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英德、阳山、乳源、连州4县(市)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将石漠化土地划分为4个等级。在分析石漠化土地现状特征、植被退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分析土地石漠化成因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土地石漠化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从可能导致石漠化的自然条件因素和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分析了贵州省土地石漠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并求出石漠化与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贵州省的土地石漠化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超过了环境的容许极限而引起的,岩溶生态环境只是为土地石漠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回归方程对贵州省土地石漠化治理工作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从可能导致石漠化的自然条件因素和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分析了贵州省土地石漠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并求出石漠化与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贵州省的土地石漠化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超过了环境的容许极限而引起的,岩溶生态环境只是为土地石漠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回归方程对贵州省土地石漠化治理工作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治理难度最大的省区之一.根据2005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统计资料,云南省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88.20万hm2,占云南省总土地面积的7.31%.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亟待恢复和重建.根据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等省(区、市)对石漠化治理的经验,在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既可治理石漠化,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恢复与重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土地的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土地退化现象,国家为了遏制石漠化的扩散,在治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石漠化整体还是处于增长状态,治理形式仍然非常严峻,文章主要对西畴县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期改善当地土地石漠化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茂兰保护区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茂兰保护区石漠化土地的现状、分布和成因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石漠化分布的特点、成因以及石漠化的危害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提出了茂兰保护区石漠化土地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难以改善,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行之有效的石漠化治理之路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本文以相关调研为依据,从安顺石漠化的基本情况、"十二五"期间安顺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石漠化治理的难点以及对石漠化治理引领扶贫开发的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贵州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正是这种特殊的气候环境与地貌特征,造就了贵州石漠化面积分布广的局面,严重危害了贵州当地经济发展.就石漠化情况来看,黔东南较贵州其他地区石漠化程度相对较轻.但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黔东南石漠化分布面积明显有所增加.为更好地了解黔东南地区石漠化程度及分布,通过对研究区石漠化情况进行相应分析,结合当地石漠化防治相关政策,提出了黔东南石漠化防治政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文章从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带来的危害、目前石漠化主要的研究方向、石漠化治理措施、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石漠化治理的建议六个方面,进行石漠化治理的综合概述,旨在为石漠化治理和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高原石漠化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鉴于当地石漠化严重、经济发展落后,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与技术集成仍然是摆在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研究人员面前的难题。笔者通过相关研究,对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不同模式与技术集成进行了综合分析,希望能为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的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三峡库区石漠化与土地整理的关系,提出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土地整理的特殊性。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石漠化是威胁重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土地整理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结论:适度控制新增耕地率,大力提高土地生态效益;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土地整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对土地石漠化的时空特征、区域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治理自然生态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培植替代产业、综合开发是治理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关键所在.最后结合湖南岩溶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对该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石漠化是目前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现象之一,会对当地的居民生活、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坚定对石漠化的治理工作。为了提升石漠化地区良好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其次介绍了石漠化的危害,探讨对石漠化进行综合防治策略,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水城县是西部地区石漠化极为严重的一个县。据2004年调查,全县潜在石漠化土地61763.1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9.1%;非石漠化土地147076.3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5.4%;石漠化土地114876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5.5%。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27043hm^2,中度石漠化68958.4hm^2,强度石漠化11706.8hm^2,极强度石漠化7167.8hm^2。石漠化的产生,制约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了农民贫困落后的主要根源。治理石漠化势在必行。笔者根据石漠化的成因、特点.结合水城县治理石漠化的经验,提出采用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是石漠化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岩出露造成的成土慢、土层薄、土被不连续、土壤贫瘠等,使土地资源存在本质的脆弱性;在人类胁迫下,土地资源极易蜕变,如土地资源损毁、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存在特殊的脆弱性。土地资源脆弱性使得土地资源易产生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使岩溶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因此,开展岩溶石山地区土地资源脆弱性研究。对岩溶石山地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岩溶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形成演化与治理、岩溶生态环境整治与重建均有着重要科学意义与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喀斯特地貌地形中选择可持续发展相对较强的山区开展对鸡血藤扦插与压条繁殖的方法研究,得出在当地应采用“第1年扦插,第2年压条繁殖”的繁殖方法,可大大节约鸡血藤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成活率,有效地缓解当地石漠化进程,提高石漠化地区山林地土地利用率,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石漠化地区开展畜牧养殖活动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满足人们对肉质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由于石漠化地区所具有的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植被覆盖率不足、岩石裸露率比较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石漠化地区山羊的健康饲养。基于此,本文从多方面入手对石漠化地区山羊饲养管理以及常见疫病防治技术进行分析,从而确保石漠化地区畜牧业长期健康发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其中石漠化是喀斯特生态恶化至极端程度所表现出的主要形式。目前,喀斯特石漠化现象在西南地区也十分突出,造成地区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影响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治理石漠化问题,尽快促进这些地区生态系统恢复,成了各地区的当务之急。贵州兴义市根据当地喀斯特特征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快人工草地建设,推动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是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行之有效的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20.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尤其是贵州地区。近年来,贵州土地开发不科学,土地利用率低,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基岩裸露面积增大,这些问题直接加速石漠化的形成,严重威胁到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寻求贵州土地石漠化治理对策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首先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分布的现状及危害,然后提出了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最后研究其治理对策,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