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明确七叶一枝花种子采收期和质量对出苗率的影响,为七叶一枝花的科学采种和种子前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以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为指标,分别比较不同采收时间、果实成熟期和种子大小对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份采集成熟果实,去掉种皮过筛后的大种子,出苗率最高,为(88.7±3.5)%;七叶一枝花种子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份果实裂开后外果皮为黄色时(果实成熟中期),种子出苗率较高,为(86.7±4.6)%;七叶一枝花大种子纵径为(4.21~5.32mm)、横径为(2.36~3.12mm)的出苗率显著高于小种子纵径为(2.58~3.96mm)、横径为(1.47~2.03mm),出苗率为(86.8±4.37)%。综合考虑,对福建省七叶一枝花种子的采收期建议为11月份时果实成熟中后期,果实开裂且果皮自然成熟呈黄色时即可采收。  相似文献   

2.
杜仲种子无菌苗的获得及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杜仲种子试管苗萌发和无菌苗培育技术,以及种子染色体加倍技术,提出了以种子为材料通过试管萌发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技术方法:杜仲成熟种子剥去种皮,用清水反复冲洗,经500 mg.L-1的赤霉素浸泡24 h后,置于浓度为0.3%的秋水仙素中浸泡48 h,再于70%酒精消毒30 s,1 g.L-1HgCl2表面消毒12 min,无菌水冲洗3~4次,切去少许胚芽和胚根端胚乳后胚根向下接入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培养。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可达100%,且无菌苗生长良好;多倍体诱变率最高达到76.09%。本试验最终获得多倍体变异植株424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的最适赤霉素(GA3)浓度和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方法]采用不同浓度GA3处理种子,研究促进种子快速萌发且萌发率高的GA3浓度,再将胚根3~4 cm长的种子播于土壤中,分别在光照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生长并观察第一片叶的长势。采用不同浓度的6-BA诱导愈伤组织,研究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6-BA浓度。[结果]150 mg/L GA3处理种子的萌发率最高,种子外植体最合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添加0.1 mg/L 6-BA和0.5 mg/L NAA的1/2MS基本培养基。[结论]七叶一枝花种子的快速萌发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对葛藤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萌发期是植物最易受到干旱影响的时期。为揭示葛藤种子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比较了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在-0.2MPa、-0.4MPa、-0.6MPa、-0.8 MPa、-1.2 MPa、蒸馏水(CK)渗透势下葛藤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胚芽胚根长度和干重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大,葛藤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胚根长、胚芽胚根干重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说明葛藤种子在干旱胁迫下萌发能力、萌发速度及幼苗生长能力均受到不利影响;胚芽胚根的长度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胚芽胚根的干重比呈现一直降低的趋势,揭示了葛藤种子在萌发期有增加胚根中营养物质积累,提升胚根生长能力来适应干旱胁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白刺花硬实种子的休眠机制及解除休眠方法,为改进植物硬实种子播种育苗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白刺花种子种皮的吸水性、种胚活力及种胚萌发特性试验,分析其种皮和种胚对休眠的影响;测定其种子内源抑制物活性,利用酸腐、碱腐、激素、沸水和机械处理等方法进行破眠,筛选适宜解除白刺花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结果]白刺花种子剥除种皮后2 d即可充分吸胀,而完整种子吸水5 d后才达到饱和;白刺花种胚活力为73.5%,具有相对高的发芽潜力;剥离种皮的种胚发芽率最高,为72.99%,显著高于完整种子和仅具胚的种子(P<005);白刺花胚乳和胚中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其中50.0%胚乳浸提液可使小白菜种子萌发率降至75.85%;划破种皮破眠法可使白刺花种子发芽率达72.42%,其次是98%浓硫酸+300.0 mg/L GA3浸泡12 h处理(发芽率为57.42%).[结论]白刺花种皮的透水和透气性、胚乳及胚中所含的抑制物是影响白刺花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机械划破种皮、用98%浓硫酸(酸腐)+300.0 mg/L GA3浸泡12 h处理(激素浸泡)软化种皮能有效解除白刺花种子休眠,提高其萌发率,可在植物硬实种子播种育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白藓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白藓种子休眠的原因,本试验从种子形态、透水性、内源抑制物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藓种胚各部位已发育完全,平均胚率为95.3%,不存在形态后熟;完整种子吸水10h后吸水率达到44.09%,满足萌发的生理需求,种皮基本上不存在吸水障碍;种皮内源抑制物质活性高于种胚,强烈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幼苗茎长和根长;离体胚可以萌发,但胚根伸长受到抑制,说明种皮内存在抑制白藓种子萌发的物质,种胚内存在抑制胚根生长的物质。外源GA3浸种对打破种子休眠有一定作用,低温层积可以有效解除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外源一氧化氮(NO)处理对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检测了不同浓度硝普钠(NO供体)对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最适浓度硝普钠处理后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糖等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00μmol/L硝普钠促进七叶一枝花种子的萌发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不同时间段下硝普纳处理组种子中,NO含量在45~90 d显著高于对照组;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高于对照,且在15~45 d有显著差异;淀粉含量在15~45 d显著低于对照组;β淀粉酶活力在萌发早期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总淀粉酶活力的变化与β淀粉酶活力变化趋势一致;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中,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都有随萌发推进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100μmol/L硝普钠促进七叶一枝花种子的萌发可能是通过提高种子萌发早期淀粉酶的活性,促进淀粉的水解和可溶性糖的产生,以及提高萌发期间种子内源NO的含量而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热研二号柱花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其在干旱条件下的栽培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0、5%、10%、20%、3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干旱胁迫下热研二号柱花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胚芽长、胚根长、幼苗鲜重等指标。[结果]低浓度(5%)PEG溶液对热研二号柱花草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PEG溶液浓度的升高,热研二号柱花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胚芽长、胚根长和幼苗鲜重等指标受到抑制作用,其中20%和30%的PEG对热研二号柱花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大。[结论]热研二号柱花草具有一定的抗旱性。低浓度PEG溶液能够促进其种子萌发,而高浓度PEG溶液则抑制热研二号柱花草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疆骆驼蓬种子特征、萌发条件及耐盐耐旱特性。[方法]以生长在新疆石河子市郊的骆驼蓬种子为材料,研究其种子特性,测定种子活力和种子吸水率,并以发芽率为指标探讨其最适萌发条件。[结果]骆驼蓬种子种皮具有复杂精细的表面纹饰;长宽比为1.653,千粒重为2.302 g;种子活力和吸水率都较高;种子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当NaCl浓度为0.8%时,萌发率达16%,但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萌发率相应下降;在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低浓度PEG(〈5.0%)可提高骆驼蓬种子萌发率,而较高浓度PEG(〉5.0%)下,种子萌发率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光照对骆驼蓬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土壤条件对骆驼蓬种子萌发也有影响,其中骆驼蓬种子在沙壤土(50%)中萌发率最大,其次是河沙(45%),再次是黏土(40%);骆驼蓬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30℃;0.5 cm为其最适播种深度。[结论]为骆驼蓬人工繁育及大规模人工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预处理及环境因素对贺兰山杜松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提高杜松种子的萌发效率、促进杜松林实生更新及人工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在气候箱内模拟林间生境条件,研究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光照时间(0,10,24h)、土壤含水量(10%,15%,20%,25%,30%,35%,40%,45%)、埋土深度(0,1,2,3,4,5cm)及超声波时间(0,5,10,15,20,25,30min)和不同质量分数(0%,10%,20%,30%)聚乙二醇(PEG)浸种2种预处理方法对贺兰山杜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不同温度下杜松种子萌发率、萌发势和发芽指数差异显著,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5℃;杜松种子在全光照(24h)条件下的萌发率高达71%,显著高于其他非全光照处理;杜松种子萌发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20%,在此条件下的萌发率可达75%;埋土深度对杜松种子萌发有一定影响,以1~2cm浅层埋土更适宜于种子萌发;超声波和PEG预处理均能促进种子萌发,种子萌发率随超声波时间的延长与PEG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9kHz、500 W超声波处理10 min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但仍低于经20%PEG溶液浸泡24h时的萌发率。【结论】在4种环境因素与2种预处理方法中,光照时间和PEG预处理是影响杜松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用20%的PEG溶液浸泡种子24h后,在25℃、全光照、土壤含水量20%、埋土深度1~2cm条件下,杜松种子萌发效果最佳,萌发率可达75%。  相似文献   

11.
秦立金  徐振军  袁树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01-10602
[目的]探讨乙烯利浸种的促雌效果,筛选其最佳的浸种时间与处理浓度。[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2 0003、0004、0005、000、6 000和7 000 mg/L)对黄瓜种子进行不同浸种时间(8、12和16 h)的处理,观察其对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乙烯利处理黄瓜种子对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性指数均比对照有所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 000与5 000 mg/L浓度处理的发芽率、发芽势均与对照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以浸种12 h处理5 000 mg/L乙烯利的处理效果最好,其发芽指数和活性指数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70.46和55.87。[结论]在种子期用乙烯利进行处理能抑制了黄瓜幼苗的徒长,促进壮苗,降低株高,增加株茎粗。壮苗指数与G值以处理5000 mg/L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PEG6000渗透处理对油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正交试验探讨聚乙二醇(PEG 6000)溶液渗透处理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种子萌发的影响。利用不同处理组合(PEG 6000溶液质量分数,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分别对2002年不同含水量种子和2004年人工老化不同时间的种子进行预处理,并进行棉床发芽试验,对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筛选出最佳处理组合。综合各指标获得以下最佳处理组合,2002年种子:含水量9.84%和6.03%+200 g.kg-1PEG 6000+处理时间1d;2004年种子:人工老化0 d+200 g.kg-1PEG 6000+处理温度25℃+处理时间2 d。种子发芽率较高,发芽较整齐。PEG 6000溶液渗透处理可以促进油松种子萌发,溶液质量分数、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处理效果具有明显影响;油松种子发芽的适宜含水量范围较大,但含水量太低则会抑制种子萌发;人工老化可以模拟自然老化种子活力变化,PEG渗透处理有利于老化种子恢复活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正交试验探讨聚乙二醇(PEG 6000)溶液渗透处理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种子萌发的影响。利用不同处理组合(PEG 6000溶液质量分数,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分别对2002年不同含水量种子和2004年人工老化不同时间的种子进行预处理,并进行棉床发芽试验,对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筛选出最佳处理组合。综合各指标获得以下最佳处理组合,2002年种子:含水量9.84%和6.03%+200 g·kg-1PEG 6000+处理时间1 d;2004年种子:人工老化0 d+200 g·kg-1PEG 6000+处理温度25℃+处理时间2 d。种子发芽率较高,发芽较整齐。PEG 6000溶液渗透处理可以促进油松种子萌发,溶液质量分数、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处理效果具有明显影响;油松种子发芽的适宜含水量范围较大,但含水量太低则会抑制种子萌发;人工老化可以模拟自然老化种子活力变化,PEG渗透处理有利于老化种子恢复活力。  相似文献   

14.
以多叶羽扇豆种子为试材,对其适宜萌发的条件进行了筛选,并对浓硫酸破除硬壳以及不同浓度的PEG处理后的某些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用浓硫酸处理后,再经20%PEG浸润在砂床。18~25℃变温和白天8 h光照的条件下培养效果最好。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其外渗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种子的贮藏蛋白、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分解利用也明显快于对照,从而提高了种子的萌发和出苗率。  相似文献   

15.
青叶胆种子萌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青叶胆种子的保存及人工驯化栽培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从云南弥勒山采集青叶胆种子,自然风干20 d后测其千粒重;在不同温度(15、20、25、30、35、40℃)及光照(红、黄、蓝、绿、白光及黑暗)条件下培养30 d后,记录发芽种子数;分别将种子在GA3(100和200 mg/L)溶液、3%KNO3溶液及蒸馏水(CK)中浸泡3 h,在(25±1)℃、自然光照下培养30 d,计算种子发芽率。[结果]青叶胆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30℃;光照对种子发芽有促进作用;在自然状态下贮藏4个月的种子发芽率最高;种子寿命约为7个月,4℃低温冷藏可延长种子寿命;GA3、KNO3浸种可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结论]该试验结果与大多数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超重力对小麦种子发芽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小麦种子,用清水浸泡24h后在10000r/min条件下进行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0(CK),5,10,15,20,25min共6个处理。处理后的种子通过标准发芽试验,测定种子发芽特性,包括发芽势、发芽率、发芽速率(平均日数)、发芽值和发芽指数等指标。发芽试验结束后,将幼苗移栽至大田,成熟后考种,统计分蘖数、株重、株粒数、株粒重、千粒重。结果表明:超重力处理可抑制除发芽速率外的发芽特性,而对于产量性状,除离心20min处理的株粒数显著低于对照外,对其他产量性状无显著影响。超重力处理有望成为种子活力测定的一种新方法,但能否广泛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探索曲酸在农业上的应用效果,研究以蒸馏水、芸苔素内脂处理为对照,通过测定曲酸溶液浸种后绿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以及幼苗鲜重、干重、茎长、根长、叶长、叶宽、根冠比、叶绿素等指标,探究不同曲酸浓度对绿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浓度50~200 mg/L的曲酸溶液对绿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曲酸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呈现减弱的趋势,其中以50 mg/L浓度的曲酸溶液处理效果最佳,能显著提高绿豆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试验结果为曲酸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大花白麻和罗布麻为对象,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0%、5%、10%、15%、20%、25%、30%、35%)、对应的渗透势(-0.05、-0.15、-0.30、-0.49、-0.73、-1.03、-1.37 MPa)作为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不断增加,使种子萌发期含水率减少,大花白麻和罗布麻种子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推迟了发芽日进程,也抑制了胚芽长、胚根长和幼苗鲜重,各项指标在25%~30%时受抑制程度最明显,罗布麻受抑制程度<大花白麻。在PEG溶液浸种处理的种子复水后仍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发芽高峰期在2~3 d。大花白麻和罗布麻胚芽长、胚根长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浓度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罗布麻种子抗旱性>大花白麻,大花白麻和罗布麻最适宜萌发的PEG浓度范围分别为0%~20%、0%~25%。该研究结果可为干旱荒漠区盐碱地人工辅助改良草本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优良物种。  相似文献   

19.
马缨杜鹃种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旭  陈训  赵洋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99-9200
[目的]为马缨杜鹃的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马缨杜鹃种子进行不同温度、不同贮存方法、温水浸种处理等的萌发试验并测定其千粒重与种子活力。[结果]萌发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且以30℃为最高。15、25和30℃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0%、80%和95%。浸种24 h发芽率为70%,48 h发芽率为88%,而干播种子发芽率仅为68%。风干脱粒-30℃低温贮存的萌发率为84%,脱粒室温贮存的萌发率为77%,不脱粒室温贮存的萌发率为67%。[结论]马缨杜鹃的萌发适宜温度约为25℃。浸种时间48 h比24 h的种子发芽率高,20℃水浸种发芽率比干播种子发芽率稍高些。风干脱粒低温贮存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营养液配方浓度比为91∶时最适合马缨杜鹃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20.
以大庆自然植被干旱草原生境采集的北丝石竹种子为试材,研究其在不同温度、光照、贮存时间、PEG模拟干旱胁迫与其种子萌发的相关性,了解其种子对温度、光照、干旱生境等的适应能力,为建立种子繁殖技术流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北丝石竹在15~30℃发芽率均达90%以上,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具有宽适性,其中以25℃最适于种子萌发;北丝石竹种子萌发属于对光不敏感类型,种子在有无光照条件下都能够萌发;5%~10%PEG质量分数处理种子促进其种子萌发,PEG质量分数15%~25%抑制其种子萌发;PEG质量分数25%使种子不能萌发,PEG质量分数20%~25%处理不萌发的种子复水恢复实验,83%~84%的种子萌发,其仍具有恢复能力。北丝石竹种子萌发阶段具有一定抗旱能力。北丝石竹种子采收后常温保存1年对其发芽特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