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调查了家蚕对CPV的感染抵抗性与桑叶叶质、人工饲料组成以及饥饿等营养和生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秋期桑枝条中上部适熟叶饲育的蚕抵抗性最强.下部老叶次之,顶端未成熟嫩叶饲育的蚕最弱;用贮藏桑叶饲育的蚕抵抗性明显下降.人工饲料饲育时,其抵抗性在一定含量范围内.随桑叶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40%以上,反稍有下降趋势;饲料的加水量以1:2.2—2.4为宜;脱脂大豆粉含量在20-35%范围内随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蔗糖添加量以8%左右最适.各龄起蚕在常温下经受24小时饥饿后,对CPV抵抗性的变化程度因蚕龄而异,蚕龄愈小,影响愈大;同一龄中,经受饥饿时间愈长,下降愈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蚕发育阶段和性别等生理因素的关系.明确了:(1)家蚕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除5龄稍稍增强外,蚕龄间开差很小。这与笔者以前报道[1]的对NPV感染抵抗性不同;(2)同一龄不同发育时期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随饷食后的发育而急速增强,饷食后经12小时已趋稳定,至将眠期又急趋下降,除5龄外,各龄将眠期的抵抗性还低于起蚕;(3)蚁蚕及各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减弱程度随蚕龄的发育而减小,蚁蚕饥饿后下降程度最大,5龄起蚕饥饿后下降很小,尤以桑叶育蚕更为明显.这一倾向,也与对NPV的感染抵抗性不同;(4)雌雄蚕间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雄蚕约为雌蚕的3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育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证实了:(1)温度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的影响主要是感染病毒前的温度,当温度达到33℃时,无论对稚蚕或壮蚕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21—29℃范围内,尚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高温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影响程度无笔者以前研究报道的对NPV感染抵抗性影响大;(2)添食病毒后的不同饲育温度,对家蚕感染发病的影响不大,当置于33℃下饲育时,对CPV的感染发病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不少虚弱的软化症状蚕;(3)4眠眠中用高温保护,则使时间不长,但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却有明显影响;(4)4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的感染抵抗性明显与饥饿中温度有关,25℃以上随温度的增高而明显下降,21℃与25℃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法,添食经表面消毒而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纯NPV,计算出LD50,以调查正常蚕对NPV感染抵抗性及经受低温、饥饿处理后,对N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与蚕发育龄期的关系。明确了正常蚕对NPV的感染抵抗性随蚕龄的发育而增强,每发育一个龄期,约增强10倍左右;但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条件下,5龄起蚕比4龄起蚕未见增强。各龄起蚕经低温处理后,对NPV感染抵抗性减弱的变化随蚕龄的发育而急剧增大,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较未处理蚕下降76万倍之多。各龄起蚕经饥饿处理后,对N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也随蚕龄的发育而增大,但在1、2龄不明显,5龄起蚕饥饿处理后较未处理蚕下降10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近年在家蚕对病毒(CPV、NPV、IFV、DNV)感染抵抗性生理生化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家蚕不同品种、不同发育阶段对病毒感染抵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和不同伺育温度、不同叶质影响家蚕对病毒抵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及绝食饥饿、低温刺激引起家蚕对病毒抵抗性下降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抵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蚕中肠型脓病。是我国养蚕生产上危害最大的蚕病之一。为了从家蚕品种角度给本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1973—1974年初步研究了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抵抗性测定方法;先后对50多个家蚕品种纯种和杂交组合的抵抗性作了测定和比较;估算了家蚕品种对CPV感染抵抗性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试验利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法,添食经表面消毒而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纯NPV,算出LD50值,以调查蚕体对NPV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明确了接种病毒前,用33℃高温饲养,无论稚蚕期、壮蚕期,对NPV的感染抵抗性都有明显不良影响,而29℃较高温度在稚蚕期无甚影响,而在壮蚕期则有一定的影响。在5龄期经口接种病毒后的饲育温度,对蚕体的感染抵抗性也有影响,但没有接种病毒前的饲育温度影响大。壮蚕期眠中接触高温,次龄蚕对NPV感染抵抗性也会明显降低。另外,4龄起蚕在不同温度下行饥饿处理,其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也随饥饿中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温度愈高,愈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8.
<正>蚕对病毒的感染抵抗性,因蚕品种、用桑质量、技术处理及蚕所处的气象环境条件等的不同,差异很大.本试验探讨了对转青卵和蚁蚕不同温度抑制时间的长短,以及起蚕绝食饥饿时间长短,与其对胃肠型肤病病毒(CPV)、血液型脓病病毒(NPV)、浓核病病毒(DNV)等三种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的关系.现将调查结果简报于后,以为养蚕中采取合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把五种不同浓度的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按0.1毫升均匀涂布在10平方厘米桑叶小片的背面,在二龄起蚕时添食30头,待带毒叶片食尽后,改为正常饲育,饲育在二重皿内。添毒后第10天逐头解剖中肠,检查并统计发病率。按Finney.D.J.机率值分析法求出半数发病率的对数浓度(logIC50)值,以衡量各品种及杂交后代抵抗性的大小,并进行品种间抵抗性差异调查、遗传特点及有关方面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1)家蚕品种间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抵抗性差异显著;(2)同品种不同蛾区间及雌雄蚕间抵抗性差异显著,雄蚕较雌蚕抗病性强;(3)添毒蛾区的茧质平均成绩春季低于对照,夏季经变量分析无显著差异;(4)家蚕对经口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抵抗性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5)抵抗性与茧层量、茧层率,在春季调查有极显著负相关,与全茧量无显著相关,但在夏季都无显著相关;(6)抵抗性受多对基因控制,无母体效应,有偏父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0.
蚕体对疾病的抵抗性,首先是由品种的遗传基础决定的(吕鸿声,1979)。在细胞质多角体病毒病(简称CPV)方面也不例外。有贺(1959、1961)、鲇泽(1961、1962、1964)以及渡部(1966)等研究发现,家蚕不同品种间对CPV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黄君霆等(1974)对若干二化、多化性品种进行了抗CPV性能的鉴定,取得了可喜的结果。作者(1978)在测定家蚕品种抗NPV性能的基础上,继续对CPV的抗性进行了测定,以便为抗病育种提供若干具有抗CPV基因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浓核病毒(四川株DNV)为材料,研完了它对家蚕幼虫不同龄期的感染性和引起病征、病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龄期蚕对四川株浓核病毒的感染性不同,小蚕期感染抵抗性最弱,随着蚕龄期增加,感染抵抗性增强;家蚕幼虫感染四川株浓核病毒后,表现出的典型症状是空头、空身,中肠组织病变为园筒型细胞核膨大,孚尔根反应为添毒后48小时呈阳性。  相似文献   

1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89,15(4):227-230
<正> 关于家蚕在桑叶育条件下对NPV的感染抵抗性,国内早有报道,随着人工饲料育的兴起,国内外对人工饲料育条件下家蚕对NPV的感染抵抗性又作了不少研究,本试验就两种饲料育对NPV的抗性差别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差别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免疫对流电泳是目前在医学、植物学、病毒学等方面较为灵敏的诊断方法和研究手段。我们在纯化CPV的基础上,探讨了家蚕CPV免疫对流电泳的方法,并检查了感染CPV蚕儿的中肠组织内病毒增殖的动态。本实验表明,采用免疫对流电泳法能在感染CPV后12~20小时前后,即在病毒增殖的初期便可检出。今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以一代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家蚕对于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简称“C抗”)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抗”和茧质无关联,二者可以分别选择而互不影响。“C抗”和发育经过成负相关,和生命力成正相关,和丝质无相关。“C抗”和对浓核症病毒(DNV)经口感染抵抗性无关联,有可能育成兼抗这两种病毒病的蚕品种。实验结果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家蚕对浓核病毒感染的抵抗性与其它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聘芳  蔡平钟 《蚕业科学》1991,17(3):178-179
<正> 近年来,四川省蚕业生产发种量逐年增加,病毒病在养蚕生产中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加强蚕品种抗病性的资源普查和分析不同蚕品种的抗病性能与其它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对于蚕品种的选育和抗病机理及遗传规律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对四川部分蚕品种进行浓核病毒(DNV)抗性鉴定的同时,采用一代杂交种和原种为材料,研究了家蚕对浓核病毒感染的抵抗性(以下简称D抗)同其它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地区现有的84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2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间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7532(B)的发病率最低,为21.46%;Z6、中黄4、9497等品种的发病率高达100%;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中绝大多数为日系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的抵抗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抗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小蚕期止桑、饷食时间与大蚕期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关系,发现一至三眠迟饷食12小时,一至二眠或一至三眠早止桑60%,迟饷食24小时处理区的四至五龄食下量和消化量减少,五龄指数生长期缩短,体重减轻,处理结束龄和五龄中肠组织碱性磷酸酶、五龄肠液蛋白酶、五龄后部丝腺谷丙转氨酶活力降低、而一至三眠早止桑60%,一至二眠迟饷食12小时,对上述性状无明显作用,消化率和食物转化率不受止桑、偏食时间的影响。认为起蚕期长时间饥饿会损伤中肠机能,使蚕陷于营养不良,生长机能减弱,丝蛋白合成能力下降,表现出经济性状和抗病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调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ycis,简称Nb)分别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 CPV)、家蚕肠道菌、苏芸金杆菌(Bt)和家蚕白僵菌联合感染家蚕时存在的拮抗情况。结果显示家蚕感染适量Nb后,再以其它病原感染家蚕,都具有一定的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效果,其中以Nb感染家蚕后再感染Bm NPV或Bm CPV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其他病原或其他感染方式对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以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CPV)为材料,开展了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首先建立了用分子筛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家蚕CPV的方法。这一方法简便迅速,适于大量制备,所得病毒制剂均一,感染活性强,LD_(50)可达1.11×10~(-10)克/每头2龄起蚕。 其次,用分子筛凝胶柱层析提纯的家蚕CPV作为抗原制备了免疫血清,家蚕CPV的抗血清中不仅有效价高的病毒蛋白的抗体,也有双链RNA的抗体存在,这对于研究各种双链RNA病毒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家蚕CPV颗粒中含有以双链RNA为模板的RNA复制酶。我们建立了测定RNA复制酶的方法。并能获得毫克量体外合成的家蚕CPV—mRNA,在麦胚无细胞系统中进行翻译,所合成的蛋白与家蚕CPV抗血清进行免疫对流电泳能产生特异的沉淀线,说明体外合成的家蚕CPV—mRNA具有足够的信息。 家蚕CPV经氯仿、30%乙醇、pH3.8酸性溶液等处理,其复制酶活力显著降低,病毒的感染能力也随之相应下降;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处理家蚕CPV,其复制酶活力提高约27%,感染活力也提高了28%。这些结果说明家蚕CPV所带的RNA复制酶是感染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感染了软化病病毒(IFV),小型软化病病毒(SFV),还有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的蚕,用高温处理可以抑制其发病。在蚕的各令脱皮期放在37℃高温中处理24小时,虽对孵化幼虫接种致死量的IFV仍可以使之活到结茧。高温处理的适期是在眠中到脱皮后12小时内效果显著。脱皮24小时后处理则不见有活到结茧的。还有对脱皮后的幼虫虽作6小时高温处理,亦可见到治疗效果。将SFV感染幼虫放在37℃中处理,可以阻止SFV的增殖,脱皮期并在高温处理期中,中肠皮膜组织的SFV抗原量减少。另方面,就CPV而言,在37℃中明显阻碍多角体的形成。还有,感染了CPV的中肠细胞在脱皮期会脱落,而由新生细胞来填补。苏毕尔—1×苏毕尔—2和j—124×C—122。从健康的群体中选出蚕儿,在蚕篇内放剂量1.10~4的多角体添食,使不同品种和交杂种的蚕儿感染。将0.025毫升悬浮液的病毒用结核菌素接种法的注射器注射蚕蛹使其感染。用无菌的蒸馏水注射对照区蚕蛹。查明:桑蚕品种和交杂对于用特殊方法人工感染有核多角体病毒的抗性没有明显的不同。吃病毒叶片感染的蚕儿,对病毒的抗性因令期而不同。一令和二令蚕儿的敏感性最高,而五令蚕儿抗性最大。随令期的增加,蚕儿有核多角体的抗性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