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油桐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目前产区主要经营方式有桐茶(油茶)间作、桐杉间作、桐农长期混种、油桐纯林和零星种植等。在上述桐林(农)混交经营中生产周期短,产量低而不稳的弊病较明显。而经营油桐要求每年垦复,势必导致水土流失严  相似文献   

2.
轻化工业的原料树种──油桐谢保富油桐在我国栽培的共有6个品种,其中栽培较广泛的是三年桐和千年桐等,油桐是所有品种的总称。它是著名的工业油料树种,因其出油率高,与核桃、乌桕、油茶一起被誉为我国的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桐种仁含油率一般在50%以上,最高达7...  相似文献   

3.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好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近几年来,我们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以大寨为榜样,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坚持继续革命不停步,科学种桐夺高产。桐茶林面积由一九六二年的八百一十六亩扩大到一千四百四十亩(其中油桐一千零六十五亩、油茶三百七十五亩),按全大队四百四十一个人计算,平均每人三点二六亩。桐茶油产量由一九六二年的四千六百五十二斤提高到二万斤,平均每人四十五点三斤。桐茶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特别是一九六九年以来,桐、茶油连年大增产,一九七二年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两种不同立地条件的茶园开展间种油桐试验,比较不同间种密度对茶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桐—茶叶复合经营模式的优化途径,提升茶叶生产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无论在低山区还是在丘岗区,桐茶间作的经济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油桐在茶园适宜的间作密度为210~280株/hm2,经济效益可提高15%以上。  相似文献   

5.
湘西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国家油桐种质收集保存库面积52.6公顷,收集油桐种源213个品系.选出67株8个优良树种,主要是五爪桐、大米桐、小米桐、葡萄桐、对年桐、叶里藏、柴桐.2011年选优f2代油桐优树8个品种造林面积1067公顷,林分长势良好,林相整齐,油桐林木分支点高度基本一致,并对选优油桐品种种植f2单株林木逐年进行生长量、花期、果实的观测和调查,建立档案数据库.同时开展杂交育种试验,五爪桐+小米桐、小米桐+葡萄桐、五爪桐+葡萄桐、大米桐+五爪桐杂交育种,经图谱检测油桐种子基因发生变异.2013年开始用杂交育种油桐种子造林.  相似文献   

6.
1962年6月,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邀集广西林学院、三门江油茶试验场及桂林、玉林、柳州专区林业试验站等有关单位在柳州三门江油茶试验场举行了一次关于油茶、油桐品种分类问题的讨论会。会上,大家对广西油茶、油桐品种区分的原则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就油茶(Thea oleosa Lour.)来说,有下面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栽培油茶的目的在于采收果实,因  相似文献   

7.
油桐经营类型是一定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经营习惯的产物,它不仅反应油桐林分一定的结构类型,也反应一定的生产力和经营成本,在油桐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进行油桐经营类型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类型的特点,形成因素、经营效益,生产中的利弊、使用条件等。 我省油桐经营类型有桐农间作;纯林;杉桐,茶桐混交;零星种植四种,此次着重调查  相似文献   

8.
根据1965年在四川万县市召开的全国油桐品种现场讨论会提出的油桐(Vernicia fordii)品种分类的试行标准,我们把油桐划分为"叶里藏""五爪桐""满天星""股爪青""葫芦桐""桃形桐""单吊桐""野桐"8个地方品种,并对其主要特征、经济性状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革命科技路线指引下,六五年来,省桐茶研究站科技人员与铜仁县木弄公社曹家坪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组成了三结合的油桐科研小组,调查分析了本地油桐产量不稳定和低产的原因,找出了油桐林内类型混杂、种质下降的问题。为了扭转这种质量下降趋势,采用良种,建立油桐种子园,提供生产上大量需要的良种,是生产上的急需。而如何建立油桐种子园,则是油桐科技上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为此,我们从65  相似文献   

10.
万县地区属我国油桐的中心栽培区,种桐历史悠久.从经营方式来看,以桐农间作(或混作)为主,次为四旁零星种植和荒山营造的纯林或混交林.根据41个油桐低产林改造试验示范乡1982年资源调查的结果,桐农间作的占61.94%,纯林占21.54%,零星种植仅16.52%,桐农间作是我区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在这一生产体系中,桐农间作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地位,但就目前大多数而言,则主要偏重于粮,油桐处附属地位,这是油桐单产不高的一个原因.为了探讨在这一生产体系中两者兼顾的问题,我们对桐粮两者在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并对桐粮间作地中桐树的合理配置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茶蓑蛾(Cryptothelea minus cula Butler)为杂食性害虫,为害黑荆树、油茶、油桐等多种经济林木。为准确的掌握茶蓑蛾的发生规律, 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机,作者采用森下正明(1959)的扩散指标(I_6)法和Iwao(1968—1972)的平均拥挤度X与平均密度X的回归分析法,对茶蓑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蓑蛾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本文也讨论了茶蓑蛾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2.
湖北十堰地区典型样地油桐生长情况调研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实地调查了湖北鄂西北十堰地区油桐生长情况,提出在油桐造林园地选择时,土层厚度须在50cm以上,且提倡桐农、桐茶等间作,这样既改善桐林树体营养,又能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同时提出要保证桐林最大效益,必须加强病虫害等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3.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焰 《经济林研究》2009,27(4):117-120
为给油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油茶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述了有关油茶籽、茶籽粕和茶籽壳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具体内容涉及茶油、茶皂素、茶籽多糖、茶蛋白、糠醛等产品在医药、保健、日化、建材等行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油桐黑斑病是我国油桐的主要病害之一,皖南、皖西产桐区普遍发生。三年桐较千年桐易感病,油桐感病后常引起落叶落果,从而降低桐林质量和产量。现阶段油桐原料市场行情看  相似文献   

15.
油桐是我国南方重要木本工业油料作物。种子榨出的油是桐油,桐油在工农业生产上应用最多,又是对外贸易传统物资。我国栽培油桐历史悠久,积累经验比较丰富。我省目前正在积极恢复发展油桐生产,要求三年开花结实,五年亩产种子500斤。特就油桐栽培技术,提出初步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选种 毛主席教导我们;“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我国桐油分布地区较广,栽培历史又长,油桐性状必然会产生许多变异。我国油桐产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许多优良地方品种、类型。在光桐(三年桐)中,有对年桐(周岁桐),柿饼桐(蟠桐),小米桐(七姊妹、步步桐、狗卵桐),大米桐(五爪桐),柴桐(满天星);在绉桐(千年桐)中,有大果绉桐,小果绉桐及棱形绉桐。实践证明,我省发展油桐,可选用光桐中的米桐和柴桐。米桐和柴桐都是乔  相似文献   

16.
油桐是我省三大经济林木(核桃、油茶、油桐)树种之一。由于桐油质地优良,用途极广,在国民经济领域直接或间接用途达千种以上,又是传统的出口商品。因此,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油桐的发展。我省曾于1964年在全省掀起了大战“五果”的高潮,大大推动了油桐生产的发展。桐林面积从1949年的6万亩,发展到1984年的98万亩,桐油年总产量达1千多万斤。初步缓和了我省桐油的供需矛盾,为国家提供了一部分外贸桐  相似文献   

17.
商南油桐资源情况李明云,张金仓,胡金鑫(陕西省商南县林业站商南,726300)(陕西省商南县林特局)1油桐生物学特性油桐是大截科油桐属的木本油料植物。该属共有6个种:三年桐、千年桐、日本油桐、石栗、菲律宾油桐、爪哇油桐。其共同特点是:乔木、单叶全缘或...  相似文献   

18.
旬阳县经过上世纪70年代大面积发展,1984年旬阳油桐面积和产量就跃居全国第15位,陕西省第一位,1999年旬阳油桐被列入全国名乡大典,旬阳县被命名为油桐名乡,当时全县油桐面积为42万亩,主要分布在蜀河流域,旬河流域及汉江两岸的23个乡镇(其中以仙河、蜀河、双河居多),品种主要有小米桐、大米桐、对年桐、柿饼桐、葡萄桐等9个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9.
油桐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远在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中就有关于油桐栽培和利用的历史记载,唐宋以后油桐在我国南方山区广为栽培。广义的油桐是大戟科Euphoprbiaceae油桐属Vernicia植物的统称,包括油桐Vernieia fordii Hensiey(又名三年桐)、千年桐V.montana Wils和日本油桐;狭义上的油桐是指三年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省天然气的大量开发,在一些地区,天然气田硫污染大气,对油桐、油茶、棬子等植物生长影响很大。尤其是造成了油桐的大量死亡,群众反映强烈。为了搞清楚气田中的致害物质,致害浓度,以及污染危害的范围和程度等问题。特以威远气田的两个脱硫厂和气井测试放喷作为污染原的中心点,开展了植物鉴测,实地调查,模拟烟熏试验,植物叶片解剖特征观察。本文仅讨论在摸拟烟熏试验时,采集的桐、茶、棬受伤害叶片和硫污染区污染源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