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为明确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光合作用机制 ,以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小麦旗叶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旗叶生育期间的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具有相同的特点 ,在叶片功能旺盛的前中期 ,光合底物 CO2 对光合速率的限制主要是非气孔限制 ,在叶片老化后期 ,光合底物 CO2 对光合作用的限制同时存在着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 ;不同生态型品种小麦旗叶光合功能和碳代谢特性具有与生态型表现相关的规律。春性品种叶绿素含量高 ,光合面积大 ,功能高值期 (RSP、PAD)长 ,叶源量 (L SC)大。半冬性品种光合速率高 ,叶绿素含量较低 ,功能高值期较短 ,叶源量最小。冬性品种叶绿素含量最低 ,功能高值期最短 ,叶面积和光合速率与半冬性品种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光合生理指标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三种粒型小麦品种 (系 )的光合生理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小麦生育后期 ,中粒型品种的叶绿素含量Chl(a b)高于另外两种类型品种 ;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Chl(a/b)低于另外两种类型品种。不同类型品种Pn高峰出现的时间不同 ,峰值大小有明显差异。小粒型品种在Pn方面占有优势 ;大粒型品种虽然Pn不占优势 ,但其FLAR大 ,单株旗叶同化的养分多。旗叶面积与Pn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FLAR呈极显著的正相关。Chl(a b)和Chl(a/b)与Pn和FLAR的相关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8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茶树叶片的叶面积、叶形指数、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其比值、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及光合特性,并分析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叶形指数、干物质含量、气孔导度的变异系数低于10%,其余11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5.08%~43.22%,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比叶面积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叶形指数和叶面积与其他叶片功能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光合色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气孔导度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的影响;净光合速率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光合色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光合色素含量高的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能力;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14号茶树品种比叶面积相对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属于抗旱性较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可作为抗旱性强、高光效的茶树品种进一步选育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快速测定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是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旨在介绍:(1)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2)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叶片色素含量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叶片色素含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其衍生的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正交植被指数(MTVI2、MCARI2、SAVI、MSAVI)以及叶绿素吸收比值指数(CARI)之间的关系,建立夏玉米叶片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 a+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NDVI与夏玉米叶片色素含量的相关性最好,RVI、RVI、CARI位居其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确立的夏玉米叶片Chla、Chlb、Chl a+b及Car含量的估算模型R2分别为0.790 8、0.832 4、0.808 8和0.761 7,说明利用冠层NDVI可以对夏玉米叶片Chla、Chlb、Chl a+b和Car含量进行可靠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的重要环境因子,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本研究旨在揭示五唇兰自然分布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及五唇兰生态型的相关性。在海南霸王岭王下设置6个样方,测定其内土壤含水量、pH值、氮磷钾含量等理化指标;根据五唇兰的克隆分株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建立五唇兰龄级指数,并分析龄级指数与土壤的相关性;比较五唇兰两种生态型其生境土壤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五唇兰样方内的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氮、磷、钾营养成分丰富。五唇兰根系附近的土壤理化指标存在较大变异;不同样方内五唇兰的龄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五唇兰的龄级指数与土壤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叶背红色型五唇兰的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含量均高于叶背绿色型,其龄级指数亦大于叶背绿色型。本研究结果对指导五唇兰组培苗的栽培和解释其野外种群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苎麻品种川苎12号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对照(自然光照)、45%荫蔽(55%自然光照)、70%荫蔽(30%自然光照)处理,研究了荫蔽胁迫6天、12天、18天对苎麻旺长期植株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荫蔽胁迫显著降低了苎麻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和C_i/C_a(C_a:外界二氧化碳浓度)的比值。随着荫蔽胁迫的加重,叶绿素(Chl a)、叶绿素(Chl b)、叶绿素总含量(Chl a+b)、类胡萝卜素含量(Car)、以及Chl a+b/Car增高,叶绿素a/b(Chl a/b)降低。总之,荫蔽胁迫下苎麻光合特性的变化是对荫蔽条件的适应,变化程度与胁迫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生产中,应采取措施避免苎麻遭受较重程度的荫蔽,确保苎麻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茶树不同叶位叶片功能性状与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叶面积(LA)、叶形指数(LI)、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总量(Chl)、类胡萝卜素(Car)及光合特性,并研究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叶位叶片的LA、LMDC、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由第1叶至第6叶基本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新梢中部3~4叶达到峰值,第1叶和第6叶显著降低(P0.05);不同叶位叶片LI和SLA基本呈现随着叶位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第6叶的SLA均显著高于其他叶位(P0.05);第1~4叶的Chla、Chlb和Chl含量较高,第6叶Chla、Chlb和Chl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叶位(P0.05),Car变化趋势不明显。LA与LI、LDMC、Chla、Chlb、Chl和Car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I与其他指标不相关(LA除外);SLA与LDMC、Chla、Chlb、Chl、Car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Ci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DMC与Chla、Chl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hla、Chlb、Chl和Car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Pn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Gs和Tr与叶片功能性状不相关。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得出,茶树新梢第3~4叶具有相对较大的LA和较强的光合能力,LDMC积累较大,可以作为表征茶树光合能力的供试叶片;SLA、LDMC和光合色素含量与Pn存在密切相关性,可作为评价茶树光合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兰花内生真菌在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中的效用,以野生五唇兰中分离并初步筛选的内生菌根真菌为接菌剂,对五唇兰无菌组培苗进行菌根化苗盆栽试验,试验采用液体培养的菌液进行根部喷施,待菌根化苗生长18个月后测定其成活率及光合生理等指标。结果表明:接菌明显提高了五唇兰幼苗成活率,促进了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及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的增加,并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以接dmf-49菌处理效果最明显,但五唇兰光合速率不高,在1.50μmol·m-2·s-1以下。表明从野生五唇兰中分离并初步筛选的有效内生真菌能提高其菌根化苗的光合能力,提高植株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对甘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不同盐胁迫处理下甘草的光合作用生理指标,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9 g/L NaCl的盐分胁迫降低了甘草叶片中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增加了chl a/chl b;对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不显著;降低了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等光合生理指标。3 g/L和6 g/L NaCl的盐分胁迫影响不显著。这说明适当浓度的盐胁迫可以影响甘草的光合生理作用,进而影响了甘草药材的产量。结果为探讨甘草对盐胁迫的适应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