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RUSLE获取1999—2010年福建长汀县土壤侵蚀基础数据,选择坡度、土壤可蚀性、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和人口密度6个指标,利用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分析11 a间土壤侵蚀和生态脆弱性二者变化的协同性。结果表明:研究区中部与东南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性程度高,二者同期分布面积比例由微弱往严重程度减小,二者各等级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相关性;1999—2010年间,各侵蚀等级发生减弱面积比例达81.71%~99.80%,各脆弱等级发生减弱面积比例达43.96%~73.83%,土壤侵蚀程度降低,生态脆弱性减轻,11 a间生态环境恢复比水土治理难度大;随着各脆弱性等级转化程度的不同,土壤侵蚀强度指数(Ei)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区间,分别为[-95,+44]、[-147,-104]∪[+45,+126]、[-233,-149],其强度变化区间与脆弱度演化呈现高度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土壤侵蚀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汉江上游文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分析了文川河流域2011年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川河流域土壤侵蚀程度为21.62%,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低山丘陵区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占流域面积35%的低山丘陵区,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65%;流域内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15°以上的区域,且呈现出随坡度增大,侵蚀越严重的特征;坡耕地、草地和低山丘陵区的林地土壤侵蚀严重。仅占流域面积6%的坡耕地,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30%。研究结果说明汉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的土壤侵蚀不容忽视,应作为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加强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加快植被恢复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以保障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应用3S技术,利用修正的土壤侵蚀方程RUSLE对2000年、2010年石家庄地表水源保护区进行水土流失计算,依据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对生成的土壤侵蚀图进行分等定级,分析说明2000-2010年水土流失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结果表明:10年来,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增加,增加面积0.33 km2. 2000年中度以上土壤侵蚀等级到2010年均较大幅度转移至较低等级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4.
<正> 襄樊市位于鄂西北的汉江中游,版土面积19 757km~2。卫星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我市土壤侵蚀总面积为7 266.05km~2,占版图总面积的36.8%,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之一。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划定为全省重点监督区。其中又以南漳、谷城、保康、老河口四个县市为重,土壤侵蚀面积平均达到45%以上;谷城和保康县最为严重,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达到了54%。全市土壤流失主要类型为水力侵蚀,人为因素又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该文基于GIS平台,使用RUSLE模型,对2015年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5江淮分水岭区域平均侵蚀模数为84.53t/(km2·a).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微度侵蚀的面积占比达97.81%,微度侵蚀总量达259.83×104t·a-1(74.35%),轻度侵蚀总量为56.89×104t·a-1(16.27%);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侵蚀量和侵蚀模数最高,耕地侵蚀量达314.26×104t·a-1(89.92%).(2)侵蚀等级呈现东部、西南部高,中部、北部和西部区域较低,轻度以上的侵蚀主要发生在西南山区、巢湖东南部、滁州市中部、北部、东部区域;(3)土壤侵蚀受地形起伏、坡度、降水量和植被覆盖条件的影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江淮分水岭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浅谈鞍山市千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0年遥感调查结果,千山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35.1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0.3%,但土壤侵蚀强度仍以轻度侵蚀为主。千山区水、热条件好。光照条件充足,水土流失程度轻,人口密度适宜,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生态修复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千山区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设施和开发新能源、含饲圈养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7.
为较全面了解凉山州土壤侵蚀状况,本研究以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为基础,对凉山州1990-2018年侵蚀模数进行计算与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全州土壤侵蚀主要以微度和轻度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0%,侵蚀整体处于轻等水平;西部和北部整体的侵蚀状况相对良好;土壤侵蚀与坡度关系密切,仅剧烈侵蚀分布面积始终与坡度呈正相关变化关系,除剧烈外的等级均以25°为变化转折点;整个研究期内,微度和中度的面积占比分别减少2.65%和0.56%,其他类别的面积比例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近30年内,该地区强度等级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各时段约有75%的地区强度未发生等级变化.  相似文献   

8.
渭河流域土壤侵蚀与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政策、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渭河流域DEM、土壤类型、2000—2014年渭河流域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及MODIS NDVI数据,采用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估算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2000—2014年渭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流域2000—2014年植被呈改善趋势,其中陕北丘陵沟壑区、渭北高原沟壑区NDVI增加明显,分别提高了28.4%、15.1%。2000—2014年渭河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共占总面积的61.47%;以2009年为拐点,之前微度侵蚀土壤面积呈增加趋势,而中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少趋势,之后则完全相反。渭河流域不同地貌单元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渭河平原区以微度侵蚀为主,占该区域面积的80%以上;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中度及中度以上侵蚀强度的面积则占到了52.7%;渭北高原沟壑区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占该区域面积的61%;秦岭北坡山区年侵蚀性降雨量较大,以中度及中度以上土壤侵蚀为主,占该区域面积的71%。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和RS技术的辽宁省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和RS技术,以辽宁省为例,提出土壤侵蚀强度危险指数(Soil erosion dangerous index,SEDI),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市县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实现了对辽宁省土壤侵蚀程度分级.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壤侵蚀面积4.23×104hm2,土壤侵蚀区内平均侵蚀模数2 801 t·km-2·a-1,以水力侵蚀为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程度表现为:草地233>林地122>农地68>城镇用地65>未利用地60>水域55;土壤侵蚀程度等级为较严重是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朝阳市174、葫芦岛156、阜新市110,这个区域对于辽宁省土壤侵蚀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0.
以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降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为基础,通过GIS和RS技术,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估算宁乡市的土壤侵蚀模数,模型指标包括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侵蚀性因子(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覆盖度因子(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宁乡市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1 410.64t/(km2·年),属于中度侵蚀等级状情况,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微度侵蚀、剧烈侵蚀和轻度侵蚀,侵蚀面积分别为1 548.87、434.16和397.91km2,占侵蚀总面积的53.84%、15.09%和13.88%。土壤侵蚀模数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宁乡市的沩山、长冲等山地、丘陵地区。系统分析出宁乡市土壤侵蚀与USLE模型的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海拔高程与土壤侵蚀强度成正相关关系,与侵蚀面积成负相关关系,在200m海拔高程地区微度侵蚀面积范围最大。县内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地区是在25°以下的坡度带,土壤侵蚀面积总体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林地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其次是城镇用地草地水域裸地。根据宁乡市土壤侵蚀现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以期为政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全国土地污染防治项目取得的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对乐陵-河口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污染现状、主要来源进行系统研究,并在研究区内开展土壤生态地球化学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元素Cd、Hg、Pb富集系数较大,其平均含量分别为0.16mg/kg、0.030 mg/kg、21.8 mg/kg,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区内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轻微级达到90.07%,中等的占9.58%,强的占0.35%,没有很强和极强级别,土壤潜在生态危害不很严重.Hg、Cd、As 3种元素对土壤危害的贡献率之和达到86.55%,Hg是调查区土壤污染最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重金属元素,其生态危害贡献率就达到了48.03%;Cd次之,强和很强生态危害等级以上的土壤样品占总数的0.32%;土壤重金属元素危害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Hg>Cd> Pb> As> Cu >Ni >Cr> Zn.该研究在制定重金属污染防治对策、进行土壤环境质量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RUSLE模型计算分析了陕北榆林市退耕还林前后土壤侵蚀状况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前(2000年)榆林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和年侵蚀总量分别为3 002.75 t·km-2·a-1和1.41×108t,退耕还林后(2010年)虽然林草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向轻度和微度转变,水土流失状况显著改善,但由于2010年降雨侵蚀力比2000年增长了157.66%,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影响依然存在,导致退耕还林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和年侵蚀总量分别增加了127.24%和128.37%。2)生态服务价值总量(13.23×109元)较之前(56.31×109元)增长了326%,其中,保持土壤和废物处理的价值增长幅度较大;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显著提高,且林草地的贡献占比>50%。3)土壤侵蚀强度的低值区并非生态服务价值的高值区,不同坡度的生态服务价值组成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4)退耕还林后,榆林市整体呈现出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生态服务价值升高的趋势,表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研究结果可为陕北榆林市及类似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露天煤矿矿区的土壤改良与修复提供依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与Hakanson潜在生态指数法相结合对呼伦贝尔市东明露天煤矿堆土场外围东南侧牧场土壤Cr、Cu、Zn、Cd、Pb、As和Hg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特征、污染程度与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研究,同时运用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探讨牧场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牧场土壤7种重金属含量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相比均未超过规定限值,与内蒙古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相比,Zn和Pb的含量均超标,超标率为5.56%和83.33%。牧场土壤7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均1,土壤污染等级为清洁;综合污染指数0.7,土壤污染等级为安全。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平均值为53.04(40),呈中等生态危害程度,其他金属均为低生态危害程度;7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为86.43(90),呈轻微生态危害程度。主要贡献因子是Cd。Cu、Zn、Cd与Pb及As与Hg具有相同来源的可能性大,Cr具有单独的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4.
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利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评估锦州市2010年水土流失量和土壤侵蚀强度,并且对锦州市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市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为7 284.87 km2,占锦州市总面积的70.7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8.27 t/(hm2·年),属于轻度侵蚀;15°~25°和6°~15°2个坡度带是研究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域。锦州市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农村居民点和旱地2种土地类型,两者的侵蚀量占锦州市2010年总侵蚀量的60.97%。未来应加大对这2种土地类型的治理力度,将其列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对象。以上研究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水土保持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长汀土壤侵蚀核心区的治理效果,为长汀未来水保政策的制定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结合RS、GIS技术,利用RUSLE模型,对侵蚀核心区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并结合侵蚀治理措施探讨其治理效果。结果表明:2013年土壤侵蚀总面积较1999年降低49.02%;侵蚀以轻度为主,轻度侵蚀区面积占76.91%;1988-2013年,侵蚀治理效果呈由强度侵蚀区向轻度侵蚀区推进的趋势,2007-2013年,除中度侵蚀等级外,其他各侵蚀等级的面积比例变化1%;长汀土壤侵蚀治理效果显著,侵蚀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于稳定,侵蚀治理转为巩固措施,出现整体好转的同时仍存在局部恶化,未来的侵蚀治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大别桐柏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波  董召荣  姚孝友  何方  吴楠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37-1138,1202
采用叠加分析法,分析了大别桐柏山区1995~2000年TM遥感影像,获取土壤侵蚀数据。结果表明,大别桐柏山区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2000年研究区域土壤中度以上侵蚀较1995年减少,轻度侵蚀明显增加,且98.50%轻度水蚀由1995年微度水蚀转化而来;耕地和林地水土流失是该区域的流失类型,微度和轻度侵蚀占侵蚀面积的95.29%。  相似文献   

17.
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利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评估锦州市2010年水土流失量和土壤侵蚀强度,并对锦州市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市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为7284.87 km2,占锦州市总面积的70.7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8.27 t/(hm2·年),属于轻度侵蚀;15°~25°和6°~15°2个坡度带是研究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域。锦州市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农村居民点和旱地2种土地类型,二者的侵蚀量占锦州市2010年总侵蚀量的60.97%。未来应加大对这2种土地类型的治理力度,将其列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对象。该研究可为政府制定水土保持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开展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Tullgren分离法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市区人工林、灌木林、草地3种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共5 775只,隶属4门11纲29种类群,其中甲螨亚目(44.73%)和中气门亚目(20.42%)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65.14%。垫刃目(7.79%)、弹尾目(7.06%)、前气门亚目(7.06%)、蛭态目(2.55%)、膜翅目(1.25%)、原尾目(1.04%)、无气门亚目(1.14%)7类为常见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27.89%,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占总个体数的93.03%,并组成该市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体。另外,双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蜘蛛目、等翅目等20类为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的6.97%。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个体数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个体数水平分布表现为人工林草地灌木林,类群数依次为灌木林人工林草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即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结论]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差异,这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土壤环境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谭永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80-14682,14687
以湖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得到湖南省补充耕地的等级折算系数,并选取15个试行项目,按照折算的步骤,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湖南省补充耕地的等级折算系数最大为2.37,各等级折算系数符合实际,折算实施程序和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