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国内外在小麦赤霉病抗源筛选、抗病基因发掘与克隆及抗赤霉病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抗赤霉病早期遗传研究、抗病基因/QTL挖掘、基因/QTL效应研究和抗病基因克隆等方面回顾了抗赤霉病遗传研究进展,并对基于表型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的抗赤霉病育种成就进行了总结.在分析现有普通小麦抗源和外源抗性材料的育种利用局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3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已育成和推广品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其中的抗病品种进行抗病基因研究;二是利用抗病基因的加性效应聚合现有品种携带的不同抗病基因,减少抗病基因与不利农艺性状的连锁累赘,培育抗赤霉病高产品种;三是加大外源基因的发掘、改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抗性表现与鉴定方法、遗传机理,表型性状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抗、感赤霉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标记,以及标记辅助选择在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进展,并对赤霉病抗性育种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关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们自1975年起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研究,其结果为:⑴大量的选种材料在病圃采用土表接菌法进行初筛,高代品系在病圃保湿条件下采用滴菌或注射接菌法进行复筛,优良高代抗赤霉病品系在流行地区进行多点鉴定。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定赤霉病抗性的强弱和稳定性。⑵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试验结果指出,望水白、苏麦3号及其衍生品种宁7840对赤霉病抗性表现强而稳定,呈显性、配合力较好。抗赤霉病遗传似是由2-3对基因所支配。除主效基因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微效修饰基因。⑶苏麦3号是最好的抗赤霉病品种之一,其抗性容易传给后代。一些品系具有高抗赤霉病和其它病害的能力,农艺性状较好,是苏麦3号与具有1B/1R染色体易位系阿芙乐尔杂交的后代。⑷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目标在于选育兼抗其它病害、高产和广泛适应性。因此,需要采用复合杂交,例如多亲本连续杂交以及各代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单株连续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小麦赤霉病是中国南方麦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严重病害。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相关、抗性机制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尽管在小麦及其亲缘植物中还未发现免疫类型,但不同小麦品种间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小麦抗赤霉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不同抗源之间抗病基因的数目和所涉及的染色体也不同,彼此可以杂交重组。抗性与农艺性状之间不一定存在必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研究小麦的遗传与机理能为小麦抗赤霉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可以分为抗侵染(TypeⅠ)、抗扩展(TypeⅡ)、抗脱氧雪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积累(TypeⅢ)、籽粒抗性(TypeⅣ)、耐病性(TypeⅤ)5种,前两者是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的主要途径.迄今为止,已定名的抗性基因有7个,为Fhb1~Fhb7,但仅Fhb1和Fhb7被克隆,正在被逐渐应用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分为被动抗性(形态抗性)和主动抗性(生理抗性)2种.本文主要从小麦赤霉病危害、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和其他抗赤霉病QTL定位、生理和形态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小麦抗赤霉病的部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在抗性基因克隆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利用基因沉默、基因编辑等方法更进一步地对抗病遗传机制和机理进行研究,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麦地方品种望水白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常规分析法研究了抗病品种望水白与感病品种中国春正反交F_1代赤霉病病小穗率的差异,用联合尺度测验分析了该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世代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模式及基因效应,估算了抗赤霉病性的基因数目。并用单体分析对望水白的抗扩展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全部抗性鉴定的材料采用田间剪颖滴菌接种,鉴定其抗赤霉病性,单体分析的F_2代还用了离体水培单花注射接种法。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是受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有5-6对基因控制望水自的抗扩展性,分别定位在4A、5A、7A、7B和4D5条染色体上。2D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望水白与苏麦3号属于不同的赤霉病抗源。  相似文献   

7.
用不同抗性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杂交后代的单株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特性。田间鉴定结果,小麦品种间杂交中用抗性强的品种作父本或作母本,它们的F2代抗、感单株出现数量一致。对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抗赤性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及中抗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大于感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从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不同抗性单株出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麦区的严重病害之一.该文系统综述了中国在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以及抗病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尽管在小麦改良品种中尚未发现对纹枯病高抗的类型,但在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中则有高抗甚至免疫的种质.小麦抗纹枯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抗性可能受2对主效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通过品种间杂交,累加和聚合抗病基因可以创制抗病丰产的新种质.文中就如何加快国内小麦抗纹枯病育种步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苏麦3号抗赤霉病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苏麦3号(抗病亲本)与白免3号(感病亲本)杂交组合的RIL群体进行了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苏麦3号×白免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小麦赤霉病抗性符合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加性-上位性模型(G-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5%左右,主基因间的互作效应也较显著,而且与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反,使赤霉病抗性减弱;赤霉病抗性的多基因效应较大,但其遗传率很小。因此在抗赤霉病育种时不仅要考虑基因间的加性效应,也要注意基因间的互作,同时也要加强微效多基因的效应累加。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 ,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 ,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 ,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性基因 ,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 ,选出抗病的品种 ,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 ,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 ,亦可以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1988年重新配制非抗性亲本阿夫×台湾小麦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7a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相当于苏麦3号或较之更强的小麦新品系,验证了60年代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通过该组合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品种苏麦3号及其姐妹系的育种过程,并对小麦赤霉病超亲抗性的选择效应、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正反交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抗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4个来源不同的小麦赤霉病抗源为材料,筛选与赤霉病紧密连锁的抗性标记,并进行赤霉病抗性数量性状原点(QTL)定位.结果表明:4个来源不同的抗赤霉病品种所携带的主效抗性QTL均在染色体3BS上,尽管它们的抗性效应不相等,但位置相同,均在Xgum533与Xgum493之间.在此基础上,将筛选到的SSR抗性标记在抗感程度不同的品种和高代品系中进一步验证,寻找有效的赤霉病抗性连锁标记.结果表明,选用Xgum533、Xgwm493或Xbarcl33赤霉病抗性紧密连锁标记,在多基因聚合育种群体和回交育种群体中,单标记选择效率可达70%左右.由此可见,在传统育种基础上,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可提高赤霉病抗性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品种抗性遗传及小麦近缘种属材料对赤霉病的抗性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分子标记及抗性基因定位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改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普通小麦八个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8个对赤霉病不同抗性的普通小麦双列杂交的试验结果,分析了病小穗数的配合力、遗传力、性状相关及扩展速度等。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所决定的,非加性效应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力较低,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病小穗数与有效小穗数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正相关,与株高、穗长、无效小穗数和穗粒数呈微弱负相关,对赤霉病抗性与上述性状在遗传上似无明显的关系。高感品种福龙选的潜育期最长(9.2天),高抗品种望水白的最短(5.3天),其余的差异不大(6.2~6.9天)。高抗品种的赤霉病扩展速度较慢,高感品种的较快。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的种质资源,以省内外154个小麦栽培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Fhb1基因的诊断性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明确该抗性基因的利用现状.结果表明:在154份小麦品种(系)中,16份表现中抗及以上水平,占供试种质的10.39%;中感材料27份,占17.53%;感病材料111份,占72.08%.在区域分布上,江苏地区来源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优于其他地区,且江苏淮南小麦抗性明显好于淮北小麦.共检测到7份携带Fhb1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其赤霉病抗性鉴定均在中抗及以上水平.从基因的分布看,Fhb1在江苏育成品种中的分布较广,而在其他地域来源的品种(系)中极少存在,说明可以进一步扩大该基因的使用,以提高育成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于其抗性属数量性状遗传,易受环境影响,抗性改良进展缓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被认为是提高抗性改良效率的有效途径。综述了苏麦3号、望水白及其它小麦抗源材料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小麦赤霉病分子标记现状及辅助育种改善赤霉病抗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是由核遗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力高低因组合不同而异。杂种一代的发病小穗数与抗病亲本,感病亲本及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值达0.01显著水准。杂种一代的抗性偏向抗病亲本,有明显杂种优势。用抗病亲本与F_1回交,其抗病性有明显提高。 F_2单株发病小穗数变异范围较大,随着世代的增高,发病小穗数变异幅度缩小,而且在选择的作用下有所减少。作者还就该性状的选择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F_3以后各世代采用系统选择比混合法要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幼胚培养方法,以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为受体和轮回亲本,利用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 493、Xgwm 533筛选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获得15个农艺性状似轮回亲本且含有目标基因的品系.表明利用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实现培育小麦赤霉病新种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各地麦区普遍发生。研究明确主要抗白粉病品种的抗性遗传表现,促进和提高抗白粉病小麦育种工作的效能,是一项亟待开展的工作。国外在这方面的成果很多,对许多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遗传特性有所了解,已经确定了10多个抗白粉基因,在育成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对此研究较少。经验表明,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遗传比较复杂,因品种由来的抗源、品种相与交配的组合而不同。据贵州农学院1979以来的研究,白免三号具一个显性抗性基因;高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赤霉病严重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Fhb1是国内外公认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通过筛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抗赤霉病品种,探明Fhb1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来源。【方法】 选取历年来长江中下游广泛种植的75份小麦改良品种和18份地方品种,2016—2018年连续3年采用单花滴注结合弥雾保湿进行供试品种的赤霉病抗扩展鉴定,根据3年平均病小穗率和严重度分级,将供试品种分成抗病(R级)、中抗(MR级)、中感(MS级)和感病(S级),并利用Fhb1的KASP标记检测;2019年调查筛选出的平均赤霉病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的株高、穗粒数、小穗数、穗长和千粒重。【结果】3年赤霉病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有2个品种平均赤霉病抗性达到R级,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7.8%—9.7%,65个品种达到中抗至中感,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13.2%—49.5%,26个品种达到S级,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53.6%—78.5%。22个小麦品种在Fhb1位点呈抗病基因型(简称Fhb1+),71个品种在该位点呈感病基因型(简称Fhb1-),Fhb1+品种平均病小穗率显著低于Fhb1-品种(P<0.05)。赤霉病鉴定筛选得到67个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品种,考察这些品种的农艺性状发现宁麦19、扬麦29、扬麦16、扬麦23、扬糯麦1号、扬麦20、宁麦12和扬辐麦4号的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可作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亲本选用。【结论】除苏麦3号和望水白外,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其他高抗赤霉病的种质资源。筛选得到的赤霉病抗性与综合农艺性状结合较好的小麦品种以扬麦品种为主,其中只有扬辐麦4号携带Fhb1抗病基因。利用Fhb1抗病基因并不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危害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