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东魁是从东魁杨梅群体中发现的粉色果实的杨梅变异株系,为研究东魁和白东魁果实色泽差异的形成机理,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了两个品种3个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中的花青苷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成熟果实中均可以检测出7种花青苷,分别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矢车菊素-3-O-鼠李糖苷,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5-O-二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和芍药色素-3-O-葡萄糖苷,但飞燕草素-3,5-O-二葡萄糖苷在东魁和白东魁的幼果期和转色期均未检测到。白东魁成熟果实中除矢车菊素-3-O-鼠李糖苷外,其它6种花青苷含量均显著低于东魁,尤其杨梅果实中最主要的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在白东魁果实中的含量只有东魁的13.93 %,从而导致了两个品种成熟果实间色泽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分析桑椹成熟过程中生物碱和花青素2类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以期为桑椹的采收适期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桑椹在成熟过程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3R)2种花青素的含量却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在粉红期前增加缓慢,粉红期后急剧上升,2种花青素的含量差异较大,桑椹成熟过程中C3R的含量明显高于C3G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桑椹成熟过程中主要色素类物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桑椹成熟过程中的主要色素类物质组成与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改善桑椹鲜果产品色泽和合理开发利用桑椹色素提供理论依据。采用80%丙酮提取法和pH示差法分别测定桑树品种大10、97-68、选26不同成熟期桑椹中的叶绿素及总花色苷含量,结果表明桑椹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而总花色苷含量逐渐升高,其中桑椹成熟后期大10的总花色苷含量是97-68的2.2倍,分析认为总花色苷积累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桑树品种桑椹色泽差异的原因之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桑椹成熟过程中主要含有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3R)和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Pg3G)3种花色苷组分,3种组分的变化为:C3G和C3R存在于桑椹整个成熟期,是桑椹中的2种主要花色苷组分,且C3G呈逐渐增加趋势,C3R呈先增加后微量减少,至后期迅速、大量增加的趋势;而Pg3G在桑椹成熟生长的初期检测不到,然后呈先增加后减少,至后期迅速、大量增加的趋势。在生产上可将桑椹中主要色素物质含量变化特点及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积累特点,作为确定桑椹采摘适期的参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桑椹色素酸碱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椹色素属花青素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色素.桑椹中所表现的红色或紫色是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的颜色反应,花青素是苯并吡喃衍生物,属于酚类化合物,并具有多种结构.日本佐藤俊之1972年报道了白桑中含有3种花色苷成分,按其含量高低依次排列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天竺葵-3-葡萄糖苷和碧冬茄-3-芸香糖苷.它在植物体内通常与糖结合生成花青素苷,花青素苷易溶于极性溶液中,在不同的酸性条件下呈现不同的颜色.根据这一特性,将桑椹色素添加到食品中时,可利用酸碱调配出多种颜色,所以它的应用将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5.
为拓宽玉簪属植物除园林方面的应用,本研究以玉簪属5个野生种和85个栽培品种的花瓣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技术,建立了定性定量分析玉簪花中类黄酮化合物的HPLC方法,可作为玉簪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同时结合质谱(MSn)技术,鉴定了玉簪花瓣中17种类黄酮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山奈酚 3,7-二葡萄糖苷、山奈酚 3-葡萄糖-7-芸香糖苷、异鼠李素 3,4-二葡萄糖苷、山奈酚 3-奎尼酰葡萄糖苷、山奈酚 3-芥子酰葡萄糖苷、山奈酚 3-抗坏血酰葡萄糖苷、山奈酚 7-新橙皮糖苷、山奈酚 3,7-二己糖苷、山奈酚 3-葡萄糖-7-鼠李糖苷、木犀草素 7-新橙皮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槲皮素 3-葡糖苷酸、槲皮素 3-刺槐二糖苷、山奈酚 3-葡萄糖苷、山奈酚 3-葡糖苷酸、山奈酚 3-戊糖苷和山奈酚 7-葡萄糖苷。并比较了90种玉簪花中类黄酮化合物成分与含量的差异性,筛选出类黄酮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种类。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桑椹的食用营养保健品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桑椹成熟过程中生物碱和花青素2类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以供确定桑椹的采收适期参考。结果表明:2个供试果桑品种的桑椹在成熟期间,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荞麦碱(fagomine)2种生物碱的含量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3R)2种花青素的含量却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在桑椹成熟前增加缓慢,至成熟后急剧上升;在不同品种同一成熟度的桑椹中,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是果桑品种"大10"高于"69",而DNJ含量和C3G含量均是"大10"低于"69","大10"桑椹中的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分别高于DNJ含量和C3G含量,而"69"桑椹中的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分别低于DNJ含量和C3G含量。上述结果提示:桑椹成熟过程中生物碱的含量逐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逐渐增多,且2类活性成分含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生产上需根据加工桑椹食品的保健功效采收不同品种及不同成熟期的桑椹作原料。  相似文献   

7.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花青素,因其强抗氧化、抗炎等生理功能而具有潜在促生长、抗腹泻等作用,但其在体内可被迅速代谢,进入血液循环的大部分为其代谢产物。因此,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其代谢产物的生理活性。本文就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在体内的吸收率、吸收部位、主要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进行综述,为其在新型无抗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夏黑葡萄为试材,对葡萄树体进行H型和T型水平棚架式修剪。两种修剪方式对设施葡萄成花、果穗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南方地区葡萄修剪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H型修剪的植株成花率、萌芽率、穗重、穗长、穗宽、单粒重、果实纵横径高于T型。在果实成熟期,H型修剪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酚、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T型。通过HPLC共检测到5种单体花色苷,分别为飞燕草素葡萄糖苷(Dp)、矢车菊素葡萄糖苷(Cy)、天竺葵素葡萄糖苷(Pg)、芍药素葡萄糖苷(Pn)和锦葵素葡萄糖苷(Mv),T型处理下的花色苷含量高于H型。H型修剪相较于T型,成花率更高、果穗生长更优、果实品质更佳,可在南方湿热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对李子蜂花粉中的黄酮苷和酚酰胺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通过质谱数据解析和文献对照,李子蜂花粉中共鉴定出2个黄酮苷和4个酚酰胺类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3-O-龙胆二糖苷、山奈酚-3-O-槐糖苷、顺,顺,顺-三-对-香豆酰亚精胺、顺,顺,反-三-对-香豆酰亚精胺、 反,顺,反-三-对-香豆酰亚精胺和反,反,反-三-对-香豆酰亚精胺。本研究对李子蜂花粉的功能活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永德县大雪山乡澳洲坚果种植基地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O.C.为研究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技术方法,对该品种花后30天、60天和90天的果皮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究不同发育时期澳洲坚果果皮酚酸类物质组分及含量的变化,为果皮中酚酸类抗氧化物质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果皮中的酚酸类物质组分及含量有较大差异,在检测到的114个代谢物中,绿原酸 (3-O-咖啡酰奎宁酸)、1-O-阿魏酰-D-葡萄糖和1-O-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等物质的含量在花后30天最高,表明发育前期需要大量能量物质作为生长代谢原料;熊果苷、6''-咖啡酰熊果苷、红景天苷、龙胆酸、阿魏酸、3,4-二没食子酰莽草酸、没食子苯乙酮、原儿茶酸、水杨酸以及豆腐果苷等多种物质在花后60天及90天含量较高;6''-对香豆酰熊果苷和3,4-二甲氧基肉桂酸为花后90天标志性物质。结论: 本文分析测试了澳洲坚果果实不同发育期果皮中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变化,发现果皮中含有美白、抗菌等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今后澳洲坚果早期落果及采后果皮加工利用、保健品及药物开发等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崔阔澍  于肖夏  于卓  姜超  石悦 《草业学报》2016,25(5):116-124
为确定彩色马铃薯薯块花青素含量、单株产量和商品薯率3个重要性状的QTL位点,以四倍体彩色马铃薯‘黑美人’בMIN-021’杂种F1代分离群体的210个单株无性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对这3个重要性状进行两年一点的观测试验,以及亲本间和杂种株系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用TetraploidMap软件在已构建出的2张双亲的高密度彩色马铃薯分子遗传连锁图谱上分别定位其QTL。结果显示,这3个性状在亲本间和杂种株系间差异显著,且F1群体单株株系间各性状观测值均呈正态分布,适合QTL分析。在母本‘黑美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检测到13个QTL,其中控制花青素含量的有5个、单株产量和商品薯率各有4个,遗传贡献率变幅为7.98%~19.62%。在父本‘MIN-021’的遗传连锁图谱上检测到11个QTL,其中花青素含量和单株产量各有4个、商品薯率有3个,遗传贡献率范围在8.70%~21.62%之间。  相似文献   

12.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作(P-S)、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5种种植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连续种植4年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系统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点,进而揭示薯/豆套作系统的生产价值。结果表明, 1)薯/豆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间,IC和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和2012年,IC与IR系统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IC和IR与PM、SM、P-S处理间系统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3和2014年IR系统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9912.79和9589.90 kg/hm2,较IC处理分别提高了15.38%和8.45%,且与其他处理间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种植模式在年际间变化显著,对于PM,2012年(连作1年)与2011年(正茬)产量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连作2年)和2014年(连作3年)产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2.07%和42.11%;SM和IC变化趋势与PM表现一致,连作2年后,降幅分别为31.15%~53.60%和13.91%~24.17%;对于P-S和IR而言,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著变化。3)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效磷>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钾>pH。较PM、SM和P-M,IC和IR连续套作4年,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6.24%~42.87%和18.48%~30.22%。马铃薯和大豆连作2年后产量显著下降,薯/豆连续套作4年(IC或IR),相对于连作或轮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尤其是薯/豆套作轮作模式,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连续4年系统产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若尔盖高寒草甸处于生态脆弱带,人类活动会对若尔盖草甸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本研究以若尔盖高寒草甸为对象,以植被盖度作为放牧干扰强度的划分依据,将其分为:D1,盖度0%~20%;D2,20%~40%;D3,40%~60%;D4,60%~80%;D5,80%~100%,分析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数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同时,随着放牧强度增加,细菌、真菌、放线菌含量、革兰氏阳性菌(G+)及革兰氏阴性菌(G-)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G+/G-在D3处最大,D4处最小。以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作为数量测度,引入生态学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得到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表现为:D5>D4>D1>D2>D3,且不同放牧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放牧强度不仅与高寒草甸植被生产力密切相关,还与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群落紧密相关;因此,控制放牧强度是高寒草地恢复、维持其生产力和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水分和添加剂对辣椒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水分和添加剂对辣椒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为扩大饲料资源提供新的途径。试验选取末次收获辣椒后的辣椒鲜秸秆为原料,设3个水分(75%左右、65%左右和55%左右)梯度,分别添加甲酸(1.5% FW,FA)、丙酸(1.5% FW,PA)、玉米粉(100 g/kg DM,CF)和马铃薯渣(30% FW,PD),以不使用添加剂为对照组(CK),100 mL PE瓶常温青贮45 d,测定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水分、添加剂及其互作对辣椒秸秆青贮效果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含水量的降低,pH和干物质升高,乳酸、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降低,含水量75%青贮饲料的pH和中性洗涤纤维最低,乳酸生成最多,氨态氮/全氮较低;与CK相比,添加FA显著(P<0.05)降低青贮饲料pH和氨态氮/全氮,增加乳酸和可溶性糖;添加PD和CF有效补充了发酵底物的不足,干物质和可溶性糖显著(P<0.05)增加;各添加剂组青贮料中均较少或未检测到丁酸。结合灰色关联度对参试青贮调制方式的青贮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表明,含水量75%+FA的综合表现最佳,其次是含水量65%+PD。综上可知,辣椒秸秆适宜青贮的含水量为75%左右;添加马铃薯渣青贮于各水分条件下效果皆较优,在生产实践中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豆粕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胆固醇和牛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肝胰腺和血清胆固醇含量及体成分的影响。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1种为含30%鱼粉的高鱼粉饲料(FM组),另外5种为含12%鱼粉的低鱼粉高豆粕饲料(SBM1~5组),其中SBM1组不添加胆固醇和牛磺酸,SBM2和SBM3组分别添加0.3%和0.6%的胆固醇,SBM4组添加0.3%的胆固醇和0.2%的牛磺酸,SBM 5组添加0.6%的胆固醇和0.2%的牛磺酸。将初始体重为(0.35±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FM、SBM3、SBM4和SBM5组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显著高于SBM1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SBM1组(P0.05),其中以FM组对虾的WGR、SGR和SR最高,且FCR最低,但与SBM3、SBM4和SBM 5组无显著差异(P0.05)。SBM 3、SBM 4和SBM 5组对虾的血清和肝胰腺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SBM1组(P0.05),但与FM组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SBM1组对虾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低于FM、SBM2、SBM3、SBM4和SBM5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SBM 3和SBM 5组(P0.05)。对虾全虾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SBM1组对虾全虾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FM、SBM3和SBM5组(P0.05),与SBM2和SBM4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低鱼粉高豆粕饲料中添加0.6%的胆固醇或同时添加0.3%的胆固醇和0.2%的牛磺酸能够有效地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16.
用酸性溶液浸提法提取野生蕉果皮花青素,pH示差法对获得的花青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1%盐酸-甲醇为提取液,平衡时间80min,测得野生蕉果皮中的花青素含量为5.43mg矢车菊花青素苷/100g。  相似文献   

17.
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冬小麦套种草木樨地土壤中根瘤菌数量动态规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对根瘤菌进行计数,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包括水分、pH、容重、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结果表明:1)从冬小麦返青也是草木樨播种时期(4月)到刈割期(9月),根瘤菌数量分布为10~20 cm>0~10 cm>20~40 cm土层,0~20 cm土层根瘤菌数量7月达到最大值,为6.89 lg cfu·g-1,20~40 cm土层根瘤菌数量8月达到最大值,为6.46 lg cfu·g-1;非共生期根瘤菌比共生期增加7.33%~10.63%。2)4-9月土壤pH下降0.23%~1.40%,全盐下降3.45%~37.69%;0~40 cm土层4-8月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呈下降趋势,但在9月草木樨刈割时较8月有所增加,其中0~40 cm土层的有机质增加7.65%~26.98%,全氮增加16.67%~44.12%;0~20 cm土层碱解氮增加20.27%~160.68%;10~20 cm土层有效磷增加167.74%;0~20 cm土层的有效钾含量提高10%。3)根瘤菌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线性回归分析,0~40 cm土层全盐与根瘤菌数量相关性最高(R=-0.81,P<0.05)。此外,0~20 cm土层水分还与根瘤菌数量相关性高(-0.81≤R≤-0.73,P<0.05),20~40 cm土层全氮的相关性高(R=-0.88,P<0.05);通径分析中,土壤全氮、全盐、有机质与根瘤菌数量相关性最高,其中与有机质呈正相关(P5=0.56),与全氮、全盐呈负相关(P6=-0.50,P4=-0.64),有机质是促进根瘤菌的主要因子,全氮、全盐是制约主要因子。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应该增加有机肥,适当减少氮肥施量,降低土壤盐分,促进根瘤菌增殖,提高固氮量。  相似文献   

18.
共轭亚油酸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轭亚油酸(CLA)是含有共轭双键的亚油酸家族的总称,在这个家族中至少有28个同分异构体,它们主要存在于反刍动物的脂肪中.其中含量最多,生物学功能最为广泛的c9t11 CLA,占整个CLA总量的80%~90%.其生物学功能包括抗肿瘤细胞生长、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预防糖尿病等.其次为t1oc12 CLA,占CLA总量的3%~5%,其主要生物学功能为降低脂肪酸的合成,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与生长等.给反刍动物饲喂具有不同脂肪酸含量特征的油菜籽、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等,或对体内硬酯酰辅酶A去饱和酶的活性进行调节,均可提高反刍动物组织中的CLA含量,从而生产出具有促进人体健康的功能性畜产品.未来的研究应该阐明共轭亚油酸中的共轭结构是如何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在其他营养物质中是否也存在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