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012039中层拖网系统网位控制的计算机模拟=中层卜口一少夕又于八内网位置制御夕三二卜一夕日夕【刊,日〕湖夫祥,东海正,松田皎//日水志一加01,67(2)一226一230 尝试了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控制安装在东京水产大学训练船“神鹰丸”上的中层拖网的位置。使用曳纲长度和拖网速度作为一种控制参数所模拟的网位动力学与实海试验观察到的现象相一致。作为把模拟结果应用于实际作业的一例子,用曳纲长度或拖网速度中一些初始值的图示方法提供了控制网位瞄准目标鱼群的方法。在实际作业中,以目标鱼群到网位的相对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快速控制以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   

2.
拖网作业参数对南极磷虾捕捞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拖网作业中捕捞效果及影响因素,根据 2017 年 12 月 2018 年 6月随“龙腾”轮在南极海域生产时收集的作业参数、网具深度和声学数据等信息,利用声学方法获取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与期望入网渔获量,结合网位变化和渔捞统计情况量化捕捞效率;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不同拖速和曳纲长度下,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的偏离程度,研究其对网具捕捞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水深为(37.29±9.72) m,拖网稳定拖曳期间网位深度为(30.72±10.41) m,网位调整幅度为(11.52±7.09) m。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偏离(6.33±3.58) m。(2)网次渔获量为(16.25±6.77) t,拖曳过程中网口始终对准磷虾集群质量中心进入网口的磷虾总量为(27.06±10.19) t,捕捞效率为(63±19)%。(3)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差值对捕捞效率影响极显著(P<0.001),两者吻合较好时捕捞效率高;拖速与捕捞效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拖速增大网位上升,捕捞效率越低;曳纲长度增加网位下降,但曳纲长度变化与捕捞效率相关性不明显(P=0.087)。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作业中有效利用磷虾行为特征,改善网具性能,提高拖网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3.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层拖网捕捞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我国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笑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记录和现场收集的资料,对中层拖网捕捞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层拖网主要在夜间作业;捕捞水层主要集中在30~80m水深;网位与鱼群的相对位置可分为5种类型,即鱼群在网口的中间、上纲紧贴在鱼群的上部、下纲紧贴在鱼群的下部、鱼群在上纲的上部和鱼群在下纲的下部。(2)鱼群进网数量可根据网位仪映像加以判断。(3)网位(y)与曳纲长度(x)呈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4427x-36.604。(4)捕捞效率随拖网速度而增加。(5)较高捕捞效率的表层水温指标为11.5~13.5℃。根据研究结果还对我国今后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笑鱼捕捞技术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层拖网系统动态控制特性的海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吝 《水产科技》1995,(3):37-40
中层拖网是以中水层鱼类为捕捞对象,所以在捕鱼作业过程中必须时常把网位恰当地控制瞄准目标鱼群的所在位置。在以前的中层拖网渔法中,网位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曳纲长度和船速度来实现,但现在的渔具控制实际上几乎都是依靠船长和渔捞长的经验和直觉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林德芳  王民诚 《水产学报》1992,16(4):378-382
鳀(Engraulie japonieus)广泛分布于黄、东海,从五十年代起在我国进行过灯光围网、舷提网、中层拖网等的捕捞试验。由于对资源数量、洄游分布缺乏系统调查和鱼群探测手段落后等原因,都未获成功。1984年10月挪威王国政府赠给我国的“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到达后,对黄、东海中上层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认为鳀资源最高达300万吨,年可捕量约50万吨。越冬期间鱼群相对集中,渔场稳定。因此开展鳀变水层拖网试验研究,促进商业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海水产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承担这一课题,在变水层拖网设计、作业网位控制、渔场探测和瞄准捕捞技术等方面,研究解决了一些技木难点,为采用变水层双拖网捕捞鳀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拖速和曳纲长度对南极磷虾中层拖网网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15年2—7月随青岛远洋捕捞有限公司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大型中层拖网渔船"明开轮"赴南极南舍得兰群岛水域执行农业部南极海洋生物开发利用项目期间收集的网位(D)、网口高度(H)、曳纲投放长度(L)和拖速(V)等数据,分析了拖速和曳纲长度对拖网网位和网口高度的影响。本研究中,网口高度定义为网口上下纲深度之差;网位定义为网口中心位置水深。根据渔船作业习惯和虾群群体特点,曳纲投放长度范围138~258 m,每档间隔20 m。拖速1~3 kn,间隔0.5 kn。结果表明:(1)网口高度变化范围为13.6~24.1 m,网位水深变化范围为50~70 m;(2)作业过程中,南极磷虾拖网网位变化主要由曳纲长度决定,曳纲从138 m开始投放时,每增加20 m,网位平均下降深度约1.9 m,网口高度平均减小1.1 m,曳纲长度对网位和网口高度均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P0.01);(3)拖速由1.0 kn变化至3.0 kn时,网位平均上升速率约2.9 m/kn,网口高度平均减小速率为2 m/kn,平均降低19.8%,拖速对网位和网口高度的影响显著(P0.05);(4)不同曳纲长度时的各拖速区间内的平均网位变化速率呈先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规律。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南极磷虾渔船船长根据虾群的群体大小、水层变化及其与网具的位置关系,适时调整曳纲长度和拖速,使网位到达预设水层,实现瞄准捕捞提供参考,还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拖网网具性能的优化以及南极磷虾拖网网具设计的改进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双船底拖网网位控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船底拖网网位控制方法的探讨韩曦(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总公司116100)关键词:双船底拖网,网位,控制方法在底拖网生产中进行瞄准捕捞是渔业界多年追求的目标,所谓瞄准捞就是在探知鱼群所在水层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拖网在水层中的位置——网位。使之处在最适的...  相似文献   

8.
祖国各地     
双船变水层拖网技术鉴定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水产局受国家水产总局委托,于1981年7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双船变水层拖网技术鉴定会。会议认为,1978年进行的双船变水层拖网试验,在网型、网位控制、瞄准鱼群栖息水层和甲板操作技术等方面获得了初步成功。通过1979年12月至1980年11月的生产性试验、和在协助指挥生产和渔场调查的同时,还获得年利润4.9万元的好成绩,与会代表确认,双船变水层大目拖网是捕捞马面鲀的季节性有效工具。由于在东、黄海尚未发现可供变水层拖网全年作业的捕捞对象,全年运营还不能收到象底拖网作业  相似文献   

9.
中层拖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层拖网是以中上层及近底层鱼类为捕捞对象,可根据鱼群垂直分布和移动任意改变拖曳水层的渔具。中层拖网在国外已是一种成熟的作业。目前正朝着网具大型化,网口部分网目超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因内一些研究单位曾做过中层拖网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双船中层拖网目前在英国、丹麦、爱尔兰、瑞典、德国、荷兰等国已形成捕捞鲱鱼的重要渔业.双船中层拖网的试验开始于1943~44年瑞典福托(Foto)的Yngves Berntsson,后几经改进,至1945~48年改成四片式中层拖网,已接近现在欧洲标准双船中层拖网.至50年代后期投入试验性生产;60年代前期西德中型双船(450~680马力)中层拖网鲱产量远远超过底拖鲱产量(见下表),充分显示捕捞鲱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网位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渔用电子仪器,用它探测拖网网口的垂直高度、入网的鱼群以及网口周围的水温等,可以及时调整并保持最佳作业工况,提高捕捞效果。以日本古野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NM—850ATⅡ型网位仪为例,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探测发射机、潜水接收机和记录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双船中层拖网从理论设计,模拟试验及实物网作业性能的海上测试结果,提出了适合我省渔场特点的中层拖网网具和捕捞技术。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和2012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智利竹鱼资源的时空变动及其与捕捞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24.173%,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拖网时间,贡献率为13.758%。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35.5°~46°S、80°~91°W和25°~28.2°S、74°~76.5°W范围内;最佳捕捞时间为4月、8~11月;最佳拖网时间为8~10 h;最佳的网位为0~40 m;最佳的网口高度为72~95 m。逐步建模法结果显示,影响智利竹鱼CPUE的因子按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拖网时间、网位、网口高度、月份、纬度、经度、曳纲长度、网口水平扩张。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南极磷虾拖网系统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于 2020 年 1—4 月随“龙发”轮在南极 48.2 亚区(45°W~48°W, 60°S~61°S)进行海上试验, 采集了拖速、曳纲长度、曳纲张力、网具和网板深度等信息, 分析了投放和收绞曳纲的速率对拖网渔具的动态特性影响规律, 以及在稳定拖曳状态下拖速和曳纲长度与网口高度、曳纲张力、网位的关系。结果表明: (1) 放网阶段平均拖速为(2.96±0.36) kn, 收网阶段平均拖速为(1.35±0.26) kn; (2) 网具自然沉降阶段曳纲投放速率为(54.1±5.9) m/min, 起网阶段曳纲收绞速率为(47.15±7.02) m/min; (3) 随着投放速率的增大, 曳纲张力逐渐减小, 网口高度增加; 投放速率与网位下沉速率成正比; (4) 收绞速率与曳纲张力呈负相关关系, 网具上调阶段的曳纲张力要比起网阶段的曳纲张力大。随着收绞速率的增加, 网口高度增加; (5) 稳定拖曳过程中, 拖速和曳纲长度对网口高度均产生显著影响(P<0.01), 随着拖速和曳纲长度的增加, 网口高度减小; (6) 在自然沉降阶段, 当投放速率过大, 网板带动网具急速下沉, 网板会出现“超调”现象。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网位的有效调整, 提高拖网瞄准捕捞效率, 还可为验证中层拖网性能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王文硕 《水产科学》1992,11(4):22-24
中层拖网在渔业上的应用是比较晚的。40年代末,北欧的丹麦、挪威、瑞士等国开始用小型渔船进行了双船中层拖网作业,以后通过技术上的不断改进,使之成为在北海中、南部、斯卡格拉克海峡等一带捕捞鲱鱼的主要作业方式。单船中层拖网是西德于60年代获  相似文献   

16.
对应分析在福建拖网捕捞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福建省选择29个拖网作业单位(样品)、11个作业因素(变量),用对应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判断福建拖网捕捞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了解作业单位(作业船)之间和作业单位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前影响福建拖网作业的主导因素是网具结构,其次是渔船的主机功率和作业天数。据此,建议从适当增大网口网目尺寸和网口周长、增加船舶主机功率和延长作业天数等方面入手,提高拖网作业单位捕捞效率。本文还通过分析平面变量与样品聚点图,将福建拖网作业分成4个类群,通过分析各类群与各作业生产因素的亲疏关系,进一步了解各类群的特点,可对生产单位和管理者调整拖网作业、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苏联研究用中层拖网捕捞金枪鱼的渔法,目前处于试验开发阶段,1987年的试验作业中,苏联方面已表明“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18.
异常海洋环境年份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异常海洋环境年份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捕捞效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开富号"2014年和2015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智利竹筴鱼的渔场主要位于26°S~28°S、74°W~76°W和37°S~47°S、78°W~93°W的海域内,其中最佳捕捞海域为38°S~47°S、87°W~93°W;最佳捕捞时间为4~6月;(2)放网的持续时间、月份、网口高度、网位、放网位置的经纬度及拖网速度对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影响显著,而曳纲长度、网口水平扩张与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间的相关性则较弱;(3)影响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因子按影响程度高低的顺序依次为放网的持续时间、月份、网口高度、放网经度、放网纬度、拖网速度、网位。  相似文献   

19.
底拖网作业捕捞努力量标准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拖网网次渔获量的数学表达式入手,在假设捕捞效率与拖网作业宏观技术水平呈幂函数关系的情况下,推导出底拖网作业捕捞努力量和捕捞努力量指数的数学表达式。公式表明一个海域(或渔场)所投入(或所承受)的底拖网作业捕捞努力量不仅与单位渔船数量(决定渔具数量)和单位渔船主机功率有关,而且还与渔船类型(性能)、拖网网型、作业技术水平和作业时问有关。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各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可为底拖网作业的捕捞努力量标准化计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而且在进行不同底拖网网型捕捞努力量标准化的同时,也完成了其年间的标准化。因此,该公式能较全面、较真实地反映底拖网作业的捕捞努力量面貌,有助于较合面地描述和理解捕捞努力量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20.
渔具控制系统——SCANMAR渔具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渔具控制系统是实测网具作业参数,控制网具作业过程的一套装置。以拖网为例,其作业参数主要包括:拖网速度,拖网阻力,网口高度,网位深度,网板水平扩展距离及影响渔获的海况因子(如潮流、水温等)。由于网具作业参数涉及面广,而且彼此属性各异,所以设计能实测网具作业参数的综合系统,必须借助于现代的高新技术。8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