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阐述了阳高县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效益,探讨了退耕还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政策、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外退耕还林还草历史背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东发 《湖南林业科技》2007,34(4):58-59,71
论述了美国和欧洲林业发达国家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及其退耕还林的目的与政策,并比较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与政策措施,同时,阐述了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退耕还林政策。  相似文献   

3.
巩固退耕还林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关键.介绍了隰县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分析了退耕还林国家政策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了完善现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退耕还林政策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和供求的影响分析,阐明了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同时,分析了四川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可能性及实施空间,提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粮食生产互利共赢对策。  相似文献   

5.
湘西自治州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工程是21世纪一项战略生态工程。作者就湘西自治州退耕还林8年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后续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师宗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及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工程,今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建设项目,为实施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文章根据退耕还林政策,结合师宗县的实际加以分析,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巩固河南退耕还林成果的对策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问题的调查,本文客观的评价了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卓尼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简要论述了继续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问题的实地调查,客观的评价了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施 ,概述了退耕还林工程方案设计原则 ,并对退耕还林工程科技支撑方案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供今后林业生产者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重点退耕还林区5年植被恢复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南省退耕还林5年的植被恢复情况,对重点退耕还林区进行了植被恢复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主要退耕还林模式以乔木纯林模式为主,如:橡胶、槟榔、按树和木麻黄等,但也有少量的其他退耕还林模式;各造林树种5年的保存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其中橡胶树的保存率〉92%,显著高于其他树种;木麻黄与小叶桉生长速度显著高于橡胶与槟榔,5年郁闭度达到0.7-0.8,生态效益明显,但槟榔和橡胶生长速度较慢,郁闭度只有0.3-.4;退耕地草本生长茂盛,草本盖度与抚育频度和方法有关,无除草措施草本盖度可高达100%,有抚育措施草本的高度与盖度将会显著降低,过度控制草本的生长,将会严重影响退耕还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后续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 退耕还林后续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中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概述了退耕还林后续问题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该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 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是一项艰巨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要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4个核心关系:一是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二是退耕还林与后续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四是退耕还林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本文对此4个核心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地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河北省试点县张北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退耕还林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并在GIS的支持下,探讨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域选择问题,主要包括地域选择基本单元、选择方法、退耕地分析等问题,以期为合理实施退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论退耕还林与耕地保护的辨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实行的耕地保护和退耕还林的辨证关系,指出退耕还林与耕地保护均是构筑国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耕地保护则是保障国家耕地和粮食安全,维系大局稳定的战略性问题。耕地保护是退耕还林的基础和前提,退耕还林是耕地保护的辅助和保障。要实现耕地保护和退耕还林的协同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辨证关系,统筹规划,是耕地保护与退耕还林协同发展的基础;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是耕地保护与退耕还林协同发展的关键;因时、因地、因势制宜,是耕地保护与退耕还林协同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生物量监测及固碳释氧效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退耕还林林地上生物量的监测,退耕还林6年的乔木型、乔草型、经济林型、荒山造林封禁区典型林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6043、6575、18790、2980kg/hm^2。在生物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与固碳释氧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了退耕还林林地上固碳释氧总效益为22916.4万元,从而科学客观地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在固碳释氧方面的效益,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工程总体效益评估、生物固碳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模式退耕还林地上径流和侵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发挥更大生态功效,采取了一些不同的退耕还林模式。通过对该区不同模式乔木型、乔草型、经济林型在其主要生态功效径流和侵蚀方面的研究,在退耕还林初期乔木型、乔草型、经济林型较对照农田年径流模数降低62.78%、42.24%、50.20%,侵蚀模数降低79.5%、60.7%、71.7%,从而总结出乔木型在水土保持方面成效显著,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退耕还林应以乔木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The conversion of secondary pine plantations into mixed broadleaf stands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The silvicultural process of forest conversion in ageing pine plantations is associated with active management aimed at inducing, steering or accelerating stand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owner-specific factors – socio-demographic and forest-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 of ownership – influencing NIPF owners' active engagement in silvicultural conversion (henceforth referred to as ‘conversion activity’). The study relies on a survey of non-industrial private owners (n = 276) of pine plantations on poor sandy soils in Flanders (northern Belgium).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NIPF owners, in general, make only minor contributions to forest conversion. Conversion activity (including thinning, making space for broadleaves, removing invasive species, clear-cut, planting) was rather low, but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Private forest owners with clear motivations of ownership we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conversion activity. However, the nature of motivation was not very decisive as most of the items listed (with exception of land investment goals)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Furthermore, the conversion activity of owners called ‘economist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those of ‘recreationists’, but ‘passive owners’ (those with unclear motivations of ownership) were less active. We thus suggest that it is the absence of clear motivations of ownership, rather than a particular ownership goal that would explain low conversion activity. Socio-demographics like age, gender and education, and also forest size had only marginal influence. But frequency of forest visits and proximity to the forest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As an overall conclusion from this study, 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for active forest management, and silvicultural conversion in particular, of forest owners being connected to their forest. In this sense, mental connectedness (motivation of ownership), as well as physical connectedness (living close to the forest and visiting it frequently) do matter.  相似文献   

19.
对木材材积重量折率地域性差异进行分析后表明,在加强监督,尽量对伐倒木进行检尺的同时,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确定木材重量与材积的换算关系,是有效地提高验证林木采伐作业设计准确度,减少失误,杜绝有证超伐的一种方法,也是准确测定森林采伐消耗量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北县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控机制 ,以确保退耕还林 (草 )工程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