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文章归纳了巨菌草生物学与营养特性、饲用价值方面、生态治理与修复等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巨菌草在畜牧业中的价值优势以及在科尔沁沙地治理中的应用潜力,并分析了当前巨菌草研究已存在的问题。科尔沁沙地退化严重,生态脆弱。巨菌草对沙化土壤、退化土壤、贫瘠土壤有良好修复作用,对科尔沁沙地生态改善有较好的利用价值。巨菌草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根系发达与应用广泛等特点,应加快菌草产业与现代农业经济相融合,改善居民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菌草是一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狼尾草属植物.巨菌草自引进、驯化成功后,已在食药用菌栽培、动物饲养和生态治理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通过综述近10年来巨菌草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巨菌草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将来巨菌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问题,在黄河上、中、下游的洪积扇区、沙漠区、砒砂岩区、河滩地水土流失区、盐碱地开展菌草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高寒地区菌草生态治理后,植被恢复快.巨菌草生长92 d,鲜草产量达到178.05 t·hm~(-2),鲜根重31.35 t·hm~(-2);洪积扇扇缘鲜草产量达到162.45 t·hm~(-2),鲜根重26.85 t·hm~(-2),洪积扇区域地表水的流失量比对照(CK)下降97.45%;流动沙地菌草生态治理后,巨菌草生长55 d,即可有效重建沙地植被,其根系形成网络状,防风阻沙固沙效果显著.巨菌草作为饲用作物栽培,鲜草产量达183.45 t·hm~(-2).砒砂岩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巨菌草成苗率分别为98.8%、93.5%,显著高于沙棘、杨柳、杨树.巨菌草植被恢复效果最好,鲜草产量达到62.25 t·hm~(-2),鲜根重13.05 t·hm~(-2),有效减缓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沟头发育.黄土高原黄土阶地区河滩地水土流失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种植2 a后,越冬成活率达到98%,株高616.73 cm,平均分蘖44.35个,鲜草产量173.1 t·hm~(-2),能发挥长效的保水固土作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菌草改良盐碱地效果明显,pH降低,有机质、全氮、全磷、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含量升高,河滩地菌草植被恢复效果好,菌草生长121 d,收割2茬,鲜草产量达269.25 t·hm~(-2).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在黄河沿岸建设菌草生态屏障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巨菌草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根系发达、营养含量丰富、产量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动物饲养和生态改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巨菌草在动物饲养和生态改善领域的最新研究应用进展,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巨菌草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福州平潭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明确巨菌草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巨菌草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州平潭基地采集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壤样品,采用Biolog-ECO 技术研究巨菌草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特性,揭示不同碳源利用的不同及影响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与对照相比,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巨菌草根际土壤样品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Brillouin多样性指数略高,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主成分一和主成分二贡献大的碳源种类分别为22 种和6种,糖类是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结论】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源利用及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非根际土壤。  相似文献   

6.
巨菌草种植对崩岗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比较巨菌草种植对崩岗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种植菌草治理崩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试验采集巨菌草种植不同区域土样,即根面土、根区土、非根际土及对照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巨菌草种植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且不同采集区域存在差异,巨菌草有较明显的根际效应,具体为,土壤微生物数量:根面土根区土非根际土对照土,根面区域的巨菌草根圈比为:细菌53. 89放线菌52. 96真菌14. 14,根区的巨菌草根圈比为:放线菌2. 96细菌2. 17真菌1. 70;土壤酶活性:根区土非根际土对照土。  相似文献   

7.
巨菌草是可用于食(药)用菌栽培业、水保业、畜牧业、新能源业、轻工艺业等多方面利用的综合效益极高的菌草之一,对川西横断山区退化生态脆弱区民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甘孜州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种植巨菌草后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巨菌草盆栽试验,探究其植株形态(株高、叶宽、叶长)随水分条件的变...  相似文献   

8.
从海南和内蒙引进菌草——巨菌草、高丹草、苏丹草,2016年-2017年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庆阳南小河沟利用沟道地、坝地、梯田、坡地等不同地形地貌种植,经过试验研究,菌草——巨菌草、高丹草、苏丹草等在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甘肃庆阳均能正常生长,特别是巨菌草在坝地、沟道地不灌溉条件下,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鲜草产草量高,草质鲜嫩、品质优、适口性好,既是高蛋白的饲料,又是菌类基质;其根系发达,覆盖度高,保持水土效果好,适应性广,栽培技术简单易行。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草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缓解北方地区粮草争地矛盾。[方法]2014~2015年在冀中南地区进行巨菌草引种试验,探索巨菌草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适宜种植管理模式。[结果]当巨菌草株高在1.2 m左右时,巨菌草叶风干样中粗蛋白含量达17.40%,茎风干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6.65%;当巨菌草株高在2.0 m左右时,巨菌草叶粗蛋白含量为16.18%,茎粗蛋白含量为12.17%。巨菌草在冀中南地区的产量为150~255 t/hm2。当巨菌草的留茬高度为5~10 cm时,最有利于巨菌草的再生。[结论]该研究可为巨菌草在北方地区的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能源牧草抗逆性强、产量高,既能提供优良饲料,又能生产生物能源,兼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盐碱地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中,开发潜力巨大。文章分析了甜高粱、柳枝稷、巨菌草和苜蓿等几种典型能源牧草的特性,从盐碱地耐盐植物筛选利用、微生物生态治理以及生态治理装备和技术等方面总结了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困境,并提出了以能源牧草为核心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模式,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云南珍稀野生菌长柄口蘑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云南红河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真菌多样性研究”中采集的大型真菌标本Dws-0077(MHrAu模式),在对其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柄口蘑是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T.lobayense Heim)的同种异名,并经人工驯化栽培已在云南首获成功。此文就该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分布、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经济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分类特性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沙本才  刘鸿高  王元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2904-12905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精确的大百合中高含量铜、锰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次灵敏线(铜327.4nm、锰280.1nm)确定大百合中高含量铜、锰的分析条件,建立大百合中高含量铜、锰的次灵敏线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并考察酸及酸含量、共存离子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含量低于10%的盐酸、硝酸、王水、高氯酸、硫酸对5mg/L铜和锰的测定结果无影响;2000mg/L K+、Na+,1000mg/LFe3+、Zn2+、mg2+、Ca2+100mg/LAl3+、Si4+及50mg/LPb2+、Cd2+、Cr6+、Ni2+均不干扰铜、锰的测定;铜、锰的线性jia范围分别为0-25、0—12mg/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2%和0.66%,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103%和97%-102%。[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大百合中铜、锰含量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3.
遮阴对不同大小种球大百合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筱  赵景龙  邓洁  余婷  张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74-22276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遮阴对不同种球大小的野生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rtteum)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探讨野生大百合的引种驯化机制。[方法]将不同大小野生大百合按周径等级分类进行不同程度(0、45%、70%)的遮阴处理,处理13d后进行各植株株高、叶片数的测量。处理46d时进行光合指标如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3)的测定并同步测定光合有效辐射(paR)及叶温(ti)。[结果]在45%遮阴处理下大百合具有较高的相对生长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胞问co,浓度较低。70%遮阴处理下大百合生理特性普遍优于全光照,但过度遮阴使光合速率降低,不利于其生长。此外,种球周径越大的大百合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相对更优。因此,生产上应用周径相对大的种球和适当调控光照强度,是大百合引种驯化的重要措施。[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大百合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植物独角莲对城市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修复效果。[方法]通过对渗滤液进行不同浓度的稀释和配合化学絮凝剂的处理,检测独角莲对渗滤液的重要有机物衡量指标COD(化学需氧量)、BOD(五日生化需氧量)及NH3-N(氨氮)的降解效应。[结果]独角莲具有在滤液中生长迅速、抗性强和降解效率高的特性,但在100%渗滤液原液(RL)与100%处理后的渗滤液(TL)处理下,由于渗滤液毒性较强,植物在此浓度下的修复效果有限;化学絮凝剂FeCl3处理和独角莲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较高浓度的渗滤液中的BOD和COD浓度,且TL中的NH3-N含量下降也更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植物处理垃圾渗滤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发酵菌剂在巨菌草青贮中的效果,以不添加任何菌剂为对照,研究了3种发酵菌剂(EM菌液、聚能发酵剂、酶菌复合剂)对巨菌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巨菌草中添加微生物发酵菌剂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青贮饲料的品质,使巨菌草青贮饲料pH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减少,营养成分得到较好的保存。其中以每1 t 巨菌草揉丝原料添加2 L EM菌液处理组效果最好,不仅降低了巨菌草青贮饲料的pH,而且提高了粗蛋白含量,是3种供试发酵菌剂中的最优菌剂。  相似文献   

16.
在重度Cd污染农田建立巨菌草土壤修复长期观测点,研究巨菌草吸收、积累重金属的特性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在Cd和Hg复合污染的酸性土壤中迚行巨菌草植物修复试验,设置巨菌草和巨菌草加纳米重金属寈集剂2个处理。结果表明:巨菌草根、茎、叶中Cd含量依次降低,Pb、Cr、Hg含量在根中最高,茎中最低,叶、根、茎中As含量依次降低;茎中Cd积累量大于叶,叶中Cr积累量大于茎,Pb、As和Hg为叶积累型,80%以上积累在叶片中;Cd的初级迁移系数分别是Pb、Cr、As的4.2、7.2、2.4倍,Cd由根向茎的迁移能力最强;Pb、As和Hg的次级迁移系数分别为Cd的8.4、8.8、12.7倍,由茎向叶的迁移能力大于Cd;Cr在巨菌草植株中的移动性最差;巨菌草地上部Cd寈集量为82.96g/hm2,Cd的生物寈集量系数达38231kg/hm2,土壤Cd提取效率为1.699%;修复土壤Cd含量较背景值降低2.90%;添加纳米重金属寈集剂的巨菌草的Cd、Pb、Cr、As的转运量系数分别提高5.09%、30.88%、4.48%、49.72%,次级迁移系数分别提高11.39%、45.25%、59.52%、53.58%,可见,纳米重金属寈集剂促迚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在Cd单一污染的酸性土壤中迚行巨菌草植物修复试验,设置巨菌草和空白对照2个处理。结果表明:巨菌草修复土壤As、Hg、Cd、Pb、Cr含量比CK的分别下降6.16%、4.75%、4.91%、2.77%、2.42%,其中Pb、Cr、As、Hg的含量与CK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空白对照土壤Cd、Pb、Cr、As、Hg的含量较背景值分别增长3.89%、1.98%、8.10%、0.74%、20.36%,说明大气沉降等环境因素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独角莲植株生长中期,每隔7 d连续3次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马来酰肼和矮壮素液,研究了生长抑制剂对独角莲植株生长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长抑制剂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独角莲的植株生长;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独角莲块茎的产量。其中2.0 g/L的矮壮素作用最明显,块茎增产幅度达30.95%。  相似文献   

18.
● Analyse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measures undertaken so far. ● Point out the main problems that confront effective ecological management. ● Suggest some measures to guid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Develop some mode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green and eco-friendly development. The Loess Plateau is the core area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or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 series of ecological projects has implemented aimed a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over the past 70 years. The effects of the ecological projects are apparent mainly through a marked increase in vegetation cover, controlled soil erosion and reduced flow of sediment into the Yellow River, continual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creased production from arable l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greater prosperity,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space for biological organisms. Major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analyzed in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cluding the fragile ecosystem of the regio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vegetation, lower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continued risk from natural disasters. Some suitable schemes and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rough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striking the optimum balance between rural industry and ecology, and increased regional capacity to supply high-quality ecological products. Countermeasure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are suggested to guid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