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魁蚶俗称赤贝,是一种底栖型的经济贝类,在我国近海有广阔增养殖前景。目前,魁蚶人工育苗技术尚不完善、出苗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魁蚶增养殖业的发展。为解决魁蚶育苗技术问题,笔者曾先后两次进行魁蚶人工育苗试验,1992年在绥中县钅止锚湾利用对虾育苗室,65m3水体培育出壳长1mm稚贝7480万粒,平均单产115万粒/m3,2006年在锦州市经济开发区锦州市苗种繁殖中心育苗室,100m3水体培育出1mm稚贝2.3亿粒,平均单产230万粒/m3,现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就育苗生产中几项技术探讨如下,以求对今后的育苗生产有所帮助。1水质水是魁蚶育苗中首要的问题,水质是…  相似文献   

2.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产卵孵化和幼虫培养试验,在480m^2育苗水体中,经过45天,育出平均壳高353μm的泥蚶稚贝2.3亿粒,平均出苗密度47.92万粒/m62,最高达63.5万粒/m^2,创产值65万元、纯利38万元。试验证明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人工育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人工育苗技术,在滨州无棣沿海开展毛蚶人工育苗试验,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毛蚶亲贝培育、催产孵化、幼体培育和稚贝培育的技术方法。采自滨州海区的毛蚶亲贝经过一个月的培育,95%个体性腺发育成熟,经过阴干流水刺激后自然产卵,在水温25.0~28.0℃的条件下,孵化率90%以上,毛蚶幼体18 d左右平均壳长320μm,进入变态附着期。附着阶段采用海泥作为附着基,附着效果好,附着变态率在50%以上,稚贝最适生存盐度为20‰~35‰。育苗试验共获得毛蚶稚贝5 980万粒。  相似文献   

4.
<正>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是黄河口地区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受生境破坏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其资源和产量大幅下降。针对毛蚶稚贝海区成活率较低、生长缓慢等问题,开展了毛蚶稚贝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研究,主要在池塘使用自主研制的网笼进行了试验。本试验投放毛蚶稚贝437.4kg,平均壳长3.4mm、壳高2.3mm,使用网笼180组,经过45d培育,共收获稚贝2155万粒,共计1728kg,成活率98.5%,平均壳长10.1mm,增长了197.1%。  相似文献   

5.
2009-2011年进行了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2011年主要进行大竹蛏生产性人工育苗,分别在51m^2和312m^2附着面积中,培育出平均壳长(6.33±0.369)mm、平均质量规格220枚儋的稚贝3.12×10^6枚;(1.04±0.199)mm、477枚/g的稚贝3.28×10^8枚。7月8日开展大竹蛏人工苗种增殖放流,共投入平均壳长3mm的人工苗种1.4亿枚。  相似文献   

6.
青蛤土池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获得低价的青蛤苗种进行滩涂增殖,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利用新建土池进行了青蛤人工育苗试验,在0.47hm~2土池中进行了亲贝暂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浮游幼虫培育、稚贝附着及洗苗移养试验。越冬前获得2—8mm稚贝454万粒/0.067hm~2。越冬后稚贝成活81.4万粒/0.067km~2,实验证明,在北方地区用土地进行青蛤育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泥蚶工厂化育壮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普通扇贝育苗场进行泥工厂化育苗壮苗试验,亲蚶在室内丰饵能、成熟后自然排放,采卵孵化。幼虫、稚贝以叉鞭金藻、小球藻为饵料。以筛滤的滩泥作附着基,每天换水放干氏,定期换泥洗苗。1996年在底面积480m^2水泥池中,育出平均壳长1.09mm的蚶苗16539万粒。1996年11月专家鉴定认为,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  相似文献   

8.
毛蚶育苗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2005年,锦州市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所承接的毛蚶人工育苗与底播放养技术项目,引进了高密度贝类育苗技术,稳步完善形成了毛蚶工厂化育苗与浅海底播放养技术,平均单位水体育苗获得受精卵为2亿~4亿粒/米^3:壳长300微米,壳高280微米,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40万~50万粒/米^3。规将毛蚶工厂化育苗与放养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泥蚶(Taglarca granose L.)人工育苗试验国内曾多次报道,本文是在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设施,采用亲贝提早促熟,阴干、流水刺激产卵,合理选择附着基粒径和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加大水体交换量等措施,获受精卵4亿粒,培育D型幼虫3.5亿个,眼点幼虫2.5亿个,出池650mm~950mm稚贝1.8亿粒。  相似文献   

10.
2008年~2009年,对波纹巴非蛤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体开口饵料、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技术等进行研究,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结果表明,在自然水温29.6℃~23℃,盐度28~34,pH值7.8~8.4,溶解氧4~7mg/L的生境下,受精卵约17h发育成"D"形幼虫,第6~7d,幼虫个体大小180μm×165μm(壳长×壳高),开始变态附着。经约80d人工培育,共获得壳长3.4mm~15mm的波纹巴非蛤稚贝21.6万粒。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室内水泥池中间培育毛蚶稚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蚶种苗生产包括蚶苗和种苗两个阶段,稚贝中间培育前期为蚶苗培育。从2005年8月12日至2005年9月15日,我们利用室内水泥池培育蚶苗,实验水体571.2m3,稚贝的平均规格由实验开始的450μm×280μm~500μm×300μm左右,生长到0.5cm×0.3cm~0.6cm×0.32cm左右,稚贝的壳长平均日增长134μm~162μm。培育蚶苗2.06亿粒,累计成活率为85.1%。说明利用室内水泥池培育蚶苗,能显著提高种苗培育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青蛤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在借鉴泥蚶生产性育苗技术基础上,重点突破了青蛤亲贝强化培育与人工催产技术,幼虫饵料单胞藻培育技术,青蛤苗种中间培育与清涂除害技术,系统掌握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实现了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5年累计培育平均壳高2mm的稚贝74.574亿粒,经中间培育后出池商品仔贝49.842亿粒,中间培育成活率达到66.84%。生产性育苗净利润163.82万元,中间培育总利润776万元,平均每平方千米获利15 089元。  相似文献   

13.
底质是魁蚶稚贝潜沙、水平移动、存活与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选择底质适宜的海区开展底播增殖,可以有效提高魁蚶稚贝的增殖效果,但目前仍缺乏相关研究。因此,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10 mm<壳长<15 mm、15 mm<壳长<20 mm、20 mm<壳长<25 mm、25 mm<壳长<30 mm 4种规格魁蚶稚贝对4种底质粒径(细砾、粗砂、中砂、细砂)的选择模式,并量化分析了20 mm<壳长<30 mm稚贝在5种底质粒径(增设泥底质)条件下的潜沙能力。结果表明:(1)10 mm<壳长<15 mm稚贝的足丝较发达,以附着生活为主,明显偏好粗砂底质,其在两种底质交界位置的分布率、水槽的贴壁率均最高;15 mm<壳长<30 mm稚贝转入营埋栖生活,随着规格的增大,稚贝选择的底质粒径亦增大,而在2种底质交界位置的分布率、水槽贴壁率也随之减小。其中15 mm<壳长<20 mm稚贝偏好选择中砂,分布率为50.50%,其次为细砂;20 mm<壳长<25 mm稚贝对不同粒径底质的适应性均较强;25 mm<壳长<30 mm稚贝偏好选择粗砂底质,分布率达到65%,其次为中砂。(2)20 mm<壳长<30 mm稚贝在淤泥底质中的初潜时间最短,为2.74 min,其次为中沙、细沙;在细砂底质中的潜沙率最高,达到85%,其次为中沙。综合分析认为,20 mm<壳长<30 mm稚贝是较适宜的底播苗种规格,而以中砂(0.25 mm<粒径<0.5 mm)和细砂(粒径<0.25 mm)为主要粒径组成的海区宜进行魁蚶稚贝的底播增殖。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日本真牡蛎浅海吊养、滩涂播养、虾池混养大量用苗问题,1990年进行了日本真牡蛎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到亲蛎肥育、采卵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稚贝培养、下海过渡等重要技术,在118m^3水体中育出稚贝5196.1万粒,平均1m^3水体出稚贝44万粒,平均壳长7mm。1991年1月,国内著名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文蛤稚贝室外网箱越冬技术研究,解决了文蛤育苗产业化生产中稚贝在北方地区越冬难度大越冬成活率低等技术问题,找出一条适合北方特点的有效越冬方法及途径。2000年10月至2001年5月在盘山县双良育苗场2个室外越冬池,放入20个越冬网箱,稚贝2.0亿枚,稚贝越冬密度44万枚/m^2,平均壳长1000μm,进行了室外越冬试验。在盐度25.8—28.8,pH值7.5—8.5,DO7.0mg/L以上,用直径5.08cm潜水泵在池内间断性循环水,自然水温条件下,越冬后稚贝共计1.612亿枚,平均壳长1095μm(最大l650μm),成活率达80.6%。试验结果表明,其越冬方法在北方地区是可行的,为文蛤苗种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马氏珠母贝高产稳产人工育苗中,采取以下技术措施:D形幼虫到附着阶段施用光合细菌;根据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投喂适口饵料;保持育苗池水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适时施用抗菌素。单产壳高2~3mm马氏珠母贝稚贝20万粒/m^3以上。  相似文献   

17.
王丰  温尚明  杜尚昆 《河北渔业》2011,(4):30-31,41
<正>毛蚶(Scapharca suberenata)人工升温育苗是在非毛蚶繁殖季节提前采捕种贝,人工升温促熟培育的育苗方法。1材料与方法1.1设备条件2008年、2009年利用两年时间研究毛蚶升温育苗。蓄水池6.67 hm2;稚贝暂养池4.67 hm2;无阀式自动滤池2个  相似文献   

18.
泥蚶生产性育苗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泥蚶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亲贝在室内人工暂养保熟,自然排放,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以筛选的滩泥作附着基,每天放干池水,定期筛泥洗苗,经78天在480m^2水池育出平均壳长1.09mm的泥蚶苗种16539万粒,单位面积出苗量达到34.45万粒。  相似文献   

19.
山东沾化县渔业协会引进了高密度贝类育苗技术,稳步完善形成了毛蚶工厂化育苗与浅海底播放养技术,平均单位水体育苗获得受精卵2亿~4亿粒/m3,壳长300 μm,壳高280μm,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40万~50万粒/m3.  相似文献   

20.
沈永忱  李秋  牟均素 《河北渔业》2005,(2):36-36,45
泥蚶legiiiurcagranosalinne人工育苗试验国内曾多次报道,本文是在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设施,采用亲贝提早促熟,阴干、流水刺激产卵,合理选择附着基粒径和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加大水体交换量等措施,获受精卵4亿粒,培育D型幼虫3.5亿个,眼点幼虫2 .5亿个,出池6 5 0~95 0 μm稚贝1.8亿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