血缘的自交系与4大类群代表系中5个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直径、雄穗长、雄穗分枝的GCA和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及小区产量较高的自交系有N305、N575、N583、吉853、丹340、丹988;N575×丹340的总配合力效应值最高,是最好的杂交组合。在供试的8个自交系中,N575、N583、N305与各父本所配杂交组合产量较高,是比较理想的自交系。株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穗位高、雄穗长度有较大的正相关,穗位高与茎直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王明泉 《杂粮作物》2008,28(2):63-66
以12个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被测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98012、98008表现较优,可以进一步利用;98001、98005、98011综合性状较差,需要改良后利用;其余自交系部分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优,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作为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被测系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抽丝期、穗长、穗粗、穗行数、容重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可在早代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而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单株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我国主要农家玉米品种的生育期、主茎叶数、株高、茎粗、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及出籽率1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并对其株型、穗型、穗轴颜色、子粒类型及子粒颜色5个质量性状变异进行了简要分析.我国农家玉米品种数量性状的变幅较大,特别是株高、穗粒重和穗位等性状.同时,农家品种也具有它们独特的优异性状,对于育种材料改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14份玉米自交系采用7×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的49个F1组合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玉米籽粒几个物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粒宽和容重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千粒重和比重加性效应及非加性效应同等重要;粒长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同一物理性状在不同自交系间其GCA效应有较大差异,其中自交系5003的粒长GCA效应最高,533粒宽和比重GCA效应均为最高,千粒重和客重GCA效应最高者分别为425和48—2。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呼盟农枓所育种中常用的8个较优良的亲本品系为材料,对产量、淀粉含量、干物质含量和单株块茎重等4个性状的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8个品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但15个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不显著。群体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方差为总配合力方差的70~80%,说明所研究的4个性状在群体中的表现是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的。通过综合评定,可认为品系83—3042、自77—28、自77—106和NS79—12—1是育种及实生薯生产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