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田佩占  闫日红 《大豆科学》1996,15(2):110-113
以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大豆杂种一代籽粒产量、营养体干重及其对双亲一有现的杂种优势、籽粒产量优势和营养优势的比值与后代选择效果的关系。结果指出:F1代营养体干重及其优势均高或无益 氏的组合后代均表现不良,优良组合一般具有中等营养体重和营养体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1978年配制的17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早期世代表现与后代选择效果的关系。对F_2、F_3及两代平均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小区产量、小区产量优势与高世代选择效果的关系选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了F_3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外,F_2代全部性状及F_3代的其它性状与高世代选择效果均无显著相关。但分类分析表明:初世代中较劣的组合后代有80%表现不良。F_3代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中有75%的组合后代表现优良。F_2代单株粒重及F_2、F_3代的单株荚数、粒数表现优良的组合中大约有一半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而F_2、F_3代小区产量较高的组合中只有1/4左右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初世代中等产量的组合有30—40%组合后代表现优良。上述结果表明,在早期世代淘汰劣势组合是为可靠的,而选择高产组合的可靠性较小。以不同性状选择的效果又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拟通过不同类型组合在南北两地分别采用四种选择方法的比较,找到适于北方正常条件下或南繁加代的选择方法及相应的组合类型。以1980年配制的两亲本生育期差异明显与不明显的两个组合后代为材料。15个F_2单株的种子被分成二部份,一部份在海南岛种植F_3代,一部份在公主岭种植F_3代,在南北两地对F_3代均进行如下处理:1)组合内选优株,2)优良系统内选优株,3)组合内随机取株,4)混合摘荚。1984与1985年于吉林公主岭分别种植两地各处理的F_4、F_5品系,每个处理各24个品系。试验结果表明,两亲差异大的组合,除混合选择处理外,其它处理的生育期均出现差异,即在海南岛选择的生育期变幅较大。两亲差异小的组合,处理间差异小。相同选择方法不同地点选择的亦表现出南方选择偏早类型较多,但占优势的中晚熟类型差异不大。两亲差异大的组合,以在海南岛随机选择处理的F_4、F_5代高产品系较多,各品系平均产量及最高产品系的产量也高;其次为在海南岛进行混合选择处理者。亲本差异小的组合则相反,以公主岭优系选择处理的效果为最好。两类组合的在海南岛进行混合或随机选择处理的低产品系也较多。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的组合应采取不同的选择方法。在海南岛南育时,对于两亲差异小的组合应采用全系统随机选择法。  相似文献   

4.
以1978年配制的17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亲本生育期、结荚习性配组方式、亲本产量水平及产量间的互作对后代选择效果的影响。1979—1983年分别种植了F_1—F_5代。试验结果表明:两亲本生育期、结荚习性的配组方式、亲本产量水平及产量间的互作对选择效果均有明显影响。并由此提出高产杂交组合适宜的亲本配组方式为:两亲本生育期差异较小,中熟×中熟或中早熟×中晚熟;亚有限×无限结荚习性或反交;两亲群体产量高,两亲产量间的互作能力强。并讨论了有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择大豆鼓粒期长度(SFP)不同的4个亲本配制8个组合,估测其F_1和F_2的6种SFP值。结果表明:同一组合不同SFP分级和同一分级不同组合的SFP杂种优势存在差异,F_1SFP的中亲优势率平均值为97.5%—99.5%。SFP遗传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无母体效应存在,具有较广泛的遗传变异,F_2广义遗传力高于产量遗传力,可以作为育种后代选择指标,但在早期世代不宜采用。确定R_3—R_6为SFP时期,应用于高产育种的后代选择。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个东北春大豆与三个山东省夏大豆品种的杂交组合及上述三个杂交组合的F_1代与各自春大豆亲本相杂交的回交组合(或三系杂交组合)为材料,以比较单交(二系杂交)后代与回交后代的表现,确定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的适宜杂交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生育期均较单交二代群体早熟一级,但变异幅度较大。株高与倒伏性亦有同样趋势,说明回交没有减少群体内性状的变异性。F_4代品系的成熟期;结荚习性,株高等性状的调查表明,回交群体稳定品系较单交群体多,而不稳定的品系数大大减少。F_2—F_4代籽粒产量测定表明,以早熟春大豆黑农2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劣于相应的杂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减少25%,F_3与F_4代群体产量减少7%。但以东北中熟春大豆吉林1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优于相应的单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高10—25%,F_3及F_4群体产量高4.8—21.9%。说明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品种会因春大豆亲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与早熟春大豆进行杂交时,可直接对单交后代进行选择。而当利用中熟春大豆品种与山东省夏大豆杂交时,可再用东北春大豆品种回交一次,比只进行一次杂交可获得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7.
生育期为较简单数量遗传性状,F_2代株选有效。其遗传行为受少数主效基因和若干修饰基因所控制。杂交后因基因重组的随机性,后代可能出现超亲方向不同的多种类型,绝大部分介于双亲之间。F_2群体规模以400—500株为宜,便于保持群体内最大变异量和保证优良个体出现机率。在霜前能正常成熟的组合中生育期与产量呈正相关;否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关于大豆杂种后代产量因素的遗传变异及选择效果有过一些报道。为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有必要了解不同产量因素杂交组合后代的遗传变异规律。为此,本文就产量因素差异较大的三个大豆杂交组合的后代产量及产量因素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杂交组合产量因素差异对杂种F_1产量因素优势及其F_2变异和衰退的影响,比较不同组合在F_2中产量因素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效果;利用相关及通径分析剖析主要产量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为亲本选配,培育高产品种提供初步依据,从而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9.
芝麻杂种F_1的产量优势,不同组合差别很大。本试验以地理远缘的品种作亲本配制了77个组合,对杂种优势现象作进一步的探索.杂种F_1的产量分别为双亲平均,优亲及当地推广种的-6.9~252.7%,-24.8~141.1%和-37.1~67.6% .选择产量差异较大的品种作亲本,F_1具有较强的优势.遇过试验,发现了若干产量优势较强的杂交组合.对全部杂交种及亲本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供今后选配杂交组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徐国生 《作物研究》1990,4(2):10-14
研究了9个早籼杂交组合F_1、F_2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和其中4个组合早代的产量选择效果。结果表明,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生育期和有效穗数等主要性状以双亲平均值预测F_1、F_2的表现,和以F_1预测F_2,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低世代进行组合选择对保留高产组合也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桂茹  杜维广 《大豆科学》1992,11(4):299-307
用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不同的12个亲本配制11个组合,对其后代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F_1代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优势程度因组合而异。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在F_2代均呈广泛分离,多数组合表现出超亲现象,其遗传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无母体效应。F_2、F_3代,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与中亲值相关显著。F_2代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的广义遗传力分别平均为46.19%和37.47%。可将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入高产育种、高光效育种和株型育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九个亲本六个组合的F_2分析了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大豆F_2代单株蛋白质产量分布呈正态,此性状由多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因组合不同,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力变化从42.1%到74.16%,遗传进度变化在2.08到3.85之间。F_2代群体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有大量的超亲现象,且以正向超亲为普遍,因此,在F_2代进行选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亲本直接影响到F_2的遗传变异,双亲差异大或亲缘关系远的组合,F_2代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单株籽粒产量与蛋白质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蛋白质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东北春大豆品种与三个山东夏大豆、三个山西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三个夏大豆及三个山西春大豆品种在吉林省公主岭条件下的生育期相近。评价了这12个杂交组合的F_1、F_2及F_3代的产量及其对亲本平均值的优势。 试验结果表明,春×春与春×夏大豆杂交组合的亲本产量差异小于后代产量的差异,夏大豆组合较春大豆组合的籽粒产量及其配合力大。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配合力有更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给后代表现以较大的影响。不同夏大豆品种虽然也有较大的配合力差异,但这种差异对后代群体产量影响较小。 根据上述结果,以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与本地品种杂交时,首先确定具有高产后代群体的某一地理来源的材料作为方向,再从中选择最高产的品种作杂交进行选育高产品种,可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育种实践研究了黄麻长果种(C.olitorias)和圆果种(C.capsu-laris)不同熟期类型组合杂种后代的开花期遗传规律。结果认为:F_1的开花期长果种有72.5%的组合具倾晚性,10%的组合超晚亲,平均优势率为7.39%;圆果种有59.45%的组合具倾早性,18.92%的组合超早亲,平均优势率为-7.15%,显性效应均不明显,F_2的开花期呈连续变异,并有超亲遗传现象。开花期的广义遗传力长果种为78.73%,圆果种为78.92%,表现为双亲开花期差值越小的组合广义遗传力低;反之则高。双亲与F_1、F_2以及F_1与F_2的开花期相关系数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长果种分别为0.8142、0.8075、0.9233,圆果种为0.8978、0.8256、0.9857。熟型相似的组合,因双亲生态差异有别,遗传规律亦有不同,长果种和圆果种正反交杂种后代开花期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可以认为黄麻开花期的遗传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东北地区4个主栽品种和两个国外品种为亲本,采用Griffing4双列杂交设计,对亲本及F_1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_1代主要产量性状有较高的正向杂种优势。文中探讨了配合力分析的目的。指出MSg/MSs是杂交组合后代性状选择早晚的一个重要遗传参数。产量一般配合力大的优良亲本为黑农33、MA1388和吉林20。产量高,特殊配合力大的最佳组合为黑农33×MA1388。  相似文献   

16.
10个夏大豆杂交组合的F_2、F_3和F_4代同期播种。结果表明,各组合世代间产量差异不显著。F_2与F_4世代间单株粒重等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标准。各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在F_2代较低,不宜选择,至F_4代有较大提高,可进行选择。采用C.A.Brim的改良系谱法时,应结合早期世代组合鉴定,逐代淘汰不良组合,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配子鉴定法研究从恢复系间杂交后代中选育更优恢复系的可行性,可恢复系间杂交F1与不育系配制三交种的单株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三交种AF1-3即组合NA6/NR1/NR3的单株产量变幅大,优良单株频率高,单株美元产量高,提供雄配子杂交组合(NR1/NR3)的优良配子频率较高,后代中较易筛选出与不育系配合力得到改良的优良恢复系,经过连续3全节代的配合测定及选育,已从恢复系统杂交组合NR1/NR3的后代中选育出优良恢复系。  相似文献   

18.
大豆的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都是典型数量性状,F_2呈常态分布,F_2与MP几乎相等;F_2变幅受双亲限制,很少出现超亲个体;裂区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在F_2和F_3代正反交均无显著差异。五性状相关值表明产量与脂肪含量的负作用较大,完全粒率与蛋白质含量的负作用较大。蛋白质与脂肪含量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估值较高,表明早世代在组合间和系统间进行选择即可奏效。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研究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采用G.hirsutum(陆地棉)与G.anomalum(异常棉)杂交培育出的稳定系DH966、DH967、DH968作母本,转基因抗虫棉SGK321和99B作父本分别进行成对杂交,杂种一代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测算及分析。结果表明:3个稳定系与SGK321、99B杂交一代6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组合的子棉产量与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超过40%,超标优势均在30%以上,单株结铃数的中亲优势超过20%,超标优势均在20%左右,铃重的中亲优势在15%左右,超标优势为10%左右,衣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的中亲优势均在2%左右,衣分的超标优势为3%左右,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的超标优势均在10%以上。马克隆值的中亲优势在-1%~-4%,超标优势在-2%~-6%。6个组合F_1的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均表现出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而衣分、绒长、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均低于高亲值,优势均为负值。每个组合的全部统计性状F_1均表现出很强的超低亲优势。棉花远缘杂交稳定系与转基因抗虫棉用于杂种优势利用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Glenlea×NB131和Glenlea×Era两个小麦杂交组合后代,评估了蜂巢式选择对春小麦产量的效应.1980年和1981年夏天分别对生长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F_2和F_3代进行蜂巢式选择,在两个后代中同时分别进行高产和低产的分离选择.入选的F_3植株,参加了1982年度夏季的F_4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F_2和F_3代对产量进行蜂巢式选择,可以有效地鉴别高产和低产选系的亲本.在G×N和G×E两个杂交组合中,来自高产F_2选系的F_3值株分别比来自低产F_2选系的F_3高产11.5%和13.0%.F_4代的产量试验表明,两个杂交组合中,高产选系比低产选系的产量高出8.9%,比未经选择的混台品系高出14.4%,因此说明蜂巢式造择可以用于春小麦的早代选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