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水稻纹枯病作为危害水稻产量的3大病害之一,也是一种危害遍布全球的水稻病害。本研究简要概述了水稻纹枯病菌对水稻的侵染过程、发病机理、规律及危害,以及目前水稻纹枯病的主要生物防治方式。通过对比探讨了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拮抗微生物及其他生物防治措施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控制和提高水稻产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养技术示范应用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2017年连续2年稻田养鸭技术示范应用表明,稻鸭共养能有效防除稻田杂草,防控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纹枯病等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高水稻米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水稻生产、鸭子养殖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3.
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产稻区。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受氮肥施用过量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尤其在我国华南、华东、华中稻区,水稻纹枯病对水稻高产、稳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介绍水稻纹枯病病症、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入手,对其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1株抗水稻纹枯病放线菌的筛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纹枯病是最重要的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引起的产量损失每年可达到20%~40%[1]。井冈霉素对纹枯病的防治是相当有效的[2]。但若长期单一使用井冈霉素,容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3]。因此,有必要考虑继续筛选防治纹枯病新的生物农药。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菌对寄主的寄生专化性不强,作物品种间特异抗性差异很小或没有[4],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经济有效,且无副作用,所以有必要探索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筛选出更多的有应用价值的新菌种[5-6]。笔者采用选择性很强的几丁质培养基筛选出1株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强抗性的…  相似文献   

5.
稻萍鸭生态系统是一种稻田养萍、养鸭,互促共生、生态环保、有机高效的栽培模式,是一项集有机稻米生产与水禽共养于一体的生态型农业清洁生产模式.稻萍鸭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效应有:一是抑制稻田杂草的发生和危害,控制效果达95%以上,其对阔叶杂草控制效果最好,对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控制效果良好.二是压低害虫基数,减轻害虫发生和危害,其对稻飞虱等虫害的控制效果较好.三是控制水稻病害,尤其是水稻纹枯病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改良土壤,表现为土壤养分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结构有较好的改善,土壤环境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有利于水稻对养分的吸收.五是刺激作用,在稻鸭共作的效果中,由于鸭的活动刺激了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6.
由稻绿核真菌引起的稻曲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作者对水稻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为害情况进行了概述,从拮抗微生物、基因工程和生物制剂3个方面对水稻稻曲病生物防治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当前稻曲病生物防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稻曲病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稻鸭共作对水稻纹枯病抗性的作用机理,于2009年4—8月在浏阳市北胜镇进行了田间试验,在选取2种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的基础上设置了2个处理,分别为稻鸭共作区和对照区,并测定了水稻几丁质酶活性,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处理所有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明显高于对照处理,且几丁质酶活性高低与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8.
有机水稻生产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其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是有机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田间试验,重点研究分析了水稻生产中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有机耕作措施,对纹枯病、螟虫、稻飞虱、杂草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品种选择、鸭稻共作、灯光诱杀技术、调整种植密度、辅助喷施生物农药等有机耕作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及杂草的危害,从而实现有机水稻持续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沿海中部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统防技术集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本地区水稻种植结构和栽培措施的调整及气候因素的改变等方面分析盐城市大丰区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总结当地实践经验,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等方面提出绿色统防集成技术,该技术体系多种防治措施相互依托,结合水稻生育期,提倡播前防恶苗病,苗期防灰飞虱、病毒病、苗瘟,分蘖拔节期控纹枯病、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穗期防稻瘟病、稻曲病,兼控褐飞虱、大螟、纹枯病、稻纵卷叶螟。该技术体系适合本地区生产实际,对江苏省沿海中部及周边地区的水稻绿色统防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江淮流域及黄河中下游冬麦区,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各地推广的品种绝大部分为感病品种。筛选高效和活性稳定的拮抗菌株是保证生物防治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本研究从西安市周边地区小麦田块分离筛选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进行室内生防测定,为陕西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从水稻纹枯病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的176株细菌进行抑菌率比较,并对其进行鉴定,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SR32菌株抑菌带为16.4 mm,抑菌率为73.6%,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2.
从健康水稻植株体表筛选对稻瘟病等水稻主要病害有益的生防细菌 ,在室内分离到对稻瘟病等病菌菌丝具有很强抑制能力的细菌菌落 2 7株 ,经室外试验测定 ,有 9个细菌菌落对稻瘟病、纹枯病等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 ,G_0 5的防治效果最佳 ,叶瘟、穗颈瘟防效分别为 5 0 8%和 4 4 7% ,纹枯病的防效达到 4 6 1% ,是一个非常有应用前景的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2.5%氟环唑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喝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结果]12.5%氟环唑悬浮剂450 ml/hm2、12.5%氟环唑悬浮剂300 ml/hm2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效果较好,病蔸率均低于其他处理。[结论]12.5%氟环唑悬浮剂可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平 《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36+138
进行30%代森锰锌油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及稻曲病药效研究,结果表明: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相比,30%代森锰锌油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纹枯病的防效达到了85.90%,对稻曲病的防效高达95.55%,使水稻增产25%以上。  相似文献   

15.
罗霄凤  康晓慧  彭玉娇  张娜  张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99-1400,1402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致病力。[方法]对从四川地区6个水稻主栽点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样进行分离,将分离所得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记录其培养性状,并对分离得到的23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不同菌株间的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23个菌株中只有1个菌株生长速率属于中等菌株(40 mm≤Φ≤60 mm),其余都为慢型菌株(Φ〈40 mm),无生长速率快的菌株(Φ〉60 mm)。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23个菌株中只有1个为强致病力菌株,其余为中等致病力菌株、无弱致病力菌株。[结论]该研究明确了四川地区水稻纹枯病病菌基本生物学特征,为该地区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卢应红  严谨  张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891+3894-3891,3894
[目的]筛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方法]采用江苏市场上常见的几种药剂,于水稻纹枯病始盛期和发病高峰期各用药一次.[结果]40%嘧菌酯WP 150和225 g/hm2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用量为150、225 g/hm2左右,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使用,连用2~3次.[结论]40%嘧菌酯WP 150、225 g/hm2为防治水稻纹枯病较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17.
辽北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防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进行了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全防病处理作为对照,产量损失率表现为全不防病不防纹枯病不防稻曲病,分别为5.53%,5.11%和2.79%;在孕穗期和乳熟期时,防治纹枯病有助于降低纹枯病的病情指数;不防治稻曲病的穴发病率、穗发病率、结实减退率及产量损失率因品种不同差异较大。生产中应重点对水稻纹枯病和个别品种稻曲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壳寡糖对水稻抗纹枯病抗性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高效安全地控制水稻纹枯病,研究了壳寡糖诱发水稻对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结果表明,壳寡糖对纹枯菌的菌丝和菌核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水稻成株期,向水稻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壳寡糖溶液,水稻植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明显降低,相对防效均在50%以上,且不同浓度的壳寡糖溶液引发水稻对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程度不同,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也不一样.浓度为50 μg/mL的壳寡糖溶液引发水稻对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程度最强,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65.56%.壳寡糖对水稻植株进行诱导处理后,水稻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防御酶活性的提高,是引发水稻对纹枯病诱导抗病性的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噻呋酰胺种子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为试验材料,采用浸种、湿拌和干拌3种种子处理方式,每种方式设置150、300、450、600 ai.g/hm2和CK 5个处理,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及对水稻种子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种后91天,24%噻呋酰胺悬浮剂150~600 ai.g/hm2湿拌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为90.46%~98.10%;干拌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为91.16%~99.28%;浸种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播种后108天,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略有下降,但与播种后91天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趋势基本一致,且各处理对水稻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因此,24%噻呋酰胺悬浮剂种子处理宜湿拌和干拌,此外,从防治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推荐浓度为300~450 ai.g/hm2,其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同时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