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采用连续10 a的资料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发生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2和5月的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6、7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8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295 3和0.493 8。三代棉铃虫发生最适宜的月平均气温为25.8~26.7℃;8~9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75 9和0.4798;10~12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53 3、-0.151 8和-0.301 0。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均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上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8月和9月上中旬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依次呈负相关和正相关。8月中旬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逐日≥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10月下旬和11月中下旬逐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均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之间≤0.0℃的天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的日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逐旬日最低气温≤-10.0℃的总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其中2月中旬最低气温≤-10.0℃的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建立了4个气温因子与棉铃虫相关达显著以上水平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15,(8)
<正>一、冬季农业气象条件评价1.气温整体偏高,初冬偏冷严冬偏暖,不利于降低越冬性病虫害基数,农田冻土层偏浅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下同),沈阳东北部、抚顺、本溪大部、丹东北部、阜新东部、铁岭及朝阳局部地区季平均气温在-8.3℃以下,大连、锦州南部地区季平均气温在-3.9℃以上,其它地区为-4.2~-7.9℃。较常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0.8℃,整个冬季呈现初冬冷、严冬暖的  相似文献   

3.
正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主要季节为秋冬和初春,此期间(特别是在10月中下旬至次年2月份时)常出现突发性冻害雪害天气,如甘肃省定西市2008年1月中旬的雪厚度达12 cm,最低温度达零下19℃;2011年12月下旬曾出现连续9天阴雪寡照天气。这  相似文献   

4.
利用陕西省汉中市1971~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与茶树生长的温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汉中茶叶冻害的温度特征,并提出防御措施和建议。以≤-8℃和≤2℃分别作为冬季树体冻害和春季茶芽冻害指标,冬季最低气温≤-8℃的树体冻害温度特征为汉中出现局部冻害的频率较高,大范围区域性冻害较小;最易出现冻害的时间段为12月中旬至1月下旬;宁强最易受冻害,其次是镇巴、西乡。春季最低气温≤2℃造成茶芽冻害主要发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宁强茶区最易受冻害且最严重,其次是镇巴、西乡。3月中旬至下旬这段时间最易出现≤0℃茶芽冻害。南郑发生冻害较少。重点加强宁强、镇巴、西乡的茶园管理和防冻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中部为例,一般在11月中旬,旬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即进入冬季。从11月中旬~3月中旬,时间长达4个月。气候特点是低温、短日照、连阴雨雪天气不时出现,时不时地还有强寒流的袭击,给棚室内所种植的喜温果菜的生长带来极大不利。尤其是一年中灾害性天气最易出现的12月~元  相似文献   

6.
提要:选用滕州市1960-2020年冬季气温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冬季平均气温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冬季平均气温进行了分型。结果表明:近60年来滕州市冬季平均气温存在突变, 突变点位于 1988年。1961-1988年为冷期,1989-2020年为暖期。近60年滕州市共出现20个冷冬和21个暖冬。冬季月际平均气温变化可分为3大类8种类型。冬季日最低气温≤-10℃日数平均值冷期为12.8天,暖期仅为2.8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60-2009年福建省顺昌县50年春播期(3月上旬-4月上旬)出现持续3 d以上日平均气温≤12℃低温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表明,顺昌地区春播期日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近10年春播期气温回暖明显。利用500 hpa大气环流分型配合顺昌观测站温、压气象要素特征,可作出春播期低温天气过程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8.
依据1955~2009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等资料,对日照市的年和各季的气温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的增幅及趋势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以春季气温增幅最大。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高温日数一般出现在5~9月,日最低气温≤-10℃的低温日数一般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山东省日照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升温明显,并于2007年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西安1971~2010年逐日气温、气压、最大风速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F检验法分析了西安数九期间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西安冬季寒冷的时段出现在"三九"至"四九"之间,最冷时段出现于"三九","三九"期间日平均气温为-0.01℃,日最低气温为-3.62℃;西安"一九"至"三九"期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要素处于降温趋势,其他各"九"气温处于上升趋势;西安"数九"节气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随年际变化均呈增温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在80年代发生转温突变,于1993年之后出现显著增温,日最低气温于2005年之后出现显著增温。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情况下,管理技术不同。一、冬季浇水时间及方法进入严冬以后,要严格控制浇水时间,一般地温低于11℃时,作物的根系会处于休眠状态,浇水后会出现寒根或沤根,从而使作物根部生长受阻,植株叶片发黄、停止生长。冬季雨雪天气更不要浇水,因为阴天气温低,作物光合作用停止。浇水要在晴天上午,当平  相似文献   

11.
利用濉溪县1987-2006年2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表明,旬最低气温、旬最高气温、旬5日滑动平均最低气温和低于某一临界值的旬日数,均与旬均温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当旬均温>3.6℃、或10.0℃、或15.6℃时,整旬逐日日均温和5日滑动平均值一般不会<0℃、5℃或10℃。不同临界值的年度积温与年度合计温度、临界值以上的逐日合计温度和逐旬合计温度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在只有逐旬气象资料的时候,可以利用逐旬合计温度来估算年度积温。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0年青州市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该市年、季、月平均气温以及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青州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35℃/10 a,近50年年平均气温上升约1.8℃;四季平均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温趋势最为明显,增温率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年平均气温的突变年是1989年。近50年青州市平均最高气温20世纪60年代为一个高值区,70年代为近50年来最低值,自70年代以来气温逐渐回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平均最低气温20世纪60年代为最冷期,自70年代以来气温快速回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3.
韩世刚  吉莉  陈欢  苟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32-15733
利用1960~2006年重庆市34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使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庆市高温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35℃以上高温天气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重庆40℃以上的特别严重高温日数变化趋势前期不明显,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急速上升趋势。重庆市2~4年高温日数振荡周期最强时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重庆市2~8年特别严重高温日数振荡最强时段出现在2000年后。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冬种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2009年对福建省福州市和长乐市两个冬种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观测点进行了系统调查,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因素和田间病害流行动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田间防治效果对6种常用防治疫病的杀菌剂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2月中旬至4月下旬,初始病情、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若日平均温度18~23℃,且相对湿度超过85%,一般在3~7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吗啉.锰锌、银法利和克露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利用景德镇市气象局观测站、乐平市气象局观测站和气象哨所1958~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乐平市9月11日~10月10日期间日平均气温≤22℃持续3d或日平均气温≤22℃持续2d且其中1d最低气温≤16℃,日平均气温≤20℃持续3d或日平均气温≤20℃持续2d且其中1d最低气温≤16℃的发生情况;并以稳定通过22℃的终日作为轻度寒露风的标准、稳定通过20℃的终日作为重度寒露风的标准,统计出现频率为10%(10a一遇)、20%(5a一遇)、25%(4a一遇)、33%(3a一遇)、50%(2a一遇)、66%(3a二遇)、75%(4a三遇)、80%(5a四遇)、95%(1a一遇)的日期,以及这些日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最后利用ARCGIS软件,采用1:250000的地理数据,对乐平市晚稻轻度和重度寒露风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乐平市大部分地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2a一遇,重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5a一遇;洪岩镇、涌山镇、塔前镇、双田镇、高家镇、众埠镇、名口镇、十里岗乡、礼林镇等地海拔为100rn的山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3a二遇,重度寒露风为3a一遇;海拔为200m的山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4a三遇,重度寒露风为2a一遇;在海拔为300m的山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4a三遏,重度寒露风为3a二遇;在海拔〉400m山区轻度、重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均较高,不适宜晚稻种植。在农业生产上,要科学运用寒露风预测,合理安排生产;同时选育抗低温高产晚稻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改善农田小气候来防御寒露风为害。  相似文献   

16.
使用乌苏气象站近53 a(1953~2005年)气象资料与乌苏番茄制酱厂产量报告,研究了乌苏气象条件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推荐保证率60%对应的界限温度≥5℃初日作为早熟番茄的开播期,4月上旬中后期作为大面积集中播种期;②乌苏每10 a中约有1年终霜冻出现于4月下旬,对幼苗威胁较大;③近53 a乌苏≥10℃积温呈显著增多趋势,倾向率为85.2℃.d/10 a,达到了α=0.001的显著水平,热量条件变化对番茄生长十分有利;④6~8月持续≥35℃高温天气导致番茄座果率降低,并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建议以种植早熟品种为主;⑤在较强降水前3~6 d灌水,烂果率达70%~80%,病害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统计分析1960~2007年48年来珲春市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8、10℃的积温和持续日期、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30℃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珲春市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也在上升,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37℃/10年,各界限积温每10年增幅在60~80℃,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和无霜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分别增长了7 d和22 d,≥30℃高温日数增长3 d。低温冷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尤其是进入2000年代夏季气温持续偏高的影响下明显减少,冷期中以延迟型和混合型冷害为主,暖期里以障碍型冷害为主。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东省胶州市气象局1981—2016年气温、降水、日照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6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6年胶州市平均温度大体上呈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78℃/10 a;一年中,最热月份为7月份,月平均温度是25.7℃,最冷月份是1月,月平均温度为-1.7℃,气温年较差为27.4℃。近36年胶州市降水量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9.664 mm/10 a;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显著,存在较为显著的干、湿季之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的15.2%、59.8%、20.0%、5.0%。近36年胶州市日照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1.130 h/10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