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全国油菜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协作组1980—1985年的调查、试验表明:在我国冬油菜区起毒源作用的作物主要是萝卜、大白菜等秋季十字花科蔬菜;它们的种植面积和秋季病毒病发生量与油菜病毒病成正相关。在不同地区间,毒源面积影响病害很大;而在同一地区,则以秋季病毒病发生量对油菜发病影响突出。毒源距油菜地距离在小范围内与病害关系明显,但在大范围内很难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2.
1980—1985年,在江苏省太仓县进行试验与调查,得出油菜病毒病的主要流行规律是:病害与油菜播种期、夏季气温和秋季降雨量呈负相关;与秋季传毒蚜虫迁飞量、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发生量呈正相关;油菜不同品种发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油菜的主要产区在秦岭淮河以南,为冬油菜产区,占全国油菜种植面积的70%以上,油菜病毒病对产量和品质都有影响。在中等以上流行年一般减产20—30%,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油菜病毒病的流行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油菜品种的抗病性和耕作栽培及病源动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我国冬油菜区的调查资料,近几年来我们采用经验预测,多因素综合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冬油菜区9省12个地点,共用20个品种在8年时间中作了62个油菜播种期与病毒病关系试验,共计310期。结果表明: 就整个冬油菜区而言,油菜角果发育期病毒病发病率是随播种期延迟而渐次下降的,二者的线性关系极显著。在各地正常播种期前后各延伸二旬范围内,播种期每推迟一句,发病率平均降低4.8%,但在不同油菜产区,这种相关性和相关形式有很大差别。在北方冬油菜区病毒病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成减速度下降,二者成对数曲线关系,是全国各油菜产区中,播种期对病毒病影响最大的地区。长江流域病害与播种期关系也很明显,二者成线性回归关系,病害随播种期后延而下降的速度不及北方冬油菜区。此区的中、下游地区,播种期对病害的  相似文献   

5.
油菜病毒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一般发生年份病株率10—20%,大发生年份30%左右部份严重田块可达80—90%。油菜发病后萎缩早枯、植株矮化、角果减少并畸形、子粒细而疵对产量影响很大。1985—87年做了对甘兰型油菜病毒病产量损失的测定及大田发病不同程度产量损失测定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长江流域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的共同性的基础上,以鄞县历年的调查试验资料为依据,论述了长江流域地区油菜病毒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及其理论基础。并提出,应以选用抗病高产品种为前提,适时播种,培育无病壮苗为基础,并配合苗床远离毒源作物,及时治蚜防病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由于本病是种间歇性流行病害,年际间发病程度相差很大,在制订防治计划时,一定要做好病害流行预测预报,根据病害流行程度决定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理统计和多元回归方法,主要分析了临夏地区油菜气候生态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发现影响该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要素为降水、气温和日照;根据临夏地区双低油菜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气候条件,把双低油菜从春播到成熟,划分为五个生育期,建立了气候生态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和各生育期时空动态气候预测模式,实现双低油菜产量气象预测。  相似文献   

8.
应用1978年以来在武汉本所取得的试验数据和1961年以来的大田病害调查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上,分析了油菜感病性、播种期、传毒蚜虫、毒源和夏秋气候五项主要流行因素与病害的数量关系,及因素之间的联结和替代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病害流行和预测的数学模型。经1983—1986年实测检验,模型估计发病率的误差均小于5%。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国外报导很少,[11],我国早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有过较多研究,但多限于单一因素与病害关系的定性分析。因素与病害的数量关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病害的综合影响报导极少,尚未见到病害流行和预测数学模型的研究报导。  相似文献   

9.
皖中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份,是中国冬油菜区油菜病毒病常发重病区之一。据1981—1985年在芜湖调查,5年大田油菜平均发病率为16.7%其中有2年在20%以上,严重田块发病率高达60%以上。据作者与中国农科院油科研究所取样鉴定,本地区油菜病毒病的病原病毒中芜菁花叶病毒(TuMV)占92%。据5年试验和调查,本地区病害流行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麦病毒病害发生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介绍我国发生的小麦病毒病害种类、发生规律与侵染循环的基础上,对1987-2007年小麦病毒病在国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小麦病毒病发生呈现暴发性间歇危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年份和地区间的发病面积波动很大,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分析了影响小麦病毒病流行的因素,提出当前一段时间小麦病毒病研究与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油菜病毒病在中国分布很广,常造成油菜籽产量的严重损失,是油菜的主要流行性病害之一。有关油菜病毒病的自然区划以往研究报导甚少。为了提高油菜病毒病预测预报的正确性,为防治提供可靠依据,作者根据全国油菜病毒病研究协作组在1980年至1986年积累的资料和有关历史文献,并参考全国种植业区划,对我国油菜病毒病病区作了初步划分。  相似文献   

12.
川西平原位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比较,油菜病毒病的流行,在与品种抗病性,与油菜播种期,与传毒蚜虫迁飞量,与秋季油菜苗期气候等因素的关系方面,都具有相似性;但从病害发生程度而言,一般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以什邡县1981—1985年的调查资料为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6.5%,总平均为2.6%明显轻于中下游地区(以芜湖为例,同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临夏高寒区油菜种植气候区划与产量预测气候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临夏地区油菜气候生态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要素为降水、气温和日照;根据高寒地区油菜生长季节对不同气候要素的依赖程度,对高寒地区油菜种植进行气候区划,并根据气候区划分析了双低油菜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气候条件;把双低油菜从播种到成熟划分为五个生育期,建立各生育期动态气候预测模式,实现了双低油菜产量气象预测.  相似文献   

14.
油菜病毒病的发生程度,是一定时间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年际变化呈现一随机时间序列。由于影响的因素往往难以确定,在分析其发生规律时,我们可以抛开众多的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前期生态或气象因子,而根据时间序列的自身变化规律,寻找其变化的周期或韵律,从而进行预测。本文采用方差分析周期外推的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寻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和通海县1981—1986年的调查、试验资料,分析了该省油菜主产区一滇中平坝地区油菜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并建立了预测方法。云南中部处于中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为低纬度高原,全年气温变化平缓而干湿分明,分为旱季和雨季两季。玉溪和通海的海拔高度分别为1636米和1806米,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雨季,11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旱季,油菜为甘兰型品种,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除幼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鉴定了中国冬油菜区18个省(市、自市区)选育和栽培的甘蓝型品种238份,白菜型品种26份对病毒病的感染性。甘蓝型品种大部分为低抗或低感类型,感染指数为0.5—1.5,该类品种占供试品种总数的73.69%;其次是感染指数>1.5的高感品种,它们占总数的19.75%;感染指数<0.5的高抗品种很少,仅占7.56%。白菜型品种基本上都属于高感类型。作者认为这些结果基本反映了中国冬油菜区栽培品种对病毒病的感染性。在10省11个地点经过1—7年试验,证明除云南省之外,其他各冬油菜区油菜苗期病毒病与角果发育期病毒病均成极显著正相关,586个成对样本苗期发病率与角果发育期发病率的相关系数为0.780。说明在这些地区用影响苗期发病的因素来预测异年油菜角果发育期病害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1)同一年不同地区油菜病毒病发病轻重主要决定于秋季十字花科蔬菜面积的大小,二者成正相关关系。 (2)油菜病毒病在同一地区不同年度发病的轻重,则主要决定于先年九、十两月的降水量,雨量与病害成负相关关系。但降雨只是在毒源丰富的条件下起作用,毒源过少降雨的影响不大。 (3)早秋十字花科疏菜病毒病发病量与次年油菜角果期发病量成正相关。一、研究方法: 1、选本县秋季十字花科蔬菜面积多、中、少三个类型的村、组,统计耕地面积,秋季  相似文献   

18.
〗利用石羊河流域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51—2009年气象资料和武威市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对比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分析、Arcgis空间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来石羊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气温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月、季、年平均降水增量不同程度地增(减),并且气候变化显著周期分别为:平均气温3~5 a,降雨量1~3 a。从气象因素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可以看出,降水是影响春小麦乳熟期长短的主要气象因素,而气温和降水与玉米关键生育期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传毒蚜虫、气象因素、油菜品种抗性和防治水平等方面探讨了赣抚平原油菜病毒病发生轻重原因,并提出预防苗期发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肃省春油菜种植区甘肃民乐县1987—2006年、合作市1987—1999年油菜生育期、产量资料及光温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特征及与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油菜产区气温呈升高趋势,气温倾向率在0.28~0.31℃·10a-1,河西民乐产区气温增幅大于甘南合作产区。降水基本稳定,两地增(民乐)、减(合作)幅较小。关键生育期——苔花期降水民乐呈减少趋势,合作呈增加趋势;气候变暖使油菜生育进程加快,民乐现蕾—开花、开花—绿熟间隔日数减少趋势明显,1997—2006年平均日数较1986—1996年分别减少13 d和4 d;单位气候要素变化导致气候产量敏感程度不一,民乐产区降水影响以正效应为主,水分不足是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最大影响时段出现在苔花期。合作产区光温影响以正效应为主,光温条件不足是主要限制因子,其次是现蕾—开花期降水呈正效应。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高寒阴湿区油菜产量增加和品质形成更为有利,不利于温带草原气候区油菜生产,温带草原气候区应积极采取抗旱保墒、播种期提前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