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世界人口和能源的变化态势及对农业的影响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引起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全球土地的侵蚀、盐碱化、沙漠化,空气污染,臭氧层缩小,海洋污染,地球变暖,旱涝灾害频繁,生物遗传多样性消失等环境恶化现象日趋严重,这对...  相似文献   

2.
人口、土地、产业要素是影响农村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以省域为单元,分析测算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口、土地、产业等生产要素非农化格局及要素耦合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口、土地、产业要素非农化空间差异显著,各要素的空间聚集与流动特征不同,导致要素之间存在一定非耦合关系,通过科学调控要素非农化进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番薯传入黄河三角洲地区,其引种原因主要是为解决清末民初的人口激增与黄河改道灾害频发所造成的饥荒问题,番薯的引种对开发黄河改道后造就的沙化土地、丰富黄河三角洲的耕作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计算2000-2015 年安徽省人口和土地城市化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并利用多 元回归法分析了其耦合发展机制。结果显示:2000-2015 年安徽省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度呈上趋势,人口和土地城 市化协调协调程度在改善但改善幅度很小;公共服务业、教育、医疗资源的投入对地区人口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发展 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成因机制及其治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沙漠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其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却是持久和深远的。它不仅对当代人产生影响,而且还将祸及子孙。据专家测算,中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土地沙漠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衰退土地生产力,威胁江河安全,而且加剧沙区贫困。本文以系统论和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在介绍了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的基本概况、特征及危害的基础上,从地表沙源、气候、风沙灾害、水资源和土地利用、开发建设等方面,分析了黄土高原沙漠化的成因;结合黄土高原地区多年来沙漠化治理的经验,提出了生态建设治理、植物、工程、化学治理、沙产业主导、依托线状工程4种沙漠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土地数量逐年减少,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与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土地问题。基于此,阐述了土地管理和土地节约利用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地管理和节约利用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化地球”的新概念,要把地球表面以及地表下一定深度的各种信息统统放入计算机,当然包括土地、农作物、灾害、人口等诸多信息,最后在计算机内形成文字、数字、图形和图像。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加工分析,为军事、经济、宇宙空间等多个领域服务,其目标是显而易见的。在此目标驱动下,美国加大各种投入,全球数字地图便是其中一个成果。 据报导,美国军方与国家宇航局合作,利用航天技术绘制高精度的全球数字地图。今年2月升空的奋进号美国航天飞船利用干涉雷达仪,完成了对地球90%土地的测绘工作,这样除了北…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构建评价指标,以2002—2012年为研究时段,借鉴对耦合度系数模型加以改进的协调耦合度模型以及重心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发展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全区协调耦合度由0.60上升至0.72,从中度协调耦合发展为中高度协调耦合。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三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趋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耦合度区内差异较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化格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区内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产业与人口非农化处于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土地非农化与产业、人口非农化匹配程度不高成为区域城市化协调耦合发展的瓶颈。最后就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了"三权分置"下土地流转对人口流动的激励功用以及户籍制度深化改革下的人口流动对土地流转的推动效力,并对维持土地流转和人口流动互动关系可持续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财富,在土地资源有限的今天,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基于此,本文分析研究了土地资源的调查,土地资源的评价,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1.
湖山乡位于永定县最南端,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1.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543人。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为1.55万亩,区域海拔高,气候变化大,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湖山乡本着“试验探索、稳妥推进”的改革思路.在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对土地流转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2006,(9):10-11
一、经验 1.运用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开发行为美国西部当初土地广袤、人口稀少,为吸引人们前来开发。1862年林肯总统颁布著名的《宅地法》,鼓励向西部移民。该法规定了民众获取公共土地的三大原则:成人皆有(21岁以上),小块占有(160英亩),免费所有(仅交10美元的登记费)。并规定只要在该土地上定居和开垦一定年限,土地就可永远归其所有。该法律一出台,便吸引大批人移居西部。为改善西部的环境。1873年政府出台了《鼓励西部植树法》。规定只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一定面积的树木,到一定时问后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1877年出台《沙漠土地法》,规定对参加在干旱土地上修筑灌渠的人,完成一定量后,可以低价出售给他一定量的土地。  相似文献   

13.
以热带雨林地区马来西亚吉兰丹州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模糊数学法的支持下,建立了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洪水灾害人口风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洪水灾害人口风险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模糊数学法能较好地分析洪水灾害人口风险,利用模糊综合评价GIS模型评价洪水灾害人口风险是可行的.确定栅格数据层模糊子集分级的间隔值和构建模糊隶属函数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财富,在土地资源有限的今天,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基于此,文章分析研究了土地资源的调查,土地资源的评价,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减少给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及农村经济带来的严重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人口与土地问题的对策,以为解决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口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我国现行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农地制度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限性、农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性、土地均分性和作为农民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对当前农村人口流动造成一定的制度约束。作者从这四个方面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旱涝、风沙灾害不断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严重制约着土地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免耕技术在于保持土壤水分,治理水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即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村、牧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发展可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18.
1990年3—4月,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安排,由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北京农业大学组成的考察组先后对荷兰、英国和意大利三国进行考察。 这次考察以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项目为中心,涉及土地科学、气候、土壤资源的有关领域。如气候和土壤调查、地籍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信息系统等有关新技术、新方法、新领域。现简要介绍三个国家在地籍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土地评价及动态模拟技术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已成为制约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建立动态多元回归模型,对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投资增加与耕地资源之间动态变化弹性关系进行了分析,对耕地数量做出了预测,从而为协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并由此提出,今后我们应加强土地整理、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技术对土地的替代,全面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耕地非农化成本以及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乌鲁木齐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实现人口、耕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成生 《农业考古》2016,(1):111-114
晚清时期,广西农村东西部在人口、耕地与租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人口众多,外来移民占很大比例,土地肥沃,耕地占广西70%以上,但同时,这一地区土地兼并严重、租佃率较高,尤其是桂东南一带更甚。桂西地区土地贫瘠,人口中原住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耕作技术不发达,甚至存在游耕,这里土地占有形式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