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水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地球化学家在研究与生命有关的稳定同位素时发现,生物体中稳定同位素──特别是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含量与其自身特点、生存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这就为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动、代谢机理以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植物水分研究对新技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油松染色体压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在生物繁殖和信息的传递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染色体的活动,有着明显的规律性。研究树木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结构的变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树木遗传变异的规律,从而指导林木育种工作。油松染色体压片技术,是进行油松染色体研究的技术基础。为了进行油松细胞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我们首先进行了油松染色体压片技术的探索。在国内已有一些单位开展了油松染色体的观察和研究,但在方法上都沿用一般植物染色体观察的方法。我们结合树木的特点,对一些技术作了进一步的试验。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建立一个完善且相对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绝不能忽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一、植物多样性研究综述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最常涉及的部分,相对于动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来说,其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成熟和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为数不多的自然或半自然  相似文献   

4.
五种固沙灌木光能利用率的测定分析周心澄,张龙生植物光能利用率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一定时间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与同期照射土地面积上太阳辐射量之比。它是衡量植物生产力大小和生产力强弱的指标,也是生物生态系统建立的基础,直接决定系统的效益。植...  相似文献   

5.
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森林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会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 而抚育间伐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密切的关系。文中针对国内外森林抚育间伐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同时针对我国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质量低的现状, 提出3点建议:(1)把生物多样性作为评价森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2)把抚育间伐作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3)对森林抚育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长期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去壁低渗法对2个酸枣类型的染色体数目,核型等研究的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酸枣属于小梁色体植物,两者核型类型均属1B型,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酸枣的核型资料,并且首次发现酸枣的核型中存在高等植物少见的1B核型。  相似文献   

7.
采用去壁低渗法及BSHG显带流程,对岳麓连蕊茶细胞染色体进行计数和核型及C—带带型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2n=30;属于对称性很强的原始核型;其着丝粒带多而且明显,有中间带,其他带不明显。为研究其与山茶属其他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已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也飞速发展,尤其是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了更为高效、绿色的手段。本文对生物修复特点、发展历程、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提供参考。近些年来,生物修复领域引进了系统生物学、宏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等方法,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看待生物修复过程,以此解决生物修复技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这对其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在植物修复方面,研究集中在利用转基因植物修复污染、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强化植物修复和发展农作物类超积累植物等方面。微生物修复的研究重点在于微生物的筛选改造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生物修复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首先,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和小规模样地阶段,大规模环境修复的案例还很少,有些修复手段虽然在实验室取得较好效果,可一旦应用于工程实际,因外部环境变的复杂且不可控,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次,单纯的生物手段很难修复重度重金属污染土壤,因为生物修复的基础是生命的新陈代谢活动,每种生物对重金属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超出范围,生物修复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最后,生物修复效果的不稳定问题也是其难以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原因。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5方面入手:1)培养、选育超积累植物,筛选更加适合的微生物作为生物材料进行环境修复植物和微生物的筛选和培育是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生命宝库巨大且神秘,需要研究人员的不懈探索;2)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材料进行改造,如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杂交技术和生物诱变技术等因为自然的植物和微生物在应用于重金属修复时存在诸多劣势,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其对环境的耐受性和修复效率;3)将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了解系统中生命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运用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整体把握整个生物修复过程,提高生物修复效果的稳定性;4)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现阶段在土壤修复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如环保新材料沸石等土壤调理剂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植物和微生物的修复效率,增强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生物修复的知识体系应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方法,使之更加高效、完善;5)发展联合修复方式任何一种修复手段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单一的修复方式往往很难达到效果,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应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各种修复技术和手段。对于生物修复来说,超积累植物、功能微生物、物理化学环保新材料的综合应用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现有的土壤重金属钝化、固定化技术只是将重金属暂时封存,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难以达到彻底修复的目的。因此发展能彻底将重金属从土壤中移除或清除的技术才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以来,染色体分带法的研究,使人类和哺乳动物染色体分带法不但得到急速的发展,并已成为一种常规检验方法而进入了实用阶段。植物上近几年也有不少显带方法的研究报道和一些应用事例,如黑麦草属的六个种,用染色体分带法做核型分析能够区分各个种彼此间的差异,而不用分带时核型则完全一样。在农作物中应用分带技术,研究鉴定了一些作物的起源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杂交  相似文献   

10.
应用植物染色体组型和显带技术,对研究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进行种间杂交的鉴定等,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为探讨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以及优树早期鉴定和选择的理论根据,我们从1980年5月开始,对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板栗(Castanea ma-llissima BI)的染色体组型和显带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试验以普通油茶、板栗的根尖细胞为材料,采用低渗、去壁、火干、变性、复性,Giemsa染色等步骤。其技术流程是:一、种子萌发:用发芽势较好,经过粒选的油茶、板栗种子在25°-30℃条件下发芽至根长1-2厘米时,截取根尖分生组织。二、前处理:将截根置于0.002M的8-羟基喹啉中,使其在温度不超过18℃的情况下处理5个半小时,取出用蒸馏水洗净。三、前低渗:将材料移入0.075M氯化钾中,在18°-25℃范围内处理20分钟  相似文献   

11.
土生空团菌与虎榛子形成的菌根及其对虎榛子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白淑兰  白玉娥  方亮  刘勇 《林业科学》2004,40(6):194-196
菌根是高等植物根系与土壤中的一类特殊真菌形成的互惠联合体。研究证明 ,菌根不但决定植物的分布 ,影响群落的组成 ,改变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物质运输、能量转化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均产生很大的影响 (杨国亭等 ,1999)。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丛生竹染色体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通过研究植物的染色体,可以了解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解释诸多的遗传现象,因此它是分类学和遗传育种学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工作,我们在进行竹子有性杂交的过程中,为了鉴定杂种,有必要了解杂种和亲本染色体的情况,为此进行了丛生竹染色体数的研究。竹类染色体数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导,前人的研究一致认为:热带丛生竹染色体数为72,暖温带散生竹的染色体数为48,竹类植物是以染色体基数为12的六倍体或者四倍体。近年来作者观察了我国华南地区分布的30余种丛生竹的体细胞,发现竹类植物的染  相似文献   

13.
几种树木光合特点研究董怀军(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引言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也是植物生物产量形成的基础。研究植物光合特性,测定植物间的光合差异,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利用植物资源,提高植物的生物生产力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项...  相似文献   

14.
废纸造纸废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过程中生物膜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纸造纸废水中生物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膜的活性厚度在70~100μm,在前期挂膜阶段,生物膜上的生物相以丝状菌为主,鞭毛类和纤毛类原生动物较少,活性较差。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生物相中占优势的原生动物以固着型的纤毛虫为主,生物膜上生物相相对稳定,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也稳定在88%左右。  相似文献   

15.
杉木染色体G-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2年,Drewry报道了红松(Pinus resinosa)染色体G-带。随后,国内外一些学者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多种植物染色体上诱导出了G-带,带纹清晰,数目多,沿染色体全长分布。这说明Greilhuber关于植物染色体不存在G-带的假说是不可信的。杉木的G-显带研究很少。夏晓敏等采用HSAG分带法,初步显出了杉木的染色体G-带,但多数染色体带纹尚欠清晰,而且没有进行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我们应用改良的ASG法,首次在杉木前中期和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清晰的G-带,并进行了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国内外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技术和政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基础,并且对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个物种都含有其特定的遗传资源,一旦消失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合理有效的保护植物遗传资源迫在眉睫。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及设施保存是植物遗传资源的主要保护方法,我们不但要不断发展新的资源保存方法,还要不断完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从技术和政策上对植物遗传资源进行双重保护。  相似文献   

17.
紫薇属植物的倍性研究是其遗传育种工作的基础,本文从直接鉴定、间接鉴定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包括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分子标记法、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指标等方法,以期为紫薇育种和染色体倍性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保持和发展的前提,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核心。文中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涵义和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认为各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在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即使DNA水平上的分析也一样,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优点,但仍离不开形态学、细胞学和等位酶等其他方面的印证,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的。  相似文献   

19.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基因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整个生物多样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抵御自然灾害、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下2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1.减缓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繁,程度加重,温室效应是“罪魁祸首”之一。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变暖,…  相似文献   

20.
用去壁低渗法对银杏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结果为:2n=24,染色体相对总长在14.323~6.824内变化。第一对染色体特别长,约为最短一对的2.1倍,亦是其它10对的1.5倍以上,2对具随体。染色体对称性不强。其核型公式为:K(2n)=24=10sm+10st+2m_1~(sat)+2st_5~(s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