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若干粳稻品种(系)抗褐稻虱特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一些粳稻抗性品种对褐稻虱(BPH)Nilaparvata lueens抗性进行了评价,水稻品种秀水48作感性品种对照。结果表明:1)褐稻虱在感性品种上分泌的蜜露面积显著地大于抗性品种;饲养在不同品种上褐稻虱一生产卵量(粒/♀): 秀水48为316.2,秀水620为191,嘉23为165.2,IR64为87.5;不同品种上褐稻虱若虫的存活率:秀水48为100%,秀水620为44%,嘉23为28.22%;相对取食量与抗性等级、田间累计虫量、若虫存活率及产卵量呈正相关。2)不同抗性品种上褐稻虱的种群增长率,秀水48为0.1221,秀水620为0.088,嘉23-2为0.083.3) 供试品种上逻辑斯蒂模型的K值,秀水48为81.58.秀水620为30.54。4)本试验各品种对褐稻虱的内禀控制率(%)秀水48为0,秀水620为78.79,嘉23为8494,IR64为0.8632。5)各品种对褐稻虱田间控制率(%)秀水48为0,秀水620为77.23,嘉23-2为76.68。  相似文献   

2.
寄主植物对3种稻飞虱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品种TN1、IR42、Rathu Heenati(RHT)和武育粳3号以及稻田常见杂草稗草\]对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存活率及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在5种供试植物上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在TN1上存活率最高,IR42、武育粳3号次之,在RHT和稗草上存活率极低或不能存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TN1、武育粳3号和稗草上存活率较高,RHT、IR42上存活率显著降低。3种稻飞虱间,除谷胱甘肽S 转移酶和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在若虫期无显著差异外,成虫期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以及成虫和若虫期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对3种飞虱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灰飞虱的影响最大,对褐飞虱的影响最小,对白背飞虱的影响居中。这与3种飞虱寄主范围表现出一致性。然而,即使在寄主适合度相似的供试植物上,3种飞虱间甚至同种飞虱成虫与若虫之间的变化并不一致,寄主适合度与解毒酶及保护酶间的关系因虫种、虫态、寄主植物而异。  相似文献   

3.
秀水620对褐稻虱抗生性的研究及其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测定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一些抗生性指标,从实验室所得的各种参数来估计褐稻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控制率;同时调查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田间控制作用。(1)抗生性作用中. 秀水620品种上褐稻虱分泌蜜露的面积为感虫品种秀水48的37.8%;饲养一代后,刚羽化的成虫体重比感虫品种上的成虫体重显著减轻。秀水620品种上,成虫平均产卵量为191粒/♀;秀水48品种上为3l6.2粒/♀;IR64品种上仅87.5粒/♀;在秀水620、IR64品种上的存活率比秀水48品种上存话率减少约50%,羽化率明显比秀水48品种上低。(2)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秀水48为139.6,秀水620为30.30,IR64为19.09;秀水620对褐稻虱的内禀控制率为0.7829,IR64为0.8632;秀水620对褐稻虱田间控制率为77.23%。  相似文献   

4.
施氮对白背飞虱在水稻上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稻组合汕优63、常规粳稻品种秀水63和常规籼稻品种浙733为材料,采用室内继代饲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上施用氮肥对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存活率和繁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白背飞虱种群生态适应性。同一水稻品种,在施用氮肥的植株上白背飞虱若虫历期缩短,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在不施氮稻株上的若虫历期明显延长,而在施氮稻株上的若虫历期则明显缩短。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随着施氮而显著提高,品种和饲养代数对其存活率也均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在施氮水稻植株上的白背飞虱雌成虫体质量和产卵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上的。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同一品种的施氮稻株上雌成虫体质量、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增加,而在不施氮稻株上则相反。水稻品种、饲养代数和氮肥水平对白背飞虱雌成虫体质量和产卵量均有着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含Bph3抗褐飞虱基因的水稻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在东南亚推广后,迄今仍对褐飞虱有较好的抗性,受到我国抗褐飞虱育种专家的重视。在IR56水稻(含Bph3基因)上连续40多代胁迫饲养获得褐飞虱IR56寄主种群,从褐飞虱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水稻品种的抗感反应(SSST法测定)两方面对该种群的致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抗性水稻IR56上,褐飞虱IR56种群的羽化率、初羽化成虫体质量、成虫寿命、产卵量、蜜露排泄量、体质量增量等均较褐飞虱TN1种群显著增加,若虫历期则显著缩短;与感虫水稻TN1上的IR56种群或TN1种群相比,除成虫寿命、蜜露排泄量和体质量增量显著下降外,羽化率、产卵量、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初羽化成虫体质量、若虫历期尽管差异显著但数值上较接近(其差值不及IR56水稻上IR56种群与TN1种群差值的1/2)。2)水稻品种苗期抗性反应显示IR56水稻对褐飞虱IR56种群的抗性级别为7级,明显弱于对褐飞虱TN1种群的3级,但略强于TN1水稻对褐飞虱IR56种群或TN1种群的9级。显然,与褐飞虱TN1种群相比,褐飞虱IR56种群对抗性水稻IR56有较强的致害能力,与IR56种群或TN1种群对TN1水稻的强致害水平尽管有一定的差距,但多数指标较为接近。含Bph3基因的水稻品种RathuHeenati对IR56种群抗性为1级,推测可能与该水稻品种存在Bph3以外的其他抗虫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研究了经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的田间褐飞虱种群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田间种群经室内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饲养后其对吡虫啉的抗性从F1代的359.94倍降到F14代的6.50倍,其中F4到F8下降快,F10到F14代基本趋于稳定;而其对毒死蜱的抗性下降趋于平缓,从F1代的9.90倍降到F14代的5.94倍。若虫历期和雌成虫体质量均显著受水稻品种和连续饲养代别数及代别×品种的影响,而若虫存活率只受代别数影响。雄虫中短翅型比例受代别和代别×品种的影响,而雌虫中短翅型比例不受代别、品种以及代别×品种的影响。在三种水稻品种上褐飞虱若虫历期均随着代别增加而延长,其中F1和F4的若虫历期较短,其余均较长。在感虫水稻品种TN1上的雌虫若虫历期明显短于在抗虫品种IR26和IR36上的历期,TN1上的雌成虫体质量明显比抗虫品种上的高。这些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不接触农药后其对农药的敏感性上升,但对水稻抗性品种IR26和IR36的适应性并未增强。这些结果对于合理使用农药和水稻抗性品种治理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水稻感染病毒病后对非介体稻飞虱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病毒后对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及其体内相关的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感染病毒水稻植株上取食对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性比、雌成虫体质量、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影响不显著,但雌成虫寿命和卵历期显著缩短。取食感病稻株的成虫体内保护酶(CAT、SOD和POD)和解毒酶(AchE、 GST和CAE)的活性均显著增强。结果证明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病毒后非介体白背飞虱的适应性提高。  相似文献   

8.
Nabeshi等14个台湾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生性测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4个来自台湾的水稻品种进行了产卵效应、若虫生存率、种群增长的抗生性和蜜露测定。结果表明,雌成虫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有明显差异。与TN1相比,有68.4%的供试品种在若虫生存率上表现出较强的抗生性,42%的供试品种具有明显的抗生性。除了Chi-sheng-tao外,其他品种对白背飞虱的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9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忌避性、抗生性和耐害性的测定。4个粳稻品种(91-17、丙90-98、丙850和丙93-63对成虫表现出较强的忌避性,丙93-63对白背飞虱产卵具有明显的忌避性。协优9308和春江06对白背飞虱的抗生性最强,协优413对白背飞虱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经苗期和田间抗性鉴定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具有中抗水平以上的国内外品种52个进行拒性和22个品种进行抗生性测定。结果表明,对若虫取食、成虫定居和产卵的拒性以云南品种的毫糯亮、白糯、鬼衣谷、滇瑞337~68等较为明显。抗生性(种群增长、若虫生存率、排泄量)测定结果表明:N22、冷水谷(681)、脚鲁、法炮谷、浙丽1号等5个品种抗生性明显。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抗性的田间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褐飞虱大发生的2007年单季稻期间,以TN1作为感虫对照,在浙江省金华市评价了48份水稻品种(组合)的田间成株期抗性表现。结果表明,16个品种(组合)表现为田间成株期感虫,其他32个品种(组合)具有中抗以上水平,其中丙04-123、Ⅱ优845、宜香845、中组14、嘉兴优04-1和IR36等品种(组合)达高抗水平。在持久抗性方面,除高抗品种外,秀水09、新嘉优99、嘉优22-5、秀优0969、宁04-81、丙04-103、丙04-08、丙04-123、R4101、丙04-132、丙05-129、丙05-227、浙粳23和浙粳22等品种(组合)具持抗性。试验表明,成株期田间褐飞虱抗性评价对生产实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粳稻春江06的抗白背飞虱特性进行系谱分析表明,春江06对白背飞虱的拒取食和杀卵抗性均来源于秀水620.秀水620的亲本中,只有秀水04具有较强的拒取食抗性,但没有杀卵抗性.在祥湖24中检测到明显的杀卵反应.亲本秀水04、单209和辐农709具有拒取食抗性,但测21没有.单209和辐农709的共同亲本农虎6号也具有拒取食抗性.然而,农虎6号、农垦58(日本粳稻)和老虎稻(中国粳稻地方品种)不具有拒取食抗性,在田间表现出感虫性.农虎6号、单209、辐农709和秀水04表现出稳定的田间抗性.春江06育种中的两个籼稻品种IR26和IR28高感白背飞虱,既无拒取食抗性,也无杀卵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TN1为供试水稻品种,研究了稻株挥发物在褐飞虱、白背飞虱寻找寄主及调节两种飞虱种内种间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健康稻株挥发物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当稻株被一种飞虱为害12 h后,其所释放的挥发物对另一种飞虱有明显的引诱作用,但对同种飞虱则无显著的吸引或驱避作用。随着为害程度的加重(为害1 d以上),两种飞虱均避开虫害株而趋向健康稻株。  相似文献   

14.
水稻飞虱对十三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87~1991年选用有机磷、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十三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用国际统一标准毒力测定点滴法进行抗药性监涮。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呋喃丹最为敏感。对马拉硫磷敏感度最低,LD50值相差上百倍。因两种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年度间的测定结果稍有波动;2) 白背飞虱抗药性发展比褐飞虱快,在测定方法和供试昆虫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将1990年所测几种药剂的LD50与Nagata (1967)测定的数据进行比较。浙江省白背飞虱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差异高达1lO.56倍, 对杀螟松为48.90倍;褐飞虱种群对马拉硫磷、杀螟松的抗性分别相差11.61倍和6.11倍。3)褐飞虱种群对药剂的敏感度与当地用药水平呈负相关。4) 有机磷类不同品种杀虫剂对两种飞虱的毒力差异较大。毒力较高的久效磷的LD50值与毒力较低的马拉硫磷的LD50值相差数十倍。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为害的耐性和补偿作用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在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17个菌株分为7个致病型(Ⅰ~Ⅶ),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7个品种(黄玉、毫糯扬、TN1、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的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明确了7个致病型在这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早生爱国3号(Xa-3)、IR1545-339(xa-5)、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对所接种菌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了采自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室内长期用水稻抗性品种Mudgo驯化的褐飞虱生物型2和从广西田间褐飞虱种群中分离获得的田间生物型2的致害性、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特性。结果表明室内和田间生物型2对Mudgo和IR26的致害能力相同,即两者均能成功地致害含[WTBX][STBX]Bph1[WTBZ][STBZ]基因的水稻品种,但田间生物型2对ASD7和IR36的致害性明显比室内生物型2强,说明两者在具有抗性[WTBX][STBX]bph2[WTBZ][STBZ]的水稻品种上的致害性有差异。取食不同抗性品种时,田间生物型2的若虫历期均比取食相同品种的室内生物型2短,两个生物型2在取食ASD7时的若虫历期最长、存活率最低、雌成虫体重最轻、产卵量和蜜露量最少、种群增长指数和营养指数最低。取食IR26的田间生物型2的若虫存活指数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明显高于取食IR26的室内生物型2的指数,同时也显著高于取食Mudgo的生物型2。建议在进行褐飞虱致害性监测和水稻品种抗性评价时以选用IR26为宜。  相似文献   

17.
应用DNA标记分析稻飞虱的抗性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地回顾了水稻抗飞虱的遗传位点定位和作图的新进展.来自具有不同基因组的野生稻渗入系的4个抗褐飞虱基因Bph 1、 bph 2、 bph 4和Bph 9,以及4个暂定名抗褐飞虱基因Bph 10(t)、bph 11(t)、bph 12(t)和Bph 13(t),目前已被定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中的5条.其中,Bph 1、 bph 2、 Bph 9和Bph 10(t)在水稻第12染色体的长臂上形成1个连锁区段,位于bph 2位点附近约25 cM.检测出几个对田间抗性和杀卵作用有影响的QTL.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 1、 Wbph 2和Wbph 6(t)已经或暂时定位了.粳稻中对白背飞虱具有杀卵抗性的QTL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第6染色体的短臂上检测到有效的QTL,在同一位点鉴定出1个显性的杀卵基因Ovc.在杀卵基因Ovc存在时,第1染色体上的1个QTL和第5染色体上的2个QTL增加白背飞虱的卵死亡率.用DNA标记进行QTL作图可以加深人们对作物抗虫性中复杂的生理和遗传机理的理解.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加速培育具多基因抗虫性的作物,还可以将野生种中的有利抗虫特性转入改良品种中,增加作物抗虫性的持久性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