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柑桔细胞悬浮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进仁  陈善春 《热带作物学报》1993,14(2):67-70,T000
取锦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试管实生苗下胚轴切段诱导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再以该愈伤组织制备悬浮细胞系。在附加KT(0.75mg/L)和2,4—D(0.5mg/L)的MS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单细胞能正常分裂和生长,形成多细胞团和愈伤组织,在MT添加BA(1.5mg/L)和IAA(0.5mg/L)的固体培养基上能进一步诱导小芽并形成完整小植株。文中还探讨了建立悬浮培养细胞系的最适蔗糖浓度以及单细胞悬浮培养过程的细胞密度和培养液的pH值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以人参幼叶为外植体,在MS+2ppm2.4—D+0.5ppmKT+500ppmLH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将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转移到MS+1ppm2.4—D+O.5ppmNAA+0.5ppmKT+500ppmLH液体培养基上建立细胞悬浮系.用含2.0%Onozuka R—10,0.5% Pectinase和11%甘露醇的混合酶液在PH5.8、25℃下分离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在培养后的第3天形成再生细胞并进行第一次分裂,第8天形成细胞团,40天形成愈伤组织.当再生的愈伤组织转移到MS+0.1ppmNAA+0.5ppmKT上时分化产生大量不定根.  相似文献   

3.
龙眼单细胞培养及其体胚发生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龙眼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CⅢ类型)为起始材料。进行了单细胞培养及其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植株的研究。结果表明:由CⅢ类型胚性愈伤组织建立起的分散性良好的悬浮细胞系,经过孔径(φ)为40μm的尼龙网过筛。可以获得单细胞悬浮系:采用液体浅层培养。部分单细胞可持续分裂,并且有规则分裂和不规则分裂2种方式。前者可能直接形成体细胞胚胎,后者则先形成多细胞团再形成体胚;在液体浅层培养中.单细胞可不经转移直接形成子叶形体细胞胚胎:这些体细胞胚胎经过成熟培养后,可萌芽生根再生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苎麻子叶与子叶悬浮细胞两种材料的原生质体在分离和培养时的差异。取真叶初露期的绿色子叶,用3%纤维素酶、0.5%离析酶的0.6M甘露醇混合溶液处理5小时,原生质体产量可达5×10 ̄6个/gfr·wt,但其原生质体以海藻酸钠包埋方式培养在附加2,4—D0.5mg/L、KT0.5mg/LKM_8P培养基上,原生质体仅发生二次分裂;子叶悬浮细胞只有在纤维素酶4.5%,离析酶0.8%、半纤维素酶0.8%的0.55M甘露醇混合液中处理11小理,原生质体才达最大程度释放,每克悬浮细胞可得原生质体2×10 ̄6个,但其原生质体易于诱导分裂,在与前者相同的培养条件下,50天左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经过扩增,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可诱导芽、根的分化,从而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5.
试验分析了基因型、愈伤组织类型、2,4-D 浓度、蔗糖浓度,起始接种量等各因素对相思树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淡黄色,质地鲜嫩松脆的愈伤组织作为相思树悬浮培养的材料,能较快地建立起悬浮细胞系。黑木相思细胞小,胚性强,分散性好,最容易建立起悬浮细胞系。当蔗糖浓度为 30 g/L,2,4-D 浓度为 0.5 mg/L时,适宜于悬浮细胞的保持。起始接种量对相思悬浮细胞系生长也有很大影响,从保持悬浮细胞系的角度看,每瓶 25 mL 培养基中适宜的接种量为 0.5~1.0 g。台湾相思悬浮细胞培养周期以 7 d 继代 1 次,卷荚相思悬浮细胞培养周期以 8~10 d 为宜。同时,通过对悬浮细胞培养的显微观察可以看出不同基因型的相思树悬浮细胞,其细胞生长状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形状不同的大豆悬浮培养细胞分成三种类型;园形和椭园形(A类)稍长形(B类)和长形细胞(C类)。A类细胞分生能力强,经多次分裂形成多细胞团;C类细胞多数为老化细胞,能分裂但不能形成细胞团;B类细胞在悬浮细胞中含量很少,大部分能分裂形成细胞团。在用悬浮培养细胞游离原生质体的过程中,A类细胞几乎全能游离出原生质体,B类细胞大部分能游离出原生质体,C类细胞几乎不能游离出原生质体。因此,在游离悬浮培养细胞时,在原生质体中含有少量未去壁的C类细胞和极少数B类细胞可不必用其它的方法分离出去,因为C类细胞不能形成细胞团,那么经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和分化再生的完整植株可能几乎都是由原生质体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以对酸铝敏感的大麦品种“早熟3号”的幼胚为外植体,建立胚性悬浮细胞系。比较了不同PH值和Al3+浓度(0,10,30,50PPm)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表明A13+对细胞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浓度越高,毒性越大。50PPmA13+也许是大麦悬浮细胞系的致死浓度.另一方面,细胞具有自我调节和改变培养液微环境PH值的能力,以缓解A13+的毒害。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参与胡萝卜的双亲的核基因和胞质基因都可能参与融合事件,发生核基因和胞质基因重组,产生大量多样化的遗传变异个体,以期获得新的种质资源。以人参和胡萝卜原生质体为实验材料,筛选出适宜人参胡萝卜悬浮细胞原生质体PEG融合的PEG质量分数为50%,CaCe.2H,.O浓度为2mmol/L,PH值为10。适合人参与胡萝卜叶肉原生质体融合的电融合参数为AC强度40/cm、AC作用时间为40s,DC强度为1000V、作用时间50tzs,脉冲4次,循环2次。  相似文献   

9.
亚洲棉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棉属植株的组织离体培养难以得到活力旺盛的愈伤组织,而且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容易发生老化和变褐色。有关细胞悬浮培养的报道更少。James等(1978)用克劳茨基棉的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经4~5次继代培养后死亡。本试验用亚洲棉红叶中棉品种131花药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材料,成功地建立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茶悬浮培养细胞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保存具有稳定代谢能力的优良茶细胞系,本文对茶叶悬浮培养细胞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预培养以4d最佳,60%PVS2冰浴装载以20min最好,100%PVS2冰浴脱水处理60min最优,40℃复温解冻细胞存活率最高,采用这些参数进行完整试验的细胞存活率达到76%,初步建立了茶悬浮培养细胞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冷冻程序。  相似文献   

11.
赵艳 《中国水稻科学》2008,22(4):439-442
以常优94 1、浙湖9423、R717、中超123、赚钱1号和日本晴6个粳稻品种为材料,比较研究了种子萌发时间、酸刺激和L 谷氨酸(L-Glu)浸泡处理对不同品种稻谷中GABA积累的影响。萌发活化4~6 d、pH 6.0缓冲液浸泡2 h及50 mmol/L的L Glu 浸泡12 h能显著促进萌发稻谷中GABA的积累,使萌发稻谷中GABA含量较萌发前增加0.8~5.9倍; 不同品种稻谷GABA初始含量不同,萌发活化、酸刺激和L-Glu浸泡处理对稻谷积累GABA的促进效应具有很大的品种差异。经处理后中超123和日本晴两个品种GABA含量高,分别达到1.1236 mg/g和0.9064 mg/g,是萌发前的5.6和22倍。  相似文献   

12.
籼稻绿芽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再生成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籼稻Hu-18绿芽为外植体,在N6附加2 mg/L 2,4-D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加20 d后转人AA 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培养45 d左右形成了分裂旺盛的胚性细胞悬浮系。即从绿芽诱导至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仅用了65 d左右。继代后前6 d,细胞干重几乎每2 d增加1倍,而培养液的渗透压及pH 值迅速下降。取继代后4 d的悬浮细胞游离原生质体,产率为8.74X106/g鲜重。纯化后的原生质体在KPR培养基中进行琼脂糖包埋培养,原生质体植扳率为12.0% 。将20 d后的小愈伤组织(0.1 mm)转入 N6附加0.5 mg/L 2,4- D、1 mg/ L BA、1 mg/L KT、0.3 mg/L ZT的培养基上增殖,待长成直径2~3 mm 左右时,用N6附加1 mg/L BA,1 mg/L KT,0.3 mg/L ZT的培养基进行分化培养, 5 d后同时出现芽根生长,最终再生成绿色植株,绿苗分化率为3.5株/10000个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3.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白叶枯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用苯并噻二唑(benzothiadiazole, BTH)(0.5 mmol/L)、水杨酸(1 mmol/L)、硝酸镍(0.5 mmol/L)、多效唑(300 mg/L)和烯效唑(40 mg/L)处理4叶1心期稻苗后接种白叶枯病菌,病斑长度明显降低。BTH对白叶枯病病菌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BTH诱发稻苗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最佳浓度为0.5~1 mmol/L;在诱发处理和接种之间至少需要2 d才能诱导抗性,间隔7 d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诱导抗性的持久期至少15 d。BTH处理稻苗第2叶,可使未处理的第3和第4叶上也表现出诱导抗性,但处理后至少需要24~36 h上部叶片才表现出诱导抗性。结果表明,BTH诱导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是一种系统获得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02428选”的广亲和性及其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广亲和系02428群体中选出一个变异株02428选,它具有花时早而集中,花粉量大的特点;抽穗期比02428迟8~9天,植株高5厘米左右:叶片较宽,穗型较大,粒型较小,稃尖有明显的紫色标记。测交鉴定结果表明,02428选不仅保留了02428与籼、粳稻的广泛亲和性, 而且与籼、粳稻杂交的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它具有潜在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悬浮培养茶叶细胞合成茶氨酸培养基组成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婺源绿茶嫩叶用MS培养基(加IBA 2βmg/L,6-BA 4βmg/L,盐酸乙胺25βmmol/L)进行茶叶愈伤组织悬浮培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培养基不同组成条件对茶叶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与茶氨酸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个培养周期中,细胞收获量和茶氨酸积累量峰值出现时间为培养的第19~22βd;在NH4+/NO3- 1.0/60.0βmmol/L、K+ 100.0βmmol/L、Mg2+ 3.0βmmol/L、H2PO4- 3.0βmmol/L、蔗糖30.0βg/L、水解酪蛋白2.0βg/L条件下,茶叶细胞生长量和茶氨酸积累量分别可达到16.33βg/100βml培养液和3.357βg/100βml培养液;提高培养基中水解酪蛋白浓度可使细胞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得到延长,并有利于茶氨酸积累;H2PO4-浓度主要影响细胞生长速率和茶氨酸积累速率的同步性,低H2PO4-浓度环境中茶氨酸积累速率峰值滞后于细胞增长速率峰值,高H2PO4-浓度环境中早于细胞生长速率峰值出现时间;K+ 和蔗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均不明显;Mg2+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NH4+/NO3-对茶氨酸合成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从生产效率考虑,培养周期以19~22βd为宜。  相似文献   

16.
 0.5、2.0 mmol/L 的水杨酸(SA)处理水稻幼苗后第3 天用稻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对未处理叶(第3叶,进行SA处理时用塑料袋套住)挑战接种,2周后调查病情,发现病斑长比对照分别下降了10.2%和18.2%,说明SA能诱导水稻幼苗对白叶枯病的系统抗性。酶活性测定表明,两种浓度的SA能明显降低水稻幼苗未处理叶中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而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明显影响。两种浓度的SA对未处理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0.5 mmol/L 的SA处理下,SOD无明显变化,但20 mmol/L 的SA对SOD活性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SA处理后1~4 d,未处理叶H2O2含量比对照上升了23.6%~72.8%(0.5 mmol/L)和31.2%~122.6%(2.0 mmol/L)。H2O2水平的显著提高可能是H2O2产生加快和降解减慢的共同结果(2.0 mmol/L的SA下),或单纯的降解减慢所致(0.5 mmol/L的SA下)。同时,SA对未处理叶PAL活性有促进作用。提示在水稻中,SA对水稻抗白叶枯病的系统诱导作用可能与H2O2积累和PAL活性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外源钙(Ca2+)对镍胁迫下水稻叶片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质膜电解质渗透的影响,以探讨钙缓解植物镍毒性的生理机制。0.1 mmol/L镍(Ni2+)胁迫下水稻叶片组织SOD、CAT和APX活性明显下降,POD活性明显上升,H2O2和MDA含量、电解质渗漏率显著增大,说明镍诱导了细胞发生明显的氧化损伤和膜脂过氧化;钙提高了镍胁迫下叶片组织中SOD、CAT、POD和APX活性,显著降低了H2O2、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且10 mmol/L Ca2+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上升的程度和H2O2、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下降的程度比5 mmol/L Ca2+处理的大。提示钙通过促进镍胁迫下水稻叶片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活性氧清除能力,维持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是钙减轻镍对水稻毒性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四个不同粒重水稻品种颖果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粒重差异较大的4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树脂切片、酶解胚乳细胞和显微观察等方法,比较研究了品种间在颖果生长、胚乳细胞增殖、果皮和胚乳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影响颖果生长的因素。 大粒品种颖果发育时间较小粒品种长,其胚乳细胞数、胚乳干质量及单个胚乳细胞平均干质量均高于小粒品种。在粒重相近的情况下,籼稻颖果发育和淀粉积累快于粳稻。与小粒品种相比,大粒品种子房壁细胞中淀粉粒多,子房壁细胞生长的持续时间长,果皮及背部维管束衰亡迟。 小粒品种胚乳外层细胞在花后7 d已转化成糊粉层细胞,大粒品种胚乳外层细胞要在花后10 d才转化成糊粉层细胞。 大粒品种的库容大和生理活性期长是其颖果能显著增大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水稻群体上层叶片常处于光饱和点以上,易受光氧化伤害。而生育期间由于外界环境不断变化,常遭受诸如低温、高温、干旱、营养不足、连续阴雨后放晴、SO_2和NO_2污染等逆境协迫,加重光氧化伤害。近来的研究表明,水稻对光氧化的敏感性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一些敏感的品种使用活性氧清除剂,可不同程度地减轻光氧化伤害。本试验在对产量形成关键的生育后期,鉴定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的光氧化表现。并对光氧化敏感的品种使用不同的活性氧清除剂,以探索防止和缓解光氧化伤害的育种和栽培途径。1 材料与方法选用亚优2号、汕优63等6个水稻品种进行盆栽,常规管理。在孕穗期取相同叶龄的功能叶按焦德茂等的方法进行光氧化鉴定。施氮水平设高氮和低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Cell cultures were developed from dihaploid clones ofSolanum tuberosum L. Selection in cell suspensions as well as plating of cells on selective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5 mmol Al produced tolerant cell lines. The constancy of Al-tolerance of cell lines was confirmed by culturing the calli for 3 months in Al-free medium and then transferring them back to selective medium. 4 tolerant regenerant clones were obtained which maintained Al-tolerance also after subculture in control medium. Two of the 4 clones that constantly maintained Al-tolerance, originated from cell lines subcultured for 5 months under stress conditions. However, the regeneration rate of these cell lines was low compared with that of lines obtained after a shorter selec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