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稻田半旱式免耕多熟耕作是将一年只种一季中稻的冬水田,实行半旱式起垄栽培,全年连续免耕种植小春、中稻、再生稻,变冬水田一年一熟为三熟,达到季季高产,全年增产。重庆市已把半旱式栽培作为300万亩冬水田开发工程的基本方式。为配合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充分挖掘冬水田的增产潜力,本文研究了半旱式免耕多熟耕作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2.
德香4103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在荣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表现出株型适中,分蘖力和再生力强,综合性状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中稻和再生稻产量高等特点。蓄留再生稻一般单产量3.5~4.20t/hm~2。为加快再生稻配套技术推广,介绍了该组合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及稻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适宜的稻鱼共生模式,开展了平作稻养鱼、平作稻凼式养鱼、垄稻沟鱼(垄作稻养鱼)和平作稻(中稻+再生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主要农艺性状及稻、鱼产量有影响。平作稻养鱼和平作稻凼式养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能保持平作稻产量水平,增收鱼53.6~69.4kg/667m2,增加纯收益745~780元/667m2;垄稻沟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比平作稻增产9.13%,增收鱼66.9kg/667m2,增加纯收益1 040元/667m2。说明垄稻沟鱼经济效益高,效果好,适宜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免耕冬水田条件下简化施肥对不同杂交稻品种头季、再生季以及两季产量的影响,以及筛选出两季高产品种应用于生产。2016—2017年,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免耕冬水田施纯氮120 kg/hm2条件下,设置简化施肥(一次基施N)和常规施肥(基肥:蘖肥:穗肥=5:3:2比例平衡施N)2种氮肥管理方式,研究其对中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氮肥管理方式对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简化施肥处理的头季稻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分别为9.46 t/hm2、1.50 t/hm2和10.96 t/hm2,较常规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1.40%,-6.77%和0.20%。18个品种间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18个品种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产的产量变幅分别为8.70~10.19 t/hm2,0.59~2.29 t/hm2和10.21~11.57 t/hm2。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两季总产与头季有效穗、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再生季有效穗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并建立回归方程。因此,采用一次基施的简化施肥方式是免耕冬水田水稻实现高产、省工的有效途径,选择穗粒兼顾型品种有利于实现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并筛选出两季高产和高氮肥偏生产力品种‘旌优727’、‘旌3优177’、‘内6优103’和‘内6优107’,可在试验所在生态区中稻-再生稻种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再生稻头季和中稻肥料利用率的比较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正忠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205-209
为研究再生稻头季、中稻的施肥效应,比较二者的异同点,探讨通过栽培措施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进行再生稻头季和中稻肥料利用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稻头季比中稻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15.1、6.1、27.9个百分点;氮磷钾农学效率分别提高80.4%、163.2%、60%;不同配组肥料产量贡献率比较,二者均以三元素配方最优,二元素配组以有氮配组显著高于无氮配组,表现为N+K>N+P>P+K;产量用配方施肥处理进行比较,再生稻头季比中稻增719 kg/hm2,产值增1537元/hm2。再生稻栽培施肥效应提高,又增加一季收成,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适宜渝东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力强的再生稻品种,促进再生稻在渝东北地区的推广,2022 年选择 10 个在渝东北地区推广的优质高产中稻品种,在重庆市开州区对其进行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川农优 538 中稻产量达 10.02t/hm2,再生稻产量达 5.23t/hm2,总产量达 15.25t/hm2,且中稻和再生稻米质均达到 NY/T 593-2021《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 2 级,米质好、产量高,适宜在渝东北地区作高产优质再生稻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7.
降解地膜与控释肥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更加清洁高效的水稻覆膜栽培技术,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可降解地膜代替常规地膜、一次性施用不同用量的控释氮肥,与"中稻+再生稻"的最佳结合技术。结果表明:覆膜后降解地膜与普通非降解地膜覆对再生稻两季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控释肥一次性基施以150 kg N/hm2处理头季稻产量最高,225 kg N/hm2处理"中稻+再生稻"两季总产最高。因此,水稻覆膜技术与可降解地膜、控释肥以及再生稻技术结合后,是一项清洁、高产、高效的水稻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土壤改良剂对中稻-再生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为中稻-再生稻增产与肥料高效利用以及稻田次生障碍阻控提供理论支撑。以准两优608(2016年)和晶两优华占(2017年)为试验材料,设施用过氧化钙(CaO_2)、施用生物石灰(Bi-CaO)、施用硅肥(SiO_2)、常规施肥(NPK)和不施肥(NF)5个处理。分别测定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增加中稻-再生稻系统产量,与常规施肥(NPK)相比较头季产量增幅达7.37%~17.78%,再生季可增产493.3~982.2 kg/hm~2。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中稻-再生稻有效穗数与头季结实率和穗粒数,且显著增强其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中稻-再生稻植株氮素吸收与积累,且后期以施用过氧化钙(CaO_2)效果最佳。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促进中稻-再生稻系统氮肥高效利用,与NPK相比较施用改良剂处理氮肥偏生产力(NPFP)、肥料氮贡献率(NCT)、氮肥农学利用率(AE_N)和氮素回收率(RE_N)均显著增加,其中NPFP和AE_N分别增加了2.92~7.53 kg/kg,4.76~7.53 kg/kg,NCT和RE_N分别增加6.32~9.65,34.40~46.11百分点;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降低了中稻-再生稻系统土壤氮素依存率(SNDR)及氮肥生理利用率(PE_N)。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显著促进中稻-再生稻增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综合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表现,施用过氧化钙(CaO_2)对中稻-再生稻促进作用最佳,其次是施用硅肥(SiO_2),均优于施用生物石灰(Bi-CaO)处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完善和发展再生稻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方法,助力重庆市再生稻产业新发展,以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为例,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用生物有机肥代替部分无机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中稻和再生稻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中稻产量的增幅为 3.28%~5.01%,对再生稻产量的增幅为 1.64%~17.09%,对总产量的增幅为 3.16%~8.26%。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中稻和再生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二者产量,且对再生稻的提升效果要高于中稻;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稻米的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稻米的糙米率、整精米率、淀粉含量和食味值,有效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而提升稻米品质。从综合效益出发,推荐施肥方式为生物有机肥2.25t/hm2+75% 常规施肥(尿素 261kg/hm2、过磷酸钙 750kg/hm2、氯化钾 200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破解水稻传统育苗移栽成本高、耗劳力、效率低、效益薄问题,根据川南自贡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积极探索自贡市“中稻 + 再生稻”无人机直播技术,技术主要内容为配好机型、选用良种、稻田耕整、种子处理、适期直播、精量播种、杂草防控、施肥管理、水分管控、病虫防治等。该技术经实践实现了“中稻 + 再生稻”模式播栽环节轻简化、规范化、高效化,促进了全市“中稻 + 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展。  相似文献   

11.
冬水田系指长年淹水,全年只种植一季水稻的水田。据南方13省市统计,我国目前还有4000多万亩冬水田,其中,四川占2000万亩。这类稻田冬季休闲,光温资源未充分加以利用。以四川盆地冬水田为例,其全年的光温潜力约为1176.45公斤/亩,而目前大部份冬水田一年仅种一季中稻,仅相当于全年光温潜力的61.9%。因此,冬水田的开发利用问题,已成为各级生产、科研部门所共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播期对天优华占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天优华占在富顺县的适宜播期,釆用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播期对天优华占中稻和再生稻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优华占在富顺县的适宜播期为3月2日至3月12日,生产上应用一般中稻+再生稻单产超过12.0t/hm2,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稻—再生稻适宜机收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再生稻种一次收两季,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是福建省水稻增产的特色项目,也是水稻轻简栽培实用技术,头季收割难题成为制约再生稻发展的技术瓶颈。近年部分地方采用常规早稻品种佳辐占、嘉早312等进行头季机收示范取得成功,再生季产量达3 000kg/hm2左右。但早稻—再生稻模式受到生产区域限制,应用面积有限,全省适宜再生稻区域多为中稻-再生稻模式。由于中稻与早稻品种不同,生育期长短和群体结构差异大,应用相同的技术进行机收示范,成功率很低。为突破这一技术,2013年省农业厅设立课题,在我县开展中稻—再生稻适宜机收品种筛选试验,一年来,课题组认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适合我县蓄留再生稻的强优组合,1988年以来,以盐籼203作对照,对威优64等16个组合(品种)进行筛选,证明了威优64是一个适合我地用于杂交中稻再生稻,其生育期适中、“茎节秆型”、“双养穗”的再生力较强的组合。1988年试验设在海拔480米的武冈县江塘乡圳源村张良喜责任田,前者冬闲蓄冬水,土质为青夹泥。参试组合有威16、威35、威49、威438、威171等5个早熟组合;威64、威287、汕优64、协优64等4个中熟  相似文献   

15.
冬水田综合利用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现有冬水田约2500万亩,占稻田面积的52%,为耕地面积的26%.近年来,其冬水田的综合利用发展特快.1983年以前,全省90%以上的冬水田均为年种一季中稻的利用形式,其它耕作制,如"稻田养鱼","稻  相似文献   

16.
钟光跃 《中国种业》2022,(1):114-115
冬水田冬季闲置,造成自然资源浪费,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冬水田适合种植油菜。介绍了适合冬水田稻后种植的油菜新品种汉安油8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汉安油8号在冬水田种植的技术要点,并展望了川东南冬水田油菜种植的前景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桂北高寒山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现有水田面积12.6万亩,由于山高水寒、温光等资源欠缺,大多数水田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全县单季稻年种植面积在10.6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84.13%。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稻田复种指数,近年来,当地农技部门大力示范推广超级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目前全县超级稻+再  相似文献   

18.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之后,稻桩茎节上的休眠芽,在适宜的光、温、水、肥等条件下萌发生长,抽穗结实而获得的第二次收成。随着再生力强的杂交优良品种的出现,曾几起几落的再生稻,愈来愈被重视,再生稻在赤水县发展很快,1985年仅6户试种约10亩,1986年亩为237亩,1987年为12857亩,1988年发展为36051亩,占该县稻田面积的21%。赤水种再生稻在现有栽培水平上一般单产为80~100公斤/亩高产田块可达150公斤/亩,1988年单产100公斤/亩以上。发展再生稻已成为增产粮食的一项有力措施,冬水田开发利用的有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再生稻生产面临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咸彬 《中国种业》2017,(10):37-39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发展一季中稻加再生稻是提高稻米品质和种植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之一。本文以衡南县再生稻生产为例,分析了发展一季中稻加再生稻的必要性及衡南县发展一季中稻加再生稻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13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头季稻与再生稻产量及其穗粒结构.结果表明,品种间头季稻、再生稻及两季总产的差异显著,头季稻高产品种有野香优3306、川康优673,产量在600 kg/667 m2以上;再生稻高产品种为内6优丝苗、绵优7353、川康优787和宜香优2115,产量超过200 kg/667 m2;两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