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讨施磷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磷含量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析接菌及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速效磷、全磷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接菌及施磷对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本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4个施菌水平:单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m,T1)、幼套球囊霉(Ge,T2)、双接菌(Fm×Ge,T3)及未接菌处理(CK,T0),在施菌条件下设置4个施磷水平,分别为:施P2O5 0(P0)、50(P1)、100(P2)、150(P3) mg·kg-1,菌磷互作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10次重复。结果表明:1)相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土壤pH值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P2处理达到最大值,且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  相似文献   

2.
在干旱次生盐渍化土壤条件下,采用“3414”配方施肥方案,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红花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红花株高、分枝高、单株花球数、花冠和籽粒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配施N 180 kg/hm2、P 90 kg/hm2、K 120 kg/hm2的处理N2 P2 K2红花花冠和籽粒产量最高。分别对红花花冠产量和红花籽粒产量与氮、磷、钾肥料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干旱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壤上,红花花冠理论最高产量为667.98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150.59 kg/hm2、P2O5 93.09 kg/hm2、K2O 98.75 kg/hm2;红花籽粒理论最高产量为2 644.47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169.50 kg/hm2、P2O5 94.60 kg/hm2、K2O 102.75 kg/hm2。  相似文献   

3.
施磷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磷肥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试验以青贮玉米品种东青1号(Zea mays Dongqing No.1)为材料,设4个不同施磷水平,其P2O5施用量分别为P0(不施P2O5,CK)、P1(施P2O5 50 kg/hm2)、P2(施P2O5 100 kg/hm2)和P3(施P2O5 150 kg/hm2)水平,分别于乳熟初期(8月21日)、乳熟中期(8月28日)、乳熟末期(9月4日)、蜡熟初期(9月10日)、蜡熟中期(9月15日)和蜡熟末期(9月20日)收割取样,测定磷肥(P2O5)对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乳熟初期至蜡熟末期,各施磷水平间果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表现为P2>P3>P1>P0,淀粉含量表现为P2>P1>P3>P0,且各施磷水平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各水平蔗糖含量显著增加,P2和P3水平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P0水平NDF和ADF含量最高,P2水平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水平(P<0.05)。施磷(P2O5)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中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P<0.05),降低NDF和ADF含量(P<0.05),其中以施磷(P2O5)100 kg/hm2并于蜡熟初期收获时,东青1号青贮玉米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NDF和ADF含量最低,是较适宜的栽培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施磷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及磷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施磷量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吸磷量及苜蓿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磷素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布特征。试验设4种施磷梯度,分别为施P2O5 0 kg·hm-2(CK)、50 kg·hm-2(P1)、100 kg·hm-2(P2)、150 kg·hm-2(P3),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平均分4次分别在返青后的分枝期、第1茬、第2茬、第3茬刈割后3~5 d施入。结果表明,各茬次苜蓿植株叶片、茎秆磷含量在P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中叶片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23%,0.275%,0.292%和0.218%;茎秆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02%,0.223%,0.201%和0.146%。苜蓿叶片磷含量大于茎秆磷含量。滴灌苜蓿植株的干草产量、吸磷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1茬P2处理达到最大值,数值分别为6.54 t·hm-2和13.78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各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滴灌苜蓿总干草产量在P2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达21.24 t·hm-2。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1处理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在第1茬达到最大值为28.37%。滴灌苜蓿植株吸磷量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当施P2O5为100 kg·hm-2(P2)时,能够有效促进苜蓿根系对土壤速效磷的吸收,提高苜蓿磷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5.
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磷肥对紫花苜蓿再生过程中主根、根冠和残茬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贮存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NSC主要贮存在主根和根冠部,主根和根冠中的淀粉是再生过程中被利用最多的NSC。施磷肥显著提高了刈割时主根和根冠部淀粉的贮存量,270 kg P2O5/hm2 处理的植株主根和根冠部淀粉贮存量分别比0 kg P2O5/hm2 处理的植株高73.5% 和31.1% ;施磷肥处理提高了主根中α-淀粉酶的活性,加快了主根和根冠部贮存淀粉在再生早期的降解,提高了主根和根冠部淀粉转化为再生生物量的效率,促进了休眠芽的萌发和新生茎的生长。270 kg P2O5/hm2 处理的植株刈割后13 d的每株再生生物量极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的植株(P<0.01)。结果说明,紫花苜蓿主根和根冠部贮存的NSC是再生的主要营养源;施磷肥通过提高紫花苜蓿根茬组织中NSC的贮存量和利用效率,为刈割后的早期再生提供充足的养分,从而加快紫花苜蓿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施磷量对滴灌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环境及干草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磷(P2O5)梯度:0(P0),50(P1),100(P2)和150 kg·hm-2(P3),采用滴灌模式随水滴施,测定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干草产量,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及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P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04,6.15 lg cfu·g-1及933.54,945.91 U·g-1·d-1;细菌数量在P3处理达到最大值,为7.14 lg cfu·g-1;碱性磷酸酶活性在P1处理达到最大值,为14 939.80 U·g-1·d-1。根际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
施肥是苜蓿生产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但苜蓿刈割后的追肥效应以及最佳追肥管理方案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追肥时间和不同氮、磷追施配比对苜蓿刈割后再生长的影响。以建植当年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追肥时间(刈割当日和刈割后7 d,分别表示为T0和T1)、3个氮肥水平(0、25和50 kg·hm-2 N,分别表示为N0、N25和N50)和3个磷肥水平(0、30、60 kg·hm-2 P2O5,分别表示为P0、P30和P60),并设3个重复,共54个小区。研究发现:1)建植当年苜蓿刈割后追肥促进了后茬苜蓿的生长,其中刈割后立即施用少量磷肥(T0N0P30)处理下株高最高,比对照(T0N0P0)增加了20.53%。刈割后追肥提高了苜蓿的叶茎比,在T1时进行高氮低磷配施(N50P0和N50P30)中最为明显。2)第2茬苜蓿产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刈割后立即高磷高氮追施(T0N50P60)下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3.58和0.94 t·hm-2,与T1处理下的结果有显著差异。刈割后追肥对苜蓿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3)氮磷肥配比追施对单位体积土壤中后茬苜蓿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最大根长密度(2.66 mm·cm-3)和根表面积密度(7.75 mm2·cm-3)出现在无肥(N0P0)、T0N25P30处理中,根体积密度在T1N25P30条件下最大。不同处理的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大,但均高于不施肥处理(N0P0)。综上所述,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区,刈割后追施氮、磷肥促进了建植当年苜蓿的再生。在当地的生产实践中,建议在苜蓿刈割后立即追施少量磷肥(30 kg·hm-2 P2O5)或每公顷配合追施50 kg N和60 kg P2O5。  相似文献   

8.
生荒地氮磷配施对苦参苗生长和苦参总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蔺海明  纪瑛  王斌  杜彦斌 《草业学报》2010,19(3):102-109
研究生荒地氮磷配施对苦参苗生长和苦参总碱含量的影响。纯氮(N)施用量设0,38,75,150kg/hm2四个水平,纯磷(P2O5)施用量设0,23,45kg/hm2三个水平,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生荒地氮磷配施对苦参苗生长有显著促进效应,氮和磷互作效应显著。施氮量150kg/hm2和施磷量23kg/hm2配合时株高、根芽数、苗鲜重、根鲜重和根干重最高,依次较对照(N0kg/hm2和P2O50kg/hm2)增加27.1%,31.7%,123.2%,104.8%,120.0%(P≤0.05);根直径和木部直径较对照增加26.4%,39.8%(P≤0.05);单株小叶数、小叶叶面积、单株叶面积、小叶鲜重和小叶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50.9%,79.8%,168.0%,58.5%,87.1%(P≤0.05)。生荒地氮磷配施对苦参苗叶绿素和苦参总碱有显著促进效应。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施氮量75kg/hm2和施磷量45kg/hm2配合处理的叶绿素和苦参总碱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80.3%,71.0%(P≤0.05)。综合分析表明,生荒地中等施氮量(75kg/hm2)和高施氮量(150kg/hm2)与低施磷量(23kg/hm2)配合施用时能获得较高的苦参苗产量。  相似文献   

9.
马红  孟捷  李宁 《草业科学》2021,(2):231-238
为明确不同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以营养液水培的试验方法,分析了0(P0)、50(P1)、100(P2)、500(P3)1000(P4)和1500μmol·L?1(P5)磷水平下,6种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结果发现,各品种总根长、根表面积均在P1处理时达到最大,新牧一号、耐盐之星、肇东、巨能Ⅱ4个品种在P2低磷水平时总根长、根表面积高于陇东、龙牧801。设定磷水平下,各品种根体积仅在P0、P1处理时存在差异性,陇东根体积在P1、P2、P3、P5处理下均小于其他品种。P1处理时新牧一号、龙牧801根系磷吸收效率高于其他4个品种,P2、P3、P4处理下肇东根系磷吸收效率显著(P<0.05)高于其他品种。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在P1时达到最大且同浓度磷水平时各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低磷水平下,耐盐之星、巨能Ⅱ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综合各耐低磷指标表明新牧一号、耐盐之星的耐低磷性高于其他品种是较好的磷高效品种,其次是肇东、巨能Ⅱ,而陇东、龙牧801则可归纳为磷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10.
人工施用氮肥、磷肥对宽叶羌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羌活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受野生资源的限制,开展羌活的人工栽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2006年,在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野生药材驯化栽培基地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和施磷对宽叶羌活药材产量、浸出物含量和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羌活药材产量和挥发油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浸出物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浸出物含量随施磷量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挥发油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N375kg/hm2配合P2O5600kg/hm2(N2P2)处理下羌活药材产量达最高值,较不施化肥(N0P0)增产20.39%;N300kg/hm2(N1P0)处理浸出物含量最高,较不施肥处理提高12.32%;N375kg/hm2配合P2O5450kg/hm2(N2P1)处理挥发油含量最高,较不施肥处理提高22.73%。从挥发油中共检测出89个色谱峰,分离出8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74%~99.32%。相对含量最高的波谱峰出现在21~22min,各处理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有所不同。同时还鉴定出了一些新发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连续6年施磷肥对土壤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期施磷肥对土壤磷素积累、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是国内外土壤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从2008年开始在京南地区进行的紫花苜蓿连续6年施用磷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花苜蓿田土壤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试验地土壤为褐潮土,试验开始前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为11.2 g/kg,全磷为0.77 g/kg,速效磷为5.66 mg/kg,pH为8.3。结果表明,连续不施磷肥土壤的全磷、速效磷、无机磷各组分含量较连续施磷肥处理均明显降低,说明连续施用磷肥可显著扩大土壤中的有效磷库;不施磷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全磷下降了6.94%,速效磷下降了16.3%,施用磷肥处理耕层土壤全磷增加1.3%~13%,速效磷增加164.7%~335.9%;不同的施磷肥处理对Ca2-P含量的影响最大,不施磷肥的土壤Ca2-P几乎耗竭,而施磷处理的Ca2-P增加幅度可达19~36倍;此外,施用磷肥也使土壤Ca8-P、Ca10-P、Al-P、Fe-P、O-P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2013年的停施磷肥试验可知继续施磷肥的处理(F2)与停施磷肥的处理(F2')在土壤磷素水平、苜蓿产量及养分含量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磷肥存在明显的后效作用,之前积累在土壤中的磷素具有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紫色土无机磷形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体系对22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紫色土0~100 cm土层无机磷形态进行分级测定,研究了各形态的无机磷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磷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均较试验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以猪粪+NPK(M+NPK)处理土壤增加最多,其中有效磷含量增加了6倍;不施肥(CK)和单施氮肥(N)的处理土壤有效磷、全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出现了下降,其中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51.1%和53.5%。除了Fe-P 和Ca10-P含量下层高于上层外其余各形态无机磷都表现为耕层高于下层的特征。各处理Ca2-P、Al-P、Ca8-P、O-P等无机磷的剖面分布较为相似,均呈20~60 cm下降比较迅速,80~100 cm变化不大或者稍微上升的趋势,而Fe-P则表现为下层含量高于耕层。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无机磷对紫色土有效磷的贡献为Ca2-P(0.9569)>Al-P(0.9265)>Ca8-P(0.9100)>Fe-P(0.8277)>Ca10-P(0.7449)>O-P(0.7362)。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磷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并能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固定,增强其在土壤中的移动,促进土壤磷素向有效态转化。  相似文献   

13.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植被、土壤特性决定了其磷素循环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研究的必要性。从土壤磷素的分级研究、土壤磷素储量、磷在土壤中的循环及转化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我国高寒草甸土壤磷素研究现状。重点回顾了高寒草甸土壤磷素空间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包括环境因子、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土壤磷素有其空间分布规律,随水平位置和土壤深度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指出了目前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磷素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热点,以期综合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促进今后土壤磷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氮沉降对西藏高山灌丛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氮沉降对高山灌丛草甸土壤理化学性质的影响,2014年7月,在西藏林芝县布久乡朱曲登村开展人工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4种氮沉降量:对照(CK),0 kg·hm~2·a~(-1);低氮(LN),25 kg·hm~2·a~(-1);中氮(MN),50 kg·hm~2·a~(-1);高氮(HN),150 kg·hm~2·a~(-1)。以NH4NO3作为氮源,每月以溶液方式对草地进行喷施,在模拟氮沉降1年后,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探讨了氮沉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模拟氮沉降对草地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交换性Ca2+、交换性Mg2+的含量以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相同处理下,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交换性Ca2+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全P和全K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总体上,氮处理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壤的有机质、N、P、K、交换性Ca2+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对0~20cm土壤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磷是一种影响草地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养分。本文研究了3个氮添加水平下(5,10和15 g ·m-2)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海拔3 100 m)土壤磷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N5处理下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增加。N5处理显著提高了活性磷库的含量,其中NaHCO3-Pi的含量和比例均显著增加。N15处理下植物生物量和地上部含磷量增加,土壤活性磷含量无显著变化,N15处理下仅土壤残余态磷(Residual-P)显著下降。氮添加下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土壤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在高寒草甸氮添加能够通过降低土壤pH值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来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Microbial phytase has been shown 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Ca, P, ME, and amino acids (AA) in diets for broilers. However, much mor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Ca and P effects than on the ME and AA effects. Therefore, 2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tase on the release of ME and AA from corn-soybean meal diets for broilers. Experiment 1 was a battery study that lasted for 14 d and included diets adequate in all nutrients, diets deficient in ME and AA, and these later 2 diets with and without added phytase. Experiment 2 was a floorpen study that lasted 42 d and included diets with reduced levels of ME and AA with added phytase. Growth performance, meat quality, and tibia ash were not affected by using the ME and AA values for phytase. Total P, soluble P, and inorganic soluble P in the litter were reduced when phytase was added to the diet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ME and AA values for phytase can be used in diet formulations for broilers with no loss in growth or yield performance, but a decrease in the P content of the litter will be observed.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剪草量及蒸散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肥对草坪颜色、剪草量、蒸散量及土壤中速效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肥能够明显改善草坪的颜色,增加草坪的剪草量,提高草坪的蒸散量;苗期施P肥将导致草坪剪草量明显增加;当土壤中速效N和速效P供应充足时,施K肥导致草坪颜色和剪草量明显降低。单施N肥能够加快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过程,氮磷钾平衡施肥则能够延缓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过程,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从而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淋失的风险。草坪的蒸散量与剪草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0.9965);控释肥料和常规肥料之间养分释放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使得施肥初期常规肥料处理草坪颜色、剪草量及蒸散量均高于控释肥料处理,施肥末期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省武功山海拔1 600~1 900m的山地草甸为对象,对不同海拔下,凋落物全磷、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下凋落物全磷、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分别是0.50~3.53、0.28~1.29、0.19~17.47mg·kg~(-1)。土壤全磷的含量随着海拔的逐渐增加,呈现出"U"型的分布规律,在海拔1 700~1 800m处含量较低。不同物种之间的全磷含量具有明显差异,芒(Miscanthus sinensis)、中华苔草(Carex chinensis)、毛秆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和武功山飘拂草(Fimbristylis wukungshanensis)含量分别是4.21、1.34、1.03、1.28g·kg~(-1),芒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中华苔草、毛秆野古草和武功山飘拂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梯度与土壤全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凋落物全磷与土壤有效磷显著正相关,凋落物全磷随着土壤有效磷的增加而增加;凋落物全磷与土壤全磷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土壤供磷能力的指标通过土壤有效磷反映,其含量高低主要由凋落物全磷之间的转化方向及分布状况决定,一般认为,凋落物全磷与土壤有效磷的相关性越显著,凋落物全磷的相对有效性就越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武功山山地草甸不同海拔梯度对土壤与凋落物磷含量的影响,同时也为山地草甸的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切根改良后配合氮、磷肥混施对科尔沁草原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在切根基础上对羊草割草场进行不同浓度的氮、磷肥添加试验,设置4个氮、磷添加梯度处理,分别为CK(对照)、NP1(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45 kg/hm2)、NP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90 kg/hm2)和NP3(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135 kg/hm2)。每个处理设置3个区组作为重复,共12个试验小区。2014年8月中旬,在每个小区随机设置一个1 m×1 m样方,齐地面刈割植物样品后采集土壤样品,随机设置3个取样点,采用凯氏定氮法、碱解法、钼锑抗比色法、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氢氧化钠熔融法、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重铬酸钾滴定法分别测定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与CK相比,NP3处理导致10~20 cm土壤层的全氮含量显著(P<0.05)降低;3个施肥处理均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壤层的速效氮含量;NP3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土壤层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NP2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和20~30 cm土壤层的速效磷含量;NP2和NP3处理导致10~20 cm和20~30 cm土壤层的全钾含量显著(P<0.05)降低,NP3处理导致0~10 cm土壤层的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降低;3个施肥处理均可显著(P<0.05)提高不同土壤层的有机质含量。[结论]综合考虑施氮、磷肥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在对羊草割草场改良过程中,需要配施一定量的钾肥,有利于改善科尔沁草原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对砂姜黑土无机磷的影响,基于实施多年的秸秆还田与施肥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1)、常规施肥量50%+秸秆全量还田(HN4)、不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0)、常规施肥+秸秆移除(N1)、常规施肥量50%+秸秆移除(N4)、不施肥+秸秆移除(N0)处理,采用田间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剖面分布及累积特点。结果表明,同等化肥施用水平下,秸秆还田较秸秆移除显著提高了土壤Ca2-P和Fe-P的含量,提高幅度最高达219.05%和51.35%,两种形态无机磷占无机磷总量的百分比也显著提高;Ca8-P和Al-P含量整体上有所降低,Ca10-P含量显著降低,无机磷总量有所提高。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无机磷的活化效果随化肥施用量的减少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使土壤Ca2-P、Ca8-P、Al-P和Fe-P含量显著降低。与秸秆移除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促进了Ca10-P等潜在磷源的转化和分解。Ca-P(Ca2-P、Ca8-P、Ca10-P)和Fe-P所占比例最高,为供试土壤无机磷的主要构成形态。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的快速提升,常规施肥量50%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表层土壤Olsen-P的提升,而无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Olsen-P含量的提升无明显效果。土壤Ca2-P、Ca8-P、Al-P和Fe-P与土壤Olsen-P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4种无机磷与土壤Olsen-P关系密切,可能为土壤有效磷的重要来源。因而,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会加速土壤无机磷的耗竭,秸秆还田与化肥合理配施,可通过将缓效态无机磷转化为Ca2-P和Fe-P等高活性无机磷,提高土壤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