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室内测定苏云金杆菌对红铃虫有很高毒力,LC50为6.17—16微克/毫升。1983—1985年用工业菌剂田间试验,使铃害减少42—53%,含虫量下降24.1—95%,平均56.1%,用菌剂加少量杀灭菊酯混用有明显增效作用,防治第二,三代红铃虫效果可达70~95%,皮棉增产21—35%。防治第二代后,对第三代发生为害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防除效果1.春季防除效果春防试验在本县广山乡进行。各处理均于1986年3月12日施药,结果表明:(1)百草敌不同剂量单用或与2甲4氯混用的处理区,猪殃殃的株数和鲜草重减少的效果,均显著高于2甲4氯单用或与苯达松混用,且前者在猪殃殃中毒后均致死,后者则尚有77.6~83.6%中毒株可恢复生长;(2)每亩百草敌15毫升与20%2甲4氯125毫升混用,对荠菜、牛繁缕的防效均优,为麦田春防阔叶类杂草的最佳配方(表1)。  相似文献   

3.
杀灭菊酯(fenvalerate)在上海华漕地区棉田从1979年开始试验,1981年以后普遍使用。用药水平高的一年达10—12次,低的4—5次,平均6—7次;使用浓度:工农—16型常量喷雾为40—80ppm,东方红—18型低容量喷雾为400—500ppm;每次使用剂量,在棉花生长前期(3—6叶期)每亩一般用20%杀灭菊酯乳油10—20毫升,在棉花现蕾期以后每亩一般用25—35毫升。  相似文献   

4.
卵孢白僵菌对花生田蛴螬优势种群暗褐鳃角金龟甲和东北大黑鳃角金龟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寄生率为36.84~66.67%。亩施菌剂1.5公斤加40%甲基异柳磷乳油0.1公斤混用,虫口减退率为83.06%,果实被害率降低87.46%,防效优于单施菌剂式单施药剂,试验提示,以菌药混用比例2:0.1公斤/亩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在冬前小麦3~4叶期,每亩用40%燕麦枯水剂110毫升与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克,或与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110克混用,36%禾草灵乳油70毫升与扑草净50克混用,对野燕麦和阔叶杂草防效显著,分别达95.3%和80.4%以上,小麦增产10.2~21.4%。在春季小麦分蘖末期,每亩用燕麦枯220毫升与72%2,4-D丁酯乳油40毫升混用,对野燕麦和阔叶杂草防效均达到80%以上,小麦增产23.1%,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草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适用于高温季节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物测定表明,直接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病死虫匀浆稀释液,抗紫外线能力最强,提纯病毒加苋菜红食品染料次之。苋菜红食品染料的保护作用极显著强于胭脂红食品染料以及黑色素等,可作为保护剂供生产实际应用。杀灭菊酯和硫酸铜对EoNPV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两者各自与该病毒混用后,在34℃下实际杀虫率分别为理论杀虫率的1.65和1.35倍。天皇星、灭幼脲Ⅲ、灭扫利、乐果、CpNPV及克螨特则对此病毒无增效作用。正交筛选的结果表明,34℃下9种EoNPV制剂中以EoNPV-Ⅰ乳剂为最佳,EoNPV-Ⅱ、Ⅶ乳剂和EoNPV-Ⅳ水剂次之,对三龄初幼虫的杀虫率由单用EoNPV的4.76%分别提高到89.04%和71.02—75.11%,可供生产上试用。  相似文献   

7.
易齐 《植物保护》1983,9(4):32-32
杀灭菊酯 剂型为20%乳油,为广谱性杀虫剂。击倒快,残效期长,残留量少,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能拒食,拒产卵,杀卵,杀蛹。每亩用15毫升商品药,加水200斤防治菜青虫。温室用烟雾剂防治白粉虱,每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1984年和1987年在田间进行防治稻曲病的小区试验,得出:(1)5万单位井岗霉素,每亩1 50毫升,加水60公斤,喷雾防治,累计重复12次,平均病穗率下降68.82%,病粒率下降83.67%。(2)15%粉锈宁,每亩30克,加水60公斤,喷雾,平均病穗率下降55.45%,病粒率下降69.69%。(3)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100毫升和4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每亩100毫升,其防效分别为32.0%和27.6%。就防治适期而言,井岗霉素以始穗前4天到始穗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植物油助剂橙油5.6%水剂对联苯菊酯2.5%乳油防治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增效作用,在浙江松阳县茶园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橙油5.6%水剂与联苯菊酯2.5%乳油混用后速效性和持效期均高于单用联苯菊酯2.5%乳油。药后1、3、7和14d,橙油5.6%水剂300倍与联苯菊酯2.5%乳油694倍(降低20%用量)混用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分别为81.52%、90.91%、90.17%和80.35%,显著高于联苯菊酯2.5%乳油556倍的防效(分别为67.53%、75.40%、61.54%和62.89%)。橙油5.6%水剂600倍与联苯菊酯2.5%乳油556倍混用防效分别为73.15%、86.02%、82.43%和82.40%,速效性和持效性也均显著优于联苯菊酯2.5%乳油同等剂量单用的效果;对照矿物油99%乳油300倍与联苯菊酯2.5%乳油556倍混用的防效分别为70.63%、83%、74.97%、69.33%,与联苯菊酯2.5%乳油556倍单用防效相比,对速效性和持效性均无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性信息素诱捕防治棉红铃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1年在浙江海盐和上虞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捕防治棉铃虫的大田试验。面积分别为3500、3000亩。试验证明,每亩设置3~4只诱捕盆的大面积诱捕防治能明显降低田间红铃虫雌蛾的交配率(下降68.2~96.7%),棉株受害程度也减轻,与常规农药防治的对照相比,花害率下降42.4~78.9%,铃害率下降30.3~54.4%,同时还减少了用药次数,间接起到保护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认为,性信息素诱捕法有可能作为棉红铃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红铃虫为害棉铃的损失分析和经济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田取样调查资料分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红铃虫对棉铃的为害损失。被害样本的损失表现在铃重减轻和品级下降。样本单铃活虫数与重量损失率具有幂函数回归关系。二代为y=6.65x~(.9763),三代为y=5.42~(.9575)。虫量与品级具直线回归关系,二代为y’(级别)=1.4x(虫量)+1.3,三代为y’=1.2x+1.3(不计小数)。经济阈值(经济允许虫量)和防治指标是按Chiang,H.C.(1979)模式按照幂函数关系修正为由于棉花产量随时间进程渐增,因而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也呈动态交化。设计了微机运算程序以适应在防治方法、防治次数、产量、价格变化时的运算。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报道1977~1980年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田间种群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铃虫成虫数及卵量在上海郊区除1977年外,基本表现为逐代递增的第三代多发型;1977~1980年蛾量与卵量发生不一致,这与成虫产卵期的气侯因子有关。红铃虫第二、三两代的卵量和棉铃被害关系密切。第二、三两代产卵盛期这一批的卵孵化后为害棉铃的程度,在8月上中旬和10月中旬前后吐絮花中的单铃幼虫数中得到反映。由于每年红铃虫发生量不同,杀虫剂对其影响也有差异。在发生轻的年份7~9月用药2~4次其单铃幼虫数与对照比较,其差异不显著。但中等发生年与大发生年,在第二代、第三代成虫产卵高峰前各用药一次可以减少虫50%以上。这表明可以减少田间用药次数。作者另对红铃虫第一代是否要进行防治,第二、三代的防治指标以及早期用药对棉田天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54个棉花种质铃期(棉红铃虫二代)和吐絮期(棉红铃虫三代)的抗性,结果抗性种质分别有9个(占16.7%)和4个(7.4%),感性种质分别有15个(27.8%)和28个(51.9%),其它属于中间类型。比较种质铃期和吐絮期对棉红铃虫的抗性,铃期抗性表现随棉红铃虫的世代延续,种群数量增大,呈不稳定性。鉴以吐絮期抗性表现是在当年棉红铃虫种群压力最大时的结果,因此认为,抗性鉴定以吐絮期为适。综合指标(又称主成分)能更好地发现和评价种质的抗虫性,但进一步作抗性分级须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5.
棉田插种玉米对天敌虫口的影响及其控制害虫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渭南地区棉虫的主要天敌有4大类:蜘蛛、瓢虫、食虫蝽和草蛉,以蜘蛛类为最重要。在棉田按每亩120~150株插种玉米,天敌虫口大量增加。插种玉米的棉田天敌数较对照纯棉田增加了62.8~115.7%。对棉铃虫、伏蚜、盲蝽和红铃虫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棉田插种玉米可以诱捕棉铃虫成虫,从而减少第二代该虫产卵,减轻棉花被害。  相似文献   

16.
棉花结铃动态与红铃虫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1989年在郑州和太康县对红铃虫蛾量消长和棉花结铃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蛾动态与敏感青铃期并不完全吻合。一代和二代初期(6—7月份)为蕾花期,敏感青铃很少,且棉株对蕾花脱落有较强的超补偿功能,可不进行防治。8月上旬至9月中旬初为二代盛、末和三代初盛期,平均蛾量虽小人,但正是敏感青铃盛期,应为防治的关键时期。9月中下旬,特别是9月15日以后,蛾量虽居高不下,但大部棉田的敏感青铃率均已降到5%。故一般可以不治,如必须防治,也应把阈值放宽。模拟蛾量和敏感青铃动态多用 Logistie 曲线,作者发现此两种动态曲线受气候影响极大,常呈多波动式曲线,作者选用以生理时间(日度)为自变数的4次多项式模拟,精确度提高了近三倍,其模型为:春棉(?)=1.2467-6.2399x+7.3227x~2-0.8381x~3+0.02636x~4夏棉(?)=6.2935-22.4460x+22.3335x~2-4.1307x~3+0.2393x~4麦棉套(?)=2.6936-1.6746x+1.6804x~2+0.4252x~3-0.05153x~4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在河南省郑州市进行二代棉铃虫和叶螨对棉花的复合为害和动态防治指标田间开放式小区试验。按“206”回归最优设计布置处理,以肩然感虫结合人工接虫形成棉铃虫量和螨害指数梯度组合,用协方差分析排除黄萎病干扰,以订正后的皮棉损失率为试验结果。主成分分析证明棉铃虫和叶螨的一次及二次型数值,尤其是二者的交互作用与皮棉损失率都呈显著正相关,得出二者复合为害二次曲线方程为: y=-0.13903 0.16901x_1-2.535×10~(-4)x_1~2 1.0502x_2-0.01185x_2~2 3.614×10~(-4)x_1x_2±0.63 由此推导出3%允许皮棉损失率的棉铃虫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29.5头3龄幼虫/百株,叶螨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3.11%螨害指数,以及一系列动态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1983—1986年在河北邯郸通过不同处理(虫量、土壤肥力、品种)的田间试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棉花对于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华北棉区棉铃虫防治新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