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在全面调查和多年定位研究的基础上,以生物生产力和木材产量为指标,论述了桂西北田林老山中山杉木引种栽培区林分生长和产量与气候、土壤、微生物、地质地貌和经营措施之间的关系,并对林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田林老山中山的自然生态条件完全满足杉木速生丰产的需要,现实林分生产力与杉木中心产区相当,并大大高于扩大栽培区,达到速生丰产林的标准。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可作为广西杉木商品性生产新基地。  相似文献   

2.
南小河沟流域山坡地刺槐林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刺槐生长的主要因子。分析表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4种主要立地条件类型中,沟坡刺槐林的现实生产力已接近气候生产力,阴山坡为气候生产力的60.11%,阳山坡仅为气候生产力的2.5%。因此,营造山坡刺槐林时,应注意水分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力推广径流林业造林技术,以提高刺槐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2013年从福建省洋口林场引进杉木无性系洋林020号、洋林061号,并在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瓢里村开展引种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洋林020、061号无性系在该区域适应性和速生性较强,三年生林分的保存率达95.1%,平均树高达4.4 m,平均胸径达5.9 cm,林分高生长量指标比广西杉木速生丰产用材林标准高出25.7%,胸径生长量指标与广西五年生林分杉木速生丰产用材林标准相当,建议可进一步在桂北600 m海拔以下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滇东北河谷区退耕还林地5种5a生林分的典型配置模式进行调查和水土流失监测分析,认为不同配置模式其生物生产量及水土流失状况各不相同,其结果为:不同配置模式生物量排序依次为竹林>刺楸林>杉木林>紫茎女贞林>车桑子林。不同配置模式总生产力比较的结果与生物量的结果基本一致,且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总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地表径流总量及泥沙量依次为竹林<刺楸林<紫茎女贞林<杉木林<车桑子林。  相似文献   

5.
广西龙脊梯田区森林枯落物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水源区5种天然次生林(Ⅰ)毛竹冬青林、(Ⅱ)杉木毛竹林、(Ⅲ)杉木石栗林、(Ⅳ)密花马尾松林、(Ⅴ)杉木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浸泡的方法,探究5种林分枯落物的水文作用。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物厚度在3.4~5.8cm之间,储量范围为13.43~29.60t/hm2。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率范围在580.46%~725.90%之间,可有效拦截降雨为0.89~2.23mm。各林分枯落物水文功能杉木马尾松林〉杉木石栗林〉密花马尾松林〉毛竹冬青林〉杉木毛竹林。研究表明龙脊梯田水源区杉木马尾松林水文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6.
杉木是我国特有速生丰产树种,主要生长于南方,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及生态价值备受人们青睐。杉木广泛运用于桥梁、建筑、家具制作等领域,成为南方重要的商品材。广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为杉木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近年来,广西加大杉木科研力度,提高种植技术,着力于杉木大径材的培育。杉木种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基于此,围绕广西杉木种植现状,研究杉木大径材培育难点和重点,提出杉木大径材培育的改善措施。希望可以为林业种植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江宁小流域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江宁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的降水截持效益、林地枯落物层持水性能、林地土壤渗透性能及蓄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树干茎流率排序为毛竹林(7.89%)>栎林(5.13%)>杉木林(3.28 %)>马尾松林(1.85%);各林分林冠截留率排序为栎林(31.2%)>毛竹林(24.17%)>杉木(20.57%)>马尾松林(16.2%);各林分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排序均为栎林>为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各林分土壤非毛管空隙度和总空隙度排序均为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栎林;各林分土壤渗透性能排序为马尾松林>杉木林>栎林v毛竹林.采用Topsis优劣解距离法比较不同林分类型综合水源涵养功能,结果显示栎林的综合水源涵养功能最好,其次为毛竹林,再次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最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过熟杉木插条林的生物量特点,本文对广西苍梧县白南林场44年生杉木插条林分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上、下坡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130.146吨/公项和178.683吨/公顷,差异显著;从各生长级生物量的分配看,经济系数随生长级下降而递增,是这个杉木过熟林反映出的一个特点;立地条件较差的上坡样地,杉木干、叶比例明显失调,提出了年龄增长因立地不同对杉木生长发育影响的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融安县浮石林场使用炼山造林与捡带造林等方式营造杉木林,对比树苗的生长与存活等情况。有关数据可以证明,在该地的情况下,不同的造林方式在前两年对于杉木苗的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捡带整地造林的费用要更高,所以在综合成本、水土情况与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捡带边挖边种植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10.
杉木林改造前后的土壤肥力对比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福寿林场3个龄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9块固定样地的实测数据,选用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容重和pH值8个指标对杉木林改造前后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基于乘除法原理提出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和评价等级。结果表明:与改造前相比,改造后3个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0~20 cm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杉木幼、中林提高程度更明显,改造后的杉木幼、中龄林的土壤容重略有下降,pH值略有增加,但杉木近熟林的土壤容重和pH值基本保持没变。说明补植了阔叶树种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和马褂木(Liriodendron tulipifera)的杉木幼龄林和补植了阔叶树种栾树、马褂木和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的杉木中龄林土壤质量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在林下补植了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的杉木近熟林,通过树种结构调整改造后的3个龄组杉木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从差变为较差。相比传统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本文提出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不需要计算指标权重,计算量小,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系统,对模型参数的个数适当增减,适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北部天然草场植物气候生产力评估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应用综合数学模型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天然草场植物气候生产力评估模式,分析了水分状况与气候生产力。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丽水不同前茬杉木林土壤性质与林木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论述浙江省丽水地区花岗岩立地条件下不同前茬的杉木林的土壤性质变化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前茬是马尾松、阔叶树和灌丛的杉木生长量均比连茬杉木林高 ,树龄 5a之后 ,差异十分显著。在不同前茬的杉木林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固氮菌数量以连茬杉木林土壤最低 ,只是放线菌数量并不低 ;和其他不同前茬的杉木林土壤相比 ,连茬杉木林土壤中转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较低 ,连茬杉木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不同前茬杉木林样地土壤 ,Ca2 、Mg2 含量也有类似的规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前茬杉木林土壤转化酶活性、速效氮、速效钾及Mg2 含量与林木生长呈正相关 ,有机质、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林木生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区常绿阔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人工营造杉木林枯枝落叶层微生物区系的分布、数量和种群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类型森林枯枝落叶层微生物区系以细菌占优势,其次为真菌,放线菌较少。各类群微生物数量、芽孢杆菌活性、枯枝落叶分解强度,阔叶林高于阔叶针叶混交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高于杉木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201个样地和145株样本的实测数据,建立了广西不同地区杉木人工林单木生物量估测优化模型,并对各地杉木单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5.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选择邻近分布、母岩一致,树龄相近且为近成熟林等可比较强的一代、二代、三代杉木林标准地,研究杂木林及不同栽杉代数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和腐殖质及土壤生化活性的差异,并采用诚分分析(PCA)法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进行排序。结果显示,表层土壤(0-20cm)肥力以杂木林提高,其次为一代杉木林的,二代和三代杉木林的则最差;底层土壤(20-40cm)肥力以杂木林最高,一代、二代和三代杉木林的均较差,建议降低人为干扰频率和强度及改善林分群落结构来提高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从而实现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6.
影响杉木林培育的因素有很多,杉木良种推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应该对其加强重视。广西桂林市是杉木种植大市,当地对杉木良种推广技术进行了创新和应用,推动了我国杉木造林工作的开展,但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对杉木良种造林技术推广及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4~1989年的定位观测,广西岑溪县七坪林场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量平均为8.062t/ha·a,N,P,K,Ca,Mg,S,Mn,Cu,Zn 9种营养元素的归还量平均为209.47kg/ha·a,分别比杉木林的高1.82倍和2.08倍。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各组分的平均分解速率(g/g·a)为:叶1.0842,枝0.6502,果0.8871;而杉木林的分别为0.6084,0.3795和0.5255。表明常绿阔叶林在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方面大于杉木林。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森林多功能经营水平和森林效益,以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内典型的杉木及其混交林为例,以17个易测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森林生物量积累功能、水源涵养功能、保育土壤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因变量,建立林分结构与功能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森林综合功能模型.结果表明:1)林分年龄、平均胸径和密度对森林的各项功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林分平均高更侧重于影响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2)决定森林多功能水平的林分因子主要为林分年龄和林分平均胸径.3)在55块调查标准地中,森林综合功能指数最高为453,最低为-153.将乐国有林场82%的杉木林综合功能良好,18%的杉木林木材生产能力和多样性保护能力较弱,需针对这部分林分进行结构调整以提高森林的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区典型林分浅层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反映长三角区典型林分下浅层土壤温度变化特征,揭示森林调节浅层土壤温度的作用.使用土壤温度传感器EM50对南京铜山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地、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地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地浅层(5 cm、10 cm、15 cm)土壤温度于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进行长期监测,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以上3种林分内浅层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内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年变化幅度均较裸地小,其中日较差从大到小依次为:裸地、杉木林、毛竹林、麻栎林;年较差从大到小依次为:裸地、杉木林、麻栎林、毛竹林;森林具有夏、秋季降低林内土壤温度的作用,其中,毛竹林降低土壤温度效果最好(约降低1~3℃),冬、春季具有提高林内土壤温度的作用,其中,杉木林提高土壤温度效果最好(约提高0.1 ~1℃);森林能降低年均土壤温度,其中毛竹林约降低1~2℃,麻栎林与杉木林约降低0.5 ~1.5℃;森林能滞后林内土壤温度日最值出现的时刻,其中杉木林滞后时间最长,其次为毛竹林,最后为麻栎林;林分能降低土壤温度日最高温,春、冬季可提高土壤温度日最低温,其中麻栎林降低土壤温度日最高温作用最好,春、冬季,杉木林与麻栎林提高土壤温度日最低温作用最好.毛竹林与麻栎林土壤温度日较差及年较差均要小于杉木林,毛竹林的夏秋季降温和冬春季升温的能力要优于麻栎林与杉木林,杉木林滞后土壤温度出现时刻的能力要优于毛竹林与麻栎林,麻栎林降低土壤温度最高温与升高土壤温度最低温的能力要优于毛竹林与杉木林.该结论可为林内土壤环境保护及树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南亚热带5种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的5种不同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桉树林、米老排林、红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水法,对各人工林凋落物层的水文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5种林分凋落物蓄积量范围在1.96~9.05 t/hm~2,大小顺序为红锥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桉树林米老排林。(2)5种林分凋落物中,杉木林最大持水量最大,为14.23 t/hm~2,马尾松林最小,为6.26 t/hm~2;米老排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最大,为577.98%,红锥林最小,为135.46%。(3)杉木林凋落物的有效拦蓄量最大,为10.18 t/hm~2,马尾松林最小,为4.07 t/hm~2;米老排林凋落物有效拦蓄率最大,为463.35%,红锥林最小,为92.38%。(4)回归分析表明,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函数关系(Q=aln t+b(R~20.773)),凋落物吸水速率和浸水时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V=kt~n(R~20.997))。持水过程中,各林分凋落物均表现为在1 h内持水量迅速增加,1 h后增加速度变慢,在10~12 h之后,吸水基本停止。综上,杉木林、米老排林凋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