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黑脸琵鹭,扁平的长嘴和琵琶极为相似,天生带有乐器般的优雅。辽宁庄河的石城岛是它们在中国唯一繁殖地,江苏盐城和浙江杭州湾是它们的重要停歇地,台湾曾文溪口是它们的最大越冬地。每年夏季有数十种海鸟在辽宁庄河石城岛繁衍生息。岛上栖息着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黑尾鸥等30余种珍稀鸟类,形成了罕见的鸟岛奇观。摄影/王征吉  相似文献   

2.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利河口、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及潮河河口是黑嘴鸥三处集中繁殖地。从1998年开始,作者对三处繁殖地进行连续跟踪调查,掌握了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广利河口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锐减,由1998年的460只至2007年已无繁殖种群,其原因是滩涂围垦、养殖池灌水利用,繁殖地已丧失。潮河河口是2002年发现的黑嘴鸥繁殖地,2002~2005年间有繁殖种群300只以上,2006年后数量锐减并在2008年无繁殖种群,繁殖地丧失的原因是滩涂围垦。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1998~2006年间有繁殖种群200~330只,2007年后数量镜增,其主要原因是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工程形成黑嘴鸥新的繁殖地,但新繁殖地水位没有有效控制造成黑嘴鸥繁殖数量波动。对黑嘴鸥繁殖生境研究发现,自然生境由于围垦,黑嘴鸥繁殖地大部分丧失,人工生境虽然被黑嘴鸥繁殖利用但水位控制是影响其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在2002~2008年间,黑嘴鸥繁殖种群最高数量为839只,最低数量为413只。在环志跟踪中发现,黄河三角洲繁殖黑嘴鸥在日本九洲越冬。  相似文献   

3.
于2003、2004和2005年连续3年对黑脸琵鹭在海南岛已知和潜在的越冬地进行调查.分别在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临高县后水湾和东方市北黎湾发现了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后两者是在海南岛首次记录到.2005年海南岛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数量已达77只,约占全球越冬种群数量的5%以上,这是继香港和台湾等地之后黑脸琵鹭在中国的又一重要越冬地.调查结果表明:黑脸琵鹭越冬栖息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湿地滩涂的围垦、海产品挖采和非法猎捕.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分别在2个新发现地建立保护机构,并对越冬地周围的村民进行保护意识教育和宣传,以加强黑脸琵鹭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正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嫩江中下游地区是东方白鹳的重要繁殖地。近年来,在东方白鹳的迁徙停歇地陆续发现繁殖巢,在越冬地的繁殖记录也逐渐增加。它们的繁殖地和越冬地都有不断南移的趋势。东方白鹳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数量众多。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污染导致繁殖力下降、食物资源短缺、非法捕猎、营巢林木丧失以及湿地面积缩减等原因,导致东方白鹳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它们相继在日本、朝鲜半岛野外灭绝,  相似文献   

5.
朝阳地区首次发现黑鹳繁殖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鹳是世界濒危鸟类,为我国I级保护动物。于1996年6月6日,首次在朝阳地区凌源市河坎村发现黑鹳的新繁殖地,每年3月下旬来朝阳繁殖,10月中旬离开朝阳南迁。共发现4对,8只,同时也发现了巢和卵。  相似文献   

6.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是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通过样带样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历年平均种群数量为431只,每年种群数量从3月到11月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共计发现黑鹳繁殖巢穴28处,巢穴距觅食区最远距离为29.1 km,2018年有6处亲鸟繁殖,成功孵化雏鹳16只;观察到5个干扰因素影响黑鹳栖息繁殖。说明湿地高台段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林业》2015,(1):37-38
昆明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候鸟迁徙通道上,是南来北往候鸟迁徙的停歇繁殖地或越冬地,目前昆明记录鸟类已达300多种,红嘴鸥更是昆明的常客。自1985年11月红嘴鸥来昆后,每年如约而至,30年从不失约,给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成为一大城市景观和文明祥和的标志之一。2005年昆明市获得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的"中国红嘴鸥之乡"美誉。  相似文献   

8.
<正>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吴忠市西北、利通区与青铜峡市交界处,呈狭长带状的吴忠黄河湿地国家公园,面积900公顷。它是宁夏黄河干流沿岸、银川平原腹地、回乡聚居区的重要湿地,也是宁夏境内水禽的重要迁徙地、繁殖地和停歇地,每年有10万多只水禽在此繁殖或栖息。  相似文献   

9.
白枕鹤(Grus vipio)是濒危鹤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分布于六国,在苏联、蒙古、中国繁殖,在中国、北朝鲜、南朝鲜、日本越冬。本文对白枕鹤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有新的补充。通过对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环志的白枕鹤“J17”的观察证明,在1984~1987年春季均从日本迁徙到中国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繁殖。1987年6月18日,中日环志合作调查组捕捉环志了“J17”的幼雏,环志号Q00-0663,红彩环“61”。10月7日“J17”的家族南迁,于12月3日到达日本出水鹤类越冬地,环志回收说明白枕鹤迁徙于中国繁殖地和日本越冬地,是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11月 2 0日 ,笔者与荣成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同志在省级大天鹅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调查时 ,发现了 3只黑脸琵鹭 (Black -facedspoonbill)在此栖息。调查时正在退潮 ,黑脸琵鹭正在浅水处觅食。保护区三面环海 ,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是众多水禽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调查时与黑脸琵鹭同时混居的还有大天鹅、黑雁、白额雁、绿头鸭、花脸鸭、针尾鸭等鸟类 80 0 0余只。该鸟通体白色、嘴基、额、脸、眼先、眼周 ,往下一直到喉 ,全裸露无羽 ,颜色为黑色。嘴长而直 ,上下扁平 ,先端扩大成匙状 ,颜色亦为黑色 ,且和头部黑色连为一体。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