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4±1℃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次甲基蓝、甲醛、高锰酸钾、氯化钠、孔雀石绿溶液抑制松浦镜鲤鱼卵水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浸泡消毒时间10min,浓度为1100.00mg/L的次甲基蓝和6000.00mg/L的甲醛对水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在药物对水霉菌完全致死浓度(1057.54mg/L)下,浸泡10min,次甲基蓝抑菌有效时间达29.97h,致畸率最低(1.55%),而高锰酸钾和氯化钠浓度对松浦镜鲤鱼卵水霉菌无明显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次甲基蓝可以替代孔雀石绿防治鲤卵水霉病。  相似文献   

2.
目前,由于水温的升高,不少蟹池因放养密度高,饵料投入不足,水体富营养化,病害日益突出,特别是蟹农对一些河蟹病害认识不清,尤其是河蟹“三毛”病很难识别,经常有混淆现象,一些蟹农难以对症下药,因而对河蟹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现将此病的识别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絮毛”病也就是河蟹的水霉病,其病原主要是水霉科中的一些真菌如水霉菌、绵霉菌等。症状:发病蟹的蟹卵表面及病蟹的体表及附肢或伤口处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的病灶,导致卵停止分裂变态,病蟹伤口部位组织溃烂,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行动呆滞,最后无法蜕壳而死亡…  相似文献   

3.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霉菌侵袭、寄生于鱼卵或受伤鱼体而致的一种常见鱼病。霉菌在水域中,一年四季均有,而以18-20℃水温生长繁殖最快,故春末夏初为此病流行的季节,冬天也常发现。每年早期产粘性卵鱼类,如鲤、鲫卵常成批成批败死于此病。鱼种操作受伤,每年死于这病也有10-20%之多。  相似文献   

4.
鲑鳟鱼类成鱼或在孵化池中及自然条件下的鱼卵会受到真菌感染的情况已有报道,特别是在孔雀石绿和福尔马林尚未被用于控制真菌感染而广泛用于预防处理的早期阶段。目前未经预防处理的鲑鳟鱼卵常常受到水霉菌属的真菌感染。本次调查的最初目的是研究感染鲑鳟鱼卵的真菌种类,但在感染的卵上总可发现致病性真菌和腐生性真菌。  相似文献   

5.
防治松浦镜鲤鱼卵水霉病药物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4±1℃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次甲基蓝、甲醛、高锰酸钾、氯化钠、孔雀石绿溶液抑制松浦镜鲤鱼卵水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浸泡消毒时间10min,浓度为1100.00mg/L的次甲基蓝和6000.00mg/L的甲醛对水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在药物对水霉菌完全致死浓度(1057.54mg/L)下,浸泡10m...  相似文献   

6.
正在虹鳟受精卵孵化过程中,霉菌游动孢子伺机附着于坏死卵上,并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卵外,还可蔓延侵入附近的正常卵,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周边鱼卵感染水霉,黏连更多的正常卵。水霉病的防治一直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难题,自2002年我国全面禁止孔雀石绿以来,有效防治水霉病的药物长期处于空白,同时孔雀石绿  相似文献   

7.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最早发现于1748年,William Arderon报道了英格兰一种名为斜齿鳊的淡水鱼感染水霉的情况,并绘制该病的病症图。后来,水霉病泛指由水霉科一些种属引起鱼及其卵病害的统称。由于水霉菌也能感染蛙类、龟鳖类等其他水生动物,如今水霉病这个概念的内涵广泛,感染对象包括大部分的经济水生动物。水霉病最主要的病原是水霉科的水霉和绵霉两个属,大多数水霉菌营腐生生活。水霉菌适应温度范围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幼鳜阶段的病害,已成为大力发展养鳜的一大障碍,给生产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最近两年的实践及调查研究,初步找出了鳜鱼人工繁殖和幼鱼阶段常见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现简述如下:一、水霉病1.病因:是水霉及绵霉寄生所致。对鳜自的卵危害特别严重。2.症状:鳜鱼在孵化过程中易感染此病。鳜鱼卵被感染后,其霉菌的菌丝馒入卵膜,卵膜外部的菌丝丛生在水中,俗称“太阳卵”,造成鳜卵大批死亡,严重影响孵化率。3.防治:①孵化用水一定要清新,溶氧量高,避免使用混浊或者已过污染的水源。②用生石灰水严格清洗孵…  相似文献   

9.
鳜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鱼,许多地方近年来开展了鳜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方面的研究。现将鳜鱼的常见病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1.水霉病在鳜鱼繁殖过程中,如果受精卵的孵化用水混有污物,会使鱼卵受损,从而感染上腐水性水霉菌,感染了霉菌的鱼卵,肉眼观察卵  相似文献   

10.
在鲤鱼人工孵化过程中,每年因水霉菌的感染而招致大批鲤鱼卵的死亡,有的甚至全部鱼卵死光。上海青浦县解放人民公社第二养殖分场的部分鲤鱼产卵池已于三月十九日产卵,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对水霉菌的发生进行预防,致使该分场第一批所产卵1500万粒中有60%为水霉菌所感染,目前虽已孵化出鱼苗,但孵化率仅达40%左右,第三分场所产的第一批鱼卵中有了70%为水霉菌所感染,观音人民公社第一批所产鱼卵全部为水霉菌感染而死亡,造成很大损失。为了确保今年生产跃进计划的完成,下放在该社劳动的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师生,结合生产实际问题,进行了防治鱼卵水霉病的试验,目前已初步得出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果 《内陆水产》2001,26(10):34-34
随着人工养殖黄颡鱼集约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势必造成黄颡鱼病害增多,危害增大,现将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几种疾病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水霉病病原水霉菌病因鱼苗在捕捞、运输、放养时受到机械损伤或冻伤或敌害生物侵袭,伤口感染水霉菌所致。病状肉眼可见病鱼伤处生有毛状菌丝,呈灰白棉毛状,食欲不振,焦躁不安,最终消瘦致死。鱼卵感染水霉菌,可见鱼卵上布满菌丝,变成白色绒球状,最后成为死卵。防治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可减少疾病发生;2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轻、快,避免鱼体受伤;3用1%孔雀石绿…  相似文献   

12.
张茜 《科学养鱼》2005,(12):14-15
5、人工孵化 受精卵遇到水后,卵膜很快吸水膨胀,若是健康的卵,则稍微透明,淡黄色。2-3日内经过多次细胞分裂,透明度逐渐减小,当出现黑色眼点时(眼球的黑色素),表明这样的卵可以孵化出鱼苗。如果卵变成不透明的乳白色,外部长满白毛,这说明卵已腐败,感染了水霉菌,要及时清除,以免扩大感染,影响孵化率。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感染水霉菌对巨须裂腹鱼脾脏转录组的影响,探索水霉菌感染巨须裂腹鱼的分子机制,实验随机选取生活在同一水域中的5尾健康和5尾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采用PDA琼脂培养基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巨须裂腹鱼水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健康和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从巨须裂腹鱼皮肤上分离鉴定得到3株水霉菌;转录组数据显示,健康组和感染水霉病组分别获得46 619 504 条和43 912 876 条数据,与健康组相比,感染水霉菌组共有1 889 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 414 个基因上调,475 个基因下调,随机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一致。对健康组和感染水霉菌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241个功能中,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60个功能中,上述基因主要涉及分子功能类、细胞组分类和生物过程类等生理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等。研究表明,感染水霉菌会影响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多种基因的表达量,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巨须裂腹鱼水霉菌的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淡水鱼黏性卵挂卵孵化为在设定条件下让鱼类受精卵置于水雾中孵化的方式,是近年来人工繁殖领域产生的创新型孵化方式.孵化过程中通过控制水雾的温度和湿度,可在增加受精卵周围溶氧同时,降低受精卵感染水霉菌的几率,从而有效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本文通过控制和优化孵化环境限制因子,就鲤鱼人工繁殖挂卵孵化的设施应用和最优湿度、温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健康养殖     
渔工 《海鲜世界》2004,(4):58-60
(续上期) (八)肤霉病 1.病原 肤霉病的病原为水霉和绵霉两属.此类霉菌,或多或少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主要发生在20℃以下的低温季节,流行于全国各养鱼地区.此类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各种饲养鱼类,从卵到各种年龄的鱼都可感染.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与渔业》2008,(2):47-47
水霉病 病因:鱼体受伤并感染真菌引起,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菌。  相似文献   

17.
卵甲藻病又叫卵鞭虫病,是由嗜酸性卵甲藻(嗜酸性卵鞭虫)寄生鱼体而引起,其病症初看与小瓜虫病相类似,主要症状:初期病鱼在池水中拥挤成团, 环游不息;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和鳃内。仔细观察,可看到白点之间有红色斑声、(充血),尾柄部特别明显。后期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不时呆浮水面,鱼体上白.点连接成片重叠象裹了一层米粉,故有“打粉病”或“白鳞病”之称。“粉块”脱落处发炎溃烂,并伴有大量的水霉菌寄生。最后病鱼瘦弱,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18.
方型孚化池是从溢水墙底部进水,水流沿池底水平射向翻水墙,卵粒随之作水平运动,由于翻水墙内凹的弧形底部使水流转上,卵粒随之向上,水流从底部到水面时力量减弱并从溢水墙溢出,卵粒就作似抛物线下沉或被滤水窗挡住下沉,沉下的卵粒接近水底时无瞬间仃顿又跟随喷咀喷出的水流运动(见图).卵粒如此周而复始地作垂直面上的翻滚,达到了孚化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实验鲫体表水霉菌的着生状况和死鱼数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实验鱼接触水霉菌之前就用药的实验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比较低,而当鱼体接触水霉菌24小时和48小时后再用药时,其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上升。2.对泥鳅人工感染水霉菌后二氧化氯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水霉病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动物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在水生动物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水生动物有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