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寒草甸植被土壤腐殖质组成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育红  裴海昆 《土壤通报》2004,35(5):562-565
不同草甸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在70.0~122.8gkg-1之间,同时,腐殖质特性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熊田法研究表明,可提取腐殖质中胡敏酸所占比率为47.99%~56.98%,游离胡敏酸(fHA)比率为51.67%~60.10%,游离富里酸(fFA)比率为80.01%~86.46%;此外,不同草甸植被下土壤腐殖质的相对色度(RF),E4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有机肥施用年限对碱化草甸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肇州县永乐镇15年的长期施用有机肥试验为平台,分析了有机肥不同施用年限对碱化草甸土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光学性质的影响.农牧结合长期施用有机肥,使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以及腐殖质中胡敏酸碳、胡敏素碳含量随改良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分别提升了116.3%、120.7%和259.2%,与对照比较差异显著,对富里酸碳含量的影响不大;同时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也提高了129.2%,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使色调系数(△logK)在15年间总体呈增大趋势,提高了35.7%.为利用农牧结合的方式改良碱化草甸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栗钙土的年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阐明粟钙土发生特性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放射性碳方法断定了玄武岩熔岩台地上栗钙土有机质和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胡敏素的年龄.结果表明,我国栗钙土与其它国家的软土系同一时期的产物,它们形成于大约6000年以前.栗钙土有机质诸部分的年龄序列是:胡敏酸>胡敏素>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4.
徐建民  赛夫  袁可能 《土壤学报》1999,36(2):168-178
本文通过化学和仪器分析,研究了土壤中钙键复合体和铁铝键复合体中腐殖质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理化性状。结果表明,铁铝键复合体中腐殖质(包括故敏酸和富啡酸)的C、H、N一高于钙键复合体中腐殖质,C/H、C/N比则低于后者,铁铝键复合体腐殖质的分子结构中故敏酸的芳化度高于后者,而富啡酸的芳化度则低于钙键复合体。并且,铁铝键复合体中腐殖质的热稳定性和对金属离子的螯合亲和力皆高于钙键复合体。  相似文献   

5.
李鼎新  赵庚申 《土壤》1961,4(9):46-54
陕西境内汉江流域分布着大面积黄泥巴(黄褐土),是本区低产土壤类型之一。根据汉中和安康两个专区的统计,其中黄泥巴约占总耕地面积20%左右。  相似文献   

6.
长期种植牧草和绿肥对降低土壤铝毒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红壤改良定位实验(6年)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牧草及绿肥可以起到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并相应地增加交换性钙镁的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胡敏酸的含量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此结果证明,长期种牧草及绿肥可以使得土壤腐殖质特别是胡敏酸大量积累,对铝进行络合,吸附,从而使铝的活性降低,起到了削弱铝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耕作黑土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  姜海  王继红 《土壤通报》2016,(2):360-363
以吉林省玉米带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以防护林带黑土代表未耕作土壤,依据熊田法提取土壤腐殖质,分析了玉米带耕作黑土和未耕作黑土的腐殖质组成以及胡敏酸类型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耕作施肥使土壤腐殖质总量降低,其中,土壤游离态胡敏酸、游离态富里酸和结合态富里酸含量均有所减少,结合态胡敏酸含量变化不大。土壤结合态腐殖质的胡富比增加,说明长期耕作施肥使结合态腐殖质的活性降低。长期耕作施肥使结合态腐殖质向腐殖化度高的类型转化,结合态腐殖质质量退化。  相似文献   

8.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以潮土、旱地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期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NPK化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潮土、旱地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耕层的有机质、腐殖质和活性腐殖质含量,其中胡敏酸、富里酸也相应地增加,但以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效果最好。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还能提高土壤腐殖质的胡/富比值。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土壤耕层(0-20m),而且影响耕层地下层次,但以0-60cm土层的效果显著,且以潮土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潮土、旱地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长期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施用 NPK化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潮土、旱地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耕层的有机质、腐殖质和活性腐殖质含量 ,其中胡敏酸、富里酸也相应地增加 ,但以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效果最好。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还能提高土壤腐殖质的胡 /富比值。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土壤耕层 (0~ 2 0 m) ,而且影响耕层以下层次 ,但以 0~ 6 0 cm土层的效果显著 ,且以潮土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及活性腐殖质(活性胡敏酸和活性富里酸)组分碳和氮含量,提高可浸提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分配比例;但施肥对土壤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的增加率均分别高于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各处理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均为OM处理最高,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效果最好。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增加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关键;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较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对施肥措施的响应更灵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生物炭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团聚体特征的影响,以东北黑土区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个处理,2019-2020年连续施用低量生物炭5t/hm2(C1);高量生物炭25t/hm2(C2)和不施生物炭(CK),分析了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土壤腐殖质组分及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13C核磁共振光谱(13C-NMR)对土壤胡敏酸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1和C2处理分别使富里酸减少了16.90%和40.85%,胡敏酸含量显著增加了14.86%和33.78%,胡敏酸在腐殖酸中所占比例(PQ值)也显著增加;FTIR和13C-NMR分析表明,C2处理的土壤胡敏酸的2920/1620值降低了11.82%,脂族C/芳香C比值降低了13.04%,表明高量生物炭使胡敏酸芳构化程度增强,脂肪结构比例降低;生物炭的添加促使土壤大团聚体(>0.25mm)比例增加,C2处理提升大团聚体的作用更显著。结合相关性分析发现,胡敏酸含量与2~0.25mm大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胡敏酸分子的脂肪族官能团特征与>2mm粒级团聚体显著正相关。此外,C1和C2处理显著提高了烟叶产量。从而表明,生物炭能提升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含量和结构,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形成,提高土壤固碳潜力,对作物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贵州乌蒙烟区清甜香烤烟风格形成的土壤腐殖质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乌蒙烟区31个地点的土壤及烟叶样品数据,对清甜香烤烟风格形成的土壤腐殖质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蒙烟区土壤腐殖质碳量均值为12.24 g kg-1,胡敏素碳量、胡敏酸碳量、富里酸碳量均值分别为8.49、0.74和3.02 g kg-1。腐殖质组分相对含量中胡敏素比例最高,腐植酸比例平均为31.83%。腐殖质各组分变异系数均较大。形成不同清甜香风格的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碳量均表现为弱清甜香显著高于典型清甜香和清甜香。腐植酸比例以弱清甜香风格最低;典型清甜香风格形成的胡敏酸比例显著高于清甜香和弱清甜香;胡敏素比例以弱清甜香风格最高。弱清甜香风格形成的土壤腐殖质水平总体较高,其土壤腐殖质碳量均值为16.31 g kg-1,弱清甜香烤烟生长的土壤样本50%的腐殖质碳量大于15 g kg-1。  相似文献   

13.
利用渗漏池设施,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不同土壤深度对塿土磷素淋失的影响。种植8季作物结果表明,对深度小于80 cm的渗漏池,淋出土体的累积渗滤液量和累积全磷量随化学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淋出土体的渗滤液和磷量均减少,且二者的减少率都很接近,表明磷素淋失主要受通过土体的土壤水分控制。相对于深度小于80 cm的土层,供试土壤的粘化层有效地减少了土壤渗滤液和磷素淋失。各深度渗漏池渗滤液中的磷以可溶态为主,约占全磷的70%左右,颗粒磷约占30%。合理施肥并加强水分管理是塿土区减少磷素向土壤深层迁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自然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土壤腐殖质与植被类型及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草根层和泥炭层中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累计含量在整个剖面总量中的比例均大于70%,各组分相对含量分别高于35%总有机碳和23%总有机碳,其剖面分布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趋势一致,由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除小叶章湿地土壤草根层HA/FA值为0.97外,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HA/FA均大于1,其剖面均值为1.4~2.5,表明三江平原湿地为胡敏酸型土壤.腐殖质各组份含量及其HA/FA值因植被类型而异,而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黑垆土非代换性钾剖面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黑垆土主要亚类非代换性钾的变化、分布,表明其符合指数回归方程,是草原地带黑垆土主要特征之一。粘黑垆土剖面非代换性钾分布呈“S”型,是森林地带塿土向草原地带黑垆土、黑麻土和黑焦土过渡的森林草原地带的土壤,从形态上兼有塿土剖面非代换性钾分布某些特征,但量上有所差异。草原地带的墹地、沟掌地和川台地的黑垆土剖面非代换性钾分布具有森林草原地带黑垆土的特征。本研究从土壤非代换性钾剖面的变化为黑垆土分类和岩石地层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土壤腐殖质积累和改善品质的作用研究,于1986~1991在俄罗斯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等地进行。主要结果如下:.1.有机肥对土壤腐殖质的积累作用大于NPK化肥。施肥所增加的土壤腐殖质,除了砂壤土外,主要是在0~60cm土层,60cm以下土层施肥效果不明显。.2.长期施用有机肥和NPK化肥,提高了胡敏酸组分Ⅰ(游离的及与活性R2O3结合态)的含量和腐殖酸相对迁移率,而与Ca++离子结合的胡敏酸组分Ⅱ含量下降。由于胡敏酸组分Ⅱ与Ca++离子结合减弱,增加了腐殖质在水中的溶解,使之在大雨或大量灌水时易于淋失。.3.施用有机肥和NPK化肥,水溶性腐殖物质的含量明显提高,缓解了干旱条件下土壤高浓度矿物盐的影响。.4.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的亲水性;其膨胀容积、膨胀速度常数、土壤吸水量、土壤表面积等指标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砂壤土增加了幅度低于粉砂壤土和粘壤土。.5.胡敏酸甲氧基功能团的含量多寡是衡量土壤腐殖质化的重要指标。试验表明,长期施肥下低肥力酸性土壤中胡敏酸甲氧基含量提高了46%~300%,高肥力非酸性土壤提高了17%~32%。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利用方式下黄泥土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特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黄泥土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效应。结果表明:桑园、水田、水杉土壤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在低浓度范围近似线性,而浓度较高时,吸附曲线的非线性增强,三者呈现相似的非线性吸附。但是,十年时间的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中胡敏酸元素组成影响较小,桑园、水田、水杉土壤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分配系数有一定差别,说明不同胡敏酸对芘的吸附能力不同,必然与其组成结构有关。不同利用方式下黄泥土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等温线用Freundlich等温方程拟合效果很好,均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有机-无机氮配合施用时,提高有机氮比例,可增加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减少氮素损失率。对土壤腐殖质及其中的富里酸、胡酸敏和胡敏素的研究表明,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活性,改善土壤腐殖质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郊玉米连作土壤有机质组成及其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沈阳市郊玉米连作土壤的有机质、结构情况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大致范围在16.31gkg-1~23.72gkg-1,腐殖质大致范围在15.17gkg-1~21.49gkg-1,非腐殖质大致范围在1.14gkg-1~2.59gkg-1;在腐殖质各组分中,胡敏素的含量最高,约占腐殖质总量的58.93%~66.34%,胡敏酸约占16.26%~22.87%,富里酸约占16.82%~18.20%,胡富比约在0.95~1.32之间;干筛处理后>0.25mm的土壤团聚体占到80%以上,其中以>2mm团聚体为主,湿筛处理后>0.25mm的土壤团聚体仅占20%左右,其中0.25~0.5mm团聚体为主,水稳性系数在17.33%~35.67%。对有机质及其各组分与土壤各级团聚体做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与0.25~5mm粒径组的团聚体呈显著相关,与>5mm团聚体不相关,且胡敏酸主要影响1~5mm大团聚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开垦和长期施肥下青海黑钙土中腐殖质的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的青藏高原草甸地被开垦为农田并进行了长期施肥,这可能对其土壤中长期累积的腐殖质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肥力供应和土壤环境化学过程。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平行因子分析—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综合表征未开垦的青海草甸和开垦后不同施肥处理的油菜地中黑钙土腐殖质的光谱特征,以揭示开垦与长期施肥对腐殖质组成与来源的影响,为青藏高原草甸的农业活动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开垦使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而施肥使得土壤保肥与营养供给能力增强。长期施肥在减缓土壤有机质降低的同时会造成土壤酸化。紫外—可见光谱指出开垦后长期施肥可能导致了胡敏酸的腐殖化程度、相对分子量、芳香性和对外源依赖性的提高。富里酸在开垦后长期施肥的处理下则表现为腐殖化程度、相对分子量和芳香性均降低,而对内源依赖性提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指出长期施肥有利于土壤中羧酸类物质的生成。同时,长期施肥增加了土壤中作物的生物量而使土壤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族有机物大量消耗。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的三维荧光光谱识别出青海黑钙土腐殖质中含有5个有机质组分,分别为:两个类胡敏酸组分、两个UVC类富里酸组分和一个水溶微生物副产物组分。开垦与长期施肥还显著影响了腐殖质的分子组成,使胡敏酸的大分子组分相对增加,小分子组分相对降低。富里酸在开垦并长期施肥的处理下,其大、小分子组成数量均增加,但小分子组成增加得更为显著。综上,建议青藏高原的农垦活动应当谨慎进行,可增加施用有机肥以减缓土壤有机质的降低,并在提高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的基础上扩展富里酸的来源。应当进一步研究腐殖质功能性结构对青藏高原开垦和长期施肥的响应,以探明土壤碳固定,并提出管理措施来维持青藏高原土壤中的碳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