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种植点的数量,也称初植密度。它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林产品的产量、质量,并且关系到林分的稳定程度、寿命长短及其防护效益的大小。造林初植密度,应以林木能迅速郁闭、幼林生长良好为标准。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下列因素: (1)经营目的。林种不同,对造林密度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防护林、薪炭林的造林密度大于用材林。用材林因培育的材种不同,造林密度也不同。如培育小径材的造林密度应大于培育大径材度的密。  相似文献   

2.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优良家系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和林分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明显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林分保存率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林分蓄积量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造林密度对林分径级结构影响明显;高密度林分保存率过低会对林分蓄积量产生不利影响。使用优良家系造林对提升林分生产力效果显著,培育中、大径材的造林密度以2 500株/hm2为宜,若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则以4 444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蒙古栎栽培技术与幼林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培育优质大径材的经营措施。苗圃育苗采用秋季随采随播的方法;栽培上作了不同迹地类型、不同初植密度的对比试验;经营上采用造林后前3年每年抚育4次,造林后第2年进行人工修枝,修枝树的高生长较未修枝的高63.1%,干形通直;在培育优质大径材方面提出了结合林木分级法,伐出5级木等措施,调整幼林空间结构,为蒙古栎的人工更新及用材林培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黔中地区枫香用材林不同造林密度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枫香用材林4个不同造林密度试验中造林3年生及6年生枫香林进行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枫香造林密度不同,对胸径、树高等生长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3年生时各指标随着造林密度的减小生长量减小,6年生时随着造林密度的减小胸径和单株材积增大,但密度过小会造成单位面积蓄积量减小。若培育目标是小径材,则营造枫香人工林的初植密度以4444株/hm2为宜;若培育目标是中径材,成林阶段枫香用材林的密度控制在2500株/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华北落叶松生产实际,将改培型大径级华北落叶松用材林林木分为大径材目标树、培育辅助木和一般利用木三类,依据不同选择要求,相对应地适时适地优化作业设计、抚育间伐、施肥作业等,通过采取不断调整林分密度,改良树木生长环境,加速立木的胸径生长,缩短成材期,提高材质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用材林改良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6.
杨树生长的密度效应与数量成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洞庭湖平原区采用南抗杨树无性系进行的8种不同密度造林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胸径生长于5年生、树高生长于8年生以后在不同造林密度间均具显著差异,其变化规律是胸径、树高生长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林木此时的生长已开始受制于单株营养面积之不足。根据材积的连年生长量曲线和平均生长量曲线交汇情况,8种造林密度杨树林分的经营目标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单株营养面积为8~16 m2造林密度的数量成熟为7~9年,所获材种为20 cm以下纸浆材、纤维板材等;二是单株营养面积为24~36 m2造林密度的数量成熟在10年以上,可培育26 cm以上大径材。  相似文献   

7.
以胶合板材为培育目标,研究了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平均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和优势高的关系。分别不同林龄(6~11a)建立了平均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及优势高的模型V=a0Na1Ha20,通过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研究了密度效应及优势高效应,计算出了不同林龄林分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并且根据立地及密度效应模型研究了造林密度、林龄、立地指数对林分蓄积的影响。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营造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密度应适当减小,选择造林地时以立地指数大于等于20m林地为佳。  相似文献   

8.
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造林密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的适宜初植密度 ,在中、北亚热带地区 5个地点营建了试验林。依据 6~ 7a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初植密度对林分个体生长、群体发育、形质和材性等因子的影响 ,和不同密度下由于林分发育进程的不同所产生的生长因子的变化。综合分析生长和经济因素 ,提出了我国中、北亚热带地区两个工业用材林树种的初植密度模式。 6~ 7年生时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各试点不同密度间大多差异显著 ,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加大而增加 ,小径材实际出材量以中密度为大。高密度林分个体分化加剧 ,现时间伐则属非商业性作业 ,且高密度林分造林成本较高。由于树种习性差异 ,相同条件下湿地松林分密度应大于火炬松。建议湿地松中小径建筑材和纸浆材的造林密度为 16 6 7~ 2 0 0 0株· hm-2 ,火炬松为 1111~ 16 6 7株· hm-2 。  相似文献   

9.
塞罕坝人工用材林大径材培育是通过适当降低林分的保留密度,加速人工用材林生长,培育大径材,取得一定的经营技术和成功经验,促进本场及全省用材林大径材培育的发展,为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 11a逐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C、D(16 6 7、3333、5 0 0 0、6 6 6 7株·hm- 2 ) 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出材量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 ,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蓄积、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初始间伐期随密度增大而提前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随着密度增大 ,林分总出材量、小径阶株数百分比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 ,11年生林分C、D密度总出材量比A密度分别高 34 0 %、4 3 0 % ;经出材量、生产成本与产值核算 ,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宜采用B~C间的密度 (3333~ 5 0 0 0株·hm- 2 ) ,培育大、中径材宜采用A~B(16 6 7~ 3333株·hm- 2 )间的密度。  相似文献   

11.
造林是扩大森林面积的生产行为,是利用森林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潜力的有效措施。造林工作涉及到许多学科知识。在宜林的荒山荒地上播种或植苗,以期形成森林,称人工造林,简称造林。人工更新也属造林的范畴。有人常把造林误解为简单的“挖坑栽树”,实际上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受到许多理论以及周密思考的指导。首先要确定造林的目的: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就以用材林而言,还有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大径材工业用材林。培育目标不同,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整地、初植密度、混交、幼林抚育等都可能不同,最后…  相似文献   

12.
一、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用材林的造林密度,对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还影响造林成本,造林后的间伐利用和人工林的生长发育,关系到整个营林工作的多快好省,还是少慢差费。可见造林密度是造林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造林密度过大,势必增加造林抚育费用,同时也不利于林木生长,减少林分的木材产量,降低经济收益。提前间伐,间  相似文献   

13.
湿地松速生丰产栽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莆田市湿地松栽培调查,分析在不同造林年份、立地条件、造林密度下的生长状况,表明在莆田市引种湿地松,生长量基本达到速生丰产用材林指标,可作为培育速生丰产林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4.
大径材是我国极为紧缺的战略物质,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是培育大径材的理想珍贵树种,通过5年的试验研究,形成了从立地条件选择、壮苗培育、造林、幼林抚育管理和密度控制等配套的秃杉人工林大径材培育技术,提高了林木生长量,30年可培育出径级达40cm以上的大径材,超过国家行业标准LY/T 1951-2011《秃杉速生丰产林》中大径级用材林的生长量指标,比原标准缩短培育周期10年以上,在我国珍贵树种大径材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雷林1号桉在贫瘠丘陵地造林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林1号桉在贫瘠丘陵地4种造林密度的林分,经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雷林1号桉林木的生长、产量与造林密度存在着密切相关,其中林木胸径、单株产量及保存率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单位面积生物量、蓄积量与密度呈正相关,4种密度中0.5m×1.0m密度的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大(88.32t/hm2绝干重,下同),为其他密度林分的2.4倍~5.7倍,适于经营短轮伐期薪材林;1.0m×2.0m的造林密度的小径木占30%,中径木占64%,适于经营短轮伐期薪、材两用林;1.5×3.0m密度的中、大径木占84.5%,适于用材林;2.0m×4.0m密度林木稀疏、产量低,作为经营短轮伐期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6.
结构调控是人工用材林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通过间伐进行密度调控以及通过修枝进行树体管理。间伐与修枝作为2项重要的结构调控措施,广泛应用于人工用材林的培育与管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并提高出材品质,对用材林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冠层结构、生长、干形材质等方面综述目前国内外人工用材林结构调控的研究进展,阐述分析了结构调控在生理生态过程上的作用机理,并从间伐与修枝耦合效果、结构调控作用机理分析、结构调控模型构建等方面对未来开展人工用材林结构调控理论与技术创新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是我省主要更新造林树种之一。它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生长快、材质好等优良特性,深受林区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全省人工林成林面积中落叶松占50%左右,由于造林初植密度较大,郁闭后缺乏适时的撫育管理,故林木自然分化日益显著,林木蓄积、连年生长量已出现下降趋势,个别密林内林木枯死率达13%以上,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为此,必须尽快地进行撫育间伐,以改善林分环境条件,促进林木迅速生长,充分发挥中间利用,缩短培育周期,尽快地培育成后备用材林基地。几年来,我们在勃利县通天一林场、林口县亚河公社和青山林场、尚志县一面坡林场等地,和广大林业职工、贫下中农一起在总结当地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造林密度是科学的营林措施中一项重要而容易操作的措施,造林密度的大小影响林木生长、林分的郁闭、林木树冠大小和激素分化等,因而直接影响木材的材质。本文简要综述了造林密度对杨树木材密度、纤维形态、纤维素含量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强调在选择造林密度时不仅要考虑单位面积上规格材的生产率,也要充分注意其对木材性质的影响,才能兼顾杨树人工林的丰产与优质。  相似文献   

19.
杉木密度间伐试验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6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进行多次间伐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只要人工林立地条件相同,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林分断面积最终趋于一致,与是否间伐无关;(2)随间伐次数增加,获得的木材径阶也逐渐增大,未被间伐的保留木则多为大径材;(3)对于立地指数大于16的杉木宜林地,宜采用高密度造林、多次间伐的经营模式,以生产不同规格用材满足木材市场需求,还可提高林分累积断面积的生长量;对于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应该采用稀植造林,以生产小、中径材为主;(4)应在立地条件好、低密度造林条件下培育大径材林木;(5)在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间伐在促进林分断面积生长方面的贡献并不明显,对林分断面积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立地质量。  相似文献   

20.
分析马尾松大径级用材林林分密度与生长量、材种出材量和直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为获得较多的大径材,培育马尾松大径材用材林以初植密度1 200~1 800株/hm2和最终保留密度750~1 050 株/hm2为宜.探讨了马尾松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技术措施,提出抓紧编制大径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划,并制定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技术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