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闻,时下日本有些青年人,只因素昧中国茶道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竞讹传什么“中国无茶道”。此外,日本茶界也有某些人士,则以为中国茶道先前曾经有过隆盛时期,而今却已然式微了。对于这些说法,我倒是并不感到意外,因为那毕竟是来自国门之外的声音嘛。而我感到意外的则是,咱们国人之中竞也有类似的话语,传播于大庭广众之中:说是我国茶道文化传统非但没有得到“继承、完善而发展、升华,却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消失”,云云。凡斯种种,大概也算得上是当今茶坛上的一种流行舆论了罢。然而,我这里却要追问——中国茶道是什么?中国…  相似文献   

2.
谈饮茶     
茶有《茶经》,陆羽并以撰《茶经》而世称“茶圣”。茶之为世人所珍,于斯可以想见。而中国茶叶,很早便远销海外,并与中国瓷器、中国丝绸等进入国外的上层乃至贵族皇室。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日本的所谓“茶道”,我猜想是对于中国士大夫阶层饮茶的讲究加以民族化和发展。据云,英国皇室有饮中国茶的习惯,听说也很讲究。不过,我要说,外国人饮中国茶,也另有自己的习惯,譬如在茶中加牛奶,加糖等。凡此种种,我自己所知也并不多,这里就不必再谈了。饮茶事,往往被视为一种雅致。情况的确如此。单举一事就可知,譬如茶具,就格外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诗的总体走向--在日本京都演讲提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悦 《农业考古》2005,(2):130-141
京都是日本的古都,文化积淀很深。棚桥先生要我谈谈中国茶诗。在这简短的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要详细全面地谈中国茶诗几乎不可能,因为中国茶诗同中国其他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所以我在这里只能略微谈及中国茶诗的总体走向。棚桥先生对汉诗素有研究,我也曾有幸得到他吟咏而且亲笔书写的汉诗。在行家面前谈中国茶诗,无异于班门弄斧,需要冒着极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儒释道和中国茶道精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悦 《农业考古》2005,(5):115-129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各国的茶和茶文化,追根溯源都与中国密切相关.2005年3、4月间,<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余悦研究员应邀到日本讲学和进行茶文化交流,以"儒释道和中国茶道精神"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演讲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道家道教对"茶道"的影响;二、儒家对"茶道"的影响作用;三、佛教思想对"茶道"的影响;四、民众观念对"茶道"的影响;五、中国茶道精神的再认识.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中国茶道精神只是中国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这一大的背景下的一个分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状况下,中国茶道精神的走向也必然要进行变化.  相似文献   

5.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6.
周昕 《农业考古》2001,(2):133-134
十年之前 ,对于“茶”我还是一窍不通 ,是《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把我引上了“学茶、话茶、吃茶、饮茶”的道路。什么是“茶” ?什么是“茶文化” ?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这是一个千言万语 ,万语千言也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十年来 ,《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不就是围绕着这个话题而刊发了洋洋几千万言的妙语精文吗 ?多么精美的刊物 ,多少华丽的篇章 ,让人爱不释手 ,百读不厌。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 ,使我学之有得 ,悟之有道。概而论之 :茶 ,不就是茶树的简称吗 !茶 ,不就是茶树叶的简称吗 !茶 ,不就是人们将采摘的茶树叶 ,采用适当工…  相似文献   

7.
陈香白先生近作《中国茶文化》,开创了用《周易》“天人合一”观审视茶事、从而构筑起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陈著全书由上、中、下三篇有机组合而成。上篇简叙茶史,突出了茶文化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生命优化”的深远意义。中篇阐明茶理,提出了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是中国文化之内核。下篇详析条法,以潮州工夫茶为实例,全方位论证了“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  相似文献   

8.
余悦 《农业考古》2001,(2):280-281
说到茶艺 ,人们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到一幅悠然的画面 :坐在古朴优雅的环境中 ,口中品饮着香茗 ,耳边环绕着江南丝竹的美妙乐声 ,让人的思想走进一个无比纯净的世界。但是 ,谈到茶宴 ,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另一种美好的享受。我手边正摆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中国茶宴》 ,它是由天天旺茶宴馆编著的。封面上的一道道茶菜赏心悦目 ,让你感觉那不是一道道菜 ,而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创作者———刘秋萍女士 ,正是这本书的主编。刘秋萍女士多年来一直为我国茶宴文化而努力拼搏 ,成为中国茶宴文化的开拓者之一 ,也是“海派功夫茶”…  相似文献   

9.
品茶悟道(一)茶与儒通。通在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还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果能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的理想境界。而在茶的理念中,“和”是一个最常见的概念。茶性柔和,茶境平和,日本茶道里千家讲究的是:“清、静、和、寂”;中国茶学大师应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为:“廉、美、和、静”,都有这个“和”字。要达致“和”的境界,须经过“中”的修炼。在儒家看来,“…  相似文献   

10.
一、茶具陈列二、乐起三、各就各位(其中两人各执收卷茶旗一面)四、主持人上场五、呈展茶旗六、茶艺师净手七、主持人宣讲茶事:各位嘉宾,大家好!茶缘使我们有机会欢聚一堂,共品佳茗。这“茶缘”就是中国茶道之缘。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为陈香白《中国茶文化》作了如下题辞:“茶文化乃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必弘扬茶文化。”中国茶道正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涵盖着七种义理:第一是茶艺,包括烹茶的规范程式和有关茶事的诗、词、书、画等。第二是…  相似文献   

11.
罗庆江 《农业考古》2001,(4):339-341
“茶道” ,这个看来只属于日本的专有名词 ,而今却成为我会的名字。当我与学生们筹组“澳门中华茶道会”的时候 ,就有人毫不客气地批评 :现今中国流行什么都叫“道” ,“道”是什么 ?“茶道”是日本的 ,不要把自己东洋化 !我不以为然 ,我认为凡出自我国 ,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精致行茶方式就应叫“中国茶道”。所谓“精致行茶方式” ,是包括已精进了的泡茶技术与具逻辑、富美感的动作设计。“茶道”应以“茶”为中心、“无心”为要求、“敬”为宗旨 ,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达至眼、耳、鼻、舌、身、意的最佳感受 ,从物质享受达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光的流逝,二十一世纪的脚步已愈来愈近。在这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作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茶人们,应该为茶文化事业顺利迈向二十一世纪考虑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借此机会,请允许我谈谈如下设想,以供方家指正。一、积极加强国家交流文化科技,是人类共有,应世界共享。中华茶文化,早已在日本、韩国广为流传,近代又传播到欧美等西方国家。茶是和平友好精神的载体,陆羽《茶经》概括了茶的品格为“精行俭德”,日本千宗室提出了“从一碗茶走向世界和平”。这都有益于促进人类共同进步。我们在开展…  相似文献   

13.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茶俗、茶艺、茶道是我们探寻茶文化内核的三条必通之途 ,是中华茶文化这只“传世宝鼎”的并立三足。我们若要真正得中国茶之至醇韵味 ,就非对此三者相互关系作一深究不可。掌握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犹如把握住了中国茶文化的枢机 ,以此为纲 ,中国茶、中国茶文化脉络尽知。茶俗是指在长期社会生活中 ,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 ,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变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行业 ,茶俗的特点和内容不同。因此 ,茶俗具有地域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15.
提倡高尚的茶风茶德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我们要提倡的中国茶德其主要内涵是什么,却尚未有统一而明确的认识。近年来茶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参照日本茶道的四规“和、敬、清、寂”和南朝鲜茶礼的“和、敬、俭、真”或“清、敬、和、乐”,提出中国茶德的明确概念。如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在《文化交流》1990年第2期发表的《茶文化浅谈》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 “我建议提倡‘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茶叶专家程启坤和姚国坤研究员在《中国茶叶》1990年第6期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以“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达中国茶德。现将该文“弘扬中国茶德”一节转载于后,供读者参考。本刊拟辟专栏,展开讨论,希望大家踊跃投稿,(来稿最好在1000字以内,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参加"中国茶文化国际检定"之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对中国茶感兴趣已经有十年之久了。起初是因为我的工作与红茶有关,所以开始对红茶感兴趣,并学习了一些有关红茶的知识。至于中国茶方面,我只是泛泛地知道中国茶在制造工艺上的主要分类及其代表茶叶。因为我一直从事与茶有关系的工作,所以从红茶到日本茶,  相似文献   

17.
茶叶原产于中国大地,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作为世界上最早把茶作为饮料的民族,少说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与种茶、制茶、饮茶此等茶业茶事相适应,也便逐渐形成了和发展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及其传统。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淡泊明志、廉美和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其精神精髓,深深植根于全世界的华人之中,永葆长青的生命。中国的茶文化积淀丰富,但资料一向散乱无序,更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研究与阐发。在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门槛的当今,要继承中国茶文化的传统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无论从学术(建立中国茶…  相似文献   

18.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7-148
《中国茶德———廉、美、和、敬》(一 )庄晚芳按 :庄晚芳先生的“中国茶德”最初发表于上海《茶报》1989年第三期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 0周年而设的“茶与文化特辑”中。其全文如下。 (转引自《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我建议 ,宣传‘中国茶德’ ,以增进当前两个文明的建设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知妥否 ,敬请赐正。中国茶德 ,四字守则 ,四句浅释。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清茶一杯 ,推行清廉 ,勤俭育德。以茶敬客 ,以茶代酒 ,减少‘洋饮’ ,节约外汇。清茶一杯 ,名品为主 ,共品美味 ,共尝清香 ,共叙友情 ,康乐长寿…  相似文献   

20.
余悦 《农业考古》2002,(4):282-287
“著书要立说”,是我一贯的追求。写作这本书,自然也不例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想在一本书中穷尽其极是不可能的。我只能选择茶俗、茶艺、茶道进行初步的探讨,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多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