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州东山湖公园水生植物景观营造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群落式水生植物景观在城市公园中深受欢迎。由于东山湖公园水生植物景观营造取得良好效果,文章基于该工程实践,总结了植物选择、景观组织、功能协调、工程措施等方面经验,探讨了水生植物景观营造原则和自然群落式水生植物景观营造要点,并进一步提出优化技术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长沙地区的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情况,列出了多种在长沙园林中常用到的水生植物,通过对长沙水生植物的调查,总结、分析、归纳出水生植物景观效果和生态配置中的问题,探讨水生植物应用的一些规律和途径,旨在丰富水生观赏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以期为其它地区利用水生植物进行营造水景景观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构成的重要要素,本文主要阐述了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并从种植设计和景观生态学两方面的要求出发,探讨了水生植物的景观设计要点,提出对水生植物景观的再认识,应重视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营造符合生态学要求的水生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雨花源”入口景观区、休闲山石水景区、溪流水生植物景观区的营造特色,对其他类似景点的规划营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余莉 《北京园林》2009,(2):17-19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历史上水生植物种类丰富,形成了众多以观赏荷花为主的景点,水生植物植物景观自然,意境深远。本文通过对圆明园水生植物的应用现状分析研究,提出了水生植物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并对水生植物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圆明园的水生植物景观营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水景观逐步普及,水生植物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科学合理地运用水生植物造景,不但能够营造出优美的园林水景观,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园林水景观的营造中,水生植物作为既能造景又有生态功能的植物材料,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在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环保和生态是两个重要的部分。水生植物不仅是营造水体景观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净化和维持景观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因此,对水生植物对水质的保护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保意义。在分析深入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验案例,就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水生植物是营造园林水景不可或缺的造景素材,在园林造景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克拉玛依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发展,河道开发与整治以及湿地公园的兴起,水生植物在克拉玛依园林水景应用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目前克拉玛依园林水景存在着人工湖、人工河景观呆板,植物品种单一,缺乏自然情趣等问题。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引入水生植物及人工生态浮岛技术,选择适应性强、种植养护易、观赏价值高的水生植物进行水体景观提升,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姿韵、线条、色彩之美,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而水是生态体系、景观不可缺少的部分,水生植物对水的生态又至关重要。水生植物主要有四类:挺水、漂浮、浮叶、沉水。本文以文瀛公园为例,论述了水生植物的选用及造景方面的内容,指出文灜公园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正联 《广东园林》2007,29(B09):64-65
根据水生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景观的布局要求,公园合理利用各种水生植物进行景观的营造,以充分发挥它们的园林、生态功能,展示它们的观赏特性。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实地考察,对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所蕴含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手法进行系统性地分析,阐述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构成中的作用及其空间构成的类型,以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将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园路、水体和小品五个不同要素相结合的植物景观空间分析,指出其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空间层次单调、缺乏植物色彩空间等问题,并提出增加水生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季相变化,加强养护管理等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生植物的栽培历史悠久,据考古记录已有7000多年。在浙江余姚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多种水生植物花粉化石。水生植物历来为人所用,它充当人类的食品、药品、材料等之余,还为人类美化家园提供景观和生态服务。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系丰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水域系统的园林景观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水生植物也将成为绿化建设的新宠。近年各地多采用芦苇、香蒲、美人蕉、再力花和鸢尾等品种营造水体植物景观,既纯朴自然,又不失新颖。下列图片为香港湿地公园、广州花城广场和亚运城等地的部分水生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麓湖公园的水生植物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麓湖公园目前应 用的水生植物共 28 种,隶属于 18 科,其中挺水植物 14 种、浮叶植物 3 种、沉水植物 3 种、耐水湿生 木本植物 8 种;根据观赏部位划分,观花类水生植物有 11 种,花色主要集中在白色、粉色、紫红色、黄 色,多数为顶端花序,花形各异,全年有花可赏;观叶类水生植物有 10 种,叶色不同,叶形各异;观姿 类水生植物有 4 种;麓湖公园的驳岸方式有硬质直立式驳岸和自然斜坡驳岸两种,硬质直立式驳岸以单 一水生植物列植为主,通过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株高变化丰富景观效果,自然斜坡驳岸以风景林、多种植 物组合配置形式为主,通过耐水湿生木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种类的变化增加景观的多样性。麓湖公园的水 生植物景观展现出季相变化、色彩搭配和层次效果,若要维持优美的水生植物景观效果,后期的养护管 理非常重要,建议在少游客的游览区域营造以耐水湿生木本植物为主的持久、低养护的水体景观。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居住区湿地景观的特点,认为居住区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居住区湿地景观具有特定的地域特征、一定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形式,但同时也存在着生态性不强、水生植物应用较少、滨水植物没有层次性、景观营造不够经济等问题,提出了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对策,并从水系平面设计、护岸设计、植物景观营造3个方面探讨了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各住宅小区人工水景的引入,市郊中小河道整治,湿地公园的兴建,天然河道、湖泊景观的营造等一系列涉及水环境改善的工作正全面展开,最不可或缺的材料就是水生植物。传统概念上来说,水生植物是绿化苗木中的一类,有人提出了水面绿化的概念,这仅考虑了它的美化功能,然而,水生植物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即净化水质、营造水体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这一功能在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已到了不治理不行的阶段中,尤其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水生植物在应用方面已凸现出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杭州万松书院的植物种类和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万松书院应用的主要植物有139种,其中木本91种,草本40种,藤本8种;植物季相丰富,景观多样,植物景观空间布局合理,与其他造园要素间的配置较为协调。并提出适当增加水生植物种类,优化群落结构,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结合书院文化特色营造特殊植物景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景观水体大部分受到污染,种植水生植物是一种简单、便宜、节能的处理方法。该文系统介绍了水生植物的定义、种类、净化机理和应用水生植物修复景观水体的注意事项,以期为水生植物广泛应用于景观水体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南昌市水生观赏植物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军  任琼  徐盛丁 《林业科技情报》2009,41(4):29-31,33
水生观赏植物是营造园林水体景观的重要植物材料,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可利用资源不断减少、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下,探讨发挥水生植物群落所形成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具有深远的意义。江西省水资源丰富,水生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就有不少种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南昌市园林水景建设蓬勃发展,水生观赏植物在水景建设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对南昌市水生观赏植物在园林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水生植物造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希望为丰富水生植物景观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以及为水生观赏植物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说明海珠湿地一期南地块的建造理念和施工要领,并介绍改造河道生态水系及塑造景观的方法。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配置和园林造景手法的运用营造人工果园湿地生态环境,使之形成自然、野趣的湿地景观体系,成为一道美丽的水乡生态景观长廊。  相似文献   

20.
潘柄安  袁瑗 《绿色科技》2019,(7):160-162
指出了在城市绿地的打造中,水生植物常常被应用于水体净化,城市水资源的净化是维持城市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水生植物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类型植物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都很高,使用范围很大、使用时间也已经很久远,但是,从使用现状上来说,水生植物在景观、生态上的功效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展现。分析了水生植物本生的功能与特点,研究了水生植物的多种优点,以及在使用场地的现状上对水生植物产生的种种限制。结合城市园林水景观的需求,对水生植物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梳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