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了有效利用氮肥,减少残留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在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陕西岐山、杨凌、澄城和甘肃的定西,我们连续几年对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土壤剖面中残留NO3^--N的累积强度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石灰性土壤剖面中累积着大量的残留NO3^--N。在所有测定土壤剖面中,NH4^4-N含量和累积量不仅在不同土层中差异不大,而且在不同生态系统和管理条件土壤剖面中的差异也不大,其含量变化在1~3μgN/g之间,累积量相当于14~42kg/hm^2,平均28kg/hm^2,显著小于残留NO3^--N。残留NO3^--N累积量平均占总矿质氮(NO3^--N NH4^ -N)累积量的75%以上,是土壤剖面中可浸取态矿质氮的主体。在岐山测定的129个土壤剖面中,O~100cm土层残留NO2^--N累积量小于50kg/hm^2的有26个,占20%,大干70kg/hm^2的有86个,占66.7%,大于100kg/hm^2的有47个,占36%,大干140kg/hm^2的有13个,占10%,每季作物吸氮量大约是70kg/hm^2,说明在目前施肥和生产水平下,有66.7%田块O~100cm土层中的残留NO3^--N最少与1季作物吸氮量相当;在杨凌、澄城、定西等地大部分试验小区(与当地一般施肥水平相当的小区),甚至有些不施氮肥对照小区土壤剖面中残留的.NO3^--N与1季作物的吸氮量也基本一致。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在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石灰性土壤剖面中残留累积的NO3^--N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氮库。因此,在估计土壤供氮水平和确定施氮量,或者在制定这一地区土壤供氮指标测定方法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在一定土层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通过对流(Convection)和扩散(Diffusion)等途径,逐渐向深层移动,脱离根区。在杨陵灌溉试验站和蔬菜试验站的测定结果表明,O~1000cm土层累积的NO3^--N分别高达1295.6kg/hm^2和710.4kg/hm^2,O~600cm土层累积的NO3^--N分别为。706.1kg/hm2和435.1kg/hm^2。在200cm土层以下累积着大量NO3^--N。在以上观测的2个剖面中,200~400cm、400~600cm、600~800cm和800~1000cm各土层累积的NO3^--N数量显著大干0~200cm土层,说明在上层(特别是在耕层)以各种途径增加的NO3^--N,通过长期淋溶,完全有可能脱离根区,淋溶到1000cm以下土层。在不同试验区进行的所有试验结果均表明,与不施氮对照小区相比,施氮小区在作物收获时,土壤剖面中残留.NO3^--N累积量呈增加趋势,并随施氮量增加,残留累积量增加。在杨凌和澄城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表明,连续施用氮肥,特别是高量氮肥田块,土壤剖面中残留NO3^--N与不施氮对照之间的差异很大:在杨凌长达25a的长期定位试验中,NP处理O~120cm土层残留NO3^--N累积量(163.4kg/hm。)比不施肥对照(51.8kg/hm^2)增加111.6kg/hm^2,如果在施NP的基础上休闲,残留NO3^--N增加效果更加突出,比对照增加156.5kg/hm^2;试验还发现,在施NP的基础上,配施玉米秸秆,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残留NO3^--N累积量,并随秸秆用量增加,残留NO3^--N累积量下降;在澄城,连续4季作物施用氮肥后,从2个灌水处理平均结果看,与不施氮对照相比,在每季作物施氮量低(<75kg/hm^2)时,不会发生NO3^--N残留累积,而当施氮量高于112.5kg/hm^2时,在O~120cm土层中残留NO3^--N累积量显著增加。在杨凌进行的2次大田试验表明,无论是在降雨丰富年份,还是在干旱年份,休闲都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剖面中NO3^--N的累积量,并且不管在任何采样时期,休闲小区100~120cm土层的NO3^--N含量均比复种玉米小区高,复种玉米能够减少残留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由于地膜覆盖改变了土壤水热状况和生物性质,因而也必然影响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从而影响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在定西进行的2a试验结果表明,如果在春小麦播种后全生育期覆膜,能够显著增加收获时土壤剖面中残留NO3^--N的累积:1999年,不施氮时,增加9.4kg/hm^2,施氮后,增加88.9kg/hm^2;2000年,不施氮时,增加17.9kg/hm^2,施氮后,增加39.9kg/hm^2;定西试验还表明作物生育前期覆膜,后期揭膜,有利于减少残留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在作物生长后期,地膜覆盖处理耕层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温度较高,有利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而在这一时期,小麦对NO3^--N的吸收能力减弱,需要量减小,因而在土壤剖面中易产生残留NO3^--N的大量累积。小麦收获后,值降水较多期,累积的NNO3^--N非常容易通过淋溶和反硝化损失,从这一角度考虑,在春小麦栽培中,不宜提倡全生育期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2.
薛华 《湖北植保》2010,(3):56-56
1 绿菜花 在生育期特别在花球膨大期最需要氮磷,在花芽分化后需钾肥。在微量元素中,最需要硼和钼。生产1000kg绿菜花需纯氮2.5kg,五氧化二磷1.1kg,氧化钾2.9kg。定植前每667m。施有机肥2500kg,生物有机复合肥100kg,尿素50kg,过磷酸钙20—25kg,硫酸钾30kg。  相似文献   

3.
崔姗 《湖北植保》2023,(4):72-73+78
本文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提供的3个夏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种植试验,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大豆新品种中,油6019在遇洪涝强风天气时,抗倒性较差,在种植生产上建议化控,预防倒伏;品种中豆63,抗倒性较好,幼苗成活率较高,但结荚密度低,在种植时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后期加施硼肥和叶面肥,从而促进结荚量;品种中豆57,抗倒性好,结荚密度高,百粒重高,但受不利天气影响下,幼苗成活率低,在种植时应适当增大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刘红霞  于坤  黄智宏 《植物检疫》2007,21(5):329-330
对于生物分类学家而言,在发表新的物种或研究成果时,单纯的文字描述往往显得抽象、难懂,如果能在文中配有真实、清晰的图片,就可以一目了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获得满意的图片是他们关心的问题。在我们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标本时,实物的立体感、表面的起伏程度往往超出了普通显微镜的景深范围,无论怎样调焦,  相似文献   

5.
农用塑料薄膜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破损;一旦破损,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修补: 1.热补法。先把破损处冼净,再剪一块比破洞略大的同类农膜盖在上面,然后蒙上一层薄纸,用电烙铁在纸上慢慢移动,接口处受热熔化,冷却后即粘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理清代(1644~1911 AD)历史水灾记录,利用等级赋权得到年受灾程度和县受灾程度,以此来研究清代水灾时空特征,同时根据气候变迁将清代分为冷期、变暖期Ⅰ、变冷期和变暖期Ⅱ,探究清代水灾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清代268年内共发生水灾2072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平均每年7.7次,水灾周期为92a、43a和16a;水灾频次和重度水灾之间存在较强的规律,在水灾高发之年出现重度水灾时,下一年水灾发生频次将变少;清代水灾分布特点呈现东多西少,主要聚集区域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成都平原,水灾重度区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和山东半岛;清代水灾迁移与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变暖期,重度水灾增多,受灾范围在原基础上扩大,西部水灾风险增加,水灾重度县在四川省和山东省增多。  相似文献   

7.
《湖北植保》2008,(6):47-47
农药行业在过去的一年内呈现高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以来销售收入增长速度高达40%以上。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行业利润率也有所上升。据分析预测,草甘膦行业将在2010年出现供需平衡,届时全球需求量为90万t左右。孟山都在6月份恢复了其2006年关闭的10万t草甘膦生产线,并且宣布扩建其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草甘膦产能,预计2010年该公司产能将达到25万t左右。  相似文献   

8.
麦草畏商品名为百草敌、麦草威,于1965年由原瑞士诺华公司开发,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国内麦草畏原药和制剂生产企业不多,产品绝大部分出口。麦草畏制剂在国内市场较小,混剂在国内经过10多年的推广应用,逐步被市场接受,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平均拥挤、聚块指标和Lwaom-x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东方钝终螨在柑桔树内的扩散趋势和在树内的格局.结果表明,该螨在树内各方位丝聚集状态,其中,在柑桔树中方和上层的聚集强度最大,在9~10月之间,有随时间推移,出扩散向聚集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于喜欢喝茶的人来说,一定不会对紫砂壶感到陌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紫砂壶这种在以前还是属于专业品茶人士专用的茶具器皿,如今也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司空见惯的物品。无论是在大小商场或是陶瓷品市场,还是在花鸟市场抑或收藏品市场,人们都能见到造型各异的紫砂壶茶具。紫砂壶因为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很强,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单季晚稻稻曲病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时期接菌诱发试验,得出水稻破口前10~20d是稻曲病菌侵入的敏感期;在不同时期用药防治试验中得出水稻破口前8~15d防治效果最好。据此提出单季晚稻稻曲病的防治适期为水稻破口前10d左右进行。  相似文献   

12.
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是一种危害水稻生产、具有杂草特征的水稻,筛选可防除杂草稻的除草剂可有效解决防除杂草稻的难题。为明确25%双环磺草酮悬浮剂(SC)防除杂草稻的使用策略,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25%双环磺草酮SC 不同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方式 (喷雾法和毒土法) 对杂草稻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5%双环磺草酮SC按有效成分150~375 g/hm2的剂量分别于杂草稻萌芽期、立针期、1~2叶期和2~3叶期施用,当采用喷雾法施药时,其对杂草稻的株数防效分别达98.0%~100%、94.0%~100%、94.0%~100%和83.0%~100%,而采用毒土法施药时,其防效分别为51.0%~100%、56.0%~93.0%、27.0%~89.0%和28.0%~71.0%;在有效成分为187.5 g/hm2和375 g/hm2剂量下,喷雾法施药对水稻各项生长指标无不良影响,而毒土法施药则对水稻株高、根长、根系和植株鲜重等均有抑制作用。表明与毒土法相比,喷雾法施药具有防除效果好、使用期宽和对水稻安全性高等优点,但该药的速效性较差,施药后20~30 d方能达到最佳防效。本着高效、经济、安全的原则,推荐25%双环磺草酮SC防除杂草稻的使用策略为:于杂草稻萌芽期至1~2叶期采用喷雾法施药,推荐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50~187.5 g/hm2,如推迟至杂草稻2~3叶期防除,则使用剂量应提高至187.5~225 g/hm2。施药时应有水层1~2 cm,施药后保持水层5 d以上。  相似文献   

13.
沿淮中稻害虫优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系统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徽沿淮中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策略和优化防治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在水稻大田生长前期(水稻移栽至7月上旬)不施药,保护和培育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7月中旬至8月初)和后期(8月上旬及以后)抓关键期防治的策略,以及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后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丙溴磷+吡蚜酮、丙溴磷+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等药剂组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物防治田和化学防治田内不同发育期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化防田拟环纹豹蛛各发育时期AChE活性均较生防田中的低,其各发育期AChE的Km值也均明显高于生防田种群。从整个发育期来看,幼体的AChE活性最高,卵囊的最低,说明不同发育阶段AChE活性存在较大差异。而CarE的活性正相反,化防田种群卵囊、幼蛛、雌成蛛和雄成蛛的CarE活性均高于相应生防田种群,且幼蛛的CarE活性高于相应成蛛,生防田种群每一发育阶段CarE的Km值也均高于相应的化防田种群。表明化防田中的拟环纹豹蛛有可能对部分农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植保无人飞机喷施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对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植保无人飞机施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水稻分蘖末期和破口期采用植保无人飞机进行药剂喷施防治水稻主要病害试验。结果表明:在减量25%的情况下,植保无人飞机喷施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对纹枯病病株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33%和82.72%,对稻瘟病病穗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36%和80.41%,对稻曲病病穗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11%和79.25%。该施药方式对水稻中后期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和人工施药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上海市崇明区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在水稻无化肥、无化学农药种植条件下开展了生物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防控效果评价。在崇明区的2个试验基地,于水稻不同生长时期,以绿僵菌、白僵菌产品分别与病毒杀虫剂MbNPV、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和细菌杀虫剂Bt组合进行施药处理。结果表明,应用绿僵菌/白僵菌与MbNPV组合,能够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较早的基地,施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可达58.2%~81.2%,而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较晚的另一基地,施药后7 d防效可达61.3%和65.6%;绿僵菌/白僵菌与苦参碱组合,可用于防治稻飞虱,7 d和14 d的防效达64.7%~76.1%;绿僵菌/白僵菌与苏云金杆菌组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14 d防效分别达64.0%和75.4%,优于对稻飞虱的防效;各组合试验结果显示,白僵菌有相对较长的持效作用,且在害虫迁入早期阶段(水稻发育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施用生物农药比在中后期(抽穗期及之后)施用的防效高。可见,生物杀虫剂组合可作为农作物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8.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9.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自然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方法]以稻纵卷叶螟为指示物种,调查其在抗除草剂转基因籼稻‘Bar68 1’稻田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D68’稻田的种群密度、发育进度以及水稻的受害程度。[结果]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稻田中,除2007年水稻乳熟期外,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发生密度无显著差异;稻纵卷叶螟不同龄期幼虫比例(%)在转基因稻田与非转基因稻田之间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除2007年分蘖末期外,处理与对照间的单株受害叶片数和卷叶率(%)差异均不显著;转基因水稻与对照植株的卷叶指数(%)表现基本一致。[结论]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 1’对非目标物种稻纵卷叶螟不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中后期是多种害虫并发时期,也是药剂进行总体防治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稻田主要害虫总体防治的理想药剂──单·吡啉。在稻飞虱二、三龄若虫高峰期或螟虫卵孵高峰期,每666.7m2用单·吡啉100g对水常现喷雾,适期用药1次,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三化螟的防效均达95%左右,显著优于目前推广的药剂,是当前水稻害虫总体防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