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了解小鳞拟松鲷Datnioidespulcher生长、形态特性及细胞遗传背景,随机挑选10尾小鳞拟松鲷成鱼作为解剖样本,对其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选取2尾雄性成鱼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再选取50尾幼鱼进行生长特性试验,共养殖155 d.结果表明:小鳞拟松鲷体侧扁,侧面观近似橄榄形,体被细小鳞片,侧线完全;背鳍(D.)...  相似文献   

2.
将草鱼、鳙进行二二人工繁殖,获得了草鱼、鳙、草鱼(雌)×鳙(雄)等3个F1组合.运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这3个组合1龄阶段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在可数性状中,背鳍棘数、臀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在这3个F1组合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草鱼与草鱼(雌)×鳙(雄)在背鳍数、臀鳍数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与鳙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草鱼、鳙、草鱼(雌)×鳙(雄)在胸鳍数、腹鳍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上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对这3个子代组合的可量性状与框架数据进行体型参数的比较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草鱼(雌)×鳙(雄)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草鱼.  相似文献   

3.
遮目鱼属鲱形目、遮目科,体棱形,眼完全为脂肪眼睑所遮盖,口小,两颌无牙,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缺口嵌合。有鳃上器官,侧线完整,体被细圆鳞,头部无鳞,背鳍位于腹鳍上方,基部有鳞鞘,胸鳍及腹鳍基部具腋鳞,尾鳍深叉甚长。我国仅有遮目鱼一属,且仅有遮目鱼一种。遮目鱼是暖水性结群鱼类,在15℃以下不活泼,10℃以下即死亡。生殖时游向近海,喜跳跃,适盐范围广,能生活于咸水、半咸水和淡水中,是咸淡两水养殖的新品种。遮目鱼食性为植物性,鱼苗主食硅藻,成鱼长至35厘米以后,摄食绿藻、水生植物。该鱼生长速度较快,它既适宜池塘、网箱单养,又适宜池…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09,26(3):122-122
<正>形态特征体型侧扁,口较大,斜裂,端位。吻圆钝,上颌有细齿。背鳍基部短,在背鳍之后还有1个小脂鳍。胸鳍中等,末端稍尖。腹鳍较小,远离臀鳍。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顶部蓝绿色、黄绿色和棕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白色和灰白色。头部、体侧、体背和鳍部不规则的分布这黑色小斑点。  相似文献   

5.
<正>草鱼地方名混子、鲩鱼、草青等。草鱼体型延长、躯干部略呈亚圆筒形,尾部侧扁,无腹棱、头中等大,吻宽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颌稍有突出。鳃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下咽齿为梳状栉齿,鳞片颇大,圆形。侧线微弯,向后延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棘,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稍远。臀鳍无硬刺,起点距腹部基部较距尾鳍基为近。鱼体呈茶黄式,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鳍和尾鳍带灰黄色,其余各鳍较淡。草鱼外观很象青鱼,但两者体色有别。草鱼体  相似文献   

6.
正1乌苏里拟鲿1.1形态特征乌苏里拟鲿又名乌苏里鮠、牛尾巴、黄昂子、回鳇鱼。乌苏里拟鲿身体较长,前部宽厚,后部侧扁。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头扁平,头顶有皮膜覆盖,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前鼻孔呈短管状,与后鼻孔相距甚远。须4对,鼻须1对。背鳍刺强硬,其后缘仅具齿痕。胸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尾鳍浅凹,上片略长于下片,末端均圆钝。体背、体侧灰黄色,上部深于下部。腹部白色,背鳍、尾鳍末端为黑色。1.2生活习性苏里拟鲿广泛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  相似文献   

7.
对采自上海和广州的36尾棘头梅童鱼的外部形态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头部头棘和鳞片鳞嵴这两个外部形态特征与该种类其他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线形回归法分析了17个可量性状和8个可数性状。结果表明:头部头棘的特征与背鳍前长、眼间距两个特征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而鳞片鳞嵴与下鳃耙数量、眼间距两个特征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上海和广州的36尾棘头梅童鱼的外部形态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头部头棘和鳞片鳞嵴这两个外部形态特征与该种类其他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线形回归法分析了17个可量性状和8个可数性状.结果表明:头部头棘的特征与背鳍前长、眼间距两个特征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而鳞片鳞嵴与下鳃耙数量、眼间距两个特征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描述采集自广西融安县沙子乡地下暗河的一个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Fang)鱼类种,为完善金线鲃属鱼类分类学及其物种保护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沙子乡麻山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从当地地下暗河采集获得一批洞穴金线鲃属鱼类,通过形态学分类描述及近似种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经鉴定该金线鲃种有别于其他已记载种,命名为融安金线鲃(S.ronganensis Luo,Huang et Wen sp.nov.),其眼正常,侧线弯曲,与广布种类大鳞金线鲃及邻近柳江水系龙江支流的多斑金线鲃、宜山金线鲃相似.融安金线鲃的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下半段为硬刺,其后缘有弱锯齿,上半段纤细柔软分节,第一鳃弓外侧鳃耙9,侧线下鳞8或9,围尾柄鳞28~32,胸鳍可伸达腹鳍起点,体侧中轴侧线附近、背上部两侧散布明显黑色斑点,可区别于大鳞金线鲃;侧线鳞59~64,侧线上鳞12~13,侧线下鳞8或9可明显区别于除大鳞金线鲃外的属内其他种.[结论]融安金线鲃在形态特征上明显区别于分布在广西邻近地区的其他驼背类金线鲃,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10.
蛇鳗科鱼类广布于各大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大陆架水域,可依靠尖突的头部和尖秃骨化的尾端在沙土或珊瑚礁前后潜穴。蛇鳗科是鳗鲡目中体形较为特化而种类分化最多的一个科,目前已发现55属260多种。但其外形相似,又缺少鳞片、腹鳍和尾鳍等结构,鉴别特征较少。一般依据胸鳍的有无或发达程度,背鳍起点、鳃孔、肛门、鼻孔和眼等的相对位置,颌的发达程度和颌上是否具须,齿的形状和排列方式,身体的斑纹,以及头部和体侧的侧线孔数目等进行鉴别。通过全面考察蛇鳗科的研究历史,详细总结了该科的形态特征和类群划分,概述了其生态特点和地理分布。对中国已有种类进行了详尽的整理,编制了包括13属33种蛇鳗科鱼类的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沙塘鳢属(Odontobutis)鱼类之一新种 (鲈形目:沙塘鳢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采自长江中游,珠江水系及海南岛的水塘鳢属鱼类中有一种是新种,定名为: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 Wu,Chen et Chong sp.nov。此新种眼后方无感觉管孔C,与仅产于的暗色水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Tamminck et Schlegel)想似,而与沙塘鳢属(Odontobutis)所有种类(其眼后方均有感觉管孔(C)易于区别。本新种与暗色沙塘鳢可以下列特征加以区别:第一背鳢具6鳍棘,胸鳍具14-15鳍条,纵列鳞39-42,横列鳞16-17,暗色沙塘鳢第一背鳍具7鳍棘,胸鳍具16鳍要,纵列鳞36-38,横列鳞13-15。新种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均存于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室,其体长及采集地详见本文叙述,本文提供新种提供及讨论有相似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北部有明银鱼仔稚鱼脊柱和附肢骨骼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置10个采样点。于每月大潮期间使用大型仔稚鱼网进行仔稚鱼采集,共拖网120次,采集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仔稚鱼1 972尾。本研究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观察了有明银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9. 7~34. 2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有明银鱼背鳍、臀鳍、胸鳍、腹鳍的支鳍骨,髓弓、脉弓维持为软骨。匙骨、上匙骨、后颞骨、尾下骨、尾杆骨与尾椎髓体为硬骨。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臀鳍支鳍骨和尾下骨,背鳍支鳍骨,脉弓和髓弓,腹鳍支鳍骨和尾上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髓弓数目为73,脉弓数目为22,尾下骨(包括侧尾下骨)数目为7,臀鳍支鳍骨数目为27,背鳍支鳍骨数目为13。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明银鱼具有其他银鱼类似的骨骼系统骨化程度弱的"幼态持续"现象。  相似文献   

13.
报道采自长江中游,珠江水系及海南岛的水塘鳢属鱼类中有一种是新种,定名为: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 Wu,Chen et Chong sp.nov。此新种眼后方无感觉管孔C,与仅产于的暗色水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Tamminck et Schlegel)想似,而与沙塘鳢属(Odontobutis)所有种类(其眼后方均有感觉管孔(C)易于区别。本新种与暗色沙塘鳢可以下列特征加以区别:第一背鳢具6鳍棘,胸鳍具14-15鳍条,纵列鳞39-42,横列鳞16-17,暗色沙塘鳢第一背鳍具7鳍棘,胸鳍具16鳍要,纵列鳞36-38,横列鳞13-15。新种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均存于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室,其体长及采集地详见本文叙述,本文提供新种提供及讨论有相似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同一批次繁殖的 60 日龄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长(X1)、全长(X2)、最大体高(X3)、肛门处体高(X4)、尾柄高(X5)、吻-背鳍前端(X6)、背鳍基长(X7)、背鳍后端-脂鳍前端(X8)、脂鳍基长(X9)、脂鳍末端-尾鳍基(X10)、胸鳍前长(X11)、背鳍前长(X12)、腹鳍前长(X13)、臀鳍前长(X14)、尾柄长(X15)、头高(X16)头宽(X17)和体重(Y)共 18 个生物学性状,运用表型值统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生长曲线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8 个生物学...  相似文献   

15.
不同鳊鲂属鱼类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鳊属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鲂属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东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钱塘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和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6个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鳊鲂属鱼类6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背鳍条数、胸鳍条数、腹鳍条数、臀鳍条数等7项形态可数性状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9项可量比例参数和20项框架比例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与同属的厚颌鲂、三角鲂亲缘关系较近,这3个鲂属种群与鳊属长春鳊形态差异较大,与同为鲂属的广东鲂形态差别最大;另外,聚类分析表明三角鲂的2个地理群体(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也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判别分析构建了鳊鲂属鱼类6群体的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率为93.7%。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7.9%,其中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70.9%,对鳊鲂属鱼类群体间形态学差异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征集中在背腹轴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描述采自浙江省苕溪水系鱲属Zacco鱼类一新种——苕溪鱲 Zacco tiaoxiensis sp. nov.。经形态比较,该新种与广泛分布于浙江各水系的棘颊鱲Z. acanthogenys形态较相似,但与之有着较明显的形态差异:侧线鳞41~44(vs. 44~47);侧线上鳞8(vs. 8~10);侧线下鳞3~4(vs. 4~5);围尾柄鳞12~15(vs. 14~17);性成熟的雄性个体腹鳍到达(vs. 超过)肛门等。新种与异域分布的中华鱲和宽鳍鱲的形态区别主要在侧线下鳞数目、头长与体长的比例等可比性状以及生活时眼睛上缘颜色等。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遗传分析也支持苕溪鱲为一独立物种。  相似文献   

17.
淇河鲫与其它3种鲫形态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淇河鲫种质状况,采用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黄河、海河2个水系的淇河鲫、沁河鲫、金堤河鲫和北运河鲫4个鲫群体的可数、可量和框架形态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其它3个鲫群体相比,淇河鲫形态特异性比较显著。其侧线上鳞、侧线下鳞和臀鳍条数均值,均显著高于其它3群体鲫,其侧线鳞数均值低于金堤河鲫,淇河鲫在体厚、背鳍长度、躯干部长度和尾部长度、高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臀鳍长度、头部大小及体高方面有明显的劣势;(2)淇河鲫与北运河鲫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金堤河鲫与沁河鲫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相对于沁河鲫,淇河鲫与金堤河鲫亲缘关系更近;淇河鲫仍然有着较为独特的种质特征,外来种质的影响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0~90日龄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拉萨裂腹鱼仔、稚鱼全长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为28日龄;其多数外部器官均具有异速生长特点,头部和尾部的生长快于躯干部,头长、肛前长、肛后长分别在24~25日龄、36~37日龄、37~38日龄出现生长拐点,头高和体高分别在40~41日龄、49~50日龄出现生长拐点;眼径在18~19日龄较早出现生长拐点,促使眼睛充分发育,以提高早期仔鱼在开口期摄食外源食物的能力;吻长在42~43日龄出现生长拐点,促进了口的充分发育,以适应不同阶段的饵料环境;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和尾鳍分别在18~19日龄、39~40日龄、43~44日龄、46~47日龄、37~38日龄出现生长拐点,其中臀鳍和腹鳍长在拐点前后相对全长均呈现正异速生长,但是拐点后生长指数明显降低,各鳍在仔鱼早期的快速生长使拉萨裂腹鱼仔鱼的游泳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拉萨裂腹鱼仔、稚鱼的异速生长模式,保证了各重要功能器官的充分发育,有效地保障了其开始摄取外源性营养后的生存能力,同时对早期野生资源保护和苗种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齐氏田中鳑鲏(Tanakia chii)人工授精和培育(22℃恒温环境)阶段早期发育的观察,描述了其仔稚鱼发育形态特征。初孵仔鱼卵黄囊饱满,呈淡黄色,表皮布满微突;3日龄仔鱼卵黄囊两侧向上突起,尾部鳍褶延展变大;6日龄仔鱼眼囊发育;8日龄仔鱼眼囊有黑色素,晶状体形成;11日龄仔鱼口形成,脑开始发育,体上有黑色素出现;15日龄仔鱼鳃沟和肛门形成,背鳍和臀鳍的鳍基出现,尾鳍下叶鳍条形成;21日龄仔鱼头与躯干分界明显,鳔分化为前鳔和后鳔,背部和臀部鳍条数目分别为8和10枚,身体黑色素连接成条带状,虽然残存有卵黄囊,但已经开口并摄食。31-36日龄仔鱼胸鳍呈膜状鳍褶,腹鳍出现鳍条,尾鳍呈深叉形。61-66日龄稚鱼,鳞片出现,体中线后半部具一条黑色素带,稚鱼出现集群游动现象。仔鱼体长的生长呈阶段性:1-26日龄仔鱼生长较为平缓;26-81日龄生长较快。综合21日龄仔鱼卵黄囊残留很少并开口摄食的特征,我们推测在孵化后21日为自然条件下齐氏田中鳑鲏的出蚌时间。同时,仔鱼的感觉、摄食、呼吸和游泳器官在早期阶段快速发育。这些器官在仔鱼的早期快速发育,使出蚌后的仔鱼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与早期生存相关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出蚌后仔鱼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7.6-8.4,对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奇鳍鳍褶起始于头部,绕过尾部,终止于肛门;3日龄仔鱼出现胸鳍;8日龄仔鱼脊椎末端下侧出现放射丝;12日龄仔鱼脊椎末端开始上翘,腹鳍基形成;15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软条,背鳍、臀鳍在支鳍骨上方的相应位置分化出软条,尾鳍由圆形转变为截形,腹鳍形成2枚软条;20日龄仔鱼背、臀、尾鳍软条出现分节,腹鳍形成4枚软条,透明,无色素,尾鳍呈长截形,鳍中部略有内凹;30日龄稚鱼各鳍鳍条数目已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支,胸鳍和尾鳍还未有色素分布,背、臀鳍的鳍棘部已全部出现色素,软条部分还未完全着色素,腹鳍已全部着色素;40日龄进入幼鱼期,外部形态和成鱼相似,各鳍鳍条发育完全.条石鲷仔稚鱼胸鳍长与全长呈直线回归关系,且胸鳍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呈指数关系.条石鲷各鳍的发育时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