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国有林场内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对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旨在为杉木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层中,皆伐后1、3月的土壤容重均高于皆伐前;随着皆伐后时间的推移,同一土层中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同一土层中(除0~5 cm),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样地的土壤容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用炼山清理后的迹地土壤容重明显高于采用带状整地清理的迹地;不同深度土层中,对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炼山处理后的结果均低于带状整地方式。  相似文献   

2.
对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等五种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林分类型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的排序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的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2)五种林分的非毛管孔隙度;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阔叶混交林的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针阔混交林的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同一土层不同林分间的容重、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同一林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混交林为对照,对四川盆周西缘山地楠木(Phoebe bourmei)、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3种林型的土壤物理特性进行研究,研究了各林分类型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各林分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而土壤容重则增加;(2)楠木人工林和混交林较柳杉和水杉的土壤立地改善效果更好。研究表明,人工林经过长期演替后,其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功能得到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辽东半岛地区的红松、落叶松、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灌草4种主要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等方法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土层深度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范围分别在0.50~1.30 g/cm3、40%~88%、30%~80%。(2)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波动幅度先逐渐降低最后有所增加。不同林分持水能力不同,有林地>灌草地;落叶松林>红松林和红松针阔混交林>灌草地。(3)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厚度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性不显著。林分主要土壤物理性及其持水性受到林分类型和土壤深度的影响,表现出浅层和中层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强;落叶松林土壤结构质地更优,保水持水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烘干法和环刀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小黑杨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防风固沙林对土壤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中;随着林龄的递增,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0~40cm土层表现出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容重表现则相反;40cm土层以下物理性质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取环刀法和烘干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容重、持水量和孔隙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并且集中在0~20cm土层中;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在0~40cm土层变化规律性较差,但总体表现出一直升高。  相似文献   

7.
对成熟期的11年生尾巨桉林和23年生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杉木,种植尾巨桉后,尾巨桉林地0~60cm各层次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均较小,0~60cm各层次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较大,林地土壤变得较为疏松,改善了土壤的透气状况和透水性,但土壤变得较为干燥,土壤表层沙化,粘粒下移。经方差分析,尾巨桉林和杉木林间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林业资源管理》2016,(5):53-58
选取广西杉木连栽一代林(G1)和二代林(G2)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11个物理性质作为参评对象,利用MCE-Gray软件计算出广西杉木幼林不同栽植代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物理状况的关联度及大小排名。分析结果表明:1)G1,G2的土壤容重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容重趋于减少;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G1,G2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逐渐增加;3)杉木林在0~40 cm土层中,G2林地土壤物理性质优于G1林地,G2的土壤保水能力较G1强,但G2的涵养水源能力比G1弱;4)土壤容重对土壤水分物理状况的影响最为重要,连栽杉木人工幼林林地的水分物理状况水平排列顺序为G2(0~20cm)G2(20~40cm)G1(0~20cm)G1(20~40cm)。  相似文献   

9.
2005年6-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的不同坡面设置了93个调查样点,研究了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坡向、坡位及植被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土深增加,土壤密度和石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却逐渐减小,但非毛管孔隙度在100 cm以下土层时因石砾含量加大却随土深增加而增大;(2)各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基本上均是阴坡优于半阴半阳坡和阳坡,半阴半阳坡与阳坡差别不大;(3)随着坡位下降,土壤厚度、土壤密度、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各种持水量指标基本上也是程度不同地减小,但上坡的持水量指标大于阴坡坡顶;(4)4种植被类型0~3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为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石砾含量为退耕地最低,其它3种植被类型差别不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是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非毛管孔隙度则是退耕地>乔木林地>天然灌丛>天然草地.其次,还建立了土壤物理性质与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壤深度、地表植被覆盖度等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样地调查和取样测定,运用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检验和聚类分析方法,以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0501,植被类型代码)为对照,对热带山地雨林皆伐后的天然更新林(0502)、皆伐炼山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0503)和皆伐炼山后种植人工林(0504)等3种次生林的土壤物理差异和恢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热带山地雨林采伐更新造成土壤密度的增加和表层毛管孔隙度的差异,进而引起总孔隙度的变化,影响040 cm土层的最小持水量及2040 cm土层的毛管持水量;皆伐天然更新措施(0502样地)的土壤质地较好,表层土粒淋洗下移较少,整个剖面土壤毛管孔隙度较高,土体发育良好,具有很强的持水保水能力;皆伐炼山措施(0503和0504样地)使表层土壤易于向下淋溶和淀积,底层毛管孔隙度降低,增加了中层土壤密度并形成明显的淀积层,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容易造成雨季地表径流和旱季底层水分难向上传输;人工造林更新措施(0504样地)造成土壤表层土粒淋洗严重,各层毛管孔隙度降低和中、底土层非毛管孔隙度的减少,中、底土层明显的板结,影响林地的通气透水性能,各种持水保水能力大大降低,容易产生地表径流和存在土壤表层砂化危险.(2)皆伐天然更新林具有与原始林相似的土壤物理性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土壤属黏壤土至黏土质地,表层毛管孔隙度较大,底层毛管孔隙度最小及持水量递减率明显.人工更新林土壤为砂质黏壤土至黏土,表层土粒淋溶下移和砂化现象明显,中、底土层具有明显淀积层,持水保水能力最低.(3)皆伐迹地天然更新林(0502)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0503)土壤物理恢复程度较接近原始林,人工更新林(0504)土壤恢复程度明显不及天然更新林,次生林的土壤总孔隙度和持水量恢复较好,土壤颗粒比例较难恢复,表层土壤密度和中层土壤粉黏比的恢复度较差,中层土壤的毛管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的恢复度较表层和底层高,皆伐炼山对深层土壤的恢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伐前相比,杉木人工林采伐后1 m深土壤层毛管孔隙度提高了1.70%,非毛管孔隙度下降了4.95%;伐后1 m深土壤层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比伐前分别提高了4.02%、2.67%和5.31%,但土壤贮水力下降14.30%;0~20,20~40 cm土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下降19.81%和16.95%,稳渗速率分别下降12.97%和14.49%;造林后林分对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调节作用,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8年生幼林0~20,20~40 cm土层对土壤水分的初渗调控能力恢复到采伐前的62.50%和58.83%,稳渗的调控恢复到采伐前的62.22%和48.79%;若以伐后与伐前土壤的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的差值为100%,8年生幼林其与伐前的差异只有16.90%,17.84%和23.20%.土壤贮水力恢复到采伐前33.34%的水平.[结论]杉木人工林的采伐导致土壤调蓄水分功能减弱,采伐迹地再造林能逐步改善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而且随着幼林林龄增加调节功能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覆盖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毛竹笋用林覆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咸宁市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覆盖措施连续覆盖3 a,分析比较不同土壤层次间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覆盖可改善表层(0~1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使该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等显著提高(P<0.05)。覆盖对土壤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影响,覆盖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较深层(1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来说,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毛竹林覆盖后,不同土层间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等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除全钾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均在0~10 cm层最高。【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以稻草20 cm+谷壳10 cm方式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林地土壤容重、孔隙度、蓄水性指标和土壤渗透性能反映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以连续施肥6 a的杉木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处理的氮、磷肥对杉木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施肥杉木林地科学经营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对杉木林地进行不同的施肥处理:CK、N1 (50 kg·hm-2a-1)、N2 (100 kg·hm-2a-1)、P (50 kg·hm-2a-1)、N1P (50 kg·hm-2a-1+50 kg·hm-2a-1)和N2P (100 kg·hm-2a-1+50 kg·hm-2a-1)。试验测定了不同深度表层土壤(0~5 cm、5~10 cm和10~20 cm)容重、孔隙度、蓄水性指标和土壤渗透性指标,分析了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1)在0~20 cm土层当中,P和N1P极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 <0.01),N1P增加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P增加了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2)N1P和N2P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但与N2一样降低了土壤pH值。P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碳、速效钾含量,但增加了有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而pH值显著升高。3)P显著增强了5~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N1P显著增强了10~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在蓄水量当中,P显著增强了0~20 cm土层的最大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4)施肥6 a后杉木林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比未施肥杉木林土壤上升29.75%,5.45%,20.99%和10.50%。土层分析当中,土壤渗透性均表现为0~5 cm显著高于5~10 cm和10~20 cm土层,且表现为:初渗率>平均入渗率>稳渗率。5)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土壤蓄水性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速效钾与毛管蓄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最大蓄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5)。pH值与渗透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孔隙度与渗透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结论】综合6种施肥处理分析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由此得出施用低浓度氮肥与磷肥,可以有效地提高杉木人工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为该地区杉木林地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后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裂度1l级的灾难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同时也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伤害。在主地震带上的四川省绵阳市,以无林地上未滑坡、滑坡和崩塌3种立地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09和2010年分别研究了地震后各立地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结果如下:(1)大地震后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受影响程度为崩塌〉滑坡〉未滑坡;(2)经过1a的自然恢复,各立地类型的土壤容重没有恢复;未滑坡样地和滑坡样地土壤表层(0~10cm)的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得到有效的恢复,土壤中层(10~20cm)和深层(20~40cm)的相应指标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并不显著;而崩塌样地由于土壤结构被严重破坏,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为计划烧除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依据,以云南省新平县实施多年计划烧除的云南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立20 m×20 m计划烧除样地和不进行计划烧除的自然对照样地各3块。2019年2月实施计划烧除作业,进行样地调查、火烧强度和枯落物储量调查,2020年6月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入渗性能。结果表明,计划烧除后土壤容重增加且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减少但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减少并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自然含水率、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和田间持水量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吸湿水量减少并且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初渗速率、土壤平均入渗速率和土壤稳定入渗率减少;土壤初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在不同样地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对土壤稳定入渗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和饱和持水率。说明计划烧除后云南松林土壤持水性能下降,入渗性能下降,对于入渗性能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流溪河林场5 种不同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 5 种林分枯落物持水能力表现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林> 针阔混交林> 杉木林> 阔叶混交林> 毛竹 林;(2)5 种林分0 ~ 60 cm 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60 cm 土层平均容重大小依次为:毛竹林< 针阔混交林< 阔叶混交林< 杉木林< 荔枝林;(3)5 种林分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大小依次为毛竹林> 针阔 混交林> 阔叶混交林> 杉木林> 荔枝林;(4)5 种林分土壤贮水量大小为毛竹林> 针阔混交林> 荔枝林> 杉木林> 阔叶混交林。总体而言,荔枝林枯落物持水性最好,毛竹林土壤持水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炼山在华西雨屏区造林时广泛应用,杉木林采伐迹地炼山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林(对照)及其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炼山方式后采样测定土壤pH值、全N、P、K及其有效性以及Ca和Mg含量等,旨在阐明炼山对华西雨屏区杉木采伐迹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短期效应.结果表明:炼山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能显著增加土壤0~40 cm层的全N含量.不同土层的P含量对炼山的响应不同,炼山后表层土(0 ~20 cm)的全K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层土(20 cm~40 cm)是先下降、后增加,底层土(40 cm~60 cm)持续下降.炼山后土壤中速效N、有效P的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而速效K的含量先下降,后增加.炼山后的土壤表层Ca含量显著增加,但对土壤中层和底层土的Ca含量影响趋势无规律.土壤各层中的Mg含量在炼山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以成都市退耕还巨桉和麻竹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这两种退耕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用巨桉和麻竹作退耕还林树种明显降低了退耕地土壤容重,增加了退耕地土壤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巨桉和麻竹之间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差异不显著。因此,就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效果而言,巨桉和麻竹均是较好的退耕还林树(竹)种,明显改善了退耕地的渗透性和透气性,提高了土壤保持水分与涵养水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崇阳县毛竹为研究对象,在4种密度(D1)1 300±100、(D2)1 900±100、(D3)2 500±100及(D4)3 100±100株·hm~(-2)毛竹林分内通过标准地设置与调查对毛竹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毛竹林密度林冠层截留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截留量之间的差异极显著。半分解以及未分解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均为对数方程,半分解以及未分解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均为幂函数方程。不同密度凋落物最大持水量0.81~1.21 mm,并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增加。凋落物总最大持水率380.39%~402.13%。林分有效拦蓄量0.75~0.92 mm,有效拦蓄率292.92%~311.31%,并密度增大而增大。毛竹林土壤土壤含水率11.21%~13.70%,土壤容重1.19~1.34 g/cm~3,毛管总孔隙度52.89%~54.77%,土壤毛管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9.39%~10.22%。林分密度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其土壤渗透性能影响均不显著。毛竹林土壤饱和蓄水量3 173.35~3286.11 t·hm~(-2),不同密度毛竹林分土壤层饱和蓄水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虽然不同密度毛竹林分土壤毛管蓄水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非毛管蓄水量差异显著。毛竹林水源涵养总量584.15~626.58 t·hm~(-2),土壤蓄水量、林冠截留量及凋落物持水量分别占96.41%~97.91%、0.79%~1.51%及1.30%~2.07%。  相似文献   

20.
以赣中毛竹纯林(MC)、竹阔混交林(ZK)、竹杉混交林(ZS)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土壤容重、孔隙状况、团聚体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等土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以阔叶林(KY)和杉木纯林(SC)为对照,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土壤结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容重大小排序为ZK>MC>ZS>KY>SC;土壤孔隙状况总体表现为阔叶林优于杉木林,毛竹林类型较差;>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94.43%~97.25%,土壤各层均为阔叶林最大;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均值大小排序为MC>ZK>ZS>SC>KY;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MWD和GMD存在差异,与毛竹纯林比较,竹阔和竹杉混交林0~60 cm土层中土壤MWD和GMD均值分别提高了3.38%、4.10%和5.04%、8.11%;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各林分类型土壤结构指标关联度大小排序为KY>SC>ZK>ZS>MC,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亚热带地区林地资源合理经营及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