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机插秧软盘育苗技术 1.育秧标准 (1)专用软盘.水稻机捕秧专用塑料软盘规格为长58厘米,宽28厘米,杂交稻大田机插秧需塑料软盘苗225盘/公顷左右,粳稻品种需塑料软盘苗375盘公顷左右. (2)标准秧块.水稻机插秧秧苗是以土壤为载体的标准秧块秧苗,标准秧块长58厘米,宽28厘米,土层厚度2-2.5厘米.秧苗秧块过大或过小容易导致机插上秧后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过厚过薄会造成伤秧过多或取秧不匀,因此需要使用专用的机插秧塑料软盘育秧.  相似文献   

2.
1秧苗及本田的准备a.适于该机插的秧苗高度为20cm左右,每平方厘米成苗1.5~3.0株(粳稻),叶色微淡、挺拔,用手扶压有弹性。b.无论采用何种育秧方法,用于该机插的秧块宽度要控制在27.5~28.0cm,长度58cm左右,四边必须相互垂直,四角无残缺。移秧前应检查秧块的干湿度,用手指按住底土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是丹东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6万公顷。为改变传统水稻生产方式,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十分必要的。一、水稻机插育秧插秧机移栽的秧苗要求秧块的规格为长58厘米、宽28厘米、厚2-2.5厘米。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角,宽度只能在27.5-28厘米范围之内。插秧机移栽的秧苗为中、小苗,要求秧龄30-35天,叶龄3-4叶,适宜苗高13-20厘米,每平方厘米成苗1.7-3.0  相似文献   

4.
东洋插秧机是目前水稻栽插作业中较为理想的机型之一,经我站两年试验示范深受农民欢迎,其插秧设计是采用对秧块进行均匀切块的原理来实现分秧与插秧,育秧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东洋插秧机的栽插质量。掌握高性能插秧机的配套育秧技术是推广机插技术的关键。一、机插秧苗标准1.采用  相似文献   

5.
东洋手扶插秧机PF455S作业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插秧机如在作业前不能按时按规定进行保养和必要的调整,在作业中不按操作规程使用,加之所培育的秧苗质量或秧田整地质量不高,插秧机在作业中易出现故障。一、立秧差或发生浮苗。产生原因:(1)秧盘土水分太干。(2)插秧深度调节太浅。(3)秧田表土过硬或过稀。(4)秧爪不能正确取秧。(5)秧爪带秧。(6)秧苗根部盘根不好。  相似文献   

6.
《农家致富》2006,(13):22-22
插播各行秧苗不匀,原因是苗床土含水量不一致,各行秧针调节不一致.纵向送秧张紧度不一致也会使各行秧苗不匀。可对插秧机逐个调节送秧轮,使每次纵向送秧行程均为11~12毫米:产生立秧差或浮苗,主要是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可采取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等措施来排除:取秧量忽多忽少,主要是取秧量调整螺栓松动,摆杆下孔与连杆轴磨损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插秧技术要点概括为适宜水深、田面硬度、插前三带、最佳插深、适龄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灌溉、早施蘖肥、及时防虫、适时抢早、插满插严、按序插秧。1、适宜水深:要求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层调整到1厘米左右(呈花达水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容易粘泥,夹住秧苗,秧槽内易塞满杂物,供苗不匀不齐,甚至折苗,造成缺苗严重。田面水过深,立苗不正,插秧深浅不匀,浮苗缺苗多,插秧机行走过程  相似文献   

8.
《农家顾问》2006,(7):32-32
1、轻便手动插秧机国家专利产品,专利号ZL2004200331523。该机巧妙地模仿人工插秧动作,较好解决了分秧能力不强、漏秧等毛病。适合我国平原及丘陵地区使用,适合早稻、晚稻常规品种、杂交品种的各种形式秧苗移栽。散育或盘育的18厘米以上高的秧苗使用效果最好。各种秧田土质、田  相似文献   

9.
插秧机作业前,除了进行保养和必要的调整外,应按机插的操作规程要求使用,否则,插秧机作业时易出现以下故障。 1.立秧差 产生原因:①秧苗床水分不足;②插秧深度调节不佳;③本田表土过硬或过稀。 排除方法:①给秧床土适当浇水;②减慢秧苗速度;③将插秧深度稍微调深(但不许超过3厘米);④改善本田表土质量。 2.分离针与推秧器间带夹秧苗 产生原因:①秧苗床土水分少;②本田过分稀软或是缺少水分;③推秧器与分离针间隙过大;④推秧器变形或推秧不佳。 排除方法:①秧苗床土适量浇水;②提高整地质量,增加本田沉淀时间或给本田灌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先后共引入日产四轮驱动高速插秧机400余台,经过农场对购机户进行三级培训(即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提高了购机户对该机型性能的了解程度,掌握了基本操作和日常保养技能,使该机型的先进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农场农机部门对这种插秧机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全程调查. 1 主要技术优势 a.采用先进的超级回转式栽植臂不伤苗.避免了过去插秧机秧爪直接抓取秧苗造成叶伤、折伤、切断等伤秧情况.高速插秧机伤苗轻,对根系撕裂损伤程度低,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不会造成大缓苗现象.  相似文献   

11.
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推广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手工插秧种植已不适应水稻生产发展需求,我国水稻生产迫切需要以水稻机插秧为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现有的传统平盘毯状秧苗机插秧技术存在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低播量成毯性差、伤苗伤根严重、漏秧率较高、每丛苗数不均匀及返青慢等问题,制约机插水稻增产潜力.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技术,针对传统毯状苗机插存在的问题,通过钵体毯状秧苗,利用普通插秧机按钵精确取秧,实现钵苗机插,秧苗根系带土多,伤秧和伤根率低,栽后秧苗返青快,发根和分蘖早.能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有效分蘖多,从而有利于实现高产,同时按钵苗定量取秧,取秧更准确,机插漏秧率低,机插苗丛间均匀一致,从而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实现机插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2.
1、温度管理播种至出苗期,棚内温度控制在30~32℃为宜,出苗至1叶1心期,注意开始放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株高在4.5~5.5厘米;秧苗1叶1心期歪2叶1心期,棚温不超过20~25℃,株高确:7.5~8.5厘米,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2叶1心期至移栽前,棚温不超过20~23℃,株高12.5~13.5厘米,并加入通风炼苗,移栽前3~5天与外界气温相等,遇到低温时,增加覆盖物,及时保温。  相似文献   

13.
早稻机插秧不同育秧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育秧土进行育秧,结果表明:育秧基质可保证秧苗均衡生长,降低缩脚苗比例,提高成秧率;但供试的育秧基质用于早稻育秧存在秧苗个体生长不足、秧块松散移栽难等问题有待完善产品设计.建议当前仍以客土育苗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2ZK-630型水稻快速插秧机,如在作业前不能按时按规定进行系统保养和必要的调整,在作业中不按操作规程使用,加上所培育的秧苗质量或耕地质量不高,在作业中可能会出现以下故障。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a.产生原因①秧苗床土水分不足;②插秧深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早稻机插秧高产栽培的最适秧龄.[方法]以高产早稻品种中早15为试验材料,设置20、24、28、32 d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机插双季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秧龄在28 d以内,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素质提高,秧块状态良好,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最终使得产量显著增加.当秧龄超过28 d时,秧苗单株白根数显著减少,根冠比降低,秧苗素质下降;株高整齐度降低,成苗率下降,秧块状态变差,最终导致减产.[结论]安徽沿江地区机插双季早稻秧龄在24 ~28 d较适宜,以28 d最优.  相似文献   

16.
单鹏 《农村科技》2012,(6):19-20
机械插秧是一项水稻节本增效、省时省力的栽培技术,具有减轻劳动强度、高产稳产、节本增收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应把握好以下技术要点: 一、育秧技术 1.秧苗质量标准 机械插秧要求苗高15厘米,叶龄3叶1心,秧龄28~32天,茎粗0.8毫米,叶片短、宽、厚、上挺、有弹性,苗块规格27.5厘米×57.5厘米,厚度1.8—2.5厘米,盘根紧密,厚薄一致,提起不散。  相似文献   

17.
杂交中稻秧苗密度与苗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秧苗密度对苗质的影响随秧龄玲延长而大。旱、湿秧小苗<6400株/m^2苗高干重、叶面积等无显著差别;中、大苗苗高干重(y1)、单株分蘖数(y2)等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关系分别可以y1=a-bx和y2=ae^-bx式表达。式中a,b值随苗龄加大,同龄旱秧比湿秧b值小。苗质开始显著下降的秧苗密度(株/m^2):中、大苗依次约为4000和2000(旱秧);3000和1000(湿秧)。大苗单本栽,苗质显著较差的,大田生育及产量亦显著较差。高产高效的适宜秧苗密度(株/m^2),小苗可达6500;中、大苗依次为3000和1000(旱秧),2000和400(湿秧)。  相似文献   

18.
正水稻插秧是将秧苗插入水田中,或把水稻秧苗移植到大田中。因为育秧时,在秧苗达到3~4叶时,秧苗密度比较大,不利于生长,经过移植后,水稻有更大的生长空间。但是在移植时,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移栽后水稻生长。本文将水稻机插秧技术要点概括如下。一、适宜水深插秧前1?d把大田水层调整到1?cm左右,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容易黏泥,夹住秧苗,秧槽内易塞满杂物,供苗不均匀,  相似文献   

19.
<正>1秧苗结合水稻高产栽培的要求及插秧机栽插操作的技术要求,对机插秧苗有2个要求,首先是要求秧块分割标准,秧苗分布平均,根系盘结,才能符合机械栽插的标准。其次是选择个体健壮的秧苗,保证无病虫害,符合高产要求。即标准的秧块尺寸是长580 mm,宽280 mm,厚度控制在20~25 mm,在这些尺寸中厚度与宽度的要求非常重要也是关键的标准,如果宽度过大,超过280 mm,秧块就会卡滞在秧箱上,送样很容易引起漏插,如果厚度过  相似文献   

20.
1、种植样式 甘蓝采用中棚(4米竹片插成跨度2.4~2.5米,高度1.05米)种植,株行距40×50厘米,亩栽3300~3500株.甘蓝梗上套种单行玉米,待甘蓝收获后,再在甘蓝田内坐水移栽3行玉米,亩栽玉米苗3000~3200株.白菜株行距40×50厘米,亩栽2200~2500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