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小麦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稀释分离法分析健康植株和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结果表明,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种群数量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比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多,从返青期到成熟期,真菌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孕穗期达到最大值,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为10.21×10~3 CFU/g,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为14.27×10~3 CFU/g。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比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少,从返青期到成熟期,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在扬花期达到最大值,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为50.78×10~6 CFU/g,放线菌数量为28.44×10~3 CFU/g,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为36.68×10~6 CFU/g,放线菌数量为22.67×10~3 CFU/g。因此,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当真菌数量较多,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少时,有可能加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早实薄皮核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根际与非根际的土壤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早实薄皮核桃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序列数分别比非根际土壤多1 335条和5 369条,早实薄皮核桃根际土壤真菌的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著大于非根际,但两者之间的细菌差异不显著。从细菌和真菌组成来看,早实薄皮核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丰度最高的细菌为放线菌门、真菌为子囊菌门。总体而言,早实薄皮核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大于非根际,但细菌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甘蔗间作花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甘蔗单作、花生单作和甘蔗/花生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甘蔗/花生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甘蔗/花生间作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提高了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甘蔗/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以及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白桦林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的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和培养。统计各林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垂直方向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结果]3种林型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大于非根际;3种林型根际细菌数量均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非根际细菌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落叶松林根际真菌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樟子松林和白桦林根际真菌数量则先增大后减小。3种林型非根际真菌均有逐渐减小的规律;3种林型根际与非根际放线菌则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非根际樟子松林微生物总数的层化比率最大,落叶松林次之,白桦林最小。[结论]白桦林的土壤微生物最为活跃,各个土层微生物总量高于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该研究为大兴安岭地区土壤质量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茶树/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作物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以茶树根际相关性最显著。说明茶树/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种间促进效应,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燕麦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南部山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马铃薯/燕麦间作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苗期外,在其他生育时期,间作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燕麦单作(OM)(P0.05);在块茎膨大期、收获期间作各处理根际细菌数量与马铃薯单作(PM)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间作处理的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开花期显著高于OM(P0.05),与PM差异不显著(P0.05)。收获期不同间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量P4O2(马铃薯、燕麦行数比为4∶2)处理最大,显著高于PM和OM(P0.05)。收获期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为优势种群(平均为84.77%),放线菌次之(平均为13.41%),真菌最少(平均为1.82%);间作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及细菌所占比例均高于单作。这表明合理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生长发育,表现出较单作更加明显的根际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解析喀斯特适钙植物报春苣苔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采用高通量测序16S rRNA V4和ITS1区序列,比较分析了适钙植物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并利用CCA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了土壤可溶性钙含量和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报春苣苔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包含41个细菌门及6个真菌门。细菌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占64%以上;真菌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占99%以上。相比非根际土壤,在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菌群丰度显著上升,而变形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丰度显著下降,生长受到抑制。报春苣苔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非常丰富,包含569个属的细菌及276个属的真菌。报春苣苔根际细菌的Shannon、Chao1和ACE等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根际,表明报春苣苔根际细菌菌群种类数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报春苣苔根际真菌的PD_whole_tree指数显著低于非根际,表明报春苣苔根际真菌群落的群体进化低于非根际。土壤可溶性钙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解释量仅为16.93%,且蒙特卡罗置换检验表明土壤可溶钙和物种分布显著不相关性;只有Hydrogenedentes门细菌与土壤可溶性钙显著正相关。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差异显著,且两者与土壤可溶性钙的相关性有限;报春苣苔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物种组成丰富,且报春苣苔根系有利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为解析喀斯特适钙植物报春苣苔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采用高通量测序16S rRNA V4和ITS1区序列,比较分析了适钙植物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并利用CCA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了土壤可溶性钙含量和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报春苣苔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包含41个细菌门及6个真菌门。细菌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占64%以上;真菌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占99%以上。相比非根际土壤,在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菌群丰度显著上升,而变形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丰度显著下降,生长受到抑制。报春苣苔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非常丰富,包含569个属的细菌及276个属的真菌。报春苣苔根际细菌的Shannon、Chao1和ACE等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根际,表明报春苣苔根际细菌菌群种类数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报春苣苔根际真菌的PD_whole_tree指数显著低于非根际,表明报春苣苔根际真菌群落的群体进化低于非根际。土壤可溶性钙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解释量仅为16.93%,且蒙特卡罗置换检验表明土壤可溶钙和物种分布显著不相关性;只有Hydrogenedentes门细菌与土壤可溶性钙显著正相关。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差异显著,且两者与土壤可溶性钙的相关性有限;报春苣苔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物种组成丰富,且报春苣苔根系有利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不同施肥处理下灰枣根际微生物数量,了解节约化栽培管理对灰枣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从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角度探讨灰枣生长.[方法]采用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调查,平板稀释计数法和Duncan方差差异显著性分析法.[结果]处理13中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居优势(18.14×105 CFU/g)放线菌次之(26.44×104 CFU/g)真菌最少(2.47×104 CFU/g),对应的处理13,枣树的产量也是最高的;施用80;的NPK+ (30 g)PGPR菌肥的时候,在枣树的不同生育期,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结论]“3414”14个肥力处理中,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枣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各生物类群数量差异显著(P<0.05),PGPR菌肥在相应的化肥投入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特性.  相似文献   

10.
侯颖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5):72-75
土壤微生物及根际效应的研究能为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质量的评价及复垦初期土壤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对平原农业区采煤塌陷复垦1年和3年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无论根际还是非根际,复垦后1年和3年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均比对照少,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占对照土壤的20.3%~66.5%、2.8%~56.3%和1.1%~45.1%%;但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趋势不同,即,复垦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除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外,细菌和真菌数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变化,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复垦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复垦1年和3年的土壤总微生物根际效应分别为1.7和3.3,均表现为正效应.这表明在采煤塌陷复垦初期种植适当的植物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大蒜对连作胁迫下当归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大蒜对连作胁迫下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单作当归(A,CK),当归∶大蒜4∶1间作(B),3∶1间作(C),2∶1间作(D)等4种种植方式,研究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动态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间作大蒜处理可在当归生长中后期有效降低当归根际中真菌数量,且大蒜密度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当归∶大蒜以2∶1间作条件下较单作上升,随间作比例增大,细菌数量由1.8×108个/g减少到6×107个/g,放线菌数量于根膨大期(8月份)达到最大值7.33×106个/g。脲酶活性在当归大蒜2∶1处理中生长前期处于最高水平,至生长后期则为最低;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则表现当归大蒜2∶1处理在生长中后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在当归大蒜高密度间作条件(2∶1处理)下,细菌/真菌比值升高,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同时有效增加当归的根际土壤酶活性以满足当归不同时期的养分需求,抵制连作障碍性能提高,进而为实现连作产区当归高质优产给予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四川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芦笋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保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特征。【结果】芦笋根际土壤pH、全钾、速效钾均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均高于非根际。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高于非根际,根际真菌的丰度高于非根际,而根际真菌的多样性低于非根际。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优势细菌门主要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LSfSe分析发现在根际土壤中共鉴定14个细菌类群和20个真菌类群与非根际土壤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在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冗余分析(RDA)显示,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最重要的因素。【结论】扩展了芦笋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的认知谱系,为探讨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实现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除草剂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异丙甲草胺对烟草植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动态变化、土壤呼吸强度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呼吸强度和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异丙甲草胺的敏感程度依次为真菌〉细菌〉放线菌;除过氧化氢酶外,根际土壤脱氢酶、脲酶及磷酸酶的活性与对照土壤均存在显著差异。第60 d,异丙甲草胺在根际土壤中的降解率为80.50%,半衰期为26.82d,比在非根际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提高了1.21倍,半衰期缩短了17.76%。  相似文献   

14.
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涂布平板法测定牡丹品种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研究牡丹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凤丹根皮中丹皮酚含量(24.688 g/kg)高于洛阳红(13.024 g/kg);凤丹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明显低于洛阳红;丹皮酚含量与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呈负相关。凤丹和洛阳红根际真菌、细菌与放线菌总量均大于非根际;凤丹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均小于洛阳红,而放线菌数量大于洛阳红。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平板培养技术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作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蚕豆根际微生物数量在总体上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在作物各生育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蚕豆根际微生物数量增加,在施氮量为325 mg/kg(N)时达到数量最高,高氮(N3/2, 487.5 mg/kg)时下降。在小麦孕穗(蚕豆开花)期施氮量为325 mg/kg 时,间作小麦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比对照(N0)增加了71%,152%,4%;间作蚕豆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比对照(N0)增加了214%,65%,17%。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增加作用,但对蚕豆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相反;间作小麦根际细菌、真菌数量在分蘖期、收获期显著高于单作小麦,间作蚕豆根际微生物数量在施氮量为325 mg/kg(N)时均低于单作蚕豆。施氮量与种植模式的互作效应在蚕豆分枝、开花和鼓粒期对蚕豆根际细菌、真菌有显著影响,对小麦根际细菌仅在分蘖期有显著影响,对小麦根际真菌仅在孕穗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薄壳山核桃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根际与非根际的土壤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序列数分别比根际土壤多1867条和11163条,薄壳山核桃非根际土壤真菌的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著大于根际土壤,但两者之间的细菌差异不显著。从细菌和真菌组成来看,薄壳山核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丰度最高的细菌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总体而言,薄壳山核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非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大于根际土壤,但细菌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茶树根际土壤因子对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茶树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为1.70×105~98.70×105cfu/g,其中真菌数量为0.98×l03~26.30×l03cfu/g,放线菌数量为3.28×104~52.70×104cfu/g,细菌数量为1.04×105~95.30×105cfu/g.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pH、速效氮和速效磷明显影响真菌的数量;土壤pH、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明显影响放线菌的数量;土壤pH、速效氮、速效磷明显影响细菌的数量.通径分析显示,速效磷和pH是影响真菌、细菌的主要因子,其中速效磷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是0.995 3和0.828 8;pH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是0.506 0和0.506 4;含水量、有机质对真菌和细菌数量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但直接通径系数都未达到显著水平,主要是通过pH、速效磷和其他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来影响真菌和细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测定了浙江省一些林场内杉木林地杉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指出,杉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中氨化细菌占有较大数量。杉木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都显著地高于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脱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也有同样趋势,但多酚氧化酶则相反。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有关。杉木连栽显著地降低根际微生物数量和脱氢酶、纤维酶活性,但增大了多酚氧化酶活性。这表明降低了生物化学活性。而这又会引起根际养分不足和有毒物质积累,导致连栽杉木较低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9.
从黄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特征和黄芩生物学产量测定入手,采用稀释平板法和称重法,探讨黄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特征和根际效应以及黄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黄芩生物学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芩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数量从大到小依次是生长势好的根际土壤、生长势一般的根际土壤、生长势差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而放线菌数量数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黄芩根际均表现为正的根际效应;黄芩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主要影响黄芩的叶片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芩药用部位重、主根重和须根重,而黄芩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的放线菌群落对黄芩的生物学产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定点取样的方法对银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根际微生物和非根际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不同季节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动态、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土层深度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变化动态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银杉根际微生物中的细菌在数量上比放线菌和真菌至少高1个数量级,银杉的根际微生物在数量上至少较其他松科植物相差1~2个数量级;②不论从类群数量还是个体数量上,银杉的根际微生物总量都远低于其他松科植物,这可能是导致银杉退化和生长不良的原因之一;③根际微生物的总量随海拔梯度没有明显变化,随土壤深度呈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④不同季节根际微生物的总量差异不显著,根际微生物总量较非根际微生物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