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系北京麦田蚜虫的主要种群。近10余年,随着京郊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麦蚜危害日益猖獗,已上升为小麦的丰要害虫。但人们对麦蚜危害的认识不一,在制订防治指标和防治措施上缺乏科学依据。为了测定麦蚜危害造成的损失、制订科学的防治指标,我们对麦蚜危害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8年4月底至6月初在山东禹城调查了小麦和3种牧草上的蚜虫和天敌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麦蚜种群高峰期在5月中旬,寄生蜂和瓢虫的高峰期比蚜虫分别滞后5~10d和15~20d;麦蚜种群增长率与天敌种群密度变化呈负相关,其中与瓢虫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4月底至5月初小麦抽穗期是麦蚜种群爆发的关键时期,天敌密度低、害益比大是爆发的重要原因;4月底至5月初,牧草上的天敌密度是小麦上的2~3倍。牧草在麦蚜种群生态调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本研究进行了21%噻虫嗪悬浮剂对田间麦蚜的防控试验,并测定了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结果表明:21%噻虫嗪SC 23.625 g/hm~2防治麦蚜效果最佳,药后3 d,对麦蚜相对防效可达到91.48%,其次为21%噻虫嗪SC 15.75 g/hm~2,药后3 d,相对防效可达到87.48%,且与噻虫嗪23.625 g/hm~2差异不显著。残留消解动态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期施用21%噻虫嗪SC 15.75 g/hm~2防治小麦蚜虫,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4.8 d,药后14 d消解92%,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21%噻虫嗪SC,用药量15.75~23.625 g/hm~2,小麦生长后期连续施药1~2次,最后一次用药后7、14、21 d采收的小麦籽粒中未检出噻虫嗪(0.01 mg/kg)。建议用21%噻虫嗪SC防治小麦蚜虫,最高制剂用药量75 g/hm~2(有效成分15.75 g/hm~2),在小麦抽穗期施药一次,安全间隔期14 d。  相似文献   

4.
连续两年在小麦拔节后通过田间模拟加温,研究变温条件下温度升高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区相比,加温处理区麦蚜和寄生性天敌的数量显著增加,麦蚜被寄生率降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变化不明显。其次,加温处理区小麦的产量指标如穗重、穗粒重、穗粒数、平均粒重等相对空白对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研究为构建麦蚜气候响应模型,模拟气候变暖形势下麦蚜的发生趋势,以及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小麦不同生育期防治麦蚜效果及防治关键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麦蚜农药减量防治技术,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在小麦半穗期、扬花初期、扬花末期、乳熟中期一次性化学防治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扬花初期至扬花末期施药不仅能有效控制麦蚜种群为害,对减少小麦产量损失也最为有利。小麦扬花初期至扬花末期是一次性施药防治麦蚜、确保小麦增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麦蚜携带大麦黄矮病毒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非专化性株系(BYDV GAV)比率的差异,采用RT-PCR技术,对BYDV-GAV的传毒介体麦蚜带毒情况进行检测.所用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测定样本用量可少至1/200头蚜虫;对采自我国主要麦区的蚜虫样本进行分子检测,山西、甘肃、青海、陕西11个小麦黄矮病重病区蚜虫样本带毒率为56%~91.5%,而河北、河南两省4个非重病区蚜虫样本带毒率为2.5%~33%.通过试验证实,我国不同地区麦蚜携带BYDV-GAV比率存在差异,小麦黄矮病重病区山西、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麦蚜带毒率高,而非重病区河北、河南等地的麦蚜带毒率低.  相似文献   

7.
长管蚜是我市小麦穗期的重要害虫,大发生年受害麦田的小麦籽粒千粒重可以降低10—20%,减产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小麦单产的提高,危害逐年加重,成为经常需要防治的害虫,由于生产上特别需要明确小麦穗期蚜虫数量增长的规律,提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办法,以指导好麦蚜的防治,为此目的我们开展了研究。一、调查内容与试验方法从4月1日开始,隔日进行一次麦田定株调查,除了解蚜量,有蚜株率变化外,还从田  相似文献   

8.
刘晓蓓  张勇  陈巨莲 《植物保护》2023,49(5):181-189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的重大害虫, 严重威胁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种植抗虫品种为最经济有效的麦蚜防控措施之一, 充分了解小麦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及其机制是培育与利用抗性品种的基础。本文对近10年来小麦抗蚜品种的鉴定筛选、抗蚜机理、抗蚜基因与抗性遗传, 以及转基因抗蚜小麦创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并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以期为深入研究小麦对蚜虫抗性机制, 促进抗虫小麦改良, 并为抗虫品种在麦蚜绿色防控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樟颈曼盲蝽发生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慧芬 《植物保护》2010,36(5):186-188
樟颈曼盲蝽是一种为害香樟的园林新害虫。2010年3月,对上海东郊宾馆内香樟上樟颈曼盲蝽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在馆内由樟颈曼盲蝽引起的香樟株受害率为100%,受害后严重落叶的植株占11%。樟颈曼盲蝽导致香樟落叶的位置主要集中在春梢上,这一现象在严重落叶的植株上非常明显。樟颈曼盲蝽越冬卵多产于生长势旺盛的植株的秋梢叶柄上。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在鲁西北地区一年发生4代,一代主要在小麦上发生为害,一般每平方米有虫0.1—1.0头,形不成明显的为害,1992年大暴发,一般每平方米有虫10—15头,多的50头以上,小麦受害减产5%左右。二代主要在春棉上,百株累计落卵6000—10000粒,(往年500—700粒),多的达15000粒以上,寄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为害程度之重,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苹果、枣、梧桐、西瓜等均受为害,棉花顶心受害率86%-95%,有的拔了棉苗改种玉米等其他作物;玉米受害株率95.6%,大豆受害株率92.3%;苹果顶梢受害率90.2%;枣果受害率20%左右,造  相似文献   

11.
麦蚜是麦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为了研究小麦黄矮病,我们自1983年以来,在人工控制温度和光照的条件下,室内用盆栽种植小麦饲养麦二叉蚜、禾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但近几年来麦蚜常常被霉菌感染严重影响研究工作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参照国外经验,对麦蚜的饲养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土壤种植小麦改为用营养液培育麦苗。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麦蚜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探索了油菜小麦邻作模式以及小麦单作模式对麦蚜主要天敌发生的影响,以小麦和油菜交界处向两边各在0、2、4、6、8、16 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麦蚜主要天敌发生数量以及测定小麦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揭示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的成熟,瓢虫逐渐向油菜小麦邻近处转移,且迁移的最有效距离为4 m;对邻作小麦田蚜茧蜂数量最高峰当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除最高的0 m(2009年)和4 m(2010年)处外,其他各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单作田各距离之间蚜茧蜂数量上的差异不明显;相比于小麦单作模式,油菜小麦邻作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总之,油菜小麦邻作模式有利于麦蚜主要天敌向小麦田转移,并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麦蚜是为害小麦的一类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种植区.2016年-2018年我国麦蚜总体偏重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杀虫剂类型之一,但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麦蚜对拟除虫菊...  相似文献   

14.
麦蚜对小麦冠层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田间不同程度麦蚜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测量,研究了各波段反射光谱的变异特征,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麦蚜危害的初期,近红外反射率明显降低,即陡坡效应受到明显的削弱,随着麦蚜危害程度加重,小麦冠层的反射率在不同波段有明显下降,尤其在近红外区下降更为显著。利用光谱微分技术,对受麦蚜不同程度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率求一阶导数,得到红边斜率。结果表明,麦蚜危害后小麦冠层的红边斜率在近红外波段发生剧烈的变化,且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其值逐步下降。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和百株蚜量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并对监测蚜虫敏感波段的选择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淮北地区小麦上蚜虫发生危害调查明确,麦株上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38.5911-009398=-0.9244)。目前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50%粉多威可湿性粉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对麦蚜均表现高效。根据麦蚜危害和药剂防治的投入产出比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穗期麦蚜的防治策略,应用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稻区黄毛鼠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者采用大样区对水稻受害前黄毛鼠密度与水稻受害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0.998。根据防治费用、稻谷产量与价格、灭鼠效果综合考虑,经济系数为2时,稻谷产量允许损失为1.64%,植株允许受害率为1.23%。水稻受害前的防治指标为4.1%-6.2%。  相似文献   

17.
麦长管蚜Maerosiphun avenae(Fabricius~*),历年在三熟制晚稻穗期发生量小。1980—1983年调查中,晚稻上越夏麦蚜,百穴有虫15—50头,1984—1986年发生也均较轻。而1987年我县34万亩晚稻普遍受害,调查131块田,有蚜穗率59—100%,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2日,在海门市德胜镇水稻育秧基地发现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为害水稻叶片,使秧苗叶色轻度发黄。据调查,当时有蚜株率为62%,平均百株蚜量459.7头,最高百株1135头。麦长管蚜是长江中下游麦区麦蚜的优势种,也能使长江流域部分晚稻受害,但在海门市发现麦长管蚜为害水稻尚属首次。据调查,该田块为麦稻两熟,多年连作,品种为“5566”(安徽),育秧基地四周为成片的蜡熟末期小麦,未防治过蚜虫。分析麦长管蚜转移为害水稻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小麦逐渐成熟,麦长管蚜食料条件恶化,陆续就近迁入水稻育秧基地为害。普查本市其余稻区,…  相似文献   

19.
麦蚜是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晋中一带水浇地麦田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近年来发生为害呈加重趋势,损失率一般在10%左右。麦蚜发生程度的预报,过去一直依据虫源基数和气象因子进行定性分析,至今尚无一套完整而又准确的测报方法。笔者从1988年开始,利用有翅麦长管蚜较强的趋光习性,在本站设置一盏黑光灯进行诱集,开展系统观察,发现灯下有翅蚜量与田间麦蚜发生量密切相关。以小麦抽穗前灯下累计诱蚜量作为预报因子,能  相似文献   

20.
油菜小麦邻作与小麦单作对小麦田节肢动物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在油菜-小麦邻作和小麦单作模式下昆虫群落的变化,为实际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将小麦田和油菜田交界处设为0m,在距0m处2、4、6、8、16 m(包括0 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节肢动物数量,计算主要特征参数.[结果]临近油菜的小麦上蚜虫丰盛度最低,主要天敌丰盛度最高;距离油菜0m处麦蚜亚群落稳定性较好;距离油菜0m处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稳定性最高,16m处最低;邻作小麦田昆虫群落稳定性高于单作小麦田;油菜-小麦邻作可以降低6m以内蚜虫种群数量,增加6m内捕食性天敌的数量以及4m内捕食性天敌的多样性.[结论]油菜与小麦邻作对于麦蚜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但控制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