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北京地区舞毒蛾寄生性天敌昆虫及其转主寄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舞毒蛾天敌昆虫已有较系统的报道 ,但对其天敌昆虫的转主寄主研究和报道较少 .该文针对北京地区舞毒蛾的 17种寄生性天敌 ,在查阅文献、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基础上 ,对这些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和它们在北京地区危害林木的转主寄主作一报道 .卵期主要寄生性天敌大蛾卵跳小蜂 ,室内饲养可繁殖 4~ 5代 ,羽化的成蜂可继续在舞毒蛾卵块中寄生 .舞毒蛾平腹小蜂转主寄主有油松毛虫、斑衣蜡蝉、绿尾大蚕蛾 .幼虫期主要寄生性天敌毒蛾绒茧蜂一年发生 4代 ,转主寄主有黄褐天幕毛虫、油松毛虫、杨毒蛾 .黑腿绒茧蜂转主寄主为柳毒蛾 .黑足凹眼姬蜂转主寄主为油松毛虫、古毒蛾、角斑古毒蛾 .幼虫及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为毛虫追寄蝇和日本追寄蝇 ,其中 ,毛虫追寄蝇转主寄主有杨扇舟蛾 (寄生率高达 36 %~ 5 0 % )、柳毒蛾、黄褐天幕毛虫、腰带燕尾舟蛾 ;日本追寄蝇一年可发生 3~ 4代 ,转主寄主有柳毒蛾、杨扇舟蛾、油松毛虫、腰带燕尾舟蛾 .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舞毒蛾黑瘤姬蜂的转主寄主有 :油松毛虫、黄褐天幕毛虫、杨扇舟蛾、臭椿皮蛾、樗蚕、丝棉木金星尺蛾、侧柏毒蛾等 .脊腿囊爪姬蜂转主寄主有 :油松毛虫、杨毒蛾、黄褐天幕毛虫 .广大腿小蜂由于其寄主广泛 ,也可成为螟蛉绒茧蜂、松毛虫黑胸姬蜂、螟蛉悬?  相似文献   

2.
我国舞毒蛾天敌昆虫已有较系统的报道,但对其天敌昆虫的转主寄主研究和报道较少.该文针对北京地区舞毒蛾的17种寄生性天敌,在查阅文献、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基础上,对这些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和它们在北京地区危害林木的转主寄主作一报道.卵期主要寄生性天敌大蛾卵跳小蜂,室内饲养可繁殖4~5代,羽化的成蜂可继续在舞毒蛾卵块中寄生.舞毒蛾平腹小蜂转主寄主有油松毛虫、斑衣蜡蝉、绿尾大蚕蛾.幼虫期主要寄生性天敌毒蛾绒茧蜂一年发生4代,转主寄主有黄褐天幕毛虫、油松毛虫、杨毒蛾.黑腿绒茧蜂转主寄主为柳毒蛾.黑足凹眼姬蜂转主寄主为油松毛虫、古毒蛾、角斑古毒蛾.幼虫及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为毛虫追寄蝇和日本追寄蝇,其中,毛虫追寄蝇转主寄主有杨扇舟蛾(寄生率高达36%~50%)、柳毒蛾、黄褐天幕毛虫、腰带燕尾舟蛾;日本追寄蝇一年可发生3~4代,转主寄主有柳毒蛾、杨扇舟蛾、油松毛虫、腰带燕尾舟蛾.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舞毒蛾黑瘤姬蜂的转主寄主有:油松毛虫、黄褐天幕毛虫、杨扇舟蛾、臭椿皮蛾、樗蚕、丝棉木金星尺蛾、侧柏毒蛾等.脊腿囊爪姬蜂转主寄主有:油松毛虫、杨毒蛾、黄褐天幕毛虫.广大腿小蜂由于其寄主广泛,也可成为螟蛉绒茧蜂、松毛虫黑胸姬蜂、螟蛉悬茧姬蜂的重寄生昆虫.  相似文献   

3.
庄玉霞  李顺平 《现代种业》2009,(2):51-51,38
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杨二尾舟蛾、柳毒蛾、杨尺蠖、舞毒蛾等。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us,幼虫群栖,1—2龄时常在-叶上剥食叶肉,2龄后吐丝缀叶藏匿其间,遇惊后能吐丝下垂随风飘移,3龄后逐渐向外扩散危害,老熟时吐丝缀叶作薄茧化蛹。由于幼虫繁殖快、数量多、分布广,大发生时极易成灾。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蓝莓果树害虫发生种类及数量,为蓝莓果园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2011—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和灯光诱捕方法对蓝莓果树的主要害虫进行调查,并分析了蓝莓果树主要害虫的种群发生动态。结果表明:长春地区蓝莓果树害虫共有32种,主要害虫有7种,其中苹毛丽金龟成虫、舞毒蛾幼虫、黄褐天幕毛虫幼虫为5月份主要害虫;黄刺蛾幼虫、舞毒蛾幼虫、黄褐天幕毛虫幼虫为6月份主要害虫;黄刺蛾幼虫和双斑萤叶甲成虫为7月份主要害虫;双斑萤叶甲成虫为8、9月份主要害虫;桃蚜和大青叶蝉成虫全期发生。诱虫灯对蓝莓果树害虫诱杀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蓝莓果树害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5.
牛玉玲 《农村科技》2014,(12):34-35
<正>根据监测调查结果显示,特克斯县2014年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为317公顷,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杨树食叶害虫种类有:杨扇舟蛾、舞毒蛾、杨梦尼夜蛾、杨毒蛾、春尺蠖、杨蓝叶甲,其中杨扇舟蛾、舞毒蛾危害较为严重,其余都是零星混合分布发生。一、杨扇舟蛾1.发生规律杨扇舟蛾在特克斯县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地面落叶、树皮裂缝或基部皮下结茧越冬,4月底成虫羽化,6月底第2代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1~2  相似文献   

6.
杨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瑞岐 《农技服务》2010,27(7):882-883
总结了杨树主要食叶害虫(杨扇舟蛾、春尺蠖、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和枝干病虫(杨烂皮病、白杨透翅蛾和杨干象)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忠 《吉林农业》2011,(2):85-85
介绍了杨树食叶害虫的为害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从营林措施、生物和仿生防治、物理和人工防治、药物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对以杨扇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树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从营林措施、生物和仿生防治、物理和人工防治、药物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对以杨扇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应用高渗苯氧威喷雾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皖豫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12-114
通过应用3%高渗苯氧威不同浓度喷雾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试验,结果表明:3%高渗苯氧威4000倍液防治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7.9%、97.9%和97.8%;3%高渗苯氧威5000倍液防治上述3种害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2.9%、84%和78.7%。3%高渗苯氧威4000倍液防治效果优于5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幼虫死亡集中在施药后6h以内,其中以施药后3h内最高。  相似文献   

10.
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杨二尾舟蛾Ceruravinulafelina(Butler)、分月扇舟蛾Closteraanastomosis(Linnaeus)是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近年来在全国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增加。严重的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生态安全。作者选用无公害的植物源制剂5%桉油精对以上几种杨树食叶害虫进行了林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桉油精具有较好的速效性,林间药剂以1:1000倍最为经济有效。喷药后1d,幼虫死亡率为91.62%;2d为93,45%;3d后为94.55%;校正死亡率93.95%。  相似文献   

11.
核桃楸树皮乙醇提取物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常规提取法浸提桃楸树皮的杀虫活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用质量分数95%乙醇浸提核桃楸树皮,其提取物对舞毒蛾及甘蓝夜蛾幼虫均有较强的胃毒作用和触杀作用。对舞毒蛾的触杀作用强于胃毒作用,对甘蓝夜蛾的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无显著差异。施药时间≥4 d、药液浓度≥10 g/L时,对舞毒蛾、甘蓝夜蛾的触杀作用及胃毒作用的平均校正死亡率均超过50%。同时,对舞毒蛾和甘蓝夜蛾的触杀作用及胃毒作用分别进行了校正死亡率-施药浓度毒力分析和死亡率-施药时间毒力分析。  相似文献   

12.
转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抗虫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过6年田间栽植的转双抗虫基因(Bt cry1Ac和API)三倍体毛白杨部分系号再次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在杨树基因组中稳定存在。同时以成树转基因系号叶片对杨扇舟蛾(Lymantria disparL.)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幼虫进行室内饲虫试验,并对幼虫致死率及树木生长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19个转基因系号,对两种昆虫均表现出抗虫性,分别有63.15%和31.58%的系号对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表现出高抗性(校正致死率超过80%),且不同系号对两种昆虫抗性大小是一致的,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转基因系号对两种昆虫致死率与幼树相比均已明显下降;转基因明显抑制存活幼虫生长发育,且以不同系号所饲养幼虫的发育存在显著差异;转基因系号对幼虫致死率与其生长情况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外源基因转入时对生长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于2011年至2013年,调查黑龙江黑河地区黄褐天幕毛虫监测样地的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表明,阴坡黄褐天幕毛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阳坡、半阳坡、半阴坡的;海拔301~400 m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海拔401~500 m和501 m以上的;郁闭度0.5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郁闭度0.4、0.6、0.7的,郁闭度0.6的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郁闭度0.4的;蒙古栎比例60%以上的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0~29%和30%~59%的。坡位、坡度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中坡位、阴坡、斜坡、海拔301~400 m、郁闭度0.5、蒙古栎比例高于60%条件下,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最大,上坡位、半阴坡、缓坡、海拔高度501 m、郁闭度0.4、蒙古栎比例30%~59%条件下,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最小。相关分析显示,坡位、坡向、郁闭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向影响,坡度、海拔、蒙古栎比例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诱导抗性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喷施茉莉酸甲酯、茉莉酮、舞毒蛾幼虫取食和松毛虫幼虫取食4种方法处理落叶松幼苗,研究了不同诱导方法对舞毒蛾各龄期幼虫体质量、存活率、蛹质量及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毒蛾取食不同诱导处理的落叶松后,其幼虫体质量显著下降,存活率降低,蛹质量减轻,产卵量减少.不同诱导因子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取食舞毒蛾诱导落叶松的舞毒蛾各项生长指标,低于取食落叶松毛虫诱导落叶松的舞毒蛾.喷施茉莉酸甲酯的落叶松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影响最大,4龄后幼虫体质量、蛹质量和成虫产卵量也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的幼虫.说明外源化合物和昆虫取食均能诱导落叶松的防御反应,且茉莉酸甲酯的诱导效果最好.因此,茉莉酸甲酯作为一种外源植物激素,能够有效诱导落叶松产生抗性,可以用于害虫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xEnt模型对舞毒蛾全球适生区的预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舞毒蛾是一种食叶性的国际性检疫害虫,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研究筛选出限制舞毒蛾分布的环境变量,利用MaxEnt软件预测舞毒蛾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的全球适生区范围,明确舞毒蛾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变化。  方法  利用ArcGIS软件设置缓冲区筛选舞毒蛾在全球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SPSS和ArcGIS软件根据环境变量贡献率、刀切法和变量相关性分析对生物气候变量、月总降水量、月平均最高温度和月平均最低温度4种环境变量进行筛选;利用R软件计算调控倍频和特征组合等因子调整MaxEnt模型参数;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和未来不同情境条件下舞毒蛾全球适生区的分布范围。  结果  经过缓冲区筛选得到734个舞毒蛾的分布点数据;MaxEnt模型结果中,测试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吻合度高,而且模型AUC值为0.940;MaxEnt模型预测当前条件下舞毒蛾在全球的高、中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东部,亚洲的东西部,而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分布较少。此外,舞毒蛾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北半球适生区的边界向北偏移,北美洲以及欧亚大陆的高、中度适生区的面积扩增明显。  结论  舞毒蛾的分布受多种环境变量影响,并且温度和降水与舞毒蛾的特定发育阶段相吻合。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能够反映舞毒蛾在全球的分布特征。该研究可为防治舞毒蛾和制定相关检疫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药剂对舞毒蛾和春尺蠖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高效氯氰菊酯、5%吡虫啉乳油、8%绿色威雷微胶囊剂3种无公害杀虫剂对常见园林食叶害虫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进行了室内外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高效氯氰菊脂2000倍液对舞毒蛾幼虫和春尺蠖幼虫毒杀作用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4.67%和94.83%.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度设置对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卵环进行处理,寻找解除天幕毛虫滞育的条件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低温对于解除天幕毛虫的滞育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LdNPV对CO2胁迫下舞毒蛾生长发育及生化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森林害虫舞毒蛾为对象,研究CO2介导下LdNPV病毒对舞毒蛾生长发育、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方法利用密闭式CO2人工气候箱研究了不同CO2含量(397、550和750 μL/L)条件下饲养的舞毒蛾幼虫,LdNPV对其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并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结果高CO2含量胁迫下舞毒蛾3龄幼虫体重累计增长率降低。LdNPV胁迫导致不同CO2含量(397、550和750 μL/L)条件下饲养的舞毒蛾3龄幼虫体重累计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1.27%、71.63%和68.41%;随着CO2含量升高幼虫感染LdNPV死亡率增加,750 μL/L高含量处理组死亡率为27.09%。高CO2含量胁迫下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解毒酶CarE和AChE活性随着CO2含量升高而诱导增加,ALP活性随CO2含量增加抑制下降;保护酶CAT活性随着CO2含量升高诱导增加,而SOD活性随着CO2含量升高抑制减少。高CO2含量条件下生长的舞毒蛾3龄幼虫接种LdNPV后,随着CO2含量升高体内CarE、ALP、AChE和CAT活性被抑制,而SOD活性表现为诱导增加。结论不同CO2含量下舞毒蛾饲养至3龄幼虫接种LdNPV,随着CO2含量增加,幼虫体重累计增长率减少、死亡率增加。舞毒蛾幼虫CarE、AChE、ALP和CAT活性随着LdNPV处理时间和CO2含量增加而主要表现为抑制减少;SOD活性则主要表现为诱导增加。CO2含量升高可能通过影响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增加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白桦抗性等级划分及其对幼虫中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39个转基因白桦无性系和对照值株分别对舞毒蛾幼虫进行了抗虫性测定,结果死亡率75%上的高抗无性系占15.38%,死亡率在41%~75%的中抗无性系占46.15%,死亡率15%~40%的低抗无性系20.51%,死亡率15%以下的无性系占17.95%。通过转基因白桦叶片饲喂舞毒蛾幼虫,取食90h后中肠受到坏,取食量开始明显减少;144h取食量后受到严重影响,中肠内食物与对照相比明显减少,证明转基因白桦叶片的毒素可以影响和破坏舞毒蛾幼虫中肠,降低其取食量,从而达到抑制害虫保护林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