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产量表现及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穗数型、穗粒并重型、大穗型等3组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机插水稻取得高产的适宜类型粳稻品种以及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高产途径,同时设常规手栽稻对照.结果表明,在苏中地区,大穗型粳稻品种最适宜应用于机插稻,其次为穗粒并重型品种,穗数型品种不宜应用于机插稻.大面积生产上,在选用大穗型或穗粒并重型品种的基础上,拿足适宜穗数,主攻大穗增产效果最好.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不论是机插稻还是手栽稻,其高产途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恢复系225系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大穗型高产品种“矮秀占”为母本,以多穗型优质抗病品种“丰富占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配合力高、恢复性强、大穗、米质优、抗病的籼型水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3.
我省属于寒冷稻作区,丰欠年之间产量波动较大.不少地区因盲目追求晚熟高产,大面积种植越区品种,致使成熟度降低,产量忽高忽低,为此开展了利用大穗型品种,提高成熟度的安全成熟、高产、省工、低成本、高效益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水稻“大养稀”栽培,“大”指大穗型或偏大穗型的穗重型品种,“养”指营养土(或  相似文献   

4.
2006年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系)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2006年结束区域试验的27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4个熟期各品种(系)区域试验3年的平均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对不同熟期的品种(系)应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在高产育种中应因熟期不同区别对待.对于中早熟品种,高产育种时应选择穗数中等、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太高、结实率较高的品种.对于中熟和中晚熟品种,高产育种时应选择中高秆大穗品种,同时注意提高结实率.对于晚熟品种,高产育种时要兼顾各因素,不能片面强调单一的因子.各个熟期高产育种的共同点是都应选择结实率较高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保麦9号是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大穗大粒品种保1353为母本,以抗病、抗寒、耐旱、大穗、大粒品种"91品9"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6年9月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盲目引大穗型品种不少农户引进所谓“大穗”、“巨穗”、“超大穗”、“狼尾稻”等大穗型品种,结果是,获高产的很少。因为这些品种穗子虽大,但结实率低、有效穗不足、易倒伏、感病严重、米质很差。一个品种是不是良种不能仅看是不是大穗。只有产量  相似文献   

7.
千斤小麦拔节期施肥对壮秆、大穗、粒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产小麦栽培,包括以肥为主控制足穗、壮秆、大穗、粒饱的一系列措施.在控制过程中,必须掌握冬前早发壮苗,早春稳长壮株,后期老健活熟的原则,看苗诊断合理追肥.徐州地区千斤小麦适宜穗数,冬性品种为每亩40~50万,春性品种36~40万.低于下限,则穗数不足;高于上限,穗型常常过小,都不易获得稳定的高产.统一壮秆、大穗、粒饱的关键在于看苗适时适量追施拔节肥,为此我们进行了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合占是以黄莉占为母本、(丰丝占/六合占)杂交中间材料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型常规优质稻新品种。该种属大穗型品种,在华南双季稻区可早、晚造兼用,201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黄合占的选育过程、选育结果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提出并论述了适合于中国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指出中秆大穗品种比矮秆多穗品种更具有高产潜力,对于中秆大穗水稻的栽培以提高个体质量比增加群体数量更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茉莉软占是以茉莉新占/粤丰占子一代为母本、丰丝占为父本复合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型常规优质稻新品种。该品种属穗数穗重型品种,在华南双季稻区可早、晚造兼用,200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茉莉软占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陕科9号是陕西宝鸡迪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以玉米自交系dx36为母本,dx33为父本的高产、优质、大穗型春播玉米新品种。本文论述了陕科9号高产、优质、大穗的品种性状,介绍了该品种在西北地区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以高产早籼稻品种龙特早为对照,研究2个常规优质早籼稻品种佳辐占、漳佳占的生物学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2个优质早籼稻品种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少于龙特早;虽然其每穗粒数均高于对照,但其穗数和库容量分别比龙特早少12.8%~13.6%和16.0%~18.0%,最终产量水平比龙特早低15.8%~16.5%,说明常规优质早籼稻品种单株有效穗数少和生物产量低是其产量比高产早籼稻品种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以选育单株有效穗数多和生物产量高的常规优质早籼稻品种来实现高产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产栽培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781995年,以17个早、中籼良种为材料,先后进行了32个高产栽培试验,利用每个试验中较高产处理的产量及穗粒结构资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结果表明:①籼稻高产育种侧重提高有效穗数和千粒重;②大穗不是高产的主要指标,因为品种高产最适有效穗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即穗子较小的品种可以通过栽培措施增加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③千粒重稳定性较好,品种间千粒重差异极显著;④结实率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广源占5号是以金科占121选为母本、矮秀占为父本进行杂交.并运用组群筛选法育成的早晚造兼用、大穗型优质高产常规籼稻新品种,其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直链淀粉含量16.7%,米饭软硬适中;丰产性好,穗长粒密;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广东省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2008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5.
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生育期、株高、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氮素、根系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水稻品种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②大穗型品种最高茎蘖数少,成穗率低,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③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一、二次枝梗数多,着粒密度大。在适当增加穗长的基础上,增加二次枝梗数的比例,提高着粒密度是提高籼稻品种单穗重的主要途径;④单穗重与个体(单穗)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选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且有足够穗数的偏大穗型品种较易获得高产与稳产的目标;⑤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穗重大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基础,根系发达,氮素积累多,叶面积系数较大,光合能力强,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水稻高产应重视的几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穗粒数在120~150粒/穗左右,分蘖力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吉林省水稻专家张学君等研究证明:穗粒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一些,而分蘖能力除品种自身有差别外,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因此,大穗型品种要取得高产较容易,对栽培条件要求不太严格,  相似文献   

17.
高产大穗新品种——通育97 通育97是通化市农科院作物所1995年育成的高产大穗玉米新品种,已申请国家玉米新品种保护权。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1490E。主要特点:穗大、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18.
四川和黄淮生态区小麦品种(系)主要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庆云  杨金华  杨靖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17-4820
采用来自四川和河南两地区的主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品种和2012年两地部分区试小麦品系共27个材料,在河南辉县地区种植,随机区组法2次重复,生长期间和收获后调查产量结构性状,研究南方和北方生态区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四川品种在北方种植,其产量明显低于北方品种;②四川品种的穗粒数高于北方品种,但穗数和粒重低于北方品种;③北方的多穗型品种在北方生态区种植易获得高产,大穗型品种在产量结构合理的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产量;④单位面积穗数是北方冬麦区构成小麦产量的第一因素;⑤大穗型品种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调节效果不明显.上述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最佳产量结构差异较大,北方品种高产主导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南方品种优势倾向于穗粒数.  相似文献   

19.
衡观35具备了抗旱、抗倒、抗寒、抗干热风、抗穗发芽、抗病的综合抗性能力,解决了生产上现有矮秆大穗品种不抗旱、节水性差、早衰不高产、适应性差的突出问题。稳产性与适应性均表现较为突出。是一个矮秆大穗、抗旱节水、高产广适、高抗倒伏、抗病品种,是我国历史上冬小麦生产适应范围最广、南北跨区最大的抗旱节水高产品种,为一级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仙游县澳海小麦4个主栽品种产量及其三要素分析认为,决定多穗型品种绵阳26产量的 主导因素是穗粒数;大穗型品种泉麦1号、泉素3号、晋麦2148产量均受穗数制约;千粒重大小也是泉麦3号产量高低的主要限制因子。据分析结果提出4个品种的高产结构及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