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杧果蒂腐病菌潜伏侵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西大学杧果园的两个杧果品种果树及果实不同时期带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开花期之前一个月就有蒂腐病菌潜伏在春梢上。从各时期组织中至少分离到10种引起杧果果实腐烂的真菌,其中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Diplodina sp.为主要病原菌,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 (P.Henn.) Sutton.、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 为次要病原菌,其它真菌只在一定情况下引起蒂腐病症状。D. dominicana.、B. theobromae和 P. mangiferae于开花期之前一个月潜伏侵染枝条,Diplodina sp.从幼果期侵入并潜伏至贮藏期发病,P. mangiferae从青熟果期开始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2.
将西瓜子进行表面消毒后破碎,用无菌水于4℃浸泡4h,取300μL浸提液加入250mL细菌液体培养基中,28℃150r/min培养3d,取培养液0.7mL与Agdia公司提供的瓜类果斑病菌检测试纸条样品浸提网袋中的缓冲液混匀,取混合液1mL用于免疫检测试纸条检测.该方法可有效检测出西瓜子中是否带有瓜类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Schaad et al.)Willems et al.).  相似文献   

3.
北京昌平地区草莓根腐病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确草莓根腐病的主要致病真菌种类,可正确有效地指导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本试验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从昌平地区所采集的草莓根腐病株中共分离得到41个菌株。采用病土定植法测定菌株对草莓幼苗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均可引起草莓根腐病,致使草莓根部及根茎基部发育受阻,缢缩变黑,腐烂折断;造成地上部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甚至死亡。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行鉴定,其中39株可以鉴定到种,分别属于10个属的15个种,另外有1株只鉴定到属,1株只鉴定到科。在41个菌株中,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等4个种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菌株总量的29.25%、12.20%、12.20%、9.75%;致病力最强的种类为伏革菌科真菌、棒形拟盘多毛孢和胶孢炭疽菌,其次为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发病率均可达50%;淡色生赤壳、伏革菌科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Stachybotrys chartarum、Neonectria radicicola等为首次报道的草莓根腐病致病菌。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北京昌平地区草莓主产区中草莓根腐病的防治,并为草莓根腐病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RAMS(Randomamplifiedmicrosatellites)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北省不同地区的3个西瓜枯萎病病株分离物Fon1、Fon2、Fon3各10个单孢菌株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10个RAMS引物进行扩增,Fon1共扩增出3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条;Fon2共扩增出40条带,多态性条带5条;Fon3共扩增出40条带,多态性条带4条。结果分析表明,同一病株分离物的不同单孢菌株之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小麦白粉病菌的纯化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纯化白粉病菌的方法步骤,即四圃纯化白粉病菌.首先,构建繁殖圃,将播种小麦的土壤和盆子用 60 Co-γ射线灭菌,在超净工作台上, 用0.1%HgCl 2 将浸泡露白的小麦种子灭菌8~10 min,然后用重蒸馏水冲洗数次,播种在已灭菌的土壤中,待2~3片叶时,将白粉病菌种接种在叶片上.保湿24 h,保持温度(18±2)℃.第2步,构建初净化圃,灭菌同上一步,并用塑料帽罩住盆子,取繁殖圃的白粉病菌种,接种在小麦叶片上,待产生白粉病菌时,检查白粉病菌的生长情况,可再次初净化.第3步,构建纯化圃,将灭菌的种子接种在琼脂培养基上,放于暗处,出苗后,移入光照培养箱中,光照每天10 h,温度为(18±1)℃,2~3片叶时,取初净化圃的新鲜分生孢子接种在叶片上,用新产生的分生孢子继续繁殖.第4步,构建鉴定圃,利用白粉病菌的专性寄生性,来鉴定纯化圃新产生的白粉病菌的纯度.  相似文献   

6.
同一病株西瓜枯萎病菌RA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RAMS (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s)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北省不同地区的3个西瓜枯萎病病株分离物Fon1、Fon2、Fon3各10个单孢菌株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10个RAMS引物进行扩增, Fon1共扩增出3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条;Fon2共扩增出40条带,多态性条带5条;Fon3共扩增出40条带,多态性条带4条。结果分析表明,同一病株分离物的不同单孢菌株之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西瓜枯萎病菌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利用21个RAPD随机引物对50个西瓜枯萎病菌系进行了RAPD扩增,研究了病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对供试菌系扩增出134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13条,占总带数的84.3%。菌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45~0.93之间,多数菌系间的同源程度较低。基于RAPD标记聚类分析表明,50个菌系划分为6个RAPD群(RAPDgroups,简称RGs),即RGⅠ,RGⅡ,RGⅢ,RGⅣ,RGⅤ和RGⅥ。其中RGⅠ和RGⅡ各含有一个菌系,分别来自秦皇岛和新疆;RGⅢ和RGⅤ包括2个菌系,分别来自秦皇岛、承德和廊坊、沧州;RGⅣ包括唐山、石家庄、邯郸和新疆菌系;其余的菌系属于RGⅥ。分类结果进一步说明西瓜枯萎病菌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巴彦淖尔盟地区采集分离的小麦全蚀病菌 ,进行形态、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等方面的研究 ,初步鉴定该地区小麦全蚀病菌为顶囊壳属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 .triticiJ .Walker)。  相似文献   

9.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抗性不同的黄瓜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对与抗性有关的光合作用、呼吸强度及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呼吸强度比对照明显升高,感病品种则低于对照;抗、中抗品种光合速率先升高,5~6 d后开始下降,而感病品种的光合速率基本上低于对照,这与呼吸强度的变化相一致;无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均有增加,抗病品种增加幅度更大,说明黄瓜抗白粉病的能力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接种后各品种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降低-升高-再降低-再提高,而且均在第5 d出现第1个峰值,第7 d则出现最大幅度下降,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说明病菌的侵染消耗植株体内的糖,但并不能说明糖含量的降低与品种的抗病性密切相关;各黄瓜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但感病品种比抗、中抗品种的峰值出现的要早,说明感病品种对病菌的侵染更敏感,品种的抗病性与对病菌侵染的反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根据细菌ITS序列的特异性,设计了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具有稳定性点突变的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并对5株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及18种植物原性细菌的DNA进行了PCR、实时荧光PCR及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PCR-DHPLC)检测.结果表明,几种方法特异性强,检测灵敏度均为菌液浓度102 cfu/mL,PCR-DHPLC技术具有检测成本较低、高通量、自动化程度高、污染风险小及鉴定结果准确等特点,能够满足快速、准确诊断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大豆南北方茎溃疡病菌是为害大豆的重要病原菌,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病菌生物学特性的了解,根据我国的作物种植特点及气候条件,对其传入我国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认为这两种病菌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定殖、定殖后扩散等的可能性极大,风险为高.  相似文献   

12.
玉米小斑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我国、菲律宾等地就已发现T型雄性不育细胞质严重感染玉米小斑病的现象。1970年美国由于大面积种植T胞质杂交种终于导致玉米小斑病大  相似文献   

13.
黄瓜感染黑星病菌后的生理变化及抗病性的产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抗性不同黄瓜品种接种前后与抗性有关的酶活性、木质素含量、酚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前各品种的POD,PPO,PAL活性、木质素及酚类物质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之间无相关性,接种后则与品种抗病性密切相关。抗病品种PAL活性峰在接种后24h出现,POD和PPO活性峰在接种后48~72h出现,酶活性提高幅度大;感病品种酶活性峰则在接种后72~96h出现,提高幅度小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木质素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接种后24h,较未接种对照提高幅度大;感病品种木质素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接种后96h,较对照提高幅度小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合成更多的酚类物质,而且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与POD、PPO活性变化之间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培养基对烟草黑胫病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草黑胫病是烟草生产上一类毁灭性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烟草的生产。为了烟草黑胫病的深入研究顺利进行,就云南烟草黑胫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菌株菌株在燕麦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玉米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落生长快,产生孢子囊的数量多、生物量高,不同菌株对培养基有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棉铃疫病病菌侵染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观察了棉铃疫病病菌(phytophthoraboehmeriae)的侵染前行为及其侵染过程,表明温度和淋溶物影响孢子囊的萌发方式,18~20℃条件下全行间接萌发,22~24℃条件下表现孢子囊直接萌发量增多,并迅速产生次级孢子囊。人工游动孢子接种证明该病菌主要为害棉铃,此外还能有效地侵染棉苗及成株叶片。在铃表在附着胞形成较棉叶上迅速,且有次级乃至三级附着胞产生。棉铃气孔是病菌入侵的主要途径;在叶表该病菌气孔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毗邻的垂周壁侵染。接种体浓度愈高,游动孢子侵染棉叶的潜育期愈短,24小时即能检出新生孢子囊,孢囊梗由气孔伸出;与此同时,在病组织中有性器官也开始形成。在棉病铃壳、内果皮、铃纤维以及种皮中均见有卵孢子。田间遗留的棉花枝叶有富集菌源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冬瓜枯萎病菌核糖体rDNA ITS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镰刀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PCR扩增冬瓜枯萎病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并对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利用Mega 4.1软件对序列及GeneBank中以葫芦科为寄主的镰刀菌不同专化型ITS序列进行聚类。冬瓜枯萎病菌ITS全长1 063 bp,其中包括18S rDNA一部分序列,5.8S rDNA,ITS1和ITS2全部序列及28S rD-NA部分序列。聚类结果将15个菌株ITS序列划分为2个类群,类群I包括4个菌株,分别为2个西瓜枯萎病菌株和2个甜瓜枯萎病菌株;类群II包括11个菌株,其中冬瓜枯萎病菌株就在该类群中,其余为甜瓜枯萎病菌株5个、西瓜枯萎病菌株3个、黄瓜枯萎病菌株、丝瓜枯萎病菌株和葫芦枯萎病菌株各1个。  相似文献   

17.
两个甜瓜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空调温室,利用风媒接种方法研究了2个甜瓜品种PI414723和宁甜1号对北京的1个白粉病菌系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这2个品种对该菌系的抗性均由1对不完全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等位性测验表明,这2个品种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同一基因或彼此间为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8.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桂清  陈捷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即沈137,78599-1,Mo17,478,C8605-2,E28,598,Va35,K12,作为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8个主栽品种,即沈试29,沈试31,铁单9,掖单13,丹413,丹玉18,沈农87,东单54,作为辅助鉴别寄主,从而确定了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高粱粒灌心法进行接种,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北方玉米主产区的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研究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分化,通过病级评价可将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I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V为弱致病类型,Ⅱ,Ⅲ2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而致病类型V属于不确定类型。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灰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黄瓜感染黑星病菌后呼吸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呼吸强度的增加是寄主对病原物侵入的一个重要反应.呼吸强度的提高虽不具有特异性,但可以为更多地合成类固醇、酚类物质等具有植物保卫素作用的物质提供原料和能量,因此与寄主的抗病性密切相关.抗、感品种在病菌侵入后,都表现呼吸强度的增加,病害种类不同,寄主呼吸强度变化的时间及强度亦不相同.本研究对黄瓜黑星病抗性不同品种接种黑星病菌后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研究黑星病的抗性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