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高蛋白大豆品种黑农48进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25万株/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对半干旱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半直立绿豆品种的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种植密度对绿豆产量影响是显著的。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绿豆在适宜的密度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绿豆品种绿丰5号高产栽培适宜密度是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播期及密度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条件下,以合农60(有限),垦丰16(亚有限)和合丰55(无限)3个大豆品种为试材,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探讨播期、品种和密度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显著影响大豆产量;播期和密度互作、品种和密度互作以及播期、品种和密度互作对大豆产量均产生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大豆品种在铁岭地区适宜播期为5月4日,在此播期下,合农60在密度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 810.5 kg·hm~(-2);而垦丰16和合丰55均在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1 721.55和1 678.95 kg·hm~(-2)。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地区品种、密度及叶面调控技术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半干旱地区3个大豆品种、3种种植密度、8种叶面调控方法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地区大豆高产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极显著地影响大豆产量;密度和化学调控技术的互作对大豆产量也产生了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促进型调节剂与营养型叶面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叶面调控效果在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存在差异,叶面调控技术对垦农4号或非正常密度(低密度及高密度)下大豆产量的调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密度对不同类型大豆叶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密植品种垦丰16和普通品种绥农14为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小区试验,研究密度对不同耐密性大豆叶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垦丰16产量高于普通品种绥农14,特别是在高密度条件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垦丰16随着密度增加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速度较绥农14慢;在栽培密度变化时叶柄长度变化没有绥农14明显,在高密度条件下冠层更加疏朗,有利于群体通风透光;绥农14随着密度增大,叶色值的峰值提前,而垦丰16的叶色值出现时期没有明显变化,且生育后期耐密品种的叶色值高于普通品种,可见叶色值峰值变化小,后期叶片持绿性强是耐密植品种的一个重要特性;垦丰16的叶形指数在3种密度条件下都高于绥农14,更有利于通风透光。从3种密度条件下产量、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色值、叶形指数和叶柄长度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垦丰16更适于密植栽培。  相似文献   

6.
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豆株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基部茎粗及单株茎干重则相对减少.密度对大豆单株产量、荚数和粒数有显著的影响,与中密度相比,低密度分别增加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80.3%、55.4%和12.6%,而高密度则降低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57.4%、24.7%和53.6%.密度对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但品种间存在差异.3个品种大豆的节间荚数、粒数和粒重的空间分布由上至下呈"微弧型"分布,即中部多,上下部少;而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近似呈现"|"直线型分布,随着密度的下降,3个品种大豆主茎全部节位的荚数、粒数和粒重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这种增加在各品种间的上、中和下部节位上存在一些差异.垦农18大豆节间的每荚粒数和单粒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黑农35稳定性次之,而海339稳定性最弱.因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产量与因密度增加而个体受抑导致的减产的数学表达式为:Yn+1=Yn+YD-YG.此表达式存在平衡点,此平衡点可作为评价大豆高产群体适宜密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晚熟大豆长农18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晚熟大豆长农18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晚熟大豆品种长农18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与种植密度和肥料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长农18高产栽培的施肥方案为尿素39.26~45.96 kg.hm-2,磷酸二氨168.79~196.44 kg.hm-2,硫酸钾70.86~79.77 kg.hm-2,种植密度24.8~25.9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宋英博 《杂粮作物》2010,30(3):233-235
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选用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并以大垄栽培为对照,研究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大垄栽培的产量,并且除了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他各性状都以窄行密植的大豆表现最好;不同时期窄行密植和大垄栽培大豆的SPAD值、单株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窄行密植种植方式及密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窄行密植种植方式下密度对合农60号产量影响显著,同密度下30cm行距平播产量高于45cm小垄窄行密植,大豆合农60号窄行密植高产栽培适宜方式为30cm行距平播,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王志新 《大豆科学》2007,26(6):966-968,965
为研究不同播期对不同生育期高油大豆品种油分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分期播种方法对8个高油大豆品种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脂肪含量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除两个早熟品种脂肪含量变化不规律外,其它6个中晚熟高油品种的脂肪含量呈有规律的变化,即随着播期的延迟脂肪含量下降,其中有5个品种的脂肪含量变化达到了极显著水平,5月1日播期与5月29日播期8个品种平均油分含量之差达0.87个百分点.播期对产量也有明显的影响,中晚熟品种黑农44、垦农19和中熟品种合丰48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而下降,而其它5个品种呈先上升后下降有规律的变化趋势.不同生育期的高油品种适期播种能获得较高的油分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石灰性土壤缺铁是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探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对Fe-EDDHA肥(乙二胺邻二羟基乙酸铁)的响应,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吉林省洮南市的石灰性缺铁土壤条件下,以不同铁效率6个品种为试材,设置5个施Fe-EDDHA肥水平(0、3、6、9、12和15 kg·hm-2),研究了Fe-EDDHA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叶片SPAD、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上,不同铁效率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对Fe-EDDHA肥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为保障大豆品种正常产量,铁高效品种至铁敏感品种对铁肥需求逐渐增大,铁高效、铁中效、铁敏感品种分别需施Fe-EDDHA肥 0~3 kg·hm-2、3~6 kg·hm-2和6~9 kg·hm-2,施铁量继续增加对不同铁效率品种产量影响不显著。铁高效和铁低效品种主要在生殖后期响应铁肥,而铁中效品种对铁肥的响应主要是反映营养生长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不同类型品种对铁肥响应存在年份效应,2015年需要施入更多铁肥以达到正常产量。以上说明,石灰性土壤缺铁区域应用铁高效品种是缺铁矫正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缺铁严重区域或缺铁严重年份,可以补施少量Fe-EDDHA肥保障产量。  相似文献   

13.
甘蔗苗期间种大豆增产增收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8个甘蔗品种春植栽种后间种大豆的增产增收效应。结果表明:甘蔗栽植后即间种大豆,造成甘蔗显著减产;出苗初期间种大豆,甘蔗、大豆双丰收,但不同品种的间种效应不完全一致。试验中甘蔗产量高而稳定,蔗田效益较好的品种有:云蔗89/351、川宁85/78、云蔗92/19和粤糖93/159;蔗田效益一般的品种为:闽糖93/246、C25和粤糖92/126;福农93/3608由于间种大豆后甘蔗产量下降较大,蔗田总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14.
夏播大豆产量的环境响应及高产品种的主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生长环境对夏播大豆产量的影响及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特征,选用50份大豆品种在黄淮海夏播大豆生态区的蒙城、阜南、龙亢试验点进行连续三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环境下夏播大豆产量和高产大豆品种的农艺、品质、适应性等。结果表明:(1)试点间、年份间及品种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试点间方差占总方差的15.75%,年份间方差占6.48%,品种间方差占24.90%。3个试点中,蒙城点产量最高,龙亢点最低,平均产量相差在343.63~1 133.28 kg·hm-2,三年均达极显著水平。(2)有14份品种在3年9点次试验中平均产量高于2 700.00 kg·hm~(-2),其中11份是亚有限生长习性,3份是有限生长习性,产量位于前4位的全部是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高产品种中,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的生殖期、单株粒数等均值大于有限生长习性品种,结荚高度、百粒重等小于有限生长习性品种。与普通品种比较:高产大豆品种的生殖期、主茎节数、单株粒重、种子脂肪含量均值均大于普通品种达极显著水平(t=2.94**;t=3.23**;t=2.87**;t=2.89**),种子蛋白含量低于普通品种达极显著水平(t=2.98**)。(3)筛选出14份高产大豆品种,其中产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是高丰1号、GR8836、铁杆1号及中品661,均有较好的广适性。同时,高产品种在蒙城试验点,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适应性表现。不利的生长环境是目前黄淮夏播生态区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针对大豆生长的不利因素,优化栽培技术并配合高产品种,可以起到增产、稳产作用。高产大豆品种一般具有生殖期较长、主茎节数较多、单株粒重较大,脂肪含量较高的特点。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可能因为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所以在试验中有更好的产量表现,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抗(耐)连作大豆品种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抗性强且丰产性较好的7个品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和筛选抗(耐)连作大豆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抗线5号较其它6个品种出苗率高,根表胞囊线虫雌虫数量较少,产量最高,为2298kg/hm^2,各项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得也最好。合丰47的大豆根腐病和黑农48的叶部灰斑病发病程度最轻,但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铁丰系列大豆的育种及品种推广历程的对比,揭示了铁岭大豆所在不同历史阶段育成品种的推广面积、产量、品质以及亲本选配方面的发展趋势。我们发现不同阶段代表品种推广面积水平相当,基本保持在50万hm2左右;大豆单产上有了明显提高,第一阶段代表品种平均产量为1785 kg/hm2,第二阶段代表品种平均产量为2550 kg/hm2,第三阶段代表品种平均产量为2956 kg/hm2;品质方面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脂肪含量显著提高,目前高油品种数量占育成品种的75%;亲本选配最初以农家品种为主,现在注重选择集丰产、优质、抗逆为一体的中间材料,同时含有国外大豆血缘的材料为亲本。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期对极早熟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哈尔滨条件下错期播种三份大兴安岭农区的极早熟大豆,结果表明,播期对极早熟大豆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哈尔滨条件下种植85-100天的早熟大豆,在5月15日-5月30日之间播种均可获较高的干物质重和子实产量。播期对早熟大豆的许多农艺性状具有大的影响。无论在何时播种早熟大豆,干物质重总是一个与产量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而瘪粒率是降低产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SSR标记技术及其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给世界大豆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现和利用新的抗线虫基因并转到丰产品种中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种病害.SSR标记为分子辅助选育抗胞囊线虫的新品种和抗性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阐述了SSR的原理和方法,概括介绍了其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菊艳  任继秋  姚文秋 《大豆科学》2006,25(3):336-338,335
通过对3个品种施用微量元素,测定其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及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分析了对产量构成性状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效果在3个品种上均比对照好;在产量构成性状方面,绥农10、绥农14的株高普遍降低,而施用B、Zn、Mo及配施使合丰43增高大于5%;单株结荚数:绥农10和绥农14增加较明显;百粒重:绥农10增加较明显;单株重:三个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绥农14经方差分析差异达到5%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品种,不同产量性状均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的正相关,且多数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