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长期以来,污水毒性的评价采用“鱼类试验”的实验方法。但是,“鱼类试验”的方法仅能查明能引起鱼类剧烈中毒的浓度,对查明污水对鱼类的慢性毒害作用,这个方法不行。应该同时查明毒物对鱼卵、幼鱼和性未成熟的鱼以及浮游生物和水底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特许公报公布利用脒基硫脲(Gyanylthiourea——简写为GTU)作为鱼类由于氧气不足产生窒息及毒物中毒死亡的防止剂。氧气不足是指将活鱼从水中取出时,或在不含溶氧的水中和含少量溶氧的水中,以及在其他液体中放入活鱼时所引起的鳃呼吸困难。毒物以氰化物为例。  相似文献   

3.
姜礼燔  曹萃禾 《水产学报》1985,9(3):223-230
本文报导了对含酚水的自净试验、鱼类急性中毒试验、鱼类对含酚水的回避试验、鱼体酚污染的嗅感与味感测定、以及鱼体酚的积聚与消除试验和鲤鱼酚中毒的组织学检查的研究结果。试验表明,水温越高,水中酚浓度降低越快;白鲢、草鱼、鲤鱼在水温28℃时,酚污染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25.14毫克/升、30.98毫克/升、31.00毫克/升,水温降低酚毒性增强,即其半致死浓度下降;白鲢、草鱼、罗非鱼在水温21—26℃的含酚水中,都无回避表现,即使在含酚量高达25毫克/升时,仍无明显回避行为;酚中毒的鲤鱼,在肝脏组织切片上可以发现细胞膜收缩、核增大、细胞间出现空泡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鱼类急性中毒试验是生物检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水域环境污染监测中,多已采用鱼类中毒试验的方法,这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喹乙醇,又名快育灵,倍育诺等,具有广谱抗菌,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颗粒饲料转化率的作用,但由于喹乙醇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差较小,极易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因此,我国已将其列为禁用渔药。但是目前一些水产饲料生产厂家,  相似文献   

6.
在毒性试验及药浴治疗试验中.常常需要较长时间地把水生生物培养于一定浓度的自流药液中.此时需配备自流装置.凡属此类装置所依据的原理都是相同的,即在流量一定的稀释水里、添加一定流量的药剂原液,使之混合成一定浓度的试验液.引人试验水槽中.本文粗浅介绍一些自流装置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且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发病不很普遍,也很少有过这方面的报道,因黄曲霉毒素中毒性疾病发病前鱼类一切活动正常,对养殖户具有一定的麻痹性,不轻易被发现,呈慢性中毒症状,但到后期发病时,就很难控制。鱼类一旦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死亡率极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8.
鱼类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是席上之佳肴,而今已成为“菜篮子工程”中的姣姣者。但在众多的鱼类品种中,有部分鱼类含有毒素,人们误食或食之过量,就会引起中毒,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9.
一、鱼藤中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小河小溪有鱼藤毒鱼的现象,稍不小心,往往成胁到饲养的塘鱼,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先堵住有毒的水进入塘内;同时,用人尿对水全池泼洒。用量为一亩水面平均一米深(即667米^3)25千克左右的人尿,对水至50千克后,全池均匀泼洒,对解救刚中毒或未中毒的鱼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病因由于阿维菌素使用不当引起的水生动物的中毒症。阿维菌素为乳油状的广谱杀虫药,虽然毒性较低,但若使用时未将药品打匀或者在鱼饥饿时泼洒,可能导致鱼类将药物摄入体内,引起中毒。临床症状阿维菌素中毒后视中毒程度可能会出现狂游或静卧池边(见图2)的现象,中毒的鱼类体色发黑(见图3,5),各鳍条末端发黑(见图1,4),抢救不及时可引起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11.
1特征 1.1鱼类急性化学中毒死亡是由于有毒化学物质排入渔业水域造成水体毒物的高浓度和高毒性所致,因而急性化学中毒死鱼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没有任何前兆,鱼会在短期内大批急性死亡,死亡速率很高。1.2化学中毒死鱼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与气温、水温关系不大,而与有毒化学物质排入渔业水体的时间相关,因此发生的时间和季节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2.
李连祥 《水产学报》1986,10(3):325-332
本文记述了两湖地区饲养的草鱼、鳙鱼和鲢鱼等在鱼种阶段发生的一种黑鳍条、鼓眼睛和大肚子等症状的鱼病。通过调查和实验,初步了解到引起此病的原因是用五氯酚钠(Sodium pentachlorophenate)进行清塘用药量过重,而放养夏花鱼种的时间又过早而产生的一种慢性中毒。对病鱼的组织病理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认为鱼种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药物腐蚀皮肤和鳃粘膜,由慢性中毒转为急性发作的结果。同时通过鱼对药物忍受能力的试验,表明鳃和鳍条等部位的黑色病变的出现,与药物浓度太高和浸泡时间的长短有关。根据五氯酚钠的理化性质和鱼池水质情况,采用施放生石灰(30-37.5克/米^2)的办法,能达到中和与解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池鱼药害是鱼类误食有毒物质或有毒污水进入鱼池,使鱼中毒而死亡,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氧量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将两种现象区别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容易误诊的小三毛金藻中毒病小三毛金藻中毒病是盐碱地鱼池常发病,该墓代谢产物三毛金藻素分离出的鱼毒素可使鱼类中毒死亡。由于鱼类中毒后某些反应同缺氧反应类似,因此,一些基层渔技人员及渔民,由于经验不足或检验设备不完善,往往把小三毛金藻中毒病以“缺氧”治疗...  相似文献   

15.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85,7(3):139-139
<正> 据英国《皇家海军医药处杂志》报道,英国已发生肉素鱼类中毒事件,这是人们食用了有毒的鱼肉后引起的。现已知有400多种鱼类,主要是食肉性鱼类被认为含有肉素鱼类中毒。肉素鱼类中毒的患者在几小时内会得病,毒害神经效应可持续达3个月,而且吃了其他无毒鱼类也会使旧病复发。这种疾病特别难于处理,在处理前要严格区分是否由于其他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养鱼池大批鱼类死亡的情况。发生大批鱼类死亡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鱼类中毒;二是泛塘。如何准确判断鱼类中毒和泛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7.
谢岳成 《内陆水产》2002,27(6):26-26
养鱼池塘,往往因管理上的疏忽而发生塘鱼中毒或泛塘事故,严重时都会死鱼。因此,准确区别中毒与泛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救措施,减轻损失,是渔业上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一般可从几方面进行区别和解救。1从发生的时间区别塘鱼中毒一般无季节、天气之分,与池塘水质肥瘦、塘鱼放养密度关系不大,多与厂矿排污时有毒污水进入池塘;或是农田施药时在池塘中清洗药器械;以及防治时用药过量或施用方法不当;个别不法分子投毒偷鱼等有关。中毒死鱼,在白天,夜晚都可发生。泛塘则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季节,特别是连续的闷热天气、连续阴雨天和雷…  相似文献   

18.
谢刚  海波 《齐鲁渔业》2007,24(8):38-38
好的水体是夺取养鱼高产的保证。如果水体中发生溶氧超标、金属超标、缺氧和种种污染,鱼类就会发生“毒水症”。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由于养鱼池塘经常施肥、用药、捕捞、遭遇涝灾等更易发生“毒水症”。鱼类中毒后短期内会造成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高温季节几种鱼类毒水症的防治措施是:  相似文献   

19.
1.全池泼洒:1)先喂鱼,后泼洒药液,不用沉淀有颗粒状的药液,以防鱼类误食中毒。2)在晴天上午9~11时或下午4~6时泼洒好。3)出现鱼浮头或浮头刚消除时,不可用药。4)要均匀泼洒药液。5)酸性与碱性药不可同时混合施用,溶化药物最好用木质或塑料容器,以免降低药效。6)投药后12,J'时内勤观察鱼类动态,如发现中毒时,应立即采取加注新水等措施急救。2.药饵投喂:1)选用能研成粉末的精料(如菜籽饼、花生饼),草食性鱼类可用空,0菜叶、嫩草等代替。2)准确计算药饵的药量,根据鱼池中鱼的总重量计算标准药量。3)药饵要做成适…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有池塘6500多亩,是本省的主要商品鱼基地之一,池塘形成于90年代“以渔改碱,挖塘抬田”工程,水源为地下水上渗补充,池水水深2~3.5米,池底多为“锅底形”,池水易形成温跃层,水质为盐碱水,硫酸盐含量较大,一些池塘可达到440mg/L。由于水体的特殊性,H2S引起的鱼类中毒事故频繁发生,是当地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危害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