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下烤烟(Nicotiana glauca L.)叶片化学成分的代谢规律,探讨不同海拔下烤烟生长过程中内部生理变化。[方法]试验地选取在毕节市3个高、中、低海拔的典型烟叶产区,其中金沙县西洛乡为低海拔(840 m),大方县双山镇为中海拔(1 430m),威宁县牛棚镇为高海拔(2 100 m)。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结果]在移栽后50~95 d,不同海拔烤烟叶片化学成分代谢规律不完全相同。其中,低海拔下烟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紫黄质、叶黄素、β-胡萝卜素、氨基酸含量和糖碱比呈线性下降趋势;中海拔下烟叶氨基酸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而糖碱比及叶绿素a、叶绿素b、紫黄质、叶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海拔下烟叶糖碱比及叶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叶绿素a、叶绿素b、紫黄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氨基酸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而后又降低的趋势。在移栽后95 d,烟叶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还原糖含量、糖碱比与海拔呈负相关;淀粉和烟碱含量在低海拔下最适中,在高海拔、中海拔下表现为过高或过低。不同海拔下烤烟叶片新黄质、还原糖和烟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其中新黄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还原糖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烟碱含量趋于稳步上升,但淀粉含量变化规律不同。[结论]该研究可为毕节市不同海拔生态区域特色烟叶质量的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拔高度对白肋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达州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700、1000、1300 m)对白肋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肋烟叶片、茎等干物质积累动态均符合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的变化规律,海拔高度对各指标的变化模式有显著影响,在海拔700 m条件下,茎秆、叶片进入快速生长期早,干物质积累速率高,移栽后56至78 d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占干物质总量的49%,单株日均叶片干物质积累9.3 g。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烟叶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变慢,表现在进入快速生长期变晚,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特别是在1300 m高海拔地区,12叶以上叶片出生晚,发育慢,干物质积累明显滞后,烟株打顶期比海拔700 m晚半个月,砍收期晚近1个月,移栽92 d之后仍有19.3%的干物质积累,不利于正常成熟和晾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茶条槭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对七里峪茶条槭海拔分布范围(1200~1900 m)内叶绿体色素的差异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叶绿素含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均随海拔的升高先升高,在D(1500 m)或E(1600 m)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而叶绿素a/b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升高-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拔梯度上影响茶条槭叶绿素含量的土壤因子主要是土壤pH、土壤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1500~1700 m海拔区域是七里峪茶条槭适宜的生长范围。  相似文献   

4.
质体色素对烟草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了毕节地区烤烟上部叶质体色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上部叶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生长发育的时间均呈下降趋势。烤烟调制后同一海拔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烤烟上部叶质体色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同基因型烤烟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上部叶质体色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变化结果:云烟87为高海拔>低海拔>中海拔,云烟97和毕纳1号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  相似文献   

5.
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品种棉花干物质积累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法]选用当地主栽棉花品种标杂A1和新陆早33号,设置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目的]积累变化及品种间差异.分析膜下滴灌棉花干物质.[结果]两棉花品种在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呈现慢-快-慢的增长趋势,随着灌水量和氮肥用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总量在增加,最大增长速率增大,快速增长期推后,但过量的灌溉会使干物质积累总量有所减少.[结论]标杂A1在各处理中干物质积累均大于新陆早33号,在低水处理中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中高水处理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云南稻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态类型多样。根据云南省24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3-11月气象数据分析,将云南稻区划分为海拔1700 m的高海拔粳稻区、1500 m≤海拔≤1700 m的籼粳稻交错区和海拔1500 m的传统籼稻区3个稻区。利用水稻安全成熟的临界温度指标,推算不同地区水稻安全成熟期以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50 a平均气温升高了1.7℃,水稻安全成熟期延迟趋势明显,籼稻延迟3.8~4.7 d/10a,粳稻延迟4.1~5.4 d/10a。海拔1500 m籼稻安全成熟期为10月1日,粳稻安全成熟期为11月1日;同一品种,同一时期,海拔从低到高水稻成熟期提前。海拔每降低100 m,安全成熟期延迟5.1 d;海拔每升高100 m,安全成熟期提前5.8 d。按此规律布局云南不同海拔不同品种生产,能充分利用不同生态区光热资源,提高区域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岳峰鑫 《乡村科技》2024,(1):100-105
为了解不同海拔对华北落叶松年内径向变化的影响,以围场县吉字营林区和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保护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年内径向生长的起止日期、径向生长速率、年内径向累积生长量的差异。在围场县吉字营林区(低海拔,1 308 m)和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保护区(中海拔,1 530 m)设置了2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监测样地,利用点状树木径向生长监测仪对样地中的华北落叶松进行年内径向生长监测,通过日最大值法提取2022年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量,并基于Gompertz函数对华北落叶松年内径向生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中海拔地区的华北落叶松生长开始时间比低海拔地区晚15 d,结束时间早5 d,生长季时间缩短了20 d;在快速生长阶段,中海拔地区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速率和累积生长量低于低海拔地区;在慢速生长阶段,中海拔地区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速率和累积生长量高于低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8.
钾营养对莲藕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养分累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钾营养对莲藕产量形成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钾(-K)和施钾(+K)处理进行全生育期试验。【结果】莲藕移栽76 d后,+K处理叶片和叶柄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K处理,并均在97 d膨大茎成型后逐渐降低;膨大茎干物质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在早期为+K处理低于-K处理,97 d后+K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速率明显加快,其累积量于139 d明显高于-K处理,160 d不同处理膨大茎干物质累积量趋于稳定,+K处理为1 204 g/株,比-K处理高19.7%。在97—160 d产量形成关键期,膨大茎中氮、磷和钾的累积量,+K处理比-K处理分别高32.8%、10.3%和74.2%,其中来自其它器官转移的氮、磷和钾,+K处理比-K处理分别高1.20、0.12和1.26 g/株,来自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收转运的氮、磷和钾,前者比后者高2.16、0.04和5.70 g/株。莲藕氮、磷、钾累积总量之比-K处理为1﹕0.14﹕0.90,+K处理为1﹕0.13﹕1.31。【结论】钾营养促进莲藕干物质生产和累积、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并提高莲藕各器官尤其是叶柄中钾的含量,在生育后期促进干物质和养分从叶片等器官转移并贮存到膨大茎中并最终增产。  相似文献   

9.
玉米生长量、养分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61  
 在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 ,研究了玉米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 ,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吸收量 ,随生育期延长而持续增加 ,变化动态可用S曲线方程拟合。对干物质和养分累积方程求导 ,得到了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速率。玉米生长期间干物质累积速率前期上升快 ,至高峰后缓慢下降。在氮、磷、钾三要素中 ,氮、钾吸收速率高 ,上升快 ,下降也快 ;磷吸收速率低 ,上升慢 ,下降亦慢。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 ,钾最早 ,氮次之 ,磷最晚 ,但均早于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氮肥利用率与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速率有类似变化趋势 ;氮肥最高瞬时利用率与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灌水明显提高了氮肥累积利用率和瞬时利用率 ;水分和氮素供应虽然增加了养分吸收速率和干物质累积速率 ,但未改变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海拔高度对白肋烟茎叶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川达州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700 m,1 000 m,1 300 m)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肋烟株高、有效叶数、叶面积、茎围等生长发育动态均符合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的变化规律,海拔高度对各指标的变化模式有显著影响。在海拔700 m条件下,茎秆、叶片进入快速生长期早,生长速率高,茎叶生长主要集中在移栽后40~60 d,移栽后68 d即进入打顶期,之后茎粗继续增加。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烟叶生长发育变慢,表现为进入快速生长期变晚,生长速率降低,特别是在1 300 m高海拔地区,出叶晚,茎叶生长慢,烟株打顶期比海拔700 m处理晚15 d,砍收期晚30 d,不利于正常成熟和晾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揭示三峡库区特色蔬菜茎瘤芥瘤茎期食用部分瘤茎镉含量与茎瘤芥生长早期叶片光谱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快速、精准预测茎瘤芥食用部分镉含量提供理论指导,以实现在茎瘤芥生长早期阶段掌握瘤茎食用品质。【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镉含量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背景,通过盆栽模拟试验,设置0、0.1、0.2、0.3、1 mg·kg-1 5个不同镉添加浓度处理。于茎瘤芥4个生育时期同步测定叶片光谱反射率、不同部位镉含量等信息,基于Daubechies函数2-8小波基的第5尺度提取茎瘤芥膨大前期光谱高频信息,结合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构建茎瘤芥瘤茎期食用部分瘤茎镉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茎瘤芥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和瘤茎期食用部分瘤茎对镉均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且随着土壤镉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加;瘤茎镉含量与不同生育时期叶片镉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不同生育时期的茎瘤芥叶片光谱反射率均能较好地响应土壤镉胁迫,尤其是膨大前期对镉的光谱响应最明显;膨大前期的分维系数与不同镉胁迫下叶片镉含量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有较大的预测瘤茎镉含量的潜力。基于膨大前期“db5”尺度构建的预测模型R2达到0.929,RMSE为1.0540,是预测瘤茎镉含量的最优模型。【结论】茎瘤芥对镉有较强的富集作用,能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需要对其食品安全问题特别关注;小波分维方法能较好地提取重金属污染下的叶片光谱弱信息;基于“db5”建立的预测茎瘤芥食用部分瘤茎镉含量的幂函数模型,即Y=-0.029+32.878X-7.656R2=0.929,RMSE=1.0540,P<0.01)是最优的估算模型,在茎瘤芥生长早期能较好地实现对其成熟时期食用部分瘤茎镉含量的预测,为提早掌握其食用品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重处理对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超重处理对茎瘤芥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方法]以0、2 000、3 000和4 000 r/min的超重力分别处理茎瘤芥种子1.5、3.0和4.5 h后,进行培养,观察其出苗时间、出苗率、性状表现,并测定幼苗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相比,超重处理后,茎瘤芥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处理条件变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超重处理后,苗期茎瘤芥植株变矮,根系变短且发达,叶长变短,鲜重和干重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茎粗则不同程度增加。超重处理后,茎瘤芥幼苗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超重处理可以影响茎瘤芥幼苗的生长,处理时间以及重力加速度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适当的超重处理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超重处理可增强茎瘤芥幼苗的抗倒伏能力、抗有害物的能力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结论]该研究可为超重技术在茎瘤芥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摘要:通过在涪陵区百胜镇紫竹村豆瓣泥田中进行的茎瘤芥“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亩施N13kg、P2O55.25kg、K2O6.25kg时,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2843kg/亩瘤茎,在此基础上加大肥料施用量增产效果降低。可见,在本地区实际生产中采取合理的氮磷钾比例配方施肥能够有效地提高茎瘤芥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2+对酸雨胁迫下茎瘤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效应的影响。[方法]以茎瘤芥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外源Ca2+对酸雨胁迫(pH 2.5、pH 3.0)下茎瘤芥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低浓度Ca2+对酸雨胁迫下茎瘤芥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向酸雨胁迫下的幼苗喷洒低浓度的Ca2+,能够使茎瘤芥幼苗叶子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以及丙二醛含量减少,对植物起到保护作用。[结论]为提高茎瘤芥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涪杂2号"青菜头为试验材料,采用WDW3100型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对青菜头缩短茎径向和轴向的抗压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基于斜面法采用高速摄像测定了青菜头缩短茎的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研究可为青菜头收获和加工机器系统的研发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茎瘤芥(榨菜)数量性状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基因型单因素遗传设计,用23份较有代表性的茎瘤芥种质资源,研究了15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数,分析和比较了各性状广义遗传力、现实遗传力和相关遗传力,并估算了各性状对瘤茎产量的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和间接选择相对效率;同时本文还进行了遗传相关信息与遗传相关贡献的估算以及主成份等分析。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瘤茎膨大期、营养生长期、瘤茎横径、茎/叶等数量性状在产量构成及选择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环境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涪陵南沱镇茎瘤芥种植基地灌溉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该区域灌溉水质量整体较好,基本上属于清洁和尚清洁水平,只有少数样点CODer超标。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该区域灌溉水水质的主要因素为一般性的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富营养化和氟化物污染。  相似文献   

18.
涪陵南沱茎瘤芥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土壤重金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环境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涪陵南沱镇茎瘤芥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整体上重金属污染水平较低,基本没受到汞和铬污染,但已受到了铜、铅、镉污染,特别是镉污染已经相当严重。相关分析和回归预测分析均表明土壤养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用分期取样、化验分析、模型拟合的方法对杂交茎瘤芥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茎瘤芥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均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干物质的旺盛积累期在13~18叶龄,磷、钾的旺盛吸收期与干物质的旺盛积累期同步,氮的旺盛吸期在11~16叶龄。在旺盛生长期干物质积累量占87%,氮、磷、钾在旺盛吸收期的吸收量占大田营养生长阶段吸收总量的68.9%,70.3%,72.7%。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杂交笨瘤芥施肥量、施肥时期和追肥次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所研究的23个茎瘤芥品种13个农艺性状归成产量、产量因素、形态数量以及生育期等四组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产量因素的典型相关高于与生育期性状的相关,又高于与形态数量性状的相关。产量因素与形态数量间的相关高于与生育期性状的相关,又高于形态数量与生育期性状间的相关。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指出无论是哪两个性状组间,在关联上起作用的主要有株鲜重、瘤茎横径和瘤茎膨大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