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两阶段闭式循环氨脱除工艺处理猪粪厌氧消化液耗时、耗碱、难以达到工业化大量污水处理的需求问题,进行了连续闭式循环氨脱除工艺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起始氨氮质量浓度为(1 444±37)mg/L的猪粪厌氧消化液,在气流量为530 L/h、液流量为445 m L/h、气液比为2 036条件下,氨氮脱除率可达(66.81±0.24)%。经RSM优化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分析和预测该工艺及系统条件下猪粪厌氧消化液的氨氮去除结果。所选自变量对于氨氮脱除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气液比、液流量、气流量。研究结果可为猪粪厌氧消化液的连续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氨氮吹脱回收工艺处理厌氧消化液的工程化应用,针对投碱量较大、吹脱时易产生泡沫和能耗较高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厌氧消化液氨氮吹脱回收整体处理工艺装置。该整体处理装置由高效预处理单元、p H值调节单元及氨氮吹脱与回收单元3个功能单元组成,采用了低耗逆流循环吹脱方法。完成设计后在京郊沼气站进行了中试装置示范搭建,并于2015年8月—11月中旬进行了现场中试试验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投加22 g/L生石灰时厌氧消化液pH值可达到运行要求值(10.5以上),并且在水温和气液比分别为(30.7±2.5)℃和960时,氨氮去除率可达(55.8±2.2)%。研究发现虽然投加石灰干粉具有简便性,但是利用率较低,采用投加石灰浆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投加干粉的缺陷,可减少7.5 g/L的投加量。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厂商生石灰中有效氧化钙的含量差别较大,提升厌氧消化液pH值的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并分析得出了不同温度下的建议投碱量。该整体处理装置在常温和低气液比(0~1 000)条件下达到了相对稳定的氨氮脱除效率,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针对酒糟沼液氨氮浓度高,采用氨吹脱技术回收氮养分存在碱剂利用率低、气液接触效果差和氨吸收率低等问题。为提高酒糟沼液氨回收效率和工艺经济性,对酒糟沼液氨吹脱工艺进行了条件优化,探索了不同温度、Ca(OH)2投加量和填料种类对氨吹脱与酸吸收一体试验装置运行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酒糟沼液氨吹脱工艺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经正交试验得到影响因素重要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a(OH)2投加量、气流量、温度,较优工艺参数组合为Ca(OH)2投加量6.6g/L、气流量6L/min和温度52℃,相应的氨氮去除率为99.0%;Ca(OH)2对SCOD和TP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a(OH)2投加量6.6g/L条件下对应的SCOD和TP去除率分别为32.5%和65.7%。氨氮吹脱与酸吸收一体试验中,相对于不投碱情景,投加Ca(OH)2大幅提高了吹脱过程中氨氮、TN、EC、SCOD和TP去除率,分别达97.4%~97.7%、79.8%~84.2%、68.3%~77.4%、36.8%~45.3%和77.1%~91.0%。对比不同温度、填料种类和Ca(OH)2投加量条件下,获得较适宜氨吹脱参数为多面空心球填料、温度37℃、两次(吹脱8h投9.9g/L和30h投7.4g/L)投加Ca(OH)2,其氨氮去除率达到了97.4%,出水氨氮质量浓度低(100mg/L左右),氨回收量达1.22kg/m3。对氨吹脱与酸吸收一体试验装置处理酒糟沼液工艺运行进行比较,相比于不投碱和一次投碱情景,两次投碱方案达到97%氨氮去除率需要的工艺运行时间短,处理成本为9.75元/m3,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因此,氨吹脱对于高氨氮浓度的酒糟沼液处理体现出较好的适宜性,通过氨吹脱高效回收氮养分可缓解沼液农田利用压力,对沼液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极-SBBR法处理沼液,在优选工况条件下,探讨了极电压,DO,填料密度等工艺参数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极-SBBR反应器内,工况为瞬时进水→厌氧(1.0 h)→曝气(4.0 h,通电)→沉淀(2.0 h,通电)→瞬时出水,极电压为15 V,控制DO在4~5 mg·L-1范围内,填料密度为30%时,沼液能够取得良好的脱氮效果,NH+4-N,TN去除率分别达到94.44%,88.06%。整个系统能够为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创造条件,极大地提高了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5.
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厌氧氨氧化脱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在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时,存在着能耗高、脱氮效果差、需要补充碳源、投加碱等缺点。与传统方法相比,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因具有不需供给有机碳源、无需供氧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厌氧氨氧化反应机理、厌氧氨氧化工艺优点的基础上,主要综述了厌氧氨氧化的影响因素(温度、pH值、溶解氧、有机物、基质抑制),重点介绍了厌氧氨氧化工艺在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处理方面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难点,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作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无机碳源作为自养微生物的能量来源,是影响自养脱氮细菌富集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添加不同量的KHCO3作为ZVI介导的自养脱氮体系中无机碳源,研究反应体系的脱氮效果影响趋势以及适宜的无机碳源添加量。结果如下:1)KHCO3作为无机碳源可以显著提高NH^+4-N去除率,KHCO3添加量越多,其NH^+4-N去除率越高。KHCO3添加量分别为2 g,1 g,0.5 g的SBR反应器R2,R1,R0.5的NH^+4-N去除率分别为98.39%,65.18%,44.56%,相较不添加KHCO3的R0分别提高86.5%,53.29%,32.67%。ZVI的添加会降低KHCO3对NH^+4-N氧化的促进作用。2)KHCO3可明显提高TIN去除效果,促进总氮脱除的高低顺序是R1>R0.5>R2,SBR反应器R2,R1,R0.5的平均TIN去除率分别为19.01%,32.04%,27.62%,相较于空白组R0分别提高了10.60%,23.63%,19.21%。3)KHCO3可中和硝化反应产生的H^+,对反应体系具有缓冲作用,可使微生物处于较适宜的酸碱环境中,更有利于反应器的稳定运行。4)适量的无机碳源KHCO3可以促进氨氧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该研究探讨了无机碳源在零价铁脱氮体系中的影响趋势,为铁型脱氮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直接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处理系统发生酸化,对COD和NH_4~+-N去除效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文章试验了两种改进方案,分别是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AN)和厌氧消化液中添加猪场废水原水(RW)。考察了不同改进方法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使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SBR直接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相比,AN和RW组对COD去除率分别提高60.2%和102.6%,总无机氮(TI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1.1%和73.3%,RW组的改进效果最明显。3个反应器中主要氨氧化细菌(AOB)是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其对照(CG)组(7.9%)和AN组(4.2%)的相对丰度高于RW组(0.79%);RW组富集的氨氧化菌(AOB)相对丰度小于亚硝酸盐氧化菌(NOB);这些可解释CG组和AN组出现亚硝酸积累,而RW组没有出现亚硝酸盐积累。只有AN组出现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富集但相对丰度比较低(Candidatus_Brocadia=0.05%)。AN组厌氧氨氧化菌相对丰度低于高效的自养脱氮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探讨了加碱(Na_2CO_3)对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好氧处理酸化的改进作用及其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在运行203天观察结果表明,混合液pH值从未加碱的5.7增长到加碱的7.9,NH_4~+-N去除率从76.8%增长到99.0%,但对COD,TIN和TP去除效果提高不明显。使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SBR直接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对照(CG)组相比,加碱(AA)组富集的氨氧化细菌(AOB)(Nitrosomonas)的相对丰度远远大于亚硝酸盐氧化菌(NOB)(Nitrospira);可从微生物群落上解释加碱(AA)出现亚硝酸积累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鼓泡塔反应器分别在不接种污泥、接种厌氧污泥和接种好氧污泥条件下进行了猪场废水脱氮与沼气脱硫耦联反应器运行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两个月驯化后三个反应器都有良好的氮硫去除效果,Nox--N(硝氮亚硝氮之和)的去除率90%以上,硫化氢的去除率达80%以上,说明废水脱氮与沼气脱硫已经得到了很好耦联.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批式厌氧消化试验加试验模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处理奶牛场养殖污水。研究了该组合模式对奶牛场养殖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讨论了对化学需氧量(COD),NH4+-N,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原因。厌氧消化停留时间分别为3,6,9,12,15,18 d;试验模拟SBR工艺周期为12 h。试验表明在厌氧消化9 d时,COD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82.1%和96.9%,接近最大去除潜力,剩余的主要为难降解COD。在试验模拟SBR活性污泥条件下,好氧段对于厌氧消化时间在0~9 d内的厌氧消化液的NH4+-N去除效果比较好,最高可以达到97%。厌氧-好氧组合除氮除磷的效果是较理想的,去除率均达到近90%。在厌氧消化3~9 d内,好氧段12 h,能够将奶牛场养殖污水原水的TN含量从731 mg.L-1降解到99 mg.L-1,TP含量从66 mg.L-1降解到7 mg.L-1。如果厌氧消化时间过长,超过9 d,厌氧消化液碳氮比值很低,对厌氧消化液好氧后处理带来不利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养殖污水沼气工程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茶叶理条技术是扁形茶和针形茶加工过程中一道关键技术,对茶叶的外形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为此,综述茶叶理条技术及机械研究进展,重点从理条机的传动结构、U型槽结构设计、加热方式、控制方式4个方面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由此指出茶叶理条机存在机构创新不足、热能利用率低、加工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展望应加大理条机研发力度、选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生产应用的小型单、双滚筒反拉式和多滚筒直喂式苎麻剥麻机存在的剥麻效率低、效果差,剥净率低等问题,设计研制了一种集压、刮、打、夹、拉和梳等多道剥麻工序为一体的苎麻连续剥麻机。简述整机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传动系统以及主要工作部件结构设计与参数选择。研究表明:装机功率5.5 kW,生产率301.7 kg/h(鲜皮),剥净率96.8%,能剥的鲜苎麻茎秆长度≥800mm(去叶)。该机可实现连续剥麻,剥麻效率高、效果好,剥净率高,操作省力、安全,适合苎麻种植户及合作社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我国玉米剥皮机功能单一、安全性差的问题,提高玉米剥皮和脱粒的效率,设计了一款负压气流玉米剥皮脱粒机,并详细地进行了方案分析、参数计算和结构设计。通过采用剥皮辊和压送器,提高了玉米剥皮质量;采用负压气流装置,使脱粒后的玉米粒杂质大大减少,总体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生产率。仿真分析表明:整个装置流水作业,降低了剥皮和脱粒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剥皮和脱粒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韩豹  吴文福  黄新国 《农业工程》2010,(12):125-130
为进一步改善寒地超级稻霜前收获摘脱台的性能,降低梳脱损失,通过对影响摘脱台工作性能的主要参数和结构特点的分析,在4ZTL-1800型气吸式割前摘脱稻麦联合收割机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有可更换3种滚筒的摘脱台。以摘脱台的总损失为评价指标,对摘脱滚筒线速度、喂入速度、喂入口开度与喂入口风速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表明:摘脱滚筒线速度、喂入速度和喂入口风速三因素对摘脱损失有显著影响。正交试验表明:最佳组合为滚筒线速度23 m/s,喂入速度1.1 m/s,喂入口开度120 mm,喂入口气流速度14 m/s,此技术条件下摘脱损失不大于1%。所设计的摘脱台满足超级稻收获要求,并为超级稻割前摘脱联合收割机摘脱台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自走型梳脱式采棉机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工采摘棉花费用不断上升、植棉成本较高的问题,依托多项关键自有专利技术,研究设计了一种自走型梳脱式采棉机,并重点论述了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三维建模和整机试验情况。该机型能适用于多种棉花种植模式,可一次性完成棉花采摘和清杂两项工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的采摘率≥93%、落地棉率≤5%、含杂率≤20%,主要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辊轴式虾剥壳设备自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设计一种辊轴间隙不需要调整的虾剥壳装置。在剥壳过程中,虾进入两辊轴形成的V型槽,利用摩擦力将虾壳拉向相向转动的辊轴之间,辊轴受到虾壳的正压力产生挠度变形,虾壳从变形的间隙中通过。本文对虾剥壳过程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建立了包含辊轴半径、辊轴分布、摩擦系数等参数的虾剥壳评价数学模型,可对虾剥壳率和虾仁完整度等指标进行评价,为辊轴式虾剥壳设备的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湾扇贝外套膜剥离机械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海湾扇贝加工机械化水平低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外套膜剥离机械手。海湾扇贝壳内曲面为高阶曲面,扇贝外套膜除在背面少数部位与壳连接外其余部分均为游离。机械手受人工剥离方式启发,手爪设计为柔性结构,刀钩可旋转且刀杆可自由伸缩,能自动适应贝壳曲面轮廓。此外,对机械手推杆移动距离与手爪开合角度的关系、推杆移动速度与刀钩钩取速度的关系、刀钩的形态位置变化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该机械手可代替人工对海湾扇贝进行加工,节省人工劳动力,提高了扇贝加工的安全性,提升了扇贝制品品质。  相似文献   

18.
周玉兰  李洪岭 《农机化研究》2012,(4):103-105,109
玉米剥皮机是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的重要装置。在分析现有剥皮机不足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型玉米剥皮机的设计和包括结构设计、原理分析、安全装置的设计、可行性分析及研究。通过对剥皮辊的螺旋式外形设计提高了剥净率。喂入口的分槽设计减少了机器被卡死的可能性,将压送器改为压伏式结构减少了制作成本且提高了压送效果。通过这些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苎麻剥麻机操作强度高、工作安全性差、作业工效低,特别是多滚筒直喂剥麻机存在苎麻梢部和基部末端麻骨剥离不干净、剥麻滚筒易缠绕等问题,提出了集压、刮、打、夹和梳等多道剥麻工序于一体的苎麻自动剥麻机技术方案,并对苎麻自动剥麻机进行了设计与试验。该机不需人工反拉剥麻,可实现连续剥麻,解决了苎麻尾端剥麻不干净、剥麻滚筒缠绕、杂质含量高等问题。整机原麻生产率58 kg/h,鲜茎出麻率6.3%,原麻含杂率1.32%,达到二等苎麻纤维标准,可加工的苎麻茎秆长度≥800 mm(去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