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内报导了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的两种新病原菌,这两种菌均从患“红腿病”病虾的心脏、血淋巴液或肝脏中分离获得,经系统分类法及DNA分子中(G+C)mol%测定分别隶属于哈氏弧菌和需钠弧菌。感染试验证实这两种菌均能侵入虾体引起红腿病并导致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在感染死亡虾体内可再次分离到与感染用菌形态相同的菌体。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浓度哈维氏弧菌与白斑综合症病毒单独、合并浸泡感染,以及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单独、合并浸泡感染对墨吉明对虾仔虾死亡情况和WSSV携带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哈维氏弧菌浸泡感染仔虾,48 h死亡率可达100%,高浓度WSSV浸泡感染仔虾,96 h死亡率可达97%;盐度突变可以降低弧菌与病毒浸泡感染对仔虾的致病性;高温条件下(32℃)弧菌对仔虾的致病性较强,低温条件下(26℃)病毒对仔虾的致病性较强;盐度26、水温26℃条件下,合并感染组死亡率较WSSV单独感染组低;哈维氏弧菌感染可以抑制WSSV在对虾体内的复制。  相似文献   

3.
从浙江宁波的发病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分离到1株致病性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LY-1。从该菌的DNA样本中成功扩增出大小为873 bp的ToxR基因片段。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已登录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ToxR基因同源性为96.57%,与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anguilarum)、创伤弧菌(V.vulnificus)、费氏弧菌(V.fisheri)、溶藻胶弧菌(V.alginolyticus)、霍利斯弧菌(V.hollisae)、拟态弧菌(V.mimicus)、河弧菌(V.fluvialis)的ToxR基因相似性为27.62%~72.49%。选择哈维氏弧菌ToxR基因种内保守区段,设计1套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的特异引物,对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实验,在65℃孵育45 min的条件下即可完成哈维氏弧菌特异性扩增,成功建立了海水致病菌-哈维氏弧菌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对哈维氏弧菌DNA的最小检出量为1 fg,比PCR法灵敏度高3个数量级。利用LAMP方法快速检测哈维氏弧菌,目前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豹纹鳃棘鲈致病性哈维氏弧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养殖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因,从患病豹纹鳃棘鲈血液及内脏、体表溃疡处分离到2株优势菌,其中编号为1031的菌株经人工感染证实能够引起被感染鱼的死亡,为引起该豹纹鳃棘鲈溃疡病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031与弧菌属的基本特征相符,分别基于16SrDNA序列及热激蛋白60基因(hsp60)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菌株1031与哈维氏弧菌聚为一支,置信度均为97%,以1031为模板特异性扩增哈维氏弧菌toxR基因,也得到了预期382bp的核酸片段。综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此次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原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120μg)、菌必治敏感,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阿奇霉素、强力霉素等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病原哈氏弧菌对20种中草药的敏感性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大黄、板蓝根、苏木、金银花等20种中草药对哈氏弧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发现五倍子、艾草、苏木、大黄、地锦草等12种中草药能有效抑制哈氏弧菌的生长,而石菖蒲、黄芪、金钱草和土茯苓等8种中草药对哈氏弧菌的抑菌作用较小;同时,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进行了大黄、穿心莲、黄芩、石韦、苏木等10种中草药对哈氏弧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10种中草药对哈氏弧菌都具有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在2.0~250 g/L之间,其中五倍子的抑菌效果最好,对哈氏弧菌的MIC小于2.0 g/L;桑叶和金银花的抑菌效果最差,对哈氏弧菌的MIC为500 g/L.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东风螺体内希瓦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该试验利用血液琼脂平板从吻肿病东风螺的肝胰脏中分离溶血性细菌,经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病螺体内的优势菌群,并以优势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性和人工感染动物试验。[结果]希瓦氏菌为病螺体内的优势菌群,其中包括海藻希瓦氏菌和鲍鱼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鲍鱼希瓦氏菌在营养琼脂、TCBS琼脂和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基本相似;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海藻希瓦氏菌β呈溶血、鲍鱼希瓦氏菌呈α溶血;二者的生化反应类型均属非发酵菌群。人工感染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海藻希瓦氏菌供试菌株的LD50为10-5.50/0.1 ml,具有较强毒性,能够引起小鼠和雏鸡以败血症死亡,死亡率100%,感染东风螺的死亡率10%,未死亡的感染螺表现为运动和采食行为的长时间丧失,但没有出现吻管肿胀症状;鲍鱼希瓦氏菌感染小鼠和雏鸡无死亡现象,仅见肝脏和脾脏轻微充血、肿大;感染东风螺无死亡,呈现一过性运动性能和采食性能降低。[结论]海藻希瓦氏菌和鲍鱼希瓦氏菌虽然是吻肿病东风螺体内的优势菌,但不是东风螺吻管肿胀病的主要病原菌;海藻希瓦氏菌对小鼠、雏鸡和东风螺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鲍鱼希瓦氏菌对上述试验动物无明显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中华绒螯蟹黑鳃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以K-B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共分离获得4株疑似病原菌株(C1、C2、C3和C4),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仅C1菌株感染中华绒螯蟹后出现死亡,死亡率达90%,且试验中华绒螯蟹出现黑鳃、肝胰腺呈浅黄色的病症,与自然发病的症状基本一致.依据C1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C1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其对健康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85×105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1菌株对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3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可引起中华绒螯蟹黑鳃病,且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力,实际养殖生产中可选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等渔用抗生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鸡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沙氏白细胞虫寄生于鸡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库蠓滋生的夏季(8—10月);主要侵害中、小鸡,可引起大批死亡。现将我乡去年发生的两起鸡白细胞虫病的诊冶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两种致病菌对杂交东方鲀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哈氏弧菌感染对杂交东方鲀"冀研一号"(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影响,分别对杂交东方鲀腹腔注射PBS、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哈氏弧菌,注射后6、12、18、24和36h分别取肝胰脏,测定其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结果表明,在攻毒后36 h内,注射迟钝爱德华氏菌"冀研一号"东方鲀肝胰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酶活均极显著升高(P0.01);攻毒后36 h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均表现升高趋势。感染哈氏弧菌后,肝胰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含量表现升高趋势。试验鱼体感染致病菌后,引起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0.
点带石斑鱼溃烂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烂病是我国北方海水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的主要病害之一。作者连续3a对天津地区的养殖点带石斑鱼溃烂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从患病鱼病灶分离到7株致病菌,采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7株致病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株为杀鲑气单胞菌,5株为哈维氏弧菌,1株为河流弧菌。在连续3a的调查中,每年都分离到哈维氏弧菌,表明哈维氏弧菌是天津地区海水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溃烂病的主要条件致病菌,而杀鲑气单胞菌和河流弧菌是次要条件致病菌。研究结果将为控制石斑鱼溃烂病在海水工厂化养殖中的爆发和流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食蟹猴出现消瘦、腹泻、血便等症状的病因。[方法]采集20份食蟹猴粪便样本,进行寄生虫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动物致病性和药敏试验。[结果]20份粪便样本均检测出大肠杆菌,12份粪便样本检测出肺炎克雷伯氏菌,10份粪便样本检测出结肠小袋纤毛虫。10份粪便样本为三重感染,2份粪便样本为细菌二重感染。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均可导致小鼠死亡,且2种分离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头孢噻呋钠均高敏。[结论]结肠小袋纤毛虫、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混合感染是引起食蟹猴消瘦、腹泻、血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夏季,广西发生一起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持续死亡病例,患病亲虾部分个体肝胰腺明显萎缩,腹节肌肉轻微白浊,个体呈黄鳃。采用TCBS选择培养基从病虾和亲虾池水中分离细菌,对各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病虾肝胰腺、鳃丝、肌肉、肠等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从病虾中分离到5株优势菌,均鉴定为巴西弧菌(Vibrio brasiliensis);从亲虾池水中分离到2株巴西弧菌,1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1株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推测此次亲虾发病是由于投喂了弧菌数量超标的牡蛎及鱿鱼,巴西弧菌可能为致病菌。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患病亲虾多个器官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且肝胰腺呈现显著的弧菌病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病原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患典型颤抖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组织进行了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病蟹的鳃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血淋巴细胞中有一种微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的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双层结构,但无明显的细胞核。从该微生物的细胞大小、形态结构和寄生部位上初步判定为一种类立克次氏体。  相似文献   

14.
克氏原螯虾暴发病细菌性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患暴发病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肝胰腺中分离到3株细菌.人工注射感染显示,KSAX-3分离菌在浓度1010cfu/mL时可使95%以上健康克氏原螯虾死亡;在106cfu/mL浓度时可导致70%的健康克氏原螯虾死亡,并使克氏原螯虾出现明显的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疾病症状,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克氏原螯虾致病菌.KSAX-3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单鞭毛,发酵葡萄糖,甘露醇、氧化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脱羧酶、水杨酸、枸橼酸盐(西蒙氏)阴性,在含0%、10%NaCl的普通培养基中不生长,在含2%、4%、6%、8%NaCl的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在30℃、35℃、40℃、42℃条件下生长良好.鉴定该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盐酸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金霉素、硫酸卡那霉素、交沙霉素、烟酸诺氟沙星等8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引起某养殖场半滑舌鳎体表溃疡并大量死亡的原因,从发病鱼体的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分离细菌,分别从脾脏和肾脏中分离出优势菌株8-0634和8-0635。对这2株菌分别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只有菌株8-0635能够引起半滑舌鳎的死亡,死亡鱼体表现为鳞片脱落、腹水、肠道充血向外翻出,脾脏、肾脏等器官萎缩充血。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显示,发病鱼体内脏组织间隙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革兰氏染色及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菌株8-0635为哈维氏弧菌,利用管家基因及16S rRNA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序列分析,进一步鉴定该致病菌为哈维氏弧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8-0635对头孢哌酮、氟苯尼考、氯霉素、氨苄西林等多种药物高度敏感。研究结果为半滑舌鳎体表溃疡症的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出血病、败血症,是由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嗜水气单胞菌、弧菌等病菌在不同时期感染发病,已成为多发常见病。该病具有病症复杂(表现内脏和体表充血或无明显症状)、流行期长(6—9月)、危害鱼类多(各种淡水鱼均可发病)、流行地域广等特点。特别是目前随着养殖密度的加大,  相似文献   

17.
盐酸土霉素对人工致病克氏原螯虾的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口服患病克氏原螯虾(Procamgbarus clarkii)组织、注射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oyticus)的方法,人工感染健康克氏原螯虾致病后,定时投喂盐酸土霉素药物饵料,观察了药物饵料对人工致病克氏原螯虾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投喂含有盐酸土霉素的药物饵料对人工注射V.mimicus和V.parahaemoloyticus致病的克氏原螯虾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口服患病克氏原螯虾组织致病的克氏原螯虾的治疗效果比较差.但是,与口服患病克氏原螯虾组织致病后未用药物饵料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投喂药物饵料对克氏原螯虾疾病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推测克氏原螫虾暴发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致病病毒引起,而致病菌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存在,可能导致混合感染而死亡率上升.  相似文献   

18.
“化皮病”是当前仿刺参养殖的最严重的疾病,导致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我国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以仿刺参病原菌--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smarflavi)AP629兔源多克隆抗体和鼠源单克隆抗体3D9分别作为包被抗体和检测抗体,建立了黄海希瓦氏菌AP629的双抗体夹心ELISA快速检测方法。多克隆抗体和单抗3D9的最佳稀释倍数分别为1∶400和1∶80,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弧菌、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大肠杆菌等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高。以PBS和仿刺参体壁匀浆上清液为悬菌介质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04 cells/mL和106 cells/mL。对人工感染黄海希瓦氏菌的10头仿刺参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该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由黄海希瓦氏菌AP629引起的仿刺参疾病。  相似文献   

19.
梭子蟹乳化病的间接ELISA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梭子蟹乳化病的病原菌-溶藻弧菌为抗原,制成免疫血清;利用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兔血清(HRP-IgG)为酶标二抗、建立了检测溶藻弧菌的间接ELISA快速诊断法。结果表明,应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溶藻弧菌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低的检测量为104cfu/mL。同时交叉反应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人工感染试验48 h后,就能在血淋巴和鳃中检测到溶藻弧菌。应用建立的间接ELISA法进行现场检测,表观有病蟹的阳性检出率为90%,表观健康蟹的阳性检出率为20%,养殖海水中没有阳性检出。  相似文献   

20.
从大黄鱼致病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GYC1108-1株提取外膜蛋白(OMP)、脂多糖(LPS)和胞外产物(ECP),并进行毒性实验,以研究哈维氏弧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及其特征.结果表明:OMP、LPS致病性较弱,而ECP可导致鱼死亡,初步得出哈维氏弧菌GYC1108-1株的主要致病因子为胞外产物,其对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5 μg·g-1;该蛋白酶与底物偶氮酪蛋白(azocasein)作用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28℃,对热敏感,分子质量为55 ku;该酶活性被碘乙酸抑制,也被SDS和HgCl2完全抑制,PMSF和ZnCl2能部分抑制该蛋白酶活性,而CuCl2、CaCl2、MgCl2对该酶活性影响不大,2-巯基乙醇、DTT、L-半胱氨酸、EDTA和EGTA对该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表明其为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发现ECP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淀粉酶、卵磷脂酶和脂肪酶活性,无脲酶活性;免疫印迹结果发现GYC1108-1的ECP能与大黄鱼抗GYC1108-1血清发生免疫发应,分子质量为55 ku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是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