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玉米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栽培技术在民和县的试点成功,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也探索出了一条浅山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该技术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大技术相互融合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其集雨保墒,抗旱保苗,提温促熟,抑草防病,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在我省海拔1900—2300m范围的浅山旱地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和县全膜覆盖蚕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全膜覆盖蚕豆高产栽培技术是民和县早作农业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该项技术集抑蒸、集雨保墒、增温增光、抑制杂草生长为一体,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全膜双垄玉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全膜双垄玉米栽培技术2008年在民和县引进试点成功,该技术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种技术合为一体的新技术。具有集雨保墒,抗旱保苗,提温促熟,抑制  相似文献   

4.
白静 《现代农业》2011,(10):34-34
全膜覆盖双垄面集沟播新技术是在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带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集成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将地面无效蒸发降到最低,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我们在结合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进行了顶凌全膜覆盖试验。  相似文献   

5.
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主要技术,主要采用单垄全地膜覆盖、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通风透光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旱地谷子全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本文概述了旱地谷子全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其栽培技术环节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旱地高粱全膜覆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霄  张锦锋 《现代农业》2008,(10):27-27
旱地全膜覆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采用单垄全地面覆盖,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通风透光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本文概述了该技术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其各个栽培技术环节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是甘肃省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创造的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永靖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9.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玉米栽培技术是一项有效利用天然降水,保水保墒,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旱作农业新技术。2008年民和县农业部门在转导乡前坪村示范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玉米栽培技术60hm2,平均产量每666.7m2为749.2kg,增产35.4%;最高产量每666.7m2达850.7kg。  相似文献   

10.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集雨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一项带有突破性和实效性的创新技术。该技术具有保墒、集雨、增温、增光、抑草防病等特点,且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一般比半膜覆盖玉米增产25%-30%。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干旱和半干地区。  相似文献   

11.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利用率达到13.84~21.76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12.
宁南半干旱地区豌豆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用豌豆进行的田间试验表明:采用微集水种植方式,豌豆耗水量增加96.5%-114.9%,产量提高48.4%-90.2%,水分利用效率达4.55-8.63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集水种植技术是提高半干旱地区降水利用率的有效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冬种多种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大畦种植方式,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增产效果显著,最适宜本地推广;稻草覆盖免耕小畦种植方式,综合性状表现较差,产量低,不适宜推广;普通地膜(白色)和黑膜覆盖翻耕小畦种植二种种植方式,出苗快,出苗率高,产量较高,但生长后劲不足,且薯体商品性差,可以选择性推广;普通地膜和黑膜 稻草覆盖免耕小畦种植二种种植方式,出苗慢,出苗率低,产量较低,且经济性状表现差,不适宜本地推广。  相似文献   

14.
花生渗水地膜覆盖温度水分效应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花生田使用渗水地膜后的保水、增温效应,以及它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渗水地膜较普通地膜平均增温0.325℃;土壤含水量平均增高1.26个百分点;产量平均增加幅度为9.9%。  相似文献   

15.
玉米渗水地膜温度水分效应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研究了玉米田覆盖渗水地膜后的增温、增湿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渗水地膜较普通地膜平均增温0.41℃,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0.65个百分点,玉米产量增加10.87%,并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半干旱区谷子(Italian millet)覆膜种植最佳模式.[方法]供试谷子品种为晋谷43号.共设4个处理和1个对照(CK),分别为:T1全膜覆盖平作穴播(使用1.2m膜),T2全膜覆盖垄沟种植,T3膜侧沟播(0.4 m膜),T4起垄不覆膜,T5露地条播(CK).[结果]谷子覆膜栽培比露地早熟,其中全膜覆盖垄沟种植谷子产量最高为10 335.15 kg/hm2,比CK增产35.00%,水分利用效率为22.68 kg/(mm·hm2),比CK增加41.75%.全膜覆盖垄沟种植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集雨效果和保墒,有利于提高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半干旱地区谷子地膜覆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玉米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通过玉米在平作、常规垄作和大垄双行三种模式下的栽培试验,研究其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作比垄作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但增温效果差;大垄双行不但具有良好的保墒和增温效果,还达到了一定的增产效果,是一种适合高纬寒地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底墒和氮肥对小麦抽穗后绿色叶面积参数的调控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对小偃6号抽穗后绿叶面积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措施对小麦抽穗后绿叶面积参数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如不同处理绿叶持续天数为27~40天、绿叶持续期为9~22天、单茎最大绿叶面积为82~105cm2等;籽粒产量随绿叶持续期的延长而增加,与绿叶持续时间相关性不明显;小麦绿叶面积参数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氮肥的多少,底墒的调节作用有限;抽穗后维持较高绿叶面积和作用时间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番薯自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以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救灾备荒的属性广为人知。明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频发,劳动人民食不果腹,番薯凭借产量大,对种植条件要求低等特点,迅速成为时代的“网红农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番薯的产量占农作物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番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长期的培育番薯的过程中,劳动人民总结了许多技巧和经验,各地都产生了关于番薯的诸多谚语,涉及育种、藏种、田间管理、插秧技巧和储藏等多个方面。这些农谚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在番薯的培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蚕豆‘青海13号’有效地整合到青海旱作农业系统,并配套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提高旱作农业系统蚕豆的综合生产能力,对有效扩大青海蚕豆种植区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旱作农业区通过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两个处理分析了地膜覆盖种植对‘青海13号’蚕豆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后明显改善了耕作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4℃,土壤湿度提高了14.1%,有利于旱作农业区蚕豆的出苗,促进了蚕豆生长发育,生育进程提前了约1周;同时,地膜覆盖种植蚕豆后,株高、干物质积累明显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了148.14%。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21.7%、87.4%、90.4%,从而使‘青海13号’蚕豆在地膜覆盖种植后产量增加了23.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