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以态势理论为基础的更新生态位测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朱春全提出的态势理论对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公式进行改进,分别以林隙大乔木和小径木的生态位作为更新生态位的态和势来计算动态的森林更新生态位。通过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林隙更新的调查,分析了林隙内主要树种的数量特征,研究了其更新生态位宽度及重叠的特征。结果表明:此改进公式不但保证了其数学上逻辑的一致性,同时增加了生态学的解释意义,提高了更新生态位测度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森林更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新是森林资源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生态学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本文从树种特性、生境因子、立地条件、干扰及森林空间异质性对更新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森林更新研究的进展情况。初步解析了森林更新过程中的障碍因子及其形成机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林隙影响天然林更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隙干扰是森林循环中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干扰,林隙的存在为天然林幼苗更新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文中综述了林隙大小、林隙年龄和林隙边缘木在天然林更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林隙更新理论在林业生产中实际应用情况,指出林隙更新理论在森林经营上的应用是未来林隙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我国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更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是我国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 ,在国民用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天然更新对森林群落的重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伐是影响森林更新的主要人为干扰因素之一。对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适宜采用择伐 ,不适宜采用皆伐。择伐强度在 3 0 %以下有利于天然更新。林隙中更新树种的种类和数量通常多于林冠下 ,林隙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幼苗更新动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用样线调查法,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2个方面研究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50 m2的林隙占7%,50~100 m2的占21%,100~150 m2的占36%,150~200 m2的占29%,>200 m2的占7%;林隙一般由7~10株山杨、白桦或山槐被伐后形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种类组成较简单,但分布极不均匀;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种数、个体密度、叶面积指数、平均高生长和径生长均优于非林隙林分;色木槭、花楸、山槐等适合于在林隙内更新,而水曲柳、山荆等更适合于在郁闭林下更新;随着采伐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林隙内的凋落物和土壤养分含量不断提高,更新幼苗的种数、个体密度显著增加,生长状况也明显提高,相比于非林隙更新,林隙更新的优势更加突出;由于林隙内的光照、土壤养分和凋落物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不同位置的更新状况差异也较大,3龄林隙的西缘最好,中心及北部最差,9龄林隙内规律不明显;<50 m2林隙内的更新状况与非林隙林分相近,>200 m2林隙内的更新最差,100~150 m2林隙内更新状况最优,不但幼苗个体密度大,而且叶面积指数、平均高生长和径生长也最好,这主要是由不同大小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光合有效辐射的强度差异较大造成的.100~150 m2是长白山杨桦次生林林隙更新的最适面积.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以长白山大面积分布的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了林隙形成木和林隙填充的特征,并对其主要树种的更新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多数是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红松、水曲柳、蒙古栎和紫椴;林隙填充中,紫椴和色木槭的数量最多,红松所占比例较小。不同大小林隙内填充的数量也不同,近似呈一个偏左的正态分布。现有的红松幼树一般都分布在林隙内或林隙边缘,更新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7.
森林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持森林群落动态变化的基础。以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19年的116块样地数据,从林分结构、林分因子、土壤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特征和干扰等5个方面选取影响森林更新能力的19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指标权重,建立了森林更新影响因子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线性函数综合评价法得到了森林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值,对该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更新优劣进行了判断。结果显示:综合评价值可以很好地判断森林更新的优劣,不同林型下综合评价值对森林更新优劣的判断准确率均在90%以上;从总体上看,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的更新情况相对优于针阔混交林和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研究提出了基于森林更新影响因子评价体系构建的一种更新优劣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林隙及其对天然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隙是森林中由自然或人为小规模干扰形成的,是森林演替和循环中必不可少而又经常发生的现象,为森林的更新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本文通过对林隙尺度、特征和森林微环境变化等叙述,重点分析了我国对天然林林隙的研究现状、分布的区域和森林类型,林隙大小、年龄和边缘木等方面对天然林更新的影响,以及林隙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指出,林隙更新理论是森林经营,尤其是天然林经营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白桦林分的研究,给出了林隙的概念;并对林隙的形成、林隙形状、林隙面积、林隙比、林隙照度、林隙结构、林隙高度及林隙内更新状况作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指出了林隙不同于林窗和林中空地及如何结合标准地工作对林隙各指标开展外业调查工作。结果表明,林隙是林分内能够形成散射光系统的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次生阔叶林采伐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两个方面研究了以椴树、色木槭和蒙古栎为主的次生阔叶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20 m2的林隙占42.8%,20~40 m2的林隙占23.8%,40~60 m2的林隙占33.4%.38.1%的林隙呈圆形,61.9%的林隙呈椭圆形,其中38.5%为南-北方向,46.2%为东-西方向,15.3%为东北-西南方向.林隙一般由3~4株采伐木形成,采伐木主要由椴树、蒙古栎和山槐组成.非林隙林分更新中灌木占优势,林隙更新中乔木占优势,且随林隙面积和形成年龄增加而增强.林隙内的树种多样性和更新密度明显高于非林隙林分.综合多样性随林隙面积和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优势种不同,以阳性树种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11.
林窗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群落常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内源干扰,从而形成林窗。林窗的形成对推动森林群落的演替更新和生态系统发展至关重要。林窗面积的大小与树木的倒伏方式和林冠冠幅及大小有关。林窗面积及林窗内位置的不同,导致其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林窗内树种更新和物种组成、林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等方面。未来林窗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次生林和人工林的林窗效应,林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机制,林窗凋落物分解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和养分循环,不同树种的林窗与最适更新面积的关系,林窗的边缘效应,林窗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动态及过程。  相似文献   

12.
雪灾干扰下林窗对木荷幼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窗干扰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种子萌发、幼苗等自然更新过程、森林物种组成和动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08年雪灾干扰后的浙江江郎山木荷林为研究对象,对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扩展林窗以50 100 m2的林窗个数最多(占总数的45.45%),各等级林窗中以50 100 m2的林窗占总面积比例最大(占总面积的30.31%)。林窗中木荷幼苗的平均高度和地径较对照林分分别高1.44 cm和0.61 mm,幼树在林窗中的平均高度和地径则比对照林分中分别高45.37 cm和5.00 mm且差异显著;林窗大小对木荷幼苗、幼树的高度和地径生长影响显著,中林窗中幼苗的高度和地径均高于小林窗和大林窗中的幼苗且差异均显著(F=4.893,P=0.007;F=5.203,P=0.004;n=357);幼树的地径在不同大小林窗中差异显著(F=3.569,P=0.037;n=43)。林窗幼苗的更新密度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林窗面积达到76 m2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下降;中林窗和小林窗中更新苗木以低矮植株(1级、2级)为主,面积100 m2大林窗中,木荷幼苗生长较快。与他人研究的森林天然林窗相比,雪灾干扰后改变了林窗的大小分布结构和面积,50 100 m2的林窗比例较大,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幼苗更新,具有相对较大的林窗幼苗更新密度;不论林窗大小,林窗内的更新幼苗都比林内多,郁闭度较大的林内或大面积的空地上都不利于更新幼苗的生长。因此,从受灾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来看,中林窗是幼苗适宜更新的面积,为木荷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林窗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窗作为一种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干扰, 是森林循环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林窗的形成影响着森林小生境、森林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过程, 同时也影响着森林群落的结构和景观格局, 因此, 林窗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着重要作用。文中从林窗的基础理论、概念、特征、林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样地调查资料,以林下为对照,分析研究子午岭油松林的林隙更新特征,结果表明:1)子午岭油松林林隙内和林下更新树种在组成和数量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油松在林隙内的重要值远远大于其在林下的重要值,是林隙更新的主要树种;2)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生长良好,7年生以上的幼树在林下分布已很少,地径在1.0cm以上、高度在50cm以上的幼树数量分布在林隙内也远远大于林下,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存活的概率大于林下;3)方差分析表明,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与林下的高度生长差异极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表明,林隙内油松幼苗幼树的更新数量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总盖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干扰与森林更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动态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可破坏或改变原有的环境,对森林群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森林对于各种干扰的反应十分复杂,但总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种格局表现为植被结构的重组,另一种格局是通过更新,形成新的植被。因此,森林更新是与各种干扰不能分隔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生态学过程。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干扰和森林更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干扰的强度、频率和空间范围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森林产业的作用及其森林的反应,重点讨论了不同的干扰与森林更新机制的关系、干扰对更新的窨格局的影响,干扰与更新周期性的关系、干扰对种子扩散和更新幼苗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Effects of gaps on regeneration of woody plants: a meta-analy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rest gaps, openings in the canopy caused by death of one or more trees,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forest regeneration and drive the forest growth cycle.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forest gaps on regeneration for modern forest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forest gaps on regen-eration of woody plants, we conducted this review of gap effects on woody plant regeneration on the basis of 527 observations from 42 indi-vidual papers, and reported the results of these data in a meta-analysis. Overall, densities of regenerated woody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359%) in forest gaps than on the closed-canopy forest floor. The regen-eration density in gaps of plantation forest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P<0.05) than that of natural forest because the regeneration in gaps of plan-tation forests was improved by both gap effects and experimental meas-ures. Similarly, in comparison to natural gaps, regeneration was better enhanced in artificial gaps. Regeneration density exhibite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gap size, bu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gap age because the gap siz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ap age. Shade tolerance of woody plants affected regeneration density in gaps and understory. Average regeneration density of shade-tolerant species exhibite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sponse to gaps but densities remained lower in total than those of intermediate and shade-intolerant species. Gap effects on regeneration decreased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because of the limiting effects of lower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woody plant regeneration. In summary, forest gaps enhance woody plant regener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gaps varied by forest type, gap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lant traits. The results of this meta-analysis are usefu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and roles of gaps on forest regeneration and fores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林型林隙的更新密度、边缘木数量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林隙一般由11~24株落叶松、白桦所形成,平均为16.94株;形成方式主要有立枯、折干和拔根倒,11.8%为折干,35.3%为立枯,41.2%为拔根倒。2)林隙所在坡位中58.9%为中下和下坡位,41.1%为中上坡位。3)在杜香-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和藓类-落叶松林更新密度所受到的制约因子不同,杜香-落叶松林的林隙更新主要受坡度的影响,草类-落叶松林的林隙更新主要受长短轴比的影响,藓类-落叶松林的林隙更新主要受边缘木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